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服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君子”还是指孔子。“绀”(gàn)和“緅”(zōu)是表示颜色的两个词,这两个字都有绞丝旁,说明这两种颜色是丝的颜色。中国古代造字是由繁到简,以前的马,每一种颜色的马都有一个字,在马旁加一个表示颜色的字,这样的字有一百多个,表示一百多种马,这就是词汇的烦琐。絲也是如此,丝绸有很多颜色,绀和都是表示不同颜色的丝绸。绀是紫色的丝,是绛色的丝。古人的衣服领口、袖口上有边,这个就叫饰。孔子不会用紫色、绛色的丝绸做衣服的领边、袖边。为什么不用紫色和绛色的丝来做衣服的边?因为这两种颜色是有特定含意的,紫色是斋戒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古人在祭祀祖宗、鬼神之前先要斋戒两天,吃素、禁欲、洗澡,使自己全身清净,才来祭祀,这叫斋。紫色的衣服只能是斋戒时穿。绛是丧服的颜色,紫色和绛色分别是斋戒和丧葬时穿的衣服的颜色。所以孔子不会用这两种颜色的丝来做平时穿的衣服的边。孔子穿衣服都是很慎重的,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亵”读xiè,亵服是私下里穿的衣服,就像我们现在人穿的睡衣这一类。“红紫”不是指红色和紫色两种颜色,而是指介于红紫之间的颜色,红紫色不是正色,紫色是红色和蓝色调出来的,是杂色。孔子哪怕是私下穿的睡衣都不会用杂色的布来做,更不要说正式场合的穿着了。古人认为只有五种色是正色,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颜色,即白、青、黑、红、黄,除此以外都是杂色,都是调出来的色。孔子立于礼,非礼无以立,用礼来塑造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哪怕是服装的颜色都要求是正色,不穿杂色。做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不应该搞歪门邪道。
  “当暑”就是正当夏天,“袗”读zhěn,表示单衣,古人穿衣服是冬裘夏葛,冬天穿裘,就是皮衣,夏天穿葛,就是麻。“”读chī,是细麻布,“绤”读xì,是粗麻布,袗绤就是夏天穿的单衣有两种,有粗麻布做的,有细麻布做的。夏天很热,在家里穿个单的麻布衣服就行了,但是你出门的时候就不行了,必须在麻布衣上穿件罩衫,因为麻纱是透亮的,你穿出去别人全都看见了你的身体,所以叫“表而出之”。穿上罩衣不使人看到你的身体也是一种礼貌,尊重别人。 “缁”就是黑色,黑色的外衣,“羔裘”就是黑羊皮做的衣服。
  还要讲一点,古人穿衣服,冬天穿的皮衣是把毛那一面露在外面,皮子在里面,里边衬了布,如果只穿皮衣,毛在外边会毛茸茸的,因此古人出门的时候,不能直接把皮衣穿在外边,在皮衣外边还要穿一层单衣,把皮衣给罩住。你穿黑羊皮的衣服出门,外边必须配上黑色的罩衫,这样色彩搭配才和谐。“素衣”是白色的,如果是白色的衣服做外衣,里边就穿“羔裘”,羔裘就是用白鹿皮做的皮衣。你外边穿黄色的单衣,里边就要穿狐狸皮做的大衣,狐狸皮是黄色的,“狐裘”。
  这里其实并不是具体描写,而是以一概全,就是说古之圣人君子穿衣服,都要追求至美和谐,所以孔子才是中国最伟大的美学家,最懂得美的人。中华民族对美的强烈追求,在孔子这里是达到了极致。孔子对美有深刻的体悟,十分重视形式之美。一切的礼都是形式,形式有特定的美感,赋予这些具有美感的形式内在的生命,这就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一个特点。孔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先有形式后有内容,因为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公是治礼作乐的人,周朝开国的时候制定了礼乐,到了春秋的时候一切礼的形式都还存在,但是其内容都不复存在了,孔子先把这些已经残破的礼的形式恢复,然后再赋予其更深厚的内在意义,使之与形式相合。这就是孔子讲的美,内容与形式的美,也就是旧瓶装新酒,把周公旧的礼仪完备了,然后补充入新的时代内容,就使这些已经死去的礼复活了。礼就是这个精神的体现。
  “亵裘长”,亵是私下穿的衣服,裘是皮衣,你私下穿的皮衣要比较长,因为你在屋里边要保暖。“短右袂”,袂是指袖子,右手的袖子要短一些,古时候的裁缝制衣服,一般都是右袖短于左袖。古人智慧得很,因为右手是做事的,写字、做事,什么都用右手多,右手要干活,所以右手的衣袖长了不方便,右袖要短。
