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后半生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tu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前半生是一部极简史,简单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七次搬家,但并不是学孟母三迁。父亲带着母亲在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开着餐馆,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人生哲学,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凭借搬家走遍了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父亲的前半生走到哪儿都紧紧地把母親带到哪儿。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他不敢让他不识字不懂得交通标识的女人独自过宽阔的马路。
  父亲的前半生也喜欢算命相信鬼神。
  他在店里柜橱上供奉着财神,也会去寺庙烧香拜佛。遇到重要节点捐功德,别人捐两百,他捐不起,就捐二十。进寺庙要烧元宝,父亲嫌买现成的太贵,就自己买黄纸叠。他去寺庙,老样子,一对小蜡烛外加三炷香:菩萨香求平安,财神香求发财,文昌香求孩子学业有成。当然,他这辈子没发财没平安,我也没有成才。
  有次父亲去摊上算完命,回来跟我说,算命的跟他讲,四十五岁以后他就不用起早贪黑东奔西走的,可以享享清福了。我向来不喜欢听父亲讲神啊鬼啊的,那不科学。但我也不去反驳他,算命先生在胡扯,可他的话总能给人一种暧昧的希望。我相信父亲也和我一样在心里推算过四十五岁,那时我考上大学且就要毕业了,算命先生的话兑现起来就顺理成章。当我再次回想起父亲的话时,已是数年以后了。我依然清晰记得父亲跟我转述算命先生话时的样子,那往日耷拉着的白发也一下子精神了许多,这世间的一切事也都有了盼头。是啊,父亲的前半生大都活在希望里,希望有个孩子,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初中,然后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学,最后有个好的人生,千万别像他一样。
  对于希望,父亲向来舍得多花上一点钱。高考前的寒假,父亲带我去夫子庙,在导引的带领下拜了孔子像,又摸了摸孔子的脚,左清华右北大,导引说摸一个就好。父亲让我两个都摸了一下。下面是老样子,进旁边屋拿牌子登记写心愿挂在外面树上。父亲给了六十六,他希望一切都可以顺利。
  这就是父亲的前半生,一部保存完好但近乎无用的极简史,时间会把它一点一点地忘记。


  如果说父亲的后半生和前半生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更简单了。
  父亲的后半生是从四十五岁开始的,也是在四十五岁结束的。
  四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带着父亲,在半年的时间里辗转了七家医院,从生死线上将父亲拉回,回到故乡过他的后半生。前半生,母亲跟着父亲;后半生,父亲跟着母亲。母亲和父亲一样简单。


  父亲的后半生是母亲的二十四小时。
  母亲的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同样也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知道会是几点,可能是十一点,可能是十二点,或者更晚。母亲得等到父亲尿过一次才入睡,以防自己半夜不小心熟睡使尿袋漫溢,父亲不舒服。母亲同样不知道几点会起来,如果运气好可能是六点,但那是父亲晚上没有尿床。
  有次,母亲一夜无眠。
  那是父亲一天里只在早上尿了一次,这足够使母亲担忧一个晚上。
  “他今天就尿了一次,还是在早上十点的时候。”
  “今天喂他水喝了呀!和平常一样,一次也没少喂。”母亲自顾自地说着,又转而问父亲:“你肚子胀不胀?” “我给你揉揉肚子。”“那你快点尿好不好,你看这样让你老婆多为难?你不是说最疼你老婆的吗?”
  父亲眼睛睁开一下又闭上了,已经凌晨一点了,他困极了。
  “平时这个点他早就尿了。今天是怎么了?”母亲依旧在自言自语。
  母亲侧卧在床上,她把手机的声音开得大大的,以免自己睡着了。她要等到父亲的一泡尿才能安心。
  母亲在床上辗转,又实在放心不下过来问我:“以前这时候也该尿了,他不会有事吧?”
