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秋天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近傍晚的时候,我走进了老家的院落。
  耄耋之年的父亲弓着身子站在菜园子边,正痴痴地望着菜地。看见我进院时,身体有些吃力地挪动了两步。我看到父亲用颤颤的目光缓缓地从菜园里端起绿生生的喜悦,连同温煦的霞光,放到我的心坎上。
  晚秋的风,微微的,偶尔地吹来拂去,并无凉意,可在我和父亲之间传递着季节变化的沧桑所蕴含的浅愁。豆角秧、葫芦秧的残绿在夕阳下光影斑驳,逐渐枯黄的树叶抖动着,在红霞中陆离闪烁。尽管父亲近九十岁的身体有些步履维艰,苍老无声地呼哧,褶皱默默地喘息,就像这秋末的晚景,长吁萧条,短叹凋萎,可晚霞中萝卜和白菜的青翠,依然能红润湛绿父亲垂暮之年的心怀。
  母亲已然拄杖了,但仍坚持行走,屋里屋外忙个不停,和父亲一起准备晚饭。
  母亲知道我晚上住在家里,便让父亲准备柴火做饭,不使用液化气和电饭煲,好把火炕烧热,祛除秋夜里的湿凉。
  父亲去当院取柴火时,我跟了出去,没有让父亲拿柴火,我将软柴火装进一个小篓子,用左肩斜背着,右臂又夹抱着一捆硬柴火。所谓软柴火,是晒干后的棒子叶、高粱叶、花生秧、树叶和野草。硬柴火是干树枝、树皮、棒子秆和棒子高粱茬子。这些柴火,不管软的,还是硬的,都是父亲前几年秋天里慢慢地拾来,一点点地积攒的,然后分类打成小捆,放在墙角的棚子里,码放整齐。
  灶膛里的火熊熊燃烧起来,锅里的水也热气蒸腾,母亲的唠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会儿火旁,一会儿水边。父亲在这热烈的氛围里,似老船悠悠,始终保持沉默,眼角的喜和嘴角的笑,却如双桨荡起的涟漪。
  父母的忙碌,像春种,也像秋收。我行于或停在他们身旁,像夏耘,也像冬藏。我用心里的疼爱搀搀母亲,又用眼里的湿润扶扶父亲。
  当我再次取柴火时,父亲也跟了出来,正好遇见:夕阳红了炊烟,炊烟醉了彩霞。
  我突然觉得,父亲像是垂垂老去的红扑扑面庞的夕阳,我是刚刚升起的腾腾又亭亭的袅袅炊烟。
  在这弱小的,几乎空空的,差不多仅靠老人们留守的村庄,父亲总要比儿子宏大、壮观、悲情。
  父亲没有马上和我进屋,而是拐进了菜园子,有些吃力地用镰刀砍倒一棵白菜。我放下柴火快步走向父亲,接过白菜,和父亲相挨着行走,小时候的一幕幕情景,在父亲的蹀躞中徐徐映现:一年秋天,我还没有上学,和父亲去生产队里收白菜。我看见一棵白菜又高又大,想拔出来,却有几分怯懦,父亲鼓励我,可我无从下手。后来父亲让我两腿叉开坐在白菜旁,两个胳膊死死地搂住白菜,父亲为我喊一二三,我两眼一闭,两臂使劲往怀里带,白菜终于拔出来了。我仰躺在地上,白菜压在我胸口上,我扔紧紧地搂着大白菜,当我睁开眼睛,天空瓦蓝,白云正纵情欢笑。
  还有大地震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四年级,生产队在东山起白薯,我家分了不少。满满的两扁筐白薯上了手推车,足足有三百多斤。父亲推车,我拉纤。路都是扭七拐八的沙土道,推空车都费劲,何况载重物,拉纤很重要。在快接近村口的最后一个陡坡时,我脱掉鞋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在左右手上啐了几口唾沫,纤绳压在左肩,左手在胸前拽住绳头,右手在身后抓紧绳身,低头弓背,嘴里呀呀地喊叫着,用力向前。拉上坡顶,我一个趔趄扑到地上,纤绳的木头钩子劈开了。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上的沙土温热得舒服,一个蚂蚁在眼前,叼着一粒比它大几倍的粮食,正翻越一道道车辙。父亲放下手推车慌忙跑到跟前,喊着我的乳名:久儿,久儿!并扳起我的身体。我冲父亲一笑,父亲脸上紧张的神情放松了,随手把我脸上的沙土摩挲干净。
  晚霞走了,炊烟散了,星星来了,蛐蛐唱了。
  我和父母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面条煮饺子,还有白菜熬细粉,饺子是二妗子临走前包好的,放到冰箱冷藏,着忙时吃着方便 。
  月亮从东山一番打扮后,左顾右盼,最终欣然跃出。
  看过水城新闻,母亲就关闭了超薄大彩电。热滋滋的火炕让沾了凉且疲惫的身体松弛下来,添了娇气,像幼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亲昵耍赖,可爱得不依不饶。烫烫的感觉真好,我也有了叹息表明惬意,代替了父亲往昔的长叹,此时的父亲是沉默的,昏花的目光,却流露出介于橘红的灯光与乳色的月光之间的喜色。
  母亲早把新的铺盖放在炕头让我睡,我让父亲睡,父亲执意不肯。
  母亲说:你爹在炕头睡不着,习惯了。我想,从小的时候都是我们兄弟姐妹睡炕头,炕头热乎,父母不舍得睡。灯的开关在炕头墙上,我可以掌控,关闭的一瞬,屋里黑魆魆的,母亲挪过身子给我抻扯被角。
  月光有些踊跃,一眨眼的工夫就铺满了整个窗口,将屋里的漆黑清扫干净,又点起了一盏小灯,荧荧而明,释放出蒙蒙的莹亮,恬静而温柔地簇拥在屋子周围,听我们嘮嗑。母亲说:“明天走时,带些萝卜白菜回去。”我说:“不用,留着家里吃吧。城里的菜不贵,买也方便。”父亲说:“我和你妈吃不了,你就拿回去吃吧。”母亲又说:“等你姐姐和弟弟回来,给他们也带菜回去。”父亲像自言自语:“都吃上家里的菜,就像你们在我们跟前一样,省着我们惦记着呢。”
  父亲的话在我的心窝里骤然升温,如炭火燃烧。父亲是想,一家人无论多远,不管在哪,都能通过某种物质或精神将儿女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像过去一样,一家人围在一起,团团圆圆。即便是吃一顿饭。
