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法与共 读写交融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永生”入手,以人物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人物对话几个关键教学节点,开展扎实又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在听说读写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达成情与理的共融、读与写的交汇。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永生的眼睛》;情法;读写;评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2.感受作者在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认识和情感上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3.用真挚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谢谢您,点灯的人》,教师在音乐背景中朗诵:
  我在黑暗中行走、渴望光明,我在痛苦中等待、盼望明亮的 眼睛;
  我看不到多姿多彩的人间,这一切就为了得到角膜来照亮我的生命!
  黑暗中的一颗火星,那就是您给我明亮的眼睛;
  使我无法相信,有了您的角膜、我还能看亲爱的人们与天上的星星!
  您的光明、我来传承,您的爱心、我来延续;
  而您、人间里的天使啊……是您让我看到了人生奉献的全部 含义!
  从今后、我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您的爱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星星闪耀着,世界多精彩,永远难忘、为我亮灯的人!
  师:这首诗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得到别人眼睛的角膜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而写的。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朗读)
  2.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面对这个题目,还有刚才读的那首诗,相信大家都有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生1:那个捐赠眼睛角膜的人是谁?
  生2:什么是永生的眼睛?
  师:眼睛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是生命的一部分,当然,它也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正如大家提到的“永生”二字,就是永远存在下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永生”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呢?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琳达一家人的故事后再来感受“永生的眼睛”。
  【点评】小学生,对于生命、奉献等人文性主题体验不深,稍不留神,就容易走进“说教”的怪圈。设计从“获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重见光明的喜悦与感恩,为走近文本所表达的“施予”做下铺垫。诗意表达,以语文的方式进行了诠释,再辅之以“文眼”的准确把握,并以此开启学习之旅,可谓匠心独运。
  二、交流探讨,感受情怀
  1. 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孤零零 给予 捐赠 盲童 遵从
  突如其来 不假思索 热泪盈眶 重见天日
  (2)出示课文导读问题: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琳达的父母决定死后把身体器官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父亲完成了母亲的遗愿,琳达在父亲死后又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琳达的女儿温迪在家人的影响下决定像外公一样死后捐赠眼角膜帮助盲人重见光明。
  2.激发思考
  师:由此可见,这一家三代都在为别人而付出。同学们,阅读需要专注,仅仅了解故事大意还不够,我们对课文要慢慢品味,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它让句子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个词是什么?
  生:骄傲。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意思,可以写下自己的思考。
  3.交流体会
  (1)“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琳达的妈妈去世了,按照她生前的愿望,爸爸把妈妈的眼角膜捐赠出去帮助他人重见光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无私的奉献,在温迪眼里当然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琳达没有捐赠眼角膜,为什么女儿也为她感到骄傲?
  生:琳达遵从了爸爸的遗愿捐赠了爸爸的眼角膜,帮助更多人获得光明,她做的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女儿为她感到骄傲。
  师:带着温迪对家人的骄傲朗读这一句话。(学生朗读)
  师:这个故事的叙述时间从琳达的童年一直跨越到中年,她的思想在二十多年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读了课文都知道她一开始是不接受把妈妈的眼角膜捐赠出去的,是什么原因让她有了巨大的改变,并积极参与到帮助他人重见光明的行动中?
  生:是爸爸一直用言行去影响他。
  师:爸爸对她说过什么?
  出示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你怎樣理解这句话?(学生谈体会)
  师: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留给需要的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死亡,在爸爸妈妈眼里不是恐惧,而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向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读——(读这一句)
  (2)语言训练
  假如眼角膜送给了因为受伤而失明的篮球运动员,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一个因伤失明的篮球运动员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且( ),那多么美妙!
  假如( )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且( ),那多么美妙!
  假如让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重见光明,她可以( ),可以( ),可以( ),那多么美妙!
  师: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还可以像她想象的一样,用宝贵的时间,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这一切,是多么美妙!   所以,读(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爸爸妈妈身体力行影响着琳达,这两代人都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着,所以女儿温迪无比自豪地说——(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思考:为什么琳达要为女儿温迪感到骄傲?
  师:年仅14岁的孩子就有死后为他人捐赠角膜的愿望,让琳达无比激动,她“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父亲死后不仅为他人留下一副可以重见光明的角膜,还留下了什么?
  生:一颗无私、博爱的心。(板书:无私、博爱)
  师:这颗心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这颗爱心一 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一起为父亲、为琳达、为女儿温迪而骄傲,读——(齐读)“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点评】文本故事性强,理解并不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文本设计构建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本设计以几次人物对话和“骄傲”串起教学流程,并在几处重要的对话节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让人文情怀以“语文”的方式静静地流淌和释放,做到了情理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三、补充原文,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
  师:同学们,课文到此戛然而止,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老师 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它的结尾是这样的:(在音乐背景中老师朗读)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两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听完这个结局,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谁来说一说?
