在日华人就医难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日本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日本近年来出现了投保人数下降而享受医疗保险服务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更由于存在着药价定得过高及部分投保者过度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日本国家财政被用于补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不足,日本医疗保险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办法是:运用多种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和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实行定额承包制。这让许多医院变成了富人俱乐部,医疗机构走向贵族化,这对多数不算富裕的在日华人影响很大。
  
  华人看病要技巧
  
  东京协和医院院长严俊医师认为,面对贵族化医院日趋增多的情况,华人找医院看病得有技巧。
  据曾在多家国立医院工作的严俊医师介绍,在日华人看病喜欢找大医院,认为大医院让人安心。其实,日本的大医院也各种各样。就拿许多知名的私立医院来说,表面看来和其它一般医院没有区别,但实际上这些医院对没钱的外国人是有歧视的。
  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严俊耳闻目睹了不少在日华人看病时的遭遇。
  有一华人到东京的某私立医院看病,吃过医生开的药后,有很强的过敏反应,感到呼吸困难。再次到医院后,医生坚持不让病人住院,告诉病人回家休息就可以,病人只好返回。第二天,病人不见好转,家人把病人再次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那家大医院不得不让病人紧急住院。病人后来得知,因为这家医院住院费很高,单间须交7万日元,这笔钱不能用医疗保险,医院看他是外国人,即使住院也无油水可捞,不愿给他认真诊疗。
  另有一个华人感觉自己肚子疼,到一家医院诊治。医院不按照正常的检查程序,病人一去,就要给病人做胃镜,结果什么病也没检查出来。后来病人病情不见好转,找到严俊后,严俊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肝脏部位有肿瘤,经过B超检查发现已经是肝癌。严俊说,因为做胃镜检查费用较高,医院只想给病人做胃镜赚钱。其实按照一般的检查程序,不用先做胃镜。
  严俊还遇到一位华人因患糖尿病,经常会睡不着觉。通常情况下,这种治疗是要打胰岛素和服用安眠药治疗,但这位华人患者到某私立医院看病时,医生什么也不给看,让患者去看精神科。
  严俊是消化道疾病的专家,他说,大多数胃溃疡和肠溃疡患者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病情只要用药做“除菌”治疗,多数人是可以痊愈的。许多胃溃疡病人到大医院看病时,医生应该做“除菌”治疗,但他们却不做或故意“除菌”不彻底,这让许多病人误认为自己的病“不能根治”。
  “在日华人多数的观念是,以为病人就是医院的客人,对客人当然要认真诊疗。其实不是这样的,多数医生不喜欢这样的病人,他们更喜欢有钱人。”严俊说,还有的病人在某家医院住院期间,连主治医师都没见过一面就出院了。
  面对贵族气息日趋严重的日本医院,在日华人无力改变,但看病时掌握技巧还是可以达到既能少花钱又能看好病的目的。严俊介绍了看病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大病尽可能去公立医院。国立医院的医生一般每年2000万日元收入,而私立医院刚去时只有600万,医生不得不想办法多挣钱,所以日本医生收“红包”现象也很普遍,这样医院也有收益,医术高的医生也能被吸引过来。日本的医疗制度已经捉襟见肘了,许多大医院仅靠门诊接待病人,病人越多越亏钱。私立医院的医生收入一般和医院收入及“营业额”挂钩。医生更希望病人是有钱人,医院则是一个特殊疗养酒店。虽然经过医疗改革,公立医院也染上了贵族气息,但是还不像私立医院那么严重。另外,私立医院的高价收费,在门诊是显示不出来的,病人一旦住院,费用会非常高。医院挣不了一般病人太多钱,可能会耽误病人。
