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挥诗歌教学的德育功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往往为一些学校和老师所忽视,一味在学生的“背”上下工夫,只求学生能机械记住,在今后的考试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再现”,以得到高分为目标。故而学生在考试中错字连篇,张冠李戴,上句不接下句,不会灵活运用,更谈不上能在诗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显然这种错误做法有悖于“文道统一”的原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借助诗歌教学德育功用,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激发爱国豪情……
关键词:借助诗歌形象; 创设德育情境; 契合诗歌情意; 在思辨中扬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22-001
在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素质教育已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位置。诗歌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与魅力成为实施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但诗歌教学的这一重要功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却为一些学校和老师所忽视,一些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忽视诗歌教学的德育功用,一味在学生的“背”上下工夫,只求学生能机械记住,在今后的考试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再现”,以得到高分为目标。故而学生在考试中错字连篇,张冠李戴,上句不接下句,不会灵活运用,更谈不上能在诗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显然这种错误做法有悖于“文道统一”的原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那么,怎样利用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呢?
一、借助形象,提高道德认识
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例如优秀叙事诗能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诗歌形象鲜明的特征,是它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亦是我们借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媒介。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有关情况来鉴赏,既着意体会它运用关键词叙述事件的表现力量,在脑海中展现那件事的全过程,浮现诗人在事件当中的感人形象,体会诗人在那事件当中的不幸遭遇和叙述那事件的表现意义,运用哪些关键词句抒发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着意从叙事和抒情的关系上,从诗人不幸遭遇和表现感情的联系上,深入体会诗歌所塑造的形象的深刻意义,体会诗人那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伟大胸襟。
教师在教学时切勿将诗中的知识点嚼细、嚼烂喂给学生,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学生对诗中形象的讨论与感悟,使自身的道德认识得以提高升华,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创设情境,发展道德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做到知情结合,用知引情,因情发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白居易的叙事诗《观刈麦》,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了农民在夏日收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这种特定的情境,是学生们所熟知的,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当时的农民会产生深切的同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通过对学生道德情绪的激发,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陶冶了道德情操。
三、情意契合,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形成道德素质的调节因素。我国优秀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意蕴,撼人心魄的力量,诗歌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锻炼学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渠道。
例如,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该诗劝勉人们为了成功要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要努力奋斗,不怕牺牲。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会不由自主地郁聚满胸的激情,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或同学,无论在德、智、体、美哪个方面的一点成功,或所付出的代价,再联想自己了解的意志坚强者的奋斗史,“情”“意”的充分融合,内化为强大动力,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
四、去粗取精,在思辨中学会扬弃
诗歌是我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积淀,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亦有一些封建的伦理道德糟粕显露其间。因此,诗歌教学中对符合时代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的德育功能,引导青少年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对那些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主女从”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厌恶和鄙视思想,消极避世等封建思想。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避而远之,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标准、道德判断力,去勇敢地正视它,辩证地扬弃它。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诗人的心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另一方面亦应指出诗歌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透显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具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当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的、发展的看待诗歌中所显露出的一些消极思想。这样,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主题的认识就更为深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
关键词:借助诗歌形象; 创设德育情境; 契合诗歌情意; 在思辨中扬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22-001
在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素质教育已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位置。诗歌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与魅力成为实施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但诗歌教学的这一重要功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却为一些学校和老师所忽视,一些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忽视诗歌教学的德育功用,一味在学生的“背”上下工夫,只求学生能机械记住,在今后的考试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再现”,以得到高分为目标。故而学生在考试中错字连篇,张冠李戴,上句不接下句,不会灵活运用,更谈不上能在诗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显然这种错误做法有悖于“文道统一”的原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那么,怎样利用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呢?
一、借助形象,提高道德认识
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例如优秀叙事诗能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诗歌形象鲜明的特征,是它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亦是我们借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媒介。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有关情况来鉴赏,既着意体会它运用关键词叙述事件的表现力量,在脑海中展现那件事的全过程,浮现诗人在事件当中的感人形象,体会诗人在那事件当中的不幸遭遇和叙述那事件的表现意义,运用哪些关键词句抒发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着意从叙事和抒情的关系上,从诗人不幸遭遇和表现感情的联系上,深入体会诗歌所塑造的形象的深刻意义,体会诗人那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伟大胸襟。
教师在教学时切勿将诗中的知识点嚼细、嚼烂喂给学生,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学生对诗中形象的讨论与感悟,使自身的道德认识得以提高升华,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创设情境,发展道德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做到知情结合,用知引情,因情发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白居易的叙事诗《观刈麦》,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了农民在夏日收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这种特定的情境,是学生们所熟知的,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当时的农民会产生深切的同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通过对学生道德情绪的激发,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陶冶了道德情操。
三、情意契合,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形成道德素质的调节因素。我国优秀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意蕴,撼人心魄的力量,诗歌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锻炼学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渠道。
例如,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该诗劝勉人们为了成功要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要努力奋斗,不怕牺牲。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会不由自主地郁聚满胸的激情,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或同学,无论在德、智、体、美哪个方面的一点成功,或所付出的代价,再联想自己了解的意志坚强者的奋斗史,“情”“意”的充分融合,内化为强大动力,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
四、去粗取精,在思辨中学会扬弃
诗歌是我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积淀,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亦有一些封建的伦理道德糟粕显露其间。因此,诗歌教学中对符合时代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的德育功能,引导青少年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对那些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主女从”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厌恶和鄙视思想,消极避世等封建思想。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避而远之,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标准、道德判断力,去勇敢地正视它,辩证地扬弃它。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诗人的心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另一方面亦应指出诗歌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透显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具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当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的、发展的看待诗歌中所显露出的一些消极思想。这样,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主题的认识就更为深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