  “必有寝衣”,古人有寝衣,寝衣就是睡觉时候穿的衣服,为什么孔子在这里要专门讲一句必有寝衣呢?注意,睡衣是孔子发明的,在孔子以前是没有寝衣的,孔子为什么要发明睡衣呢?这是有道理的,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孔子以前,周公制礼的时候,其他衣服都很多,但是就没有制睡衣,古人睡觉往往赤身裸体,孔子认为人哪怕是在睡眠的时候都应该有一种谨守。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从形而上、哲学的层面来讲,他认为人在睡眠的时候往往心神涣散,在睡觉的时候穿一件睡衣,能让人心神有所约束。第二层意思,孔子是很懂养生的。张仲景《伤寒论》里讲,人有六经:太阳经、太阴经、少阳经、少阴经、阳明经、阙阴经,从尾椎骨沿着脊椎上到颈椎,直到鼻间,这一线叫做太阳经,是人抵御外来寒气侵略的最主要的经络。人生病往往是从凉了背心开始的,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抵御外边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略。穿睡衣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的外阳之气。寝衣,在古文里衣都是指上衣,下衣叫裳,衣和裳是有区别的。寝衣就是上半身穿的,护住人体的阳气。现在许多女青年都不懂这个道理,把背全部露出来,把阳气全都放了,生病了还不知道为什么。
  “长一身有半”,注意了,古人每个字都有含义的,身,哪里叫身?从颈到臀这一段称为身,“一身有半”就是说比身还要长半截,比身长半截刚好到膝盖。寝衣要做多长呢?孔子明确规定了,做到膝盖这里,就能保护人体不受外寒入侵了,所以要一身有半,圣人做每件事都有深刻的道理。
  “狐貉之厚以居”,“居”就是坐的意思,坐垫要用皮来做,狐皮和貉皮,要厚一点,薄了还不行,薄了不保暖。读医书就知道,人体的阳气很重要,保住阳气身体才能健康,保暖是保阳的重要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暖。“去丧,无所不佩”,“丧”就是办丧事,“去丧”就是办完了丧事。 古时君子要佩玉,因为玉是用来形容君子的品格的,温润、外柔而内刚。但是办丧事的时候就不能佩了,这时候身上的装饰品都要取下来,着素衣来表示心的悲哀。丧事办完了以后要恢复常礼,该戴的玉都要戴上。
  “非帷裳,必杀之”,“裳”指下衣,“帷”是祭祀时候的下衣。裁缝都知道,做衣服的时候,一块布,可以正着裁,也可以斜着裁。祭祀时候穿的帷裳要一块整布,整块料正着裁,很费布的。但日常穿的下衣,“杀之”就是斜着裁。意思是说,祭祀的服装的布料不能节省,那是和神相通的,要诚敬,该用就用,但平时该节约就要节约,这也是孔子的思想,该用的时候就绝不吝啬,该节约的时候绝不浪费。“羔裘玄冠不以吊”,穿黑色的羊皮衣,戴玄色帽子,不能去吊丧。因为玄是黑里还略略带点红的颜色,不能用于丧事,只能素衣以致哀。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就是正月,每年的正月,必穿上朝服。有几种讲法,一说吉月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还有的说是每个月的第一天,都称为吉月。每年的第一天,每个月的第一天,都是指天道运行达到一个节点,表示新的时光要开始了,人要振作,所以这一天要穿上朝服。而朝,就是说你如果是做官的,吉日这一天就要穿着朝服朝拜君主,曾经做过官的人,则穿着朝服,朝着朝廷的方向拜三拜。
  这段是讲孔子在不同场景里的服饰情况。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尽管杜甫写蟋蟀鸣叫的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我还是最喜欢白居易“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小时候在老家的西窗下独坐,我也听到过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温温柔柔,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烦躁。读白居易的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蟋蟀既叫“促织”,也叫“蛩”,還有不少地方喊它“蛐蛐儿”,但我翻遍了很多典籍,都没有我家乡的“凸叉子”之称。找不到出处,我也不知道是哪三个字,只知道至今
期刊
原以为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源清流洁”匾额,是康熙皇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手而写的。等看了《康熙起居注》后才发现,康熙曾在多个场所说过这样的话。这说明康熙皇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有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康熙最早说这话,应该是康熙十九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时天下大旱,灾民遍地,流离失所,就连京城附近,也聚集了不少灾民,面对此情此景,康熙皇帝召集九卿、詹事、科、道官员到乾清门,想让他们谈
