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现实的背离,古典现代金融理论遇到了一些被称为“未解之谜”的现实问题,古典金融理论的市场理性理论受到了质疑。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从而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因此,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本文在阐述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金融学,并阐述了行为金融学在经济市场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学;情感心理学;非理性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一)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前沿金融理论,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非理性行為等心理特征。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说,传统金融无法解释金融市场的一些异常现象,这说明了传统金融的局限性。作为一种金融理论,只有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和人的非理性,才能对真实市场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解释。摘要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指出由于心理原因,投资者不能以理性人的方式进行决策。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投资者心理研究的普遍关注。最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过度恐慌有关。近两年来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明显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有关。
二、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
1.情感心理学基础。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过度自信、保守主义、模糊厌恶、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等心理特征,进而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过度自信源于人们的乐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前景过于乐观。保守主义意味着人们头脑中有一种惰性。人们很难改变原来的信仰,而用新的信息来改变原来的信仰往往是不够的。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对模糊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客观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犯错误后会感到后悔,后悔造成的痛苦可能大于错误造成的损失,即后悔厌恶。因此,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会避免将来可能的后悔,也就是说,决定的目的可能是尽量减少将来的后悔。这一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会估计自己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下的感受,而且后悔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远大于不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这些情感因素可能使投资者的决策偏离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导致一些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所谓“金融之谜”。
2.认知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注意、知觉、表征、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它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处理,包括感觉输入转换、简化、处理、储存和使用的整个过程。投资者行为理论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两步考虑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者的决策问题。首先,他编辑决策问题;其次,他对编辑过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选择期望值最高的选项。前景价值是价值的函数。在投资者行为理论中,人们用价值函数来表达效用的概念。价值函数描述了人的四种心理特征:一是人不仅重视财富的绝对数量,而且重视财富的变化;第二,人们在面对损失的前景时倾向于风险偏好,在面对利润的前景时倾向于风险规避;第三,财富减少带来的痛苦并不等于财富增加带来的幸福,前者大于后者;第四,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了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的利润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平滑后期的亏损,而前期的亏损加重了后期的亏损之痛,风险厌恶程度也随之增加。
三、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心理学特征对于金融学的影响
传统金融强调理性,而投资者行为理论强调基于人的心理特征的非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传统金融往往低估或忽视心理特征对决策者的影响,无法解释各种非理性现象。在某些方面,当错误的结果反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会从中吸取教训。在技术和环境得到改善后,所涉及的问题将逐渐得到清晰的解释。在很多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偏见会逐渐消失。即使人们最初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他们最终的行为也会逐渐变得理性。因此,投资者的行为趋于理性,传统的金融与投资者行为理论可以得到调和。
四、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实践
(一)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上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的应用有两种策略:防御策略和进攻策略。这两种策略牢牢把握了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即追求利益或避免后悔,通过控制认知偏差和情绪反应,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行为。采取防御策略的投资者多为个人投资者,由于个人投资者在经济实力、市场资源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弱,所采取的策略相对保守,风险相对较小。相反,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投资经验,更强的金融知识,更强的资本实力和更专业的咨询机构。机构投资者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监管可以有效地控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避免损失和遗憾的发生。
(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股市的应用
证券投资中的“买卖悖论”。由于投资者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在证券投资中,投资者的表现往往是大多数人在处于收益状态时更愿意规避风险的表现。大多数人在无所适从时都愿意冒险。大多数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对亏损比收益更敏感。他们在稍有收益后立即卖出,盲目等待亏损,最终沦为失败者。未能及时止损是导致个人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开放式基金明显存在赎回悖论现象。基金业绩与基金净赎回应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基金业绩越好,基金净赎回越少。这是因为基金管理公司按照管理资产总额的比例收取管理费,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资产的最大化。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投资基金的目的是获得高回报。基金管理人取得了良好的管理业绩,为基金投资者创造了尽可能高的回报,从而在吸引更多基金投资者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然而,一些实证研究利用季度数据发现,基金业绩越好,净赎回率越高。相反,一些业绩不佳甚至亏损的基金规模相对稳定,净赎回率较低,出现了“优胜劣汰”的怪象。
五、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展望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首先,它从公理出发,在公理的基础上寻找理性的行为,或者将决策标记为单方面的或有缺陷的。其次,行为金融学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的思维化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进财务决策。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类行为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这也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程昆,潘朝顺.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54-61.