  我安慰母亲说:“不会有事的,你早点睡吧,一觉醒来就没事了。”
  母亲把父亲的尿袋系松点,说:“可能是系得太紧了,他尿不出来。”
  父亲还是没有尿。母亲就在父亲的床头说:“你尿好不好,以后你再尿湿裤子老婆也不说你了。”
  四点多的时候,父亲终于尿出来了。
  而此时,东方渐白。
  在晚上,还有更让母亲为难的事儿。
  原本每天晚上睡觉时要给父亲绑左足踝足矫形器,防止脚变形,日后不能走路。可父亲吃不得疼。父亲不会表达,但从他紧缩的眉头和睡不着的情态,我们知道他绑着矫形器难受。我们习惯了从父亲的一个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猜测他的内心,母亲见不得父亲难受,也就不再给父亲绑了。
梁英娜 黑白调里的故事

  母亲自嘲道:“他这辈子没穿过什么好鞋,好不容易买了,还只有一只。”
  到了早晨,有花的时候,母亲就钩花,父亲坐轮椅看电视。花价从一分到三毛不等,钩花是母亲带着父亲在家中唯一能做的活计,她顾不得我的生活,但也不愿我为她的生活平添自身的压力。但这活计也做不多,一天下来弄二三十个。母亲得算着时间,估摸着父亲在轮椅上坐累了就扶他起来站一会儿。在轮椅上坐累了,父亲会往下滑,他不知道喊人,一切都要靠着母亲仔细。
  母亲也算着时间把父亲从轮椅上扶起到外面走走。可是,父亲走路越来越不行了。一年前,母亲可以扶着父亲在村里走上一整圈,再后来他能走的路程渐渐变成半圈,而又至小半圈。在一次路上跌倒后,摔疼他了,母亲花了好长时间才让父亲重新迈出脚步。
  母亲比父亲矮一个头,为了父亲走路不弯曲前倾,就让父亲把手搭在自己肩膀上行走。这样一来,母亲的腰又弯了不少。父亲的腰一天天弯下去,母亲的腰背和父亲的腰背弯成了对等的弧度,当母亲踮起脚尖和父亲额头相抵,真像一个爱心的样子。但这弯曲的速度依旧是触目惊心的。母亲用两块木板缠着布条绑在父亲的背后。这样走路很不舒服,父亲走起路来常会痛苦得哼哼。不多久,母亲同样放弃了,让父亲继续搭着自己的肩膀走路。父亲的前半生吃了不少苦,父亲的任何一点难受,母亲都于心不忍。   父亲越来越不肯走了,他的腰弯成了一枚弯弯的月亮,挂在我故乡的上空。


  自父亲重创脑部受损发过一次癫痫后,母亲更加不敢离开父亲身边寸步了。如果碰巧遇到我放假在家,母亲倒是可以去地里忙活一会。她料理她的田地,田里种些时蔬瓜果和应季的粮食,这样母亲就可以常年不用上街而一直守在家里。
  而父亲习惯了母亲的照料,我刚从学校回来时,倒和我生疏了很多。我喂他饭食,他都会打量很久。
  有次我独自在家带父亲,父亲排泄在衣裤里,我动手清理父亲裤子里的污秽,父亲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好意思。或许父亲本来就是一个孩子吧,他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不知道自己多大,他的记忆就像一个漏斗,进去什么都会漏出来。虽然他会忘记刚吃过饭,但他记得四十五岁以前很多事,那些事就像他先前完美的记忆力一样,在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他就是一个导航。
  我安慰父亲说:“没事,小宝宝。我给你换洗。”
  是啊,父亲的后半生是有着大宝宝的后半生。
  那是在康复医院时给他起的,虽然有个大爷觉得这不分尊卑,可这有什么关系呢,他是小宝宝,母亲是中宝宝,我是大宝宝。
  “你是大宝贝还是小宝贝?”
  “我是小宝贝,你是大宝贝。”
  “是大宝贝要疼小宝贝还是小宝贝要疼大宝贝?”
  “大的要疼小的。”
  “那我疼你好不好?”
