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大声疾呼“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以此为开端,在中国大倡自由主义。但他认为自由是有条件的,以民能自治为前提,纵观我国民素质,自由似有不可,而当时我国内国外环境也不允许人人自由,故他提出了自由的有限性,并强调在特殊的条件下,可减损个人自由,但一旦条件变化,人人自由不但不可减损,反而应成为保障的对象。纵观严复一生,其自由观始终如一,未尝动摇。
  关键词:严复;自由主义;一脉相承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87-02
  
  近年来学术界对严复思想变化的问题争议颇多。传统观点认为,严复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为第一时期,此期严复思想激进;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为严复思想由激进渐趋保守的时期;第三时期则起于辛亥革命,一直到1921年严复逝世,这一时期,其思想走向反动。笔者近观《严复集》,似觉上述评断有失偏颇,故拟对其自由思想进行些许探讨。
  一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①如此“深耻大辱”对中国来说可谓“创巨痛深”,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败于小国日本的耻辱感,一起向中国袭来,有识之士对之尤为敏感,他们开始从意识形态层面学习西方,以期“救亡保种”,自由主义便在这一时期被引进。
  在中国首倡自由主义的,当属严复。
  1895年2月4日至5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一文,文中他对当时中国的危难大声疾呼道:“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②同时对当时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器物批评道:“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而非命脉之所在。”那么西学命脉所在何处?严复进一步解释道:“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上面所讲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但是中西走富强之路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对此,严复将之归结为“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③这里严复注意到了自由的施行与否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那么何谓自由?
  “夫自由一言……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④
  严复承认“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虽国君不能”,他将侵人自由的行为说成是“逆天理,贼人道”之举。
  严复在《原强》一文中又将“自由”定义为“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⑤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君与民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种“自由”使得西方“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接下来严复将富强和自由的关系解释为:“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⑥
  严复通过的西方国家的观察指出西方:“发政施令之间,要其所归,皆以其民之力、智、德三者为准的。凡可以进是三者,皆所力行;凡可以退是三者,皆所宜废;而又盈虚酌剂,使三者毋或致偏焉。”⑦即西方国家政教所施皆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者为准,故其国民素质较高,人民皆得自由。反观中国,“民力已薾,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⑧正是基于我国民素质之现状,他以为自由在中国只可渐进:“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⑨严复断言,民众获得自由60年后,中国必可与欧洲各国“方富比强”,并打赌,要是判断失误,自愿请领“莠言乱政”之罪。
  在这里他强调“悉听其自由”的前提为民“无相欺、相夺而相患害也”,而当时我民“才未逮、力未长、德未和”故“弗能自治”,所以说当时的君主制在中国不可废,自由亦不可操之过急,须30-60年的时间,民可自治而自由方能完成。
  二
  有学者指出,戊戌以后严复思想渐趋保守,可能是基于1903年出版的严复《群己权界论》一书,翻译时,他特避去On Libety 即“自由”一词,在书中也用“自繇”代替“自由”而言的。另有学者指出,严复为追求国家富强,就要人为了国群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事实上,对于前者,严复在自序中已讲的很明白。而对于后者的质疑,我们只要了解严复从一开始就将自由与群体紧密结合,则严复对于自由的基本态度毫无改变便不言可喻。
  关于为何将《论自由》(On Libety)译为《群己权界论》,严复在《译〈群己权界论〉自序》中,已做出回答。他说:“十稔之间,吾国考西政者日益众,于是自繇之说,常闻于士大夫。顾竺旧者既惊怖其言,目为洪水猛兽之邪说。喜新者又恣肆泛滥,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正是由于时人对“自由”的种种误解、滥用,严复指出“学者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耳”⑩
  严复在这里提出了自由的有限性,他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倡个人自由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他也注意防范自由观念可能带来的弊害。指出:“自繇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繇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B11
  显而易见,严复特别注意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界限。自由既是“不为外物拘牵”,“凡所欲为,理无不可”,但一旦有个人进入群体之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便必须有一个群己的界限:强调“人得自繇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若一个人的自由“无限制约束”,其结果便是“如强权世界,而相冲突”。
