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浦模式代表了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方向和样本;利用历史性工业优势,激活大学院所创新功能,打造内生性经济。
沿邯郸路向东,经过有百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你就能看到上海杨浦区著名的五角场商业区了,这里是上海市刚刚确立的四个副中心之一。因为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凇沪路五条发散型的主干道在这里交会,五角场因此而得名。高大的杨浦科创中心大厦是这个上海副中心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昭示着这个区域不甘寂寞的明天。
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这是一块指向未来的处女地,她过去五年已准备好利用已有的学院资源、老工业基地优势,走一条内生性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是与外向型经济截然不同的方式。杨浦区政府在2003年历史性地抓住机会。使这块曾经被放弃的衰败的老工业基地终于谋来了自己的未来。
这个未来是目前制造业衰退背景下中国最需要的方向和样本:利用历史性工业优势,激活大学院所创新功能,打造内生性经济。尤其在发展经济同时,纳入社区利益,这是中国城市人文化发展的最好的样板。
沉重“锈带”如何振兴
国际上,人们习惯称呼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为“锈带”。它的最早的出处是指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均在这一地区。20世纪中前期,“锈带”有过制造业兴旺发达的辉煌历史,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该地区为“锈带”。可以说,经历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锈带”,维也纳Vienna Gasometer、伦敦道克兰地区、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分馆、法国诺宜斯尔鹊巢总部、柏林舒特海斯啤酒厂、德国耶拿卡尔,蔡司光学工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先后对“锈带”开始了大规模改造。
它们的共性几乎都可以在杨浦的过往找到。这些工业区大多承担着国家主要财源的责任,建设投资追求“投资省、见效快”,多是依靠老的城市基础设施“见缝插针”发展经济,造成了中心城区工业、建筑和人口的三重超饱和。简单地说,杨浦就是一个城建欠账典型,它的常住人口排在上海城区第一位,产业职工集聚,社会帮困救助人员总数也是第一;亟待改造的居民住房占上海总量的1/4;在经济改革中,杨浦国有大中型企业从120多家锐减到10多家,产业职工从60万人锐减到6万人。杨浦这个名副其实的沉重“锈带”当如何振兴?
2003年初。刚刚担任区委书记的陈安杰面临着这个重大挑战,“这些产业工人为国家贡献了一辈子。每次看到他们当时的生活我都很难过,我想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各种场台演讲时,60岁的陈安杰提及2003年4月15日时都忍不住神情格外振奋:“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敲定了杨浦建设“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其最大成果是创新了中国城区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合、联动发展”的策略。其中校区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持,园区连接校区与社区发展,社区为园区、校区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氛围。
对于拥有包括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13所高校资源的杨浦来说,这个重大创新举措在诞生之初已经预示了其将走向与过往完全不同的命运。
当然对于执行者杨浦区委区政府来说,他们的确面临任何一届普通领导班子根本无法逾越的“蜀道之难”:区政府如何调动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的大学资源?城区工业人口密集,动迁改造成本极高,区财政如何承担?尤其老工业城市改造是世界性难题,在很多城市都没有成功,杨浦能否有所突破?
为此,陈安杰专门深入研究了全世界老工业城市转型遇到的难题。他发现,尽管美国“锈带复兴”借助了当时能源价格较低以及美元贬值等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自身改造。以汽车工业为例,分散的美国汽车工业向底特律地区集中。通过集中生产、技术改造、分工细化、提高生产率、产品升级等措施,底特律变成了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通过调整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是“锈带复兴”的重要途径。
但底特律并没有避免老工业城市振兴过程中的“荒漠化现象”,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工业与日本、欧洲及新兴国家厂家相较逐步衰退,底特律随之衰败,其常住居民大量外迁,人口缩减至巅峰时的一半,服务业受创,目前31%的居民挣扎在贫困线下。
与美国模式不同的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在整顿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及服务行业,规避了底特律遇到的难题。
杨浦模式与底特律、鲁尔不同,杨浦不再单纯聚焦工业发展,而是利用高校资源。走知识创新的模式,引入一切创新要素,并激发、推动区内各种创新潜能,最终依靠孵化创新的功能,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制造的智力之源。
“这是杨浦的未来,虽然我们知道这么多的瓶颈是绕不过的、回避不了的,必须跨过去,但杨浦已经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陈安杰不容动摇地说道。为此,6年过去,区政府由一个管治型政府完全变成了服务型政府,区内企业对此交口称赞:“因为政府穷,所以人情味就浓,有什么事我们都愿意找政府,凡是利于区经济发展的他们都会尽力促成。”复旦微电子总经理施雷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说。
这个“穷政府”还先后投入3个多亿,把原来棚户聚集的高校周边环境打造成了杨浦最美丽的区域。陈安杰教育他的班子:“要大气,算大账、看长远;要有胸怀,学会为了将来的长远而放弃眼前利益。”为了推动高校融入“三区联动策略”。区政府内部明确有“三个舍得”: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
