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37-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高效课堂,顾名思义侧重于“高效度”,侧重于师生都有所收获。解剖课堂,决定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因素很多:老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流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等。我们不妨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以此构建高效课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谈点浅显认识。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起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是教育的终端者,是学习的主体,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无疑是有效课堂非常关键的一环。有专家提出“三教三不教”其中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一张白纸有些知识完全能自己学会,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置课前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课上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哪些是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大大减少授课内容,缩短授课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设置、有趣的情境创造或丰富贴切的材料配套,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深入充分。
(3)教师热情地参与学生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分组管理,合作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互动生成,学会取舍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达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多元评价,激励为主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依据。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六、设计有效的练习检测——当堂检测,及时巩固
明白是行动的第一步,掌握是教育教学的目的。要达到掌握还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因此练习环节必不可少。在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把握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题量适中、重点突破。每节课下课前几分钟,检测3-5道典型题目,教师批改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哪些同学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强调。
细节决定成败。上一堂课就好比是生产一台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精密,组合起来才可能是一台精良的机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效,结果必然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高效课堂,顾名思义侧重于“高效度”,侧重于师生都有所收获。解剖课堂,决定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因素很多:老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流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等。我们不妨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以此构建高效课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谈点浅显认识。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起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是教育的终端者,是学习的主体,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无疑是有效课堂非常关键的一环。有专家提出“三教三不教”其中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一张白纸有些知识完全能自己学会,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置课前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课上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哪些是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大大减少授课内容,缩短授课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设置、有趣的情境创造或丰富贴切的材料配套,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深入充分。
(3)教师热情地参与学生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分组管理,合作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互动生成,学会取舍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达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多元评价,激励为主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依据。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六、设计有效的练习检测——当堂检测,及时巩固
明白是行动的第一步,掌握是教育教学的目的。要达到掌握还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因此练习环节必不可少。在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把握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题量适中、重点突破。每节课下课前几分钟,检测3-5道典型题目,教师批改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哪些同学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强调。
细节决定成败。上一堂课就好比是生产一台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精密,组合起来才可能是一台精良的机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效,结果必然是一节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