  “好。”
  母亲也认同这种称呼。有时候,母亲会问父亲:“你什么时候能长大?”而父亲摇摇头说:“不知道。”
  有时候父亲不肯吃东西,我就抿着嘴跟他说:“我求你吃的,给面子嘛。”
  父亲会对一瓣酸橘子表示抗议,同样是无声的。他紧缩着眉头,我知道橘子酸了,他怕酸。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他的酸甜苦辣鲜为人知。他会看着四处的墙壁。父亲一定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同样精彩,有痛苦有悲欢,只是我们彼此不知道,但一定有,他的人生不会就此孤单。
  有次,他看我放在桌子上的照片笑了。我走近他,他握着我的手摩挲,我等他说话。他不说,微笑沉默。我凝视着他的眼睛,眸子清澈,眼光柔和像一道温暖的光。
  我问他为啥笑,他说:“我看儿子呢。”那是我在父亲车祸后第二次过生日的时候照的,知道父亲平安后,我和我的朋友在一起过得特别开心,露出久违的笑容。照片上的我笑得很是夸张。那日阳光透过照片,撒在照片里的时光落在了父亲的脸上。
  父亲像想起什么一样,摸了摸口袋。对于父亲来说,伸手这个动作都得花费他好大的力气,平时他不肯动上一下。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饼干,我很是惊讶,母亲为了训练父亲的记忆力,在父亲的两个口袋里各放一块饼干,让他饿了要知道自己拿出来吃。可是如果我们不喂父亲,父亲就不知道什么是饿。我以为是他想吃,就接过来撕开包装给他。
  他摇摇头不肯张嘴,把我的手推回来断断续续地说:“给……给你……吃……”
  自我离家念大学后,他总是以各种理由给我打电话,有些理由又好气又好笑,我知道他是想我了,但我还是会烦。我想挂上电话睡觉或者处理手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听过所有的道理,也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做一个孝子,但直到一切猝不及防发生在我身上以前,我都觉得那些事离我很远很远。


  父亲的记忆停留在四十五岁以前,可现在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母亲会扶着他走在故乡清冷的路上,日复一日地走着。他一点点往前挪动着,挪动的距离以肉眼看不见的距离缩小着。可能直到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他再也走不动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为什么每天都要给父亲拍那么多短视频。母亲不识字,学起来很困难,但也努力学着。父亲原来喜欢拍照,但那些照片永远锁在了他的空间里。母亲学会了拍短视频,每天都会给父亲拍。她常喊着人去给她点赞。短视频里的内容千篇一律,她和她丈夫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我常想着时光的河流里能有一条渡船,可以渡人走向彼岸。那条船可以载着我、父亲和母亲,去看一看这个广阔的世界,去完成我们曾经约定过的种种。我要在船头给他们读一首我最爱的诗,用尽我毕生的情感。我也对父亲和母亲微笑,那微笑是这样的:今年情人节的晚上,小女孩指着父亲问母亲:“那他送你什么?”母亲说:“他送我更好的,微笑,一个微笑就好了。”父亲笑了。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船上漂泊着……
  前半生,我和母亲在睡觉时都讨厌听到父亲的呼噜;后半生,我和母亲枕着父亲的呼噜入睡才踏实。看着父亲熟睡的面容和他独有的呼噜声,他是那么正常。我们满怀希望,希望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说一声“我好啦”!
  蒙田在《论阅历》中叮嘱我们:“依我看,最美丽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为楷模,有条有理,不求奇迹,不思荒诞。”而希望,却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唯一财产。但我们都知道啊,凡所希望,都会有最终的结果,要么实现,要么幻灭。
  是的,时间、岁月、年龄这些名词除了加速或者注释出父亲的衰老,在他身上已别无意义,但我们却要一分一秒去计算。母亲教会了父亲走路吃饭,可现在父亲走路越来越不行了。我们曾经拼了命地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只为了家还是一个家,它也许有了一些裂痕,但远没有破碎。而現在我们却不得不学着一点点把他交还给死神。
  作者简介 两哀,本名王数,安徽宿州人,毕业于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曾获第二届“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创意写作大赛(读写年华)非虚构组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牡丹文学奖、“我与沙滩·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等。作品散见《贵州作家》《求学》等。