辐射周边的创新源头
6年辛苦开垦,现在三区联动、知识创新效应已经逐步显现。仅以同济大学为例,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规划和建设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08年已经有1000多家设计企业在这里集聚,实现总产值达100亿人民币,形成了环保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设计、国际工程咨询三大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以设计产业为例,政府和大学先后引入上海市政设计院、邮电设计院、中建国际三大国内排名居首的设计院,加之此前的同济设计院,这设计界的“四大金钢”对大量中小设计院所、公司的辐射、推动已不可估量。“做设计,得先搬到环同济经济圈再说”,现在这是上海设计界的共识。按照陈安杰的规划。到20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将超过300亿,2020年将达到1000亿。“6年前在规划环同济经济圈时我们认为这简直不敢想象,但现在不可能已经变成了事实。”同济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邵毓琳向《创业家》说道。在“三区联动”策略推动下,同济科技园只是杨浦知识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看来,杨浦的城市转型发展和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
依靠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的智力输出。美国硅谷一跃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圣地。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目前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而上海的杨浦区聚集了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14所高校和100多家科研院所,两院院士51人、国家重点学科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在校大学生占上海40%,博士、硕士研究生占上海50%,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18.23%。除北京的中关村外,高科技密集程度在中国也排名前列。
在美国,半数以上的创业公司都获得过硅谷银行的贷款。而在硅谷,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70%。在那些高科技创业公司眼中,硅谷银行是他们最先想到的“救命稻草”。
陈安杰深知科技创新的前提是金融创新,“硅谷银行正是杨浦发展知识创新的有力帮手”,为此他几次前往美国硅谷银行总部,向对方描述杨浦的远景规划及知识创新梦想,被这个中国政府官员深深打动的硅谷银行总裁Ken Wilcox最终决定,2009年3月,正式在杨浦成立硅谷银行海外分公司。这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硅谷银行业务大面积收缩,尤其海外业务停掉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陈安杰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硅谷银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总金额1亿元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托管,其第一批委托管理的5000万元基金中,将有至少80%用于扶持高校大学生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需要有辐射作用的智力之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牛凤瑞认为一个国家的改革大多以一个城市的改革为发端,它代表着改革的态度、方向和深度。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出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征;进入90年代,应运而生的浦东模式是开发与开放的结合;到了今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经济需要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这些区域智力之城将成为指向中国创造性未来的最有力的推手。
“杨浦模式也许会成为一个样板,通过搭建有效的平台,知识在这里发酵。再通过科技园向周边发散能量。这将会对局部区域制造、经济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牛凤瑞说。
更重要是任何单一产业总有周期性甚至衰竭的那天,而知识创新是无尽头的。上海财大科技园董事长邓伟认为,杨浦的知识创新规划现在只是刚刚铺设好了轨道,一个城市的改造、经济更新需要时间来证明。作为知识创新的孵化中心,假以时间,杨浦的创新将会对制造重地长三角区域产生重大影响,将会成为长三角制造升级的智力之源。“现在我们与制造重镇江阴紧密结盟,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孵化出来的创新产品、技术能与那里的制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陈安杰说。
但杨浦模式与底特律、鲁尔不同,杨浦不再单纯聚焦工业发展,而是利用高校资源,走知识创新的模式,最终依靠孵化创新的功能,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制造的智力之源。
百年杨浦的转型之路不仅解决了老工业城市改造的全球性难题,而且其知识创新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最有力推手。为此《创业家》杂志特别策划了“杨浦:未来之城”特刊,将全面解读这个进入暮年的老工业城区,如何利用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厚的高校资源,采用“三区联动”方式,打造杨浦未来之城。
《创业家》“杨浦:未来之城”特刊要目
1 造就“环同济”的手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同济师生的梦想天堂,也是上海设计界趋之若骛之地,造就他们的市场之力与政府之手在这里几乎完美结合,它是杨浦转型的典型缩影。
2“三区联动”融合的未来
大学校区、创新园区、公共社区,当有形、无形的围墙终于被推倒时,三区融合如何推动衰败的杨浦走向知识创新
3 群星闪耀
6年转型杨浦集聚的产业群落及创新企业代表
4 指向未来