  第二,注意医生的专门性。日本医生资格虽然不好取得,医生地位也很高,但实际上整体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病人去大医院,稍留意一下都会看到有“专门医生”的简介。日本的“专门医生”资格是经过相关学会考试后取得的,这个资格是厚生省承认的。能取得这个称号一定是在这个医疗领域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患者就医前,可先在医院查看“专门医生”的履历、资格、临床经验等,最后再根据“专门医生”的出诊时间选择诊疗。
  第三,不能确认病情可先选择小医院。日本人很聪明,有什么病先去诊所型的小医院,如果因为设施等原因不能治疗,再让医生介绍到大医院。因为医生间都有一个医疗网络,通过好心的医生介绍,比自己乱投医保险得多。
  
  看医生比看病更重要
  
  赴日华人不断增加,目前已经突破70万大关,照此势头增长下去,很快将超过在日朝鲜、韩国人,成为日本第一大外国人群体。人数增多,问题也多,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日华人在日本看病难问题。
  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NPO法人日中医学交流中心副会长兼事务局长朴顺子教授指出,在日华人看病难问题比较突出,这表明在日华人的医疗意识今后需要有个彻底转变。其实健康体检比看病更重要,人如果得病了就什么都晚了,也就是说,看医生比看病更重要。不要觉得你有病才去看医生,你要定期去看医生、去找病,要有长远打算。
  日本的公、私立医院遍地都是,但是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医院、医疗诊所寥寥无几。由于很多在日华人还不太懂日语,聘请日语翻译的费用又很高,如果找不到会日语的朋友陪伴前往,一旦生了病,他们都不愿意去医院看病,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楚,病没看好,还会越弄越糟。久而久之,在日华人健康、医疗问题也就日渐突出。
  为了解决旅日华侨、华人在日看病难问题,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国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师会及日中友好协会等机关团体的大力支持下,由NPO法人日中医学交流中心与日本麻田综合医院共同发起,在东京厅谷区JR山手线代代木车站附近设立了医疗法人社团日中友好医院。日中友好医院于2007年1月9日在东京正式营业,至今已经过去一年,这是目前日本第一家专门面向在日华人的医院,可以用中文为在日华人提供医疗服务。
  朴顺子说,去年2月底日中友好医院曾经接待过一名在日立高新技术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患者,该患者患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在中国患病3年,一直没有办法治愈,日本同事曾劝他来日碰碰运气,但他一直担心语言沟通有障碍而没有成行。后来得知日中友好医院成立的消息后,他先后三次来日治疗,现在该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再次精神焕发地投入工作。该患者不仅对日中友好医院有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深表惊讶,而且对该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也赞叹不已,最让他满意的是该医院能够提供中文服务,这为不懂日语的患者打消了心理障碍。
  朴顺子还表示,目前不仅在日华人、日本人来医院求医问诊,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第三国驻日的外国人也经常来日中友好医院求医问诊。而残留孤儿则更是常客,他们不仅来医院看病,而且来此倾诉他们的病情,残留孤儿及其后代更是把日中友好医院当成问讯处,有什么健康、医疗问题都来此咨询。为此,为了既方便在日华人看病,又可以解决大家的心理之忧,日中友好医院去年自9月初起,在NPO法人日中医学交流中心开办专为在日华人的免费健康医疗咨询。