  时光如流水,记忆如行舟。我固执得有些狂热,逆水而上,寻觅从前,就像今晚似的,月色溶溶。那时我们姐弟还小,深秋的傍晚,刚吃完饭,满月升起来,父亲就在菜园子的老窖眼挖土打白薯窖。开始先用镐刨,将土松软,再用铁锹铲出。刨一层,铲一层,最终掘成一个长三米、上宽两米下宽一米五、高两米五倒置的梯形窖坑。
  翌日清晨,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土坑,还有一堆新土,土里可以找到圆圆的土球,有蚯蚓在爬动。土坑的四壁光滑平整,刀切的一般,是父亲一镐一镐旋削的,一锹一锹铲平的。
  父亲在月色里挥镐执锹,我们在梦乡痴恋月光。   母亲反复叮嘱,不要到窖边玩耍,小心掉进去,摔坏了身体。父亲去田里忙碌,赶吃早饭前回来了,推了一车已结成捆的秫秸。我问父亲,爹,这秫秸是烧火用的吗?父亲说,是留给白薯窖作围堰的。我又指着一个井字形状用秫秸一根搭一根围起来有一尺多高的东西问,爹,那是干啥用的?父亲笑着说,那是留作窖口用的。
  白薯窖坑经过秋阳干爽的抚摩,窖壁的潮湿没有了。
  月亮又走上了东山,喜悦的样子仿佛载歌载舞。我没有回屋睡觉,要看父亲怎样把窖棚搭起来。父亲将车上的秫秸分成小捆围在窖沿边,在秫秸的四周培上土。一个人要把檩子每隔半米和窖宽平行地横压在秫秸秆上,是很费劲的。我见父亲要搬运檩子上窖,急忙跑过去抱住檩子的另一头,却怎么也搬不动。
  父亲说:久儿,你还小,这里不用你。外面凉了,快进屋去。我不肯,直到母亲出来要帮父亲抬,父亲也不让母亲动手,我才被母亲连推带扯拉进屋里。我上了炕,从窗子底下的玻璃看父亲干活。不算两边窖沿,按半米间隔得需要五根檩子。父亲先把梯子横卧在窖上,然后踩着梯子把檩子抱到所躺的位置,又用秫秸做好的窖口固定在窖长一侧的两个檩子中间,再把一捆捆事先准备好的棒子秧覆在檩子上。
  月亮几乎升到中天,把院子照得雪亮。父亲开始用那堆新土蒙盖棒子秧,先用铁锹做成四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坡面,再用木耙把上面和幾个侧面搂平,最后用铁锹使劲地拍打。我在母亲的催促和父亲拍打窖土的声中走进了梦乡。
  等到早起,赶忙向窗外观望,一个俊逸规整的白薯窖出现在眼前。寻找父母,却都不在炕上,急忙喊母亲:“妈,我爹呢?”母亲在外间灶台旁做饭,软和地应声:“你爹一早就去地里起白薯了。”我又问:“我爹为啥在晚上打白薯窖呢?”母亲回答:“趁着月亮地,亮堂呗。你爹白天有的是活要干,这不,地里的白薯起回家,就得下窖。”
  后来几个晚上,父亲借着月光,选白薯择萝卜入窖。砍好的白菜在暖阳下晾晒后也装进窖里,还有星星点点的酸梨和苹果。我举头望望平房上盛着花生、豆子、高粱等大大小小的粮囤和挂在房檐下的玉米,低头看看窖里的白薯、萝卜和白菜,都是父亲在秋天里收获的果实,总觉得秋天是属于父亲的,父亲掌管着秋天。
  如今,父亲老了,干不动了。我知道,父亲眼里的秋天只能在庭院,而心里的秋天却在田野。我也知道,今夜我将拥月光而眠,而父亲母亲会枕着月色,像我小时候一样,听着我的鼾声失眠。我还知道,在明天的朝霞中,父亲会扶着佝偻着身子的母亲望着我出行的背影,晨曦既是我对父母的祝福,也是父母对我的惦念。
  入睡之前,我希望能够延缓清晨的到来,我又期盼早上的时光,它连接着过去岁月籽实粒饱的秋光。
  我仿佛听到蛐蛐的叫声是对月亮的一种私语:儿女无论在庭院款款,还是在田野匆匆,都是父母金灿灿的秋天。
  现在我是父亲的庭院,也是父亲的田野。今夜的梦里,也会月光如洗,我会拥抱着父亲,说:爹,你过去的秋天是为我们收获温饱与欢乐,而今的秋天是为我们收获安康和幸福。
  父亲,晚安!明天我将微笑着把丰盈的金秋呈现给您和母亲。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河南发展,近年来,他多次到河南考察调研,还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留下许多生动故事。  高度重视河南“三农”工作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就特别关注“三农”工作。在尉氏县,他走进麦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
期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曾幾何时,黄河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为了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时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
期刊
2019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在省会郑州召开“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成立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筹备会”。  据介绍,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成立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的召开,是该会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孝文化,回顾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十年来的辉煌成就,谋划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更加美好的未来。筹备会上,与会同志就十周年庆典工作的筹备工作各
