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多样本属实回归原作是本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we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姥姥”与“外婆”之争引起了一阵“姥姥的澎湖湾”热,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本质是一种方言之争。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这是一场普通话与方言之争。”但著名学者赵元任曾经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话也是一种方言。”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和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人口流动有限,各地所使用的语言也因为地域差异而显示出不同,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由于各地语言在语音、语调、词汇甚至语法上的差异,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差异逐渐发展成为该地区内居民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方言。各具特色的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不仅是区域性交际工具,也以其富有特色的语音、词汇等传承着当地特有的文化,成就了不少地方性的文化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人口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大,因此推广普通话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像上海这类全国一线城市,人口流动速度非常大,为了减少由语言差异而导致的经济、政治损失,推广普通话的力度更大。现代传播技术、教育方式的发展,让中国地方色彩步步削弱,“说普通话即文明”的文化氛围笼罩全国,普通话教育从小抓起……这些让方言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方言也不是逆来顺受的。某些地区方言文化的力量已能与普通话形成抗衡,甚至反噬普通话。“姥姥”和“外婆”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姥姥”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词汇,而“外婆”最早属于南方方言词汇,由于“外婆”这个词汇的接受性更大,近些年也逐渐被北方人接受。虽然很多人认为“外婆”才是普通话词汇,但是也不能随便进行概定,有人认为“外婆”是方言词汇,自然也会有人认为“姥姥”才是方言词汇,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弄清楚判定普通话词汇的标准是什么。
  上海教材办不根据地方特色,不依据时代变化,不进行语言调查而强行推广普通话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暂且不论“外婆”和“姥姥”孰优孰劣的问题,只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审视这起事件,可看出相关负责人对待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况且方言也有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特色,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那么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基于“姥姥”和“外婆”之争的事件,来谈一谈方言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方言具有标志性、乡土味、地域实用性特点。
  一、方言自身的作用与特点
  1.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方言具有地域的个性特征,往往具有标志性
  “吃面”与“吃米”、“馒头”与“包子”、“帅哥”和“靓仔”……这一对对词汇都显示了我国方言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往往根据这种口头表达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生源地。这种地域的个性,往往会反映到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作品。我们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会知道她反映的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生活,其中人物的语言具有老上海风味;我们读莫言的《红高粱》,会知道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们读池莉的作品,会知道她定然是深入老武汉码头地区生活过的作家。这是因为,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中,呈现出方言的个性特征,往往具有地域标志性。而且这种地域标志性也成为学术研究中用来探究作品作者的重要依据。如从吴语方言特色探究《西游记》作者生源地问题、从方言角度探究《金瓶梅》作者生源地问题……这种探究的科学性得以认可,都是以地域方言的稳定性、个性化、标志性特征得到肯定为前提进行的。
  2.阅读带有方言词汇的作品往往富有亲切感,其中充斥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听到翠翠的那句“你个悖时砍脑阔的”,凤凰古城的读者可能会立刻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呼唤,思念至亲对自己的亲昵。我们读鲁迅一系列的乡土小说,它们会让我们想起鲁迅所说的鲁镇和末庄,即使贯穿其中的方言词汇并不是那么明显,但点点滴滴再加上鲁迅的语言描绘,也会勾起鲁镇和末庄人对故乡的回忆,流露出些许的温情。“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话出自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文中对白洋淀以及那里人们生活的精彩描述是那样让人着迷,也不由得让人对这片传奇的水域心生向往。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文化的个性,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言色彩形成了独特的乡土风味。
  3.基于地域差异形成的方言具有地域实用性,给生活带来便利
  中国南北方地域差异带来的方言差异是最明显的,南方人和北方人聚集在一起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这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往往在经济或者政治上带来一些损失。一些地区的交流就是需要运用方言,这样可以更便利、更明快。
  说同一种方言的人们之间往往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性和融洽性,作为地方性语言,方言通常是人们从小接触的第一种语言,是他们的母语。母语便是长音,对他们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认同感,这种亲情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人们建立信任,促进相互间的有效交流,降低社会经济交易成本。当然,该论点成立的前提是要尊重语言的多样性,不然依旧会有人反驳,那统一普通话岂不是更便利?