对于制造业衰退的中国来说,杨浦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方向和样板
沿邯郸路向东,经过有百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你就能看到上海杨浦区著名的五角场商业区了,这里是上海市刚刚确立的四个副中心之一。因为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凇沪路五条发散型的主干道在这里交会,五角场因此而得名。高大的杨浦科创中心大厦是这个上海副中心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昭示着这个区域不甘寂寞的明天。
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这是一块指向未来的处女地,她过去五年已准备好利用已有的学院资源、老工业基地优势,走一条内生性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是与外向型经济截然不同的方式。杨浦区政府在2003年历史性地抓住机会。使这块曾经被放弃的衰败的老工业基地终于谋来了自己的未来。
这个未来是目前制造业衰退背景下中国最需要的方向和样本:利用历史性工业优势,激活大学院所创新功能,打造内生性经济。尤其在发展经济同时,纳入社区利益,这是中国城市人文化发展的最好的样板。
沉重“锈带”如何振兴
国际上,人们习惯称呼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为“锈带”。它的最早的出处是指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均在这一地区。20世纪中前期,“锈带”有过制造业兴旺发达的辉煌历史,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该地区为“锈带”。可以说,经历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锈带”,维也纳Vienna Gasometer、伦敦道克兰地区、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分馆、法国诺宜斯尔鹊巢总部、柏林舒特海斯啤酒厂、德国耶拿卡尔,蔡司光学工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先后对“锈带”开始了大规模改造。
它们的共性几乎都可以在杨浦的过往找到。这些工业区大多承担着国家主要财源的责任,建设投资追求“投资省、见效快”,多是依靠老的城市基础设施“见缝插针”发展经济,造成了中心城区工业、建筑和人口的三重超饱和。简单地说,杨浦就是一个城建欠账典型,它的常住人口排在上海城区第一位,产业职工集聚,社会帮困救助人员总数也是第一;亟待改造的居民住房占上海总量的1/4;在经济改革中,杨浦国有大中型企业从120多家锐减到10多家,产业职工从60万人锐减到6万人。杨浦这个名副其实的沉重“锈带”当如何振兴?
2003年初。刚刚担任区委书记的陈安杰面临着这个重大挑战,“这些产业工人为国家贡献了一辈子。每次看到他们当时的生活我都很难过,我想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各种场台演讲时,60岁的陈安杰提及2003年4月15日时都忍不住神情格外振奋:“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敲定了杨浦建设“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其最大成果是创新了中国城区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合、联动发展”的策略。其中校区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持,园区连接校区与社区发展,社区为园区、校区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氛围。
对于拥有包括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13所高校资源的杨浦来说,这个重大创新举措在诞生之初已经预示了其将走向与过往完全不同的命运。
当然对于执行者杨浦区委区政府来说,他们的确面临任何一届普通领导班子根本无法逾越的“蜀道之难”:区政府如何调动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的大学资源?城区工业人口密集,动迁改造成本极高,区财政如何承担?尤其老工业城市改造是世界性难题,在很多城市都没有成功,杨浦能否有所突破?
为此,陈安杰专门深入研究了全世界老工业城市转型遇到的难题。他发现,尽管美国“锈带复兴”借助了当时能源价格较低以及美元贬值等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自身改造。以汽车工业为例,分散的美国汽车工业向底特律地区集中。通过集中生产、技术改造、分工细化、提高生产率、产品升级等措施,底特律变成了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通过调整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是“锈带复兴”的重要途径。
但底特律并没有避免老工业城市振兴过程中的“荒漠化现象”,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工业与日本、欧洲及新兴国家厂家相较逐步衰退,底特律随之衰败,其常住居民大量外迁,人口缩减至巅峰时的一半,服务业受创,目前31%的居民挣扎在贫困线下。
与美国模式不同的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在整顿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及服务行业,规避了底特律遇到的难题。
杨浦模式与底特律、鲁尔不同,杨浦不再单纯聚焦工业发展,而是利用高校资源。走知识创新的模式,引入一切创新要素,并激发、推动区内各种创新潜能,最终依靠孵化创新的功能,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制造的智力之源。
“这是杨浦的未来,虽然我们知道这么多的瓶颈是绕不过的、回避不了的,必须跨过去,但杨浦已经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陈安杰不容动摇地说道。为此,6年过去,区政府由一个管治型政府完全变成了服务型政府,区内企业对此交口称赞:“因为政府穷,所以人情味就浓,有什么事我们都愿意找政府,凡是利于区经济发展的他们都会尽力促成。”复旦微电子总经理施雷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说。
这个“穷政府”还先后投入3个多亿,把原来棚户聚集的高校周边环境打造成了杨浦最美丽的区域。陈安杰教育他的班子:“要大气,算大账、看长远;要有胸怀,学会为了将来的长远而放弃眼前利益。”为了推动高校融入“三区联动策略”。区政府内部明确有“三个舍得”: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
辐射周边的创新源头