期刊
2019年9月3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考察组一行四人前往“会唱歌的村庄”——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考察调研。  垌头村隶属于登封市大冶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现有人口1780人,5个村民组,410户。保存着多处古迹文物,有约1500年前的桑树、五六百年前的槐树和柏树、三四百年前的皂荚树、明万历八年的青石栏杆柱、清乾隆年间的古井和约二三百年前的土窑洞等。  2008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董军
期刊
施志勤(1935年9月—)。1951年起从事摄影工作,起初在照相馆做学徒。1955—1958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解放日报》新闻摄影培训班学习。1958年调至上海市经委技术局技术情报处主办的《工业技术情报》任摄影记者。其间,拍摄了几乎所有的当时上海生产的第一代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并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千幅照片。其中“苏联原子能同位素展览图片”发往全国各地科技单位传阅。当时,他是上海第一个放大
期刊
我们村共有128户660人,710亩耕地。以前的李窑村,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不开放,村里产业不兴旺,邻里不睦,婆媳不和,上访告状,打架斗殴。四帮八大派,一群长虫没有龙,乡里派不成包村干部,是典型的穷村、乱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传统美德。“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弘扬孝道文化,“以孝治村
期刊
编者按:2019年9月20日上午,2019年商丘市睢县李窑村孝善敬老工作现场会暨公民道德宣传日“四下乡”活动在李窑村文化广场上隆重举行,旨在弘扬孝善文化,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商丘市委宣传部在睢县李窑村召开孝善敬老现场会暨公民道德宣传日“四下乡”活动。我们选取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同志的发言《创新孝善模式,睢县全力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以飨读者
期刊
9月1日晚,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孝行中原艺术团大型公益巡演走进遂平县花庄镇古泉山村,为当地千余名群众带去了一场孝文化艺术盛宴。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亮,孝行中原艺术团团长辛立志,驻马店市委原常务副秘书长王太广,驻马店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韩祖和,驻马店市作协主席刘康健,遂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莉,宣传部副部长东冰,遂平县文化旅游局局長赵东升,遂平县文联主席张宇广,遂
期刊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4字准则中,“孝”字分量极重,故有“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为先”之说。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弘扬“孝悌”文化,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善待他人,让社会更美好。9月9日下午3点,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德孝大讲堂讲师团队走进爱心企业——山西宴酒店,与酒店员工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杜颖娜秘书长在开课前讲道:感恩,是做人之本,是灵魂上的健康。孝悌,是人伦之始,是人性中
期刊
迎着和煦的阳光,“孝贤至德”的牌匾赫然闪耀光芒,9月7日上午10时,在登封市王春玉家庭的院落里,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仪式顺利召开,一张张家庭成员成长纪念照,一摞摞父子孙三辈日记本,一盘盘家族事迹录像带……这个嵩山“孝贤之家”的故事震撼并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彰显着孝道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挂牌仪式由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亮主持。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河南省孝文化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