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的视觉文化探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d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这个时期,作为视觉文化奠基的各种学科研究,诸如电影学、人类学、符号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都有了很成熟的理论体系,为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视觉文化研究中,人类文明早期(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文字、壁画、歌舞等原始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视觉文化无疑是值得引起我们思索和探究的。本文笔者准备基于早期原始社会的壁画、服饰、舞蹈、图腾四个方面浅析人类原始社会的早期文化。
   关键词:视觉文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原始艺术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142-02
  
  
  一、关于视觉文化以及原始艺术的定义
   什么是视觉文化?
   对于视觉文化,目前学者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学者斯特肯认为视觉文化包含了多种媒介形式,从文化艺术、电视电影、报纸广告到诸如科学、法律和医学领域里的视觉资料等。这些与媒介密切相关的领域,构成了一个文化域。
   那么什么又是原始艺术呢?“原始艺术不仅是因为其发生在原始社会,是人类发生最早的艺术。原始艺术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其是一个有别于文明社会艺术体系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1]”
  二、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壁画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艺术的表现形式诸如壁画、图腾、服饰、舞蹈等,都和视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原始社会中,因为生产力的落后,视觉的传播是人类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笔者看来,其中壁画和图腾扮演着首当其冲重要的角色。
   在人类的早期活动中,因为文字处在萌芽期,还无法适应大规模的传播活动,所以图像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传播作用,早期人类的打猎、种植、畜牧、宗教活动等需要记录下来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都是通过壁画这种形式记录,在国内或者国外所发现的人类早期壁画中,不难发现,虽然限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原始壁画大都色彩简单,线条粗矿,但是其中已经表现出来初步的艺术成就,例如考古学家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以动物为题材的洞穴壁画以及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岩画,在这些图画中,原始人类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一再现于我们的这个时代,借助于这些壁画,我们可以接触到原始社会的人类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而也正是由于原始社会壁画的材料的原始性,我们可以从这些推测出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壁画所展现的场景,无疑是这种说法最好的解释。
   当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效率和生产关系的提高,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保证了处于社会顶层的贵族有了多余的粮食来养活专门用于生产的奴隶,这时的壁画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记叙人类的生产活动,文本模式的改变,使得壁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满足人类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的传承,这时的壁画已经呈现了相对比较高的艺术成就,用视觉文化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面对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幻象。
  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服饰
   关于服饰,在笔者看来,就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具有了审美观以后因为羞耻心以及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区别而产生的,当然在后期随着生产力逐步提高,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服饰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仅只是用来遮掩身体,而是展示个性和个人审美标准的道具。
   原始社会也许没有服饰这个概念,且笔者私以为最早的人类服饰无非是树叶或者人类捕猎以后留下来的兽皮,这是基于我们的考古所发现的原始社会资料。
   由兽皮和树叶经过简单加工包裹着人类的身体,这是继人类食用熟食之后我们与动物更进一步本质的区别,在这个阶段里,这种原始服饰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原始的视觉冲击,这种视觉图像的展现,笔者认为这也是文化的曙光,因为它意味着人类的视觉开始有了选择性的观看和选择性的规避观看。
   奴隶社会的服饰已经因为生产力提高不再局限于这些原始材料,人类发明了布匹和丝绸,它们色彩鲜艳,质地柔软舒适,丰富了人们想象力,在服饰上做出图案和纹理,由于它们绽放出的光彩使人类的审美在一步步的提升,各个氏族部落或是后期出现的国家彼此的服饰特色区别出了他们的不同,文化基于此而丰富发展,人类的视觉内容同以前相比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在此看来,服饰的变化不仅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也是因为人类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基于视觉的观看行为从以前的观看一切到了选择性观看,虽然这个时候并未有视觉文化的出现,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为视觉时代的启幕。
  四、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舞蹈
   原始社会的舞蹈前身大都是祭神仪式中所展现的动作,1973年我国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马家窑文化出土了舞蹈纹彩陶盆,其后1995年,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也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这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的舞蹈提供了很好的一手资料。到了奴隶社会,我国的西周时期,舞蹈开始从祭神仪式中慢慢分离出来,成为了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原始社会的舞蹈相对来说,动作和音乐都比较简单,它们的产生是因为早期人类的鬼神观念,这种形式由氏族部落的巫师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不仅感染神灵,更重要的感染整个部族,使部族成员精神饱满,团结一致”[2]。这便是原始社会舞蹈的视觉文化意义。人类通过观看原始舞蹈或自身参与原始舞蹈而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奴隶社会的舞蹈与原始社会舞蹈最大的区别当然是它已不仅限于祭神仪式,它已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日常身为贵族的奴隶主作为欣赏的艺术形式,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甚至出现了专门教授舞蹈的技术人员,以我国西周为例(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在《礼记》的《文王世子》和《内则》中,都有关于舞蹈教学和司教者的详细记载,这表明了舞蹈在奴隶社会的重要地位,这种视觉艺术在奴隶社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人类通过观看舞蹈而得到了满足感,可以说这样的视觉传播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做出很大的贡献。    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我们没有办法得到直接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资料再现出舞蹈的形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和重大庆典所举行的舞蹈表演来探究它们的来龙去脉。这对于我们研究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舞蹈有着很多的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舞蹈而诞生的音乐,由于舞蹈与音乐特殊的紧密关系,舞蹈的出现也伴随着音乐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音乐对舞蹈起到了解说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把音乐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传播。
  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图腾
   图腾作为早期人类特有的特征,笔者将进行更多一些的讨论。
   图腾是人类鬼神观念的产物,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没有科学技术的维系,人类的安全和生命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类希望寄托于得到精神安慰来增强自己生存的信心,图腾因此而应运而生。
