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像法”解高考物理题例说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fly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像法”由英国的数学、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48年提出,是一种计算一定形状导体电荷分布所产生的静电场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用处指的是将一大堆非常难以计算的物体产生的电场等效于在某一个点的一个电荷产生的电场.电像法也是高中物理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讨论导体周围有一个或几个点电荷时空间的电势和场强等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在不改变原来问题的边界条件基础上,用求解区域外的假想电荷代替导体上的感应电荷.掌握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和解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简单地说,比如有一个接地的薄导体板,这个导体板上面的电荷都是自由电荷,且这个导体板为无限长.这时,在板的一侧放上一个电荷量为q的电荷,这个电荷距离导体板的距离是r.这样导体板上面就会产生感应电荷,问:距离导体板长度为x的地方电场强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做出来,因为这个导体板上面的电荷不是均匀的.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注意到导体板的电势与地面的电势相同(都接地),这样,就可以做出来一个像电荷,来等效替代这个导体板.容易得到,这个电荷的位置恰好在与原来的电荷对称的位置,电荷的大小与原来电荷相同,正负相反.
  严格地说,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一个或多个虚设的等效电荷来代替非点电荷的作用,且保持原有边界上边界条件不变,这些等效电荷称为像电荷,这种求解方法称为电像法.电像法的实质在于将一给定的静电场变换为另一易于计算的等效静电场,多用于求解在边界面(例如接地或保持电势不变的导体)前面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点电荷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从边界面和电荷的几何位置能够推断:在所考察的区域外,适当放几个量值合适的电荷,就能够模拟所需要的边界条件.这些电荷称为像电荷,而这种用一个带有像电荷的、无界的扩大区域,来代替有界区域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就称为电像法.例如:
  图1①一无限大接地导体板A前面有一点电荷Q,如图1所示,则导体板A左面半空间的电场,可看作是在没有导体板A存在情况下,由点电荷Q与其像电荷-Q所共同激发产生.像电荷—Q的位置就是把导体板A当作平面镜时,由电荷Q在此镜中的像点位置.于是左半空间任一点的P的电势为U=kQ(11r-11r′),式中r和r′分别是点电荷Q和像电荷-Q到点P的距离,并且r2=x2+y2+z2,r′2=(2d-x)2+y2+z2,此处d是点电荷Q到导体板A的距离.
  电像法的正确性可用静电场的唯一性定理来论证,定性分析可从电场线等效的角度去说明.
  ②一半径为r的接地导体球置于电荷q的电场中,点电荷到球心的距离为h,球上感应电荷同点电荷q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一像电荷图2q′替代,显然由对称性易知像电荷在导体球的球心O与点电荷q的连线上,设其电量为q′,离球心O的距离为h′,如图2所示,则对球面上任一点P,其电势U=k(q1r2+h2-2rhcosθ-q′1r2+h′2-2rh′cosθ)=0.整理化简得q2(r2+h′2)-2q2rh′cosθ=q′2(r2+h2)-2q′2rhcosθ. 要使此式对任意θ成立,则必须满足q2(r2+h′2)=q′2(r2+h2),q2h′=q′2h, 解得 h′=r21h,q′=r1hq.
  ③对(2)中情况,如将q移到无限远处h→∞,同时增大q,使在球心处的电场E0=kq1h2保持有限(相当于匀强电场的场强),这时,像电荷-q′对应的h′=r21h无限趋近球心,但q′h′=r1hq·r21h=r3q1h2保持有限,因而像电荷q′和-q′在球心形成一个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q′h′=r31k0.
其他文献
一、赋值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例1 (2009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12题)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不恒为零的偶函数,且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xf (x+1)=(1+x)f (x),则f (f (512))的值是( )  (A) 0(B) 112(C) 1 (D) 512  解:(A).可得f (0)=f (112)=0.  当x≠0时,得f (x+1)=1+x1xf (x),所以f
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解二面角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善思多想,常常会找到多种不同的求解方法,这对于提高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非常有益的.下面举例分析,相信同学们定会从中受益.  题目 如图1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且AB = a,AD=PA = 2a.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解法1:如图1,过D作DE⊥P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是高考的考查要求,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高考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在经历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实验的基本素养,在规定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拓展与变式,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因此我们的高三实验复习应在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变式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梳理回顾,二
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
一、众人的力量  1.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而向上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是不变的,实际上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伽利略认为是由于摩擦
内阻时,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使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系统误差,那么在电流表外接和内接两种情况下电动势的测量值和真实值,内阻的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关系应如何确定呢.  一、解析法  如果采用图1甲所示的电路时: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ε=U1+I1r,ε=U2+I2r(由需两次测量)解得ε测=I2U1-I1U21I2-I1,r测=U1-U21I2-I1,如果考虑电流表与电压表的内阻则有:  ε=
力是对运动最高度的概括,也是研究运动最佳的角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受力分析是一个基本功,也是学习物理的第一道门槛.有部分学生,常把弹力或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搞错了.这些学生在处理受力分析的时候,存在思维定势,本质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受力分析的方法.  图1图2例1斜面固定于水平地面上,斜面的上表面光滑,如图1,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如图2,物块在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求两种情
现“懂而不会”的现象,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课堂实验创新、分组实验优化等实验教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懂而不会”的界定  学生听讲能听懂、基本题目会做,但知识的巩固、迁移却没有到位,所以碰到知识的应用层次的题目就无法准确、迅捷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懂而不会”.  “懂而不会”指的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常用技巧,却不会解决问题(包括习题或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
怎样提高习题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物理教师不断探索的命题. “套题”训练法是本人在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以下的介绍中,如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将不甚欣慰.  一、“套题”训练法的由来  所谓“套题”,就是按照某一特定形式或者按照某种特定要求所编辑的一组习题.利用“套题”,在习题课上进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方法进行有效的辨别和比对,从而加深理解,促进学习
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都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辨认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抓官能团性质;有机分子结构式、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概念及其有机合成流程的正确表示.考题中经常出现消耗NaOH最大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经常与有机物的结构式结合在一起,全面考察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而且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