  前几天,一位华人女性患者来医院看病,医院的张院长看了她的病情后吓了一跳。原来那位女性患者虽然很早以前就牙痛难忍,但即使腮帮子都肿了她也不去医院,硬忍了一个多月。一些新华人得病后用在中国药店买的常用药品“抗”一下,有些人则盲目地到“地下”诊所诊治,不但花费不菲,而且耽误了治疗。朴顺子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相信门诊、专科诊所,可以到大的医疗法人医院去就医,日中友好医院也可以为在日华人及就职者推荐日本专家会诊,每周六还邀请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专家出诊,接待在日华人疑难病患者。
  
  华人就医万花筒
  
  日本政府放宽对在中国完成医学本科教育者的行医资格审查后,华人医生队伍在悄然壮大。据同行估算,现在仅东京圈内,就有来自大陆的华人医生30—40人左右;独立开业行医的有三四家,加上在池袋、新宿地区的来自台湾的华人开设的医院,现东京地区的华人医院已近10所。
  有医就有患,在日本立足后的华人医生们,聚到一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想利用自己的医术为华人社会做点事。因为大家都是华人,深知华人在异国打拼的艰辛。当然在为华人患者看病时,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患者自由沟通,也为华人患者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在为华人患者诊病时偶尔也会遇到的一些非常具有华人特色的小插曲又让他们哭笑不得,颇为尴尬和苦涩。
  一位华人医生在一家大医院工作,一天来了一位残留孤儿患者。残孤不会日语,自带了一名翻译,但翻译的日语也半生不熟,门诊医生于是找来华人医生让其代为诊治。华人医生开口用中国语向残孤患者询问病情,没想到,残孤患者一听中国语就火了,愤怒地叫嚷:“我是日本人,我要日本医生给我看病,我要和日本人一样!”当然他叫喊时用的也是中国语,因为日语他不会说。
  一家大医院一天收进了一位患严重肾病的中国女性,于是让该院的一名华人医生任主治医生,交谈中中国女性坦率地告诉医生,她是“黑户口”,没有保险。华人医生善意地提醒她,在这里住院费用很贵。因这病治起来并不复杂,只是每日吃药,没有保险不如自己回家吃药,定期来医院检查就可以,这样可以省下很多费用。但这位女性没有听医生的忠告,而是在住院治疗基本痊愈后在一天夜里突然消失了。医院里值班医生、护士发现后,急忙与华人医生联系,虽然最后找到了这位女性,并且这位女性也委托朋友交上了医药费,但毕竟医院里很少发生这样欠费逃跑的事,此事在医院引起很坏的影响,也影响了华人形象和以后来看病的华人,让华人医生颇感大丢脸面。
  一位华人妇女在日生产,婴儿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诊断后劝其尽早进行心脏手术,并让其准备500万日元的费用。没有办法,救子心切的华妇只好四处找朋友借钱,准备给孩子治病。这时她找到了一位华人医生,这位华人医生马上告诉她,像孩子得先天性心脏病这类病症的治疗,日本政府有救助制度,治疗费用免费,于是华妇找到当地役所办了手续,孩子得到了免费治疗。这位华人医生感叹,由于在异国生活,很多华人即使来了多年也不了解日本的医疗体制。其实日本有健全的医疗救助体制,得了大病、难病都可以申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华人应多向当地役所询问,遇到困难寻求社会的帮助。
其他文献
狩猎季  我曾在夜晚站在树林,看见雪地反射出蓝色的荧光。它清晰、明亮,把几公里内的林地全部照亮。我曾看着父亲从车里拿出一盏灯、一副望远镜和一条毛毯,在雪的荧光中,他爬上高高的树干,消失在树上的棚屋里。“今晚我在这里过夜,”他的声音从高处传来,“你可以睡在屋子里的睡袋里。”  我们的狩猎季从白靴兔开始。在降温的过程中,它们的毛色逐渐变淡,从夏天的铁锈色变成冬天的乳白。这些兔子的后脚宽大、柔软,在因父
期刊
她上早班,十二点钟下班。  十二点十分,她脱下制服,换上仅有的酱红色套装。趁大楼各大公司员工吃饭,她踅进卫生间,对着大镜子,匆忙化了妆。  踏进物业专用梯,她遇上两个维修工。他们手拿电线,眼睛直勾勾地朝她看。物业梯速度慢,几乎层层停。虽然约好两点钟,时间足够,但她还是不安。她甚至想到了困在笼子里的动物,生命在逼仄空间里渐渐消亡。不时有“小头目”进电梯,她挤出微笑面对他们。  保洁领班李姐挤进电梯:
期刊