   图腾在人类早期的生活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对外传递着该部落的信仰和生活信息,我们可以从图腾对于外界的传播得到很多的信息,以我国为例,中华民族最有名的图腾莫过于“龙”的标志,从这种虚幻的动物中,我们可以在它的上面看到很多动物的特征,可以说,“龙”是几种动物的拼接而成的综合体,它反映出了我们的祖先对于生活的期盼和自我精神家园的希望,比如,其中“龙”的爪子脱胎于鹰爪,这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接触过鹰这种动物,也表明在他们的文化形成过程中,这种动物的特征也是先祖的文化所推崇的。这正是我们研究图腾意义的所在,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腾后总结出来其透露出来的文化意义:图腾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因为图腾是人类所想模仿抑或者说崇拜的对象,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人类想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图腾崇拜物所拥有的水平。
   在奴隶社会所呈现的图腾的文化意义则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如在北方中原部落的图腾是龙,南方楚人的图腾是凤,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图腾也开始融合,出现了“龙凤呈祥”的文化表述,可以这样说,图腾所表现出来文化表征意义为我们解读古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合理而正确的解读图腾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意义,可以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特别是研究原始社会的视觉文化提供良好的范本。
   原始社会的壁画、服饰、舞蹈、图腾等,都表现出来的是原始社会所初步体现出来的视觉传播效果,可以视为视觉文化传播的雏形,虽然视觉文化可出现在近代,但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独特性,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不可能过多的运用其他的器官感知和学习,眼睛所看到的,即视觉,是人类的第一选择,视觉的传播在原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为视觉文化追根溯源,毕竟每一种学科产生都是有它的来源的,即使视觉文化诞生在近代,可是视觉传播却是至人类诞生伊始便一直存在,而在笔者认为,视觉文化也在人类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但是因为处在人类的童年期,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只是人类凭借本能的感觉不断的延续,并且受限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也没有能力去为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无非是凭借人与人之间的单向传播被动的接受,但是它为后世的视觉文传播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在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个学科日益成熟,为视觉文化变成一个独立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时,我们有必要探究它的最初来源,这既是研究的内容,也是研究的必要之处,只有这样,视觉文化的传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史前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舆论监督,因种种局限,越到基层监督功能越弱。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缺位”和“失语”已成为县级台话语权、公信力的“短板”。本文注重寻求操作性强的提高舆论监督实效性的解决途径与对策,即从正确的舆论导向出发,找准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群众集中反映问题的契合点,多单位联动以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以及融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简单地说就是从“定位、聚力、联动、乘势”四个方面入手,从而充分发
期刊
摘 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底实施以来,在网络上持续形成较高的舆情关注,并体现出萌芽、高涨、平稳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形成与百度搜索指数之间有较强的关联。营养改善计划网络舆情主要由营养餐安全事件触发,文章归纳了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存在一些失误和主要的舆情观点,并以石城县营养餐疑似中毒事件为例分析了舆情传播路径和事件处理经过。   关键词:营养改善计划;網络舆情;发展阶段;应对策略
期刊
摘 要:在现如今电视娱乐节目“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很多电视台为了取得高收视不断从国外引进种类多样的真人秀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大部分节目多是沿用引进节目本身的节目形式,改造只是邀请一些本土明星,节目创新力度却很小。2015年年初央视推出的综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则充分结合中国戏曲艺术,以轻松新颖的娱乐方式向受众巧妙地推介传统艺术,将娱乐综艺类节目与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巧妙结合,实现了节目形式
期刊
摘 要:广播新媒体发展思路关键在于借助新的手段和形式,推动内容演进,提升用户参与度、突出服务用户概念,将听众转化为用户,聚合品牌影响力,寻求合作与创收模式的新突破。在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广泛被开发和应用的趋势之下,广播节目内容制作和集成必须呈现网络化和平台化特征,而定位和步骤是融合的关键操作。本文从陕西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在微信公众账号开发与应用实践出发,分析了广播和新媒体融合的结合点、导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风起云涌之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然来临,在大型会议报道中,党报等主流媒体如何采用“互联网+传媒”的多种创新方式从“新闻富矿”中挖掘“黄金”,是党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陕西日报》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新闻策划、栏目设置、稿件采写、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之处,探寻地方党报在大型会议报道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竞争已从数量之争转入质量之争,以新闻评论为主的“评论周刊”成为媒体之争的新亮点。党报作为主流媒体,要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新闻热点,有理、有利、有节地引导舆论,力求在“让党放心”的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平等对话、交流讨论、抒发胸臆乃至争鸣交锋的舆论平台,做到“让人民满意”。   关键词:党报评论;梯形结构;突出策划;注重本土化;主流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
期刊
摘 要:2015年7月,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第二季完结,同时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开播,两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共同霸占暑期荧屏,再一次引发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热议。本文将从两档节目持续火热,将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特色,探析“爸爸热”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特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 要:“无冕之王就该有王者的风范,王者的境界,王者的气度,以及王者应有的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点燃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更需要记者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身体力行地做表率,不断把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向阳光地带引领。因此,本文从真诚的党性、真切的人民性、真实的社会性和真正的人性等方面,对 “记者十大表率”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述。因为,种种非凡的社会现象表明:时代呼唤坚定的信仰、热切的群众观点、强烈的社会责任
期刊
摘 要:报纸副刊只有可读性强,赢得读者,才能有效完成宣传思想、传播知识的使命,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安日报》“走访关中帝王陵”系列报道说明,从民间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副刊作品产生活力、内容丰富、贴近群众、辅助民众的现实生活,便可为民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民间文化;副刊;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
期刊
摘 要:新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等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要突破资源劣势,多渠道筹办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加强与周边区域媒体的联系,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经验。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新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