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与物理知识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
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以及客观规律的可认知与可利用性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星体,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引力场、电场、磁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且无不处在运动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坚信场的物质性,可向学生演示通草球在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的实验,演示用头发屑显示电场线、用细铁粉显示磁场线等,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坚信场的物质性,并掌握认识场这种特殊物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机械运动、扩散运动和布朗运动,并通过天然放射性现象及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等内容的分析,促使他们建立起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而且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知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而且可用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人类卫星的上天,火箭的发射等是最好的证明。
2 事物发展过程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否定旧假说和旧理论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的。“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规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在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鲜明地反映出来了,这是我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最初,人们赞同光的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为光的波动说战胜微粒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确立了光的波动说的地位,这是对前一认识的否定。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光子”,并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这时,波动说又陷入了困境,这可以说是对最初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没有简单地回复到最初的认识上去,而是进行了次认识上的飞跃,因为这里的“光子”已不是牛顿他们提出的经典意义上的微粒了,而是一种全新的带有波动性的粒子。对光的本性的进一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但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仅仅是在现阶段上的相对真理,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将深入下去,这正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认识到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基础,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种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量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事物质的飞跃结束,又转化为新的量变,开始了新的矛盾发展史。我们知道,影响物态变化的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给常温的水加热,水温上升,内能增加,但水并没有明显的性质的变化,显示出好像平静的样子,当它的温度升高到100℃时,平静打破了,水沸腾了,显示出了显著地变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但这时水的温度不再上升,物态则由液态逐渐转化为汽态,即量变引起了质变。直至液态全部变为汽态后,若继续加热,则汽态,即量变引起了质变。直至液态全部变为汽态后,若继续加热,则汽态的温度又将上升,又开始新的量变。显然,水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就存在着许多的质变,即水沸腾前,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生蒸发现象,同时在质变中伴随着量变,如水在沸腾时温度虽然不变,但外界需要继续提供热量,这些热量转化为内能,从而促使物质的聚集状态发生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领悟到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质变中有量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凸透镜成像、电磁波谱等内容中,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更是表不见得有血有肉,生动而具体。
一切事物的区别都体现在量界限上的差异,许多引人注目、寓意深刻的物理现象如弹性形变中的弹性限度,人造天体的环绕速度、逃逸速度,全反射中的临界角,某一金属发生发电效应的极限频率等无不体现出理界限上的“关节点”,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研究这些“关节点”前后量变的特性,将使学生更加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并使他们懂得这个观点对学习、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导向作用。
4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时,要有意识的渗透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合外力(外因)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内因)成正比。从而不仅使学生弄清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外因的辨证关系,而且加深了对运动涵义的理解。
此外,唯物辩证法中“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相对真理与绝过真理的观点”等等都能在物理教学中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来。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
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以及客观规律的可认知与可利用性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星体,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引力场、电场、磁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且无不处在运动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坚信场的物质性,可向学生演示通草球在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的实验,演示用头发屑显示电场线、用细铁粉显示磁场线等,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坚信场的物质性,并掌握认识场这种特殊物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机械运动、扩散运动和布朗运动,并通过天然放射性现象及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等内容的分析,促使他们建立起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而且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知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而且可用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人类卫星的上天,火箭的发射等是最好的证明。
2 事物发展过程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否定旧假说和旧理论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的。“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规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在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鲜明地反映出来了,这是我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最初,人们赞同光的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成功,为光的波动说战胜微粒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确立了光的波动说的地位,这是对前一认识的否定。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光子”,并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这时,波动说又陷入了困境,这可以说是对最初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没有简单地回复到最初的认识上去,而是进行了次认识上的飞跃,因为这里的“光子”已不是牛顿他们提出的经典意义上的微粒了,而是一种全新的带有波动性的粒子。对光的本性的进一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但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仅仅是在现阶段上的相对真理,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将深入下去,这正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认识到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基础,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种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量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事物质的飞跃结束,又转化为新的量变,开始了新的矛盾发展史。我们知道,影响物态变化的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给常温的水加热,水温上升,内能增加,但水并没有明显的性质的变化,显示出好像平静的样子,当它的温度升高到100℃时,平静打破了,水沸腾了,显示出了显著地变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但这时水的温度不再上升,物态则由液态逐渐转化为汽态,即量变引起了质变。直至液态全部变为汽态后,若继续加热,则汽态,即量变引起了质变。直至液态全部变为汽态后,若继续加热,则汽态的温度又将上升,又开始新的量变。显然,水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就存在着许多的质变,即水沸腾前,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生蒸发现象,同时在质变中伴随着量变,如水在沸腾时温度虽然不变,但外界需要继续提供热量,这些热量转化为内能,从而促使物质的聚集状态发生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领悟到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质变中有量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凸透镜成像、电磁波谱等内容中,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更是表不见得有血有肉,生动而具体。
一切事物的区别都体现在量界限上的差异,许多引人注目、寓意深刻的物理现象如弹性形变中的弹性限度,人造天体的环绕速度、逃逸速度,全反射中的临界角,某一金属发生发电效应的极限频率等无不体现出理界限上的“关节点”,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研究这些“关节点”前后量变的特性,将使学生更加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并使他们懂得这个观点对学习、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导向作用。
4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时,要有意识的渗透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合外力(外因)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内因)成正比。从而不仅使学生弄清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外因的辨证关系,而且加深了对运动涵义的理解。
此外,唯物辩证法中“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相对真理与绝过真理的观点”等等都能在物理教学中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