  二、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意义
  李宇明在其《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访谈》中提到:“一种语言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基因就是保存在语言里的,如果语言丧失了,人类文化基因库就必将丧失许多基因。过多文化基因的丧失,对人类将是一场灾难。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首先要对语言多样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尊重民族的语言,要尊重各种语言,包括尊重繁体字等历史上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即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并且能够保持自身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文化之下的语言的稳定性与独特性。一种文化,有适用于该文化的独特的语言形式,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语言与文化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从世界范围内的中英文对比来看,同样一些语素由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有的幽默诙谐、有的严肃庄重。这是语言共同体中文化的有效性、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语言的形式可以克服,但是文化的差异却不可以克服。
  2.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凝聚了所属语言族群的文化
  每一种语言中凝聚着、沉淀着使用这一语言的族群自身在长期的生存发展历程中对周围客观世界、生态环境的普遍或特殊的认识、积累的生产生活的共同的或独特的经验等。而中国的普通话强势流行以及制度强制规定的背景下,各种文艺作品尤其是流行文艺作品基本采用普通话作为其唯一的表达工具。这种形式使得各地域、语言族群文化或者处于非主流和弱势地位的文化的形式越来越有压力。除去普通话圈,其实各地域的文化圈也渐渐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力量,如东北文化圈、西南文化圈、沿海文化圈等等。这是地域文化遵循了民族文化的基本准则,但语音、语调、词汇和用语习惯不同导致的差异,呈现着丰富的文化形态。如果盲目地对其进行强制性同化,这对人类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3.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联合国文件的要求
  语言在文化诸构成部分中的特殊性在联合国的有关文件中得到了反映。《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5条特别申明: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该条规定“每个人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其中的“文化特性”首先就是指语言,至少语言是“文化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宣言第6条,语言多元化是文化多样化的可靠保证之一。
  上海教材办这种不征求作者的意见就随意改变词汇的做法,既不尊重作者创作主权,也违反了联合国文件的要求。相关负责人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对课文的作者有所解释呢?
  结语:中国地域广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多样化本是文化生态中自然的现象,由此而形成的文学创作更是最本真的表达。尊重语言多样性,让文学回归本真,让文学回归自我。
  参考文献:
  ①祝亚雄.崔颖.《方言保护——文化多样的视角》.《语文学刊》,2009年第7期.
  ②冯承军.《论正确对待语文教材中的方言》.《成才之路》,2017年8月第22期.
  ③屠海波.《方言资源在语文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语文建设》,2015年第1期.
  [作者通聯: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启思”即是开掘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学生敏锐性、开阔性、深刻性、辩证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励行”即是引导学生学文做人,从读书求知中汲取为人处事的精神养料,增长处世智慧、融洽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困难与人生挫折的自信、提高正确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本文以《窦娥冤》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拓展延伸法”有效落实“启思”“励行”的教学目标。  一、
近日,读罢重庆市一考生的《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这篇基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的满分作文后,笔者发现该篇作文所暴露出的极其严重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在学生作文中比较普通,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高中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应考中,都被大多数教师(包括高考时有既定阅卷任务的教师)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虽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种毛病在所难免,似乎可以原谅,但作为对今后作文教学的指导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它对提高高中生
阅读文本,首先要能读懂文本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等于文本呈现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推理、联想等手段,结合相关的语境,获取文本字面意义以外的信息。我们通常把这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称为“含义”。如果说散文这样的文体是最自我的一种文体,那么小说这种文体追求的是“无我”的境界。作者会把自己的意图和创作目的隐含得很深。这就
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吴立岗老师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一文中就明确地归纳作文存在“六无”问题:“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吴老师的这种提法正道出了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多种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写作教
一、删与留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的,翻译时便可删去。  例1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句中,“夫”为发语词,翻译时要删去。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也可删去。  留。古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朝代名、官名、器具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
面对只有千字的《合欢树》,无论是初读,抑或是重读,只要你用心,一定能触动你的心弦。史铁生用最简洁、明净的语言表达了最为深沉的情感。  关于其主旨,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钱虹教授曾言:“《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动人乐章。”有的教学参考中也将《合欢树》的教学目标定为:感受母子深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支持母爱说的学者们认为《合欢树》是古今中外歌颂母亲的千百名篇佳作中的代表。但
从小到大,我对父亲感到的只有惧怕和厌恶。我惧怕他的眼神,他瞪人的时候,眼神像一对锋利的剑扫过来,让人不寒而栗;我厌恶他的表情,整天板着一张脸,就像一块没有感情的木板。  他不轻易笑。我时常幻想:他笑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便不断地去做认为会令他高兴的事:例如在他下班回来时冲好一杯茶送到他面前,抢着做家务,努力地学习……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做到多好,他依然是那张板着的脸。于是,我绝望了,不再
书本式台灯    这是荷兰设计师Roderick Vos设计的一个创新型的台灯。台灯的两边支架就像两本书的样子,灯罩被夹在两个“书本”的中间,这样灯光就不会向四周扩散,因而自己在看书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旁边休息的人。更巧妙的是这款台灯可以放置到书本中去而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便于移植的花盆    当我们移植花草的时候经常要小心翼翼地移植出花草,然后栽到大的花盆或者土地里。移植的过程中要是损伤了树苗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痛点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因对文、言、意的剥离而削弱对文言文文本价值及意蕴的深度挖潜和整体把握。宣沫老师在《桃花源记》教学中,立足文本,通过营造时空感、倡导诵读风、锤炼鉴赏力,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本、文学乃至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为诊治这一痛点提供了教学范式。   关键词 文言文;文本对话;文言学习;文意解读  学习了宣沫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桃花源记》,启发
当代美国数学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编制的诸多趣味数学问题因其令人赞叹的生活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而被广泛流传。吸引了全世界的众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的视线。他对许多问题的揭示和解答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灵机一动的特征,那种具有创造性的灵光闪现仿佛从天而降又似乎本该如此,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这个往返于两车之间的苍蝇问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英里的两个地方沿直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