2004年,李嘉诚接连投巨资于内地的房地产、港口、物流、中药等行业,其中有的还是等待了数年后才投下,其气势着实让人惊异。据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公关部门证实,和黄在内地的项目已有20余个;截至2004年11月8日,和黄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已达238.78万平方米。  另据和黄一位高层透露,20余个项目全部开发所需资金在50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零售等其它四个主业项目以及烟台港的逾100亿投资,长江实业与和黄
期刊
一  父亲的前半生是一部极简史,简单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七次搬家,但并不是学孟母三迁。父亲带着母亲在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开着餐馆,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人生哲学,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凭借搬家走遍了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父亲的前半生走到哪儿都紧紧地把母親带到哪儿。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他不敢让他不识字不懂得交通标识的女人独自过宽阔的马路。  父亲的前半生也喜欢算命相信鬼神。  他在店里柜橱上供奉着财神,也
期刊
给朋友的诗  我有几个固定的朋友  他们有的写诗  有的从不写诗  我和他们很少说话  二十岁以后更是这样  忙于收获果园里的果实  我的低俗和他们一样  像衣服里隐藏的烫伤  只有脱衣睡觉时才能看见  其他时候尽量  装成一个深沉的人  思考一些高深的问题  黄昏拉长我们的影子  把我们引入充满智慧的树林  我珍惜彼此间的留白  在我们内心深处  关于友情最柔软的部分  是一片干净的湖泊  有两
期刊
妙盈  三月的时候妙盈邀我去花市,指给我利刺丛生的巨型仙人球,看我悚然的表情捂嘴笑。  我买了盆栽的桃花回去。四月里花谢了,树就枯死了。  六月,妙盈在网上问我,昨天地震了你知道吧。我说是呀,教室里投影都在晃呢。她说啊真的呀,人生短暂,有些话不说也许就没有机会了。我说欸,比如什么?  比如我喜欢你啊,妙盈说。  七月,我正在看《老友记》,妙盈的朋友阿青问我,你到底怎么想的呀?我说,想啥?  八年后
期刊
良 友  乐云鹤和夏平子是发小,长大后成了莫逆于心的好哥们儿,两人一起读书求学,一起参加科考,可连考几次两人都名落孙山。  后来,夏平子病死了,夏家穷得办不起丧事,乐云鹤不仅给他办了后事,还负担起夏平子寡妻幼子的生活。但乐云鹤也不是豪门大户,坐吃山空,两家的日子越过越紧巴。思虑再三,乐云鹤觉得还不如改行做生意,先把日子过起来,苦巴巴地参加科考也未必有什么前程。果不其然,做了半年生意便积攒了一些钱财
期刊
一、大学猫  经理办公室内传出震天响,整个剧院传遍了章立峰那拿腔拿调的叫喊声。大家伙心想他这次肯定还是得上戏,要不然那老小子必然不可能善罢甘休。唱二路老生的那个年轻人眼看着章立峰从经理办公室耀武扬威地迈出来,脸上还颇带些得意的神色。他立刻走进经理办公室,将另一张请假条拍上了经理的办公桌。  “大家都这样……这不是为难我吗?”经理额头上的汗还没下去,又皱起了眉头。  “不是我诚心跟您过不去,是他姓章
期刊
无顶剧院  窗外的物体浮肿着  自然光形成的阴影  正好作为道具  支撑起一个无顶剧院  我们坐在阳台上等  新的演员出场  只等来了一辆汽车  在圆形转盘绕了一圈  两片树叶劫持了  一小段碰巧经过的微风  楼顶晒的被单  还原了午后的太阳  只适用于夏天的  照射角度  错误地估计了  这个季节  对于光线的用量  房间里的人眯起眼  隔着玻璃和空气  观赏一场不知名字  不知因何而起的剧目 
期刊
主持人点评  刘立杆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从写诗之日起即和这一诗歌流派的诗学倾向刻意保持距离。此种在诗人圈子里的独立之姿虽困难重重,却尤为必要,使刘立杆的写作获得了某种通常未有的“抗力”。刘立杆躲开了即兴式写作的陷阱,一开始就以作品为目的;他的诗歌完成度高,运行迟缓而质地厚重,具有一种凝聚、叠加的力量。态度极其认真,下笔谨慎畏缩,甚至他的笨拙、书卷气以及顽固,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诚恳的气质。落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