  2.写话训练
  师:温迪死了,但她的眼角膜却帮助两个人重见光明,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受赠者,在重见光明后,为了表示心中的感激,会写一封什么样的信给离开人世的温迪呢?
  学生在音乐背景中写信,写完后指名朗读分享。
  师:老师已经感受到你们的信跟课前那首小诗——《谢谢您,点灯的人》一样,表达了一个盲人重见光明的幸福以及对温迪无比的感激。
  3.小结
  学生说说自己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师补充道:一个人死去,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但如果把眼角膜捐赠给失去光明的人,这些人就能重见天日,这副眼角膜将会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永生的眼睛。这永生,是爱的传递,是生命的延续!这种爱,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直到永远!
  【点评】基于篇幅和学情考虑,很多时候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改动,如有条件,教师都应该读读原文,再对照课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编者的意图。设计把原文移入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同时,与教学的起点相互照应,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达成“施予者”“获得者”的双重体验,并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奉献的理解,可谓一石三鸟,
  四、拓展阅读,书写“永生”
  1.群文阅读
  师:这样的故事還有很多,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丛飞的故事》《拯救约马》和《听得到你的心跳》,相信大家有更多的感慨。
  2.交流心得
  读完这三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这三个故事和《永生的眼睛》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写话练习
  师:无论是眼角膜、肝脏还是心脏,把自己生命重要的部分给予他人,为别人带来希望和幸福,这样的人必定活在我们的心中,得到永生!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笔,书写自己对“永生”的感叹。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可以是简短的一段话,也可以是寥寥几句诗歌,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下来。
  4.学生写话,交流分享
  【结束语】谢谢这几位同学。在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人间美好的情谊,请同学们起立,再一次朗诵《谢谢您,点灯的人》,缅怀那些永生的人。
  【点评】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善莫大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入一组与文本相关的群文进行阅读,本身就是对教学最好的补充,有了充分的铺垫、积累和丰盈,写话也就情动辞发、水到渠成了。
  【总评】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科规律,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常研、常思、常实践;关注生成,关注课堂延伸,关注学生发展趋势,多读、多悟、多积累。
  本课是略读课,教师没有拘泥于字斟句酌的亦步亦趋,而是把精力放在学生阅读方法指导上,在教学上大开大合,内外融通。由“永生”入手,以人物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人物对话几个关键教学节点,开展扎实又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在听说读写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达成情与理的共融、读与写的交汇,并有效进行文本拓展,打通了四十分钟课堂与广阔课外阅读的链接,形成大语文的整体构架。
  —执教:任珅 点评:路成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高考作文几乎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范文教学,充分发挥范文的引领作用,可以让高中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习作;范文;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过程中,想必都有此番困惑:为什么写作的方法或技巧都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呢?笔者认为,讲方法或
【摘要】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挖掘背景;介入背景;开发背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摘要】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在当前的新农村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面临监护缺失,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强化培养无疑成了“真空”地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老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从“头”开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關键词】新农村;语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本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在不断改进中形成此教学设计。  【关键词】《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的是美国总统林肯第一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字里行间彰显着林肯的宽容与
【摘要】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小练笔如一股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源泉。但练笔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缺失引领的“浅练笔”、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良机的“空练笔”……如何矫治,才能使小练笔更有实效?笔者认为适时、适度、突出个性、有效引领等是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小练笔;适时;适度;个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身影不时出现。初中阶段小练笔是基于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学生感兴趣为主,从不加重学习负担做起,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是当今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家境相对优越,一些家长对于孩子
【摘要】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丰富而细致,广博而复杂,学生在鉴赏诗歌中总是会出现偏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妨在平时阅读和积累的时候给诗歌的内容作“细分”这样一项工作,也许在开始时会觉得举步维艰,但假以时日,我们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就会有豁然之感。  【关键词】相思;离别;细分;题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爱滋生了无限情愫,或缠绵,或炽热,或隐痛,或决然,爱有时如
【摘要】信息意识的培养从新课改开始便不断提起。如今“互联网 ”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信息意识的培养却走入了几个误区。如:流于形式的训练,未成系统的教学以及滥用多元的解读。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 ”环境下的这些误区,落实活动课及信息意识的训练课,完善信息意识的知识系统和调节系统,结合“术、法、道”的解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意识;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
【摘要】针对作文无取舍、无精彩、无细节的现状,应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美图”工具处理图片的技术思想,对作文进行加工:“放大镜”放大细节,“慢镜头”揣摩动作,“滤镜”去芜存菁,“广角镜”开阔视野,“拼图”有机组合,自有序到有物、有情,成就精彩。  【关键词】“美图”;工具;作文加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聪明
【摘要】2017年新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加入了《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作为实用类文本的典型题例,阅读这篇文章,除了关注每段的观点句、中心句、关键句之外,更要注重阐释性事例的指向,否则,不是一段文字读不懂或读不透的问题,还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和后面三道题目的解答。  【关键词】阐释性文字;文章分析;文字指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阐释性文句分为两种:以例阐释和以理阐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