  责任编辑 孙海彦
  授奖词 艺术构思让人赞叹,作品所表现的家人之间的爱及其对命运的达观更让人推崇,对艰难的隐忍尤其催人泪下。作者具有收放自如的语言能力,有的细节惟妙惟肖。
其他文献
如果 你知道一个叫常德的地方  又或者 你将去那儿  请为我捎上 我桌前 时常停留的那片云朵  它每日注视着我 打量我 发呆  有时一整个晌午 我们都互相注视 谁也  不说话 樹叶在沉默的日子里细细念叨  那个女生的姓名  六月的风很小 所以云朵缓慢地走 水缓慢地流  和她当时离开的场景一样  我们没有吵架 只是和正常的朋友一样 分开  半年过去 她可能以为我忘了她 事实并非如此  但请千万不要告
期刊
主持人点评  翟永明可说是汉语先锋诗歌的“诗歌之母”,在她以前女性诗歌写作并无确实的坐标。翟永明从不强调写作的性别差异,但却以一种与男性等量齐观的力量和视野成就了女性诗歌的高度。她的写作坚固而尖锐,超拔又植根于个人的幽微体验,沟通了两性、中西、现代与传统。这是一个枢纽和标志性的诗人,一个神话或奇迹。尤其是近年来翟永明的写作更加孤绝、我行我素,远离纷扰已深入到某种难测之境。翟永明很好地诠释了“女性诗
期刊
迷茫  昨夜的雪  带走了今天的云  孤零零的  留下我的失落  那年春天的灿烂  何时已埋藏在地下  正在另一个地方,等着发芽  云朵下,找不到自己  只随着惯性的脚步,迷茫  踉跄中,没看到雪影  才发现,一切改变了模样  曾经自信的老马  瞬间,找不到曾经的路  消失在暗夜里起风了  起风了  山岭又掀起了叶浪  下雨了  小河也慢慢地被清波浸漾  昨日貌似君子的青竹  今天也露出了浪子的情
期刊
八月的长安下着大雨  我一个人独居  像是等着答案的谜题  一切都静悄悄的  没有远方的来信  也没有房东捎来的消息  屋子里有些凌乱  桌子上隨意摆放着书籍  杯子里的水热气腾腾  我躺在床上  听着窗外的雨声  仿佛度过了无数个四季
期刊
一、新格局建立与文学思潮演进  随着国家文艺路线的调整,南京的文艺领导机构、文学组织相继恢复。1978年11月20日,南京市文联第三届委员扩大会召开,标志着南京市文联及所属协会恢复运行,为南京文学复苏提供了组织保障。1979年3月至4月间召开中国作协江苏分会文学创作会议,对“探求者”文学群体错误的政治定性予以纠正,也对重新确立南京文艺的发展方向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恢复后的南京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通过建
期刊
一  夜晚的海面宁静悠扬,美得像远方的渔歌。老渔夫要下海了。下海之前他对自己的孙子小七说:“你在屋子里守着,谁叫你,你都不要答应。”  小七早就睡着了,他把被子裹得紧紧的,看上去像只沉睡中的蚕宝宝,小小的鼾声是他对爷爷的回复。  对于住在风落村的海边人家来说,任何时候都可以出海捕鱼。他们捕鱼的方式很简单也很奇特,不用钓,不用网,只把一只大大的草篓沉到水底,草篓里放着一种奇特的香料,这是用当地特有的
期刊
慧骐,完整的姓名是王慧骐。  1978年春季始,我担任扬州师院中文系77级(2)班两年时间的写作课。开学不久,这个班的王慧骐就送给我一本他创作并出版的诗集《茧花花》。我读过之后,觉得他的确是块作家的胚料。这个班上的学生想当作家的很多,把自己习作的诗、散文、小说送给我指导,我觉得他们缺少想象力与文学的思维,被我泼了一瓢瓢冷水。唯独对慧骐,我除了喜欢就是鼓励,他的习作里充满了灵感和创作的激情。他的作文
期刊
狩猎季  我曾在夜晚站在树林,看见雪地反射出蓝色的荧光。它清晰、明亮,把几公里内的林地全部照亮。我曾看着父亲从车里拿出一盏灯、一副望远镜和一条毛毯,在雪的荧光中,他爬上高高的树干,消失在树上的棚屋里。“今晚我在这里过夜,”他的声音从高处传来,“你可以睡在屋子里的睡袋里。”  我们的狩猎季从白靴兔开始。在降温的过程中,它们的毛色逐渐变淡,从夏天的铁锈色变成冬天的乳白。这些兔子的后脚宽大、柔软,在因父
期刊
她上早班,十二点钟下班。  十二点十分,她脱下制服,换上仅有的酱红色套装。趁大楼各大公司员工吃饭,她踅进卫生间,对着大镜子,匆忙化了妆。  踏进物业专用梯,她遇上两个维修工。他们手拿电线,眼睛直勾勾地朝她看。物业梯速度慢,几乎层层停。虽然约好两点钟,时间足够,但她还是不安。她甚至想到了困在笼子里的动物,生命在逼仄空间里渐渐消亡。不时有“小头目”进电梯,她挤出微笑面对他们。  保洁领班李姐挤进电梯:
期刊
2004年,李嘉诚接连投巨资于内地的房地产、港口、物流、中药等行业,其中有的还是等待了数年后才投下,其气势着实让人惊异。据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公关部门证实,和黄在内地的项目已有20余个;截至2004年11月8日,和黄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已达238.78万平方米。  另据和黄一位高层透露,20余个项目全部开发所需资金在50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零售等其它四个主业项目以及烟台港的逾100亿投资,长江实业与和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