6年辛苦开垦,现在三区联动、知识创新效应已经逐步显现。仅以同济大学为例,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规划和建设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08年已经有1000多家设计企业在这里集聚,实现总产值达100亿人民币,形成了环保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设计、国际工程咨询三大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以设计产业为例,政府和大学先后引入上海市政设计院、邮电设计院、中建国际三大国内排名居首的设计院,加之此前的同济设计院,这设计界的“四大金钢”对大量中小设计院所、公司的辐射、推动已不可估量。“做设计,得先搬到环同济经济圈再说”,现在这是上海设计界的共识。按照陈安杰的规划。到20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将超过300亿,2020年将达到1000亿。“6年前在规划环同济经济圈时我们认为这简直不敢想象,但现在不可能已经变成了事实。”同济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邵毓琳向《创业家》说道。在“三区联动”策略推动下,同济科技园只是杨浦知识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看来,杨浦的城市转型发展和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
依靠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的智力输出。美国硅谷一跃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圣地。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目前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而上海的杨浦区聚集了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14所高校和100多家科研院所,两院院士51人、国家重点学科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在校大学生占上海40%,博士、硕士研究生占上海50%,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18.23%。除北京的中关村外,高科技密集程度在中国也排名前列。
在美国,半数以上的创业公司都获得过硅谷银行的贷款。而在硅谷,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70%。在那些高科技创业公司眼中,硅谷银行是他们最先想到的“救命稻草”。
陈安杰深知科技创新的前提是金融创新,“硅谷银行正是杨浦发展知识创新的有力帮手”,为此他几次前往美国硅谷银行总部,向对方描述杨浦的远景规划及知识创新梦想,被这个中国政府官员深深打动的硅谷银行总裁Ken Wilcox最终决定,2009年3月,正式在杨浦成立硅谷银行海外分公司。这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硅谷银行业务大面积收缩,尤其海外业务停掉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陈安杰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硅谷银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总金额1亿元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托管,其第一批委托管理的5000万元基金中,将有至少80%用于扶持高校大学生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需要有辐射作用的智力之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牛凤瑞认为一个国家的改革大多以一个城市的改革为发端,它代表着改革的态度、方向和深度。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出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征;进入90年代,应运而生的浦东模式是开发与开放的结合;到了今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经济需要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这些区域智力之城将成为指向中国创造性未来的最有力的推手。
“杨浦模式也许会成为一个样板,通过搭建有效的平台,知识在这里发酵。再通过科技园向周边发散能量。这将会对局部区域制造、经济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牛凤瑞说。
更重要是任何单一产业总有周期性甚至衰竭的那天,而知识创新是无尽头的。上海财大科技园董事长邓伟认为,杨浦的知识创新规划现在只是刚刚铺设好了轨道,一个城市的改造、经济更新需要时间来证明。作为知识创新的孵化中心,假以时间,杨浦的创新将会对制造重地长三角区域产生重大影响,将会成为长三角制造升级的智力之源。“现在我们与制造重镇江阴紧密结盟,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孵化出来的创新产品、技术能与那里的制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陈安杰说。
但杨浦模式与底特律、鲁尔不同,杨浦不再单纯聚焦工业发展,而是利用高校资源,走知识创新的模式,最终依靠孵化创新的功能,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制造的智力之源。
百年杨浦的转型之路不仅解决了老工业城市改造的全球性难题,而且其知识创新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最有力推手。为此《创业家》杂志特别策划了“杨浦:未来之城”特刊,将全面解读这个进入暮年的老工业城区,如何利用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厚的高校资源,采用“三区联动”方式,打造杨浦未来之城。
《创业家》“杨浦:未来之城”特刊要目
1 造就“环同济”的手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同济师生的梦想天堂,也是上海设计界趋之若骛之地,造就他们的市场之力与政府之手在这里几乎完美结合,它是杨浦转型的典型缩影。
2“三区联动”融合的未来
大学校区、创新园区、公共社区,当有形、无形的围墙终于被推倒时,三区融合如何推动衰败的杨浦走向知识创新
3 群星闪耀
6年转型杨浦集聚的产业群落及创新企业代表
4 指向未来
对于制造业衰退的中国来说,杨浦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方向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