  严复在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国家自由,他曾说:“人人各得自由,物物各得自由,第勿令毋相侵损而已”。 B12但联系当时国情即亡国危机日益加深,他又说明自由必须服从法律,小己自由服从国群自由的重要性:“今之所急者,非自由也,而在人人减损自由,而以利国善群为职志”,B13“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B14在此,他讲“人人减损自由”是以“今之所急”为条件的,言外之意为待条件发生变化,则人人自由便不应减损,反而应成为保障的对象。他在另一个地方也说道:“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B15这里,严复又一次将优先考虑“国群自由”置于“吾国今处情形”的前提下。我们不难看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严复把“国群自由”作为“今之所急”,他提出过“人人减损自由”但他始终没有否定个人自由,而是个人自由服膺与国群自由。
  综上所述,戊戌前后严复的自由观是一脉相承的。之前,他极倡自由,但他指出“欲听其皆得自由,必自其能自治始”。在当时,“民力已薾,民智已卑,民德已薄”的现实下,自由似不可得。故他提出30年到60年“民可自治而自由”。戊戌之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他提出了个人自由的有限性,并说明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个人自由可以减损。这时期严复的自由观表面上看似是有所保守,实则更具理性的思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将国群自由放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给严复扣一个保守的帽子,他虽对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实行自由的条件有所思考,但对自由的价值却忠信不疑,认为道路不同,但“平等自由之理,胥万国以同归”。 B16这种对自由的信念到晚年也没有改变。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7;2;2;2-3;11;27;18-19;26;34-35;131-132;132;3.
  B13B14 严复.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7;360.
  B15严复.严复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81.
  B16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594.
其他文献
Amo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ch-niques of health preservation,keeping-fitmoxibustion is a unique and effective onefor achieving longevity.Generally,moxibusti
摘 要:婚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俗变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体系、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西安回坊青年人婚姻状况的变化,分析回族青年婚姻的新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   关键词:通婚圈;坊内婚;坊外婚;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96-02    回坊位于西安中心地带,西起西大街桥梓口,东至广
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其自身鲜明的女性意识是当代女性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夏绿蒂.勃朗特的《筒.爱》和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
一、基础与探究本文将从学理上审视“人的尊严是人权的基础”这一命题。我们不难在重要国际人权公约的序言中见到这样的命题,同样,学者们就人权主题发表高见时,也经常运用此
以东营市广利河为例,对GEF赠款淮河流域污染防治项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
摘 要:陈学昭是集“五四”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现代女作家,在这种“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所显示出了她的人生与创作之路的“特异性”,本文以延安文艺运动为界,從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来透视其中的变化。  关键词:陈学昭;变化;延安文艺运动;女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04-03     在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行列中,陈学昭的名字是
作为经纬榆次分公司加工纺机主机的核心分厂,精大件厂由于使用的设备均为高精度的大中型数控设备而被命名为“精大件厂”。该厂现有大型龙门铣床11台、数控加工中心21台,为了充
随着家庭电器,尤其各种小家电的市场销量逐年升高,耐热聚丙烯专用料开始受到家电制造商更多的青睐。因此,在未来数年内加大开发家用电器耐热聚丙烯专用料的力度,适应市场需求
摘 要:蛇在世界各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由《韩非子》中两则关于蛇的寓言,联系到世界各国与蛇有关的早期的寓言和传说,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蛇意象进行比较,可得出蛇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品性及文化象征,也可看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关键词:蛇;寓言和传说;不同品性;文化差异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01-02     《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说
为提高沿黄群众的水法律法规意识,增强爱护防洪工程的自觉性,解决目前水行政执法任务量日益增大与现有执法人员有限的矛盾现状,历城区黄河河务局科技人员运用数字IP网络广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