期刊
蔡元培先生是学术泰斗,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但实际上,温文尔雅的蔡元培,也有其锋芒毕露、激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蔡元培。据蒋梦麟在《西潮》中回忆:有一回,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交讲义费。许多学生不同意,便聚集了几百个人集合示威,反对实施这项规定。蔡元培先生时任北大校长,他闻讯后赶到现场,告诉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规定。但激动的学生却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
期刊
立冬:万物收藏  每年公历11月7至8日之间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冬季开始,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立冬这天如果天气晴朗,则整个冬天将非常寒冷;相反,若为阴天,则这个冬天不会太冷,甚至可能是个暖冬。老一辈人常以立冬这天的天气,来预测整个冬季气候的走向。  立冬后气温明显下降
期刊
博学多才的鸿儒大家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也就是今河北省景县人。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
期刊
文学家做别的事未必要跟广告打交道,但自己出了书,尤其是当了编辑出版别人的书,广告便成为侣了。  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鲁迅自拟了一则广告登在报上,广告这样写:“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从一九一八至二二年的作品在内,计十五篇,前有自序一篇。”《彷徨》出版时,他又写了一则广告:“鲁迅的短篇小说第二本。从一九二四到二五年的作品都在内,计十一篇。陶元庆画封面。”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19
期刊
古代诗词中有这样一类诗词,它们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作者依据自己特定的场景对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这类诗我们叫“拟古诗”,也叫“剥皮诗”。  “剥皮诗”形象有趣,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如鲁迅在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剥过唐人崔颢《黄鹤
期刊
文人多为雅士,雅士自然多有雅好,茶,自然不可或缺。写过《茶经》的陆羽非但爱茶,而且懂茶,是研究茶的专家。很多文人,对茶的喜爱不逊于陆羽,且往往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根据《全唐诗》来进行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文人共计145位。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
期刊
公元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突发数十万兵马进犯中原北疆,攻陷城池三十九座,并将雁门关团团围住,想要一举擒拿因视察要塞而被困在雁门关中的大隋皇帝杨广。对始毕可汗而言,只要趁杨广此时兵少将寡,抓住时机将其擒获,中原必将大乱,那大举南下扫荡四海将变得易如反掌。但始毕可汗万没想到,隋朝军队竟会在短短几天便在对面山上插满了无数旌旗,夜里擂鼓相应,人数竟然还在不断增加。此时,后方又传来了北庭有乱的告急文书,在重
期刊
“秋菊盈园”是陶渊明曾经说过的话,《群芳谱》上说:“九华菊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九月半方开,昔渊明尝言‘秋菊盈园’,其诗集中仅存‘九华’一种。”   “九华”是菊花很古老的称呼,北京人现在还把菊花叫“九华”或“九花”。走街串巷的花农挑着担子高声叫卖:“栽——九华哎——”抑扬曼长的叫声中,不是让你买,而是让你栽,真是别具风味。   我的家乡,生长着许多黄色的野菊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