[2]黄鹤舟.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69-71.
[3]骆佳佳.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3):84-87.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学;情感心理学;非理性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一)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前沿金融理论,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非理性行為等心理特征。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说,传统金融无法解释金融市场的一些异常现象,这说明了传统金融的局限性。作为一种金融理论,只有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和人的非理性,才能对真实市场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解释。摘要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指出由于心理原因,投资者不能以理性人的方式进行决策。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投资者心理研究的普遍关注。最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过度恐慌有关。近两年来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明显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有关。
二、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
1.情感心理学基础。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过度自信、保守主义、模糊厌恶、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等心理特征,进而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过度自信源于人们的乐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前景过于乐观。保守主义意味着人们头脑中有一种惰性。人们很难改变原来的信仰,而用新的信息来改变原来的信仰往往是不够的。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对模糊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客观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犯错误后会感到后悔,后悔造成的痛苦可能大于错误造成的损失,即后悔厌恶。因此,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会避免将来可能的后悔,也就是说,决定的目的可能是尽量减少将来的后悔。这一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会估计自己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下的感受,而且后悔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远大于不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这些情感因素可能使投资者的决策偏离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导致一些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所谓“金融之谜”。
2.认知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注意、知觉、表征、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它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处理,包括感觉输入转换、简化、处理、储存和使用的整个过程。投资者行为理论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两步考虑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者的决策问题。首先,他编辑决策问题;其次,他对编辑过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选择期望值最高的选项。前景价值是价值的函数。在投资者行为理论中,人们用价值函数来表达效用的概念。价值函数描述了人的四种心理特征:一是人不仅重视财富的绝对数量,而且重视财富的变化;第二,人们在面对损失的前景时倾向于风险偏好,在面对利润的前景时倾向于风险规避;第三,财富减少带来的痛苦并不等于财富增加带来的幸福,前者大于后者;第四,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了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的利润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平滑后期的亏损,而前期的亏损加重了后期的亏损之痛,风险厌恶程度也随之增加。
三、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心理学特征对于金融学的影响
传统金融强调理性,而投资者行为理论强调基于人的心理特征的非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传统金融往往低估或忽视心理特征对决策者的影响,无法解释各种非理性现象。在某些方面,当错误的结果反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会从中吸取教训。在技术和环境得到改善后,所涉及的问题将逐渐得到清晰的解释。在很多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偏见会逐渐消失。即使人们最初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他们最终的行为也会逐渐变得理性。因此,投资者的行为趋于理性,传统的金融与投资者行为理论可以得到调和。
四、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实践
(一)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上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的应用有两种策略:防御策略和进攻策略。这两种策略牢牢把握了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即追求利益或避免后悔,通过控制认知偏差和情绪反应,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行为。采取防御策略的投资者多为个人投资者,由于个人投资者在经济实力、市场资源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弱,所采取的策略相对保守,风险相对较小。相反,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投资经验,更强的金融知识,更强的资本实力和更专业的咨询机构。机构投资者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监管可以有效地控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避免损失和遗憾的发生。
(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股市的应用
证券投资中的“买卖悖论”。由于投资者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在证券投资中,投资者的表现往往是大多数人在处于收益状态时更愿意规避风险的表现。大多数人在无所适从时都愿意冒险。大多数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对亏损比收益更敏感。他们在稍有收益后立即卖出,盲目等待亏损,最终沦为失败者。未能及时止损是导致个人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开放式基金明显存在赎回悖论现象。基金业绩与基金净赎回应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基金业绩越好,基金净赎回越少。这是因为基金管理公司按照管理资产总额的比例收取管理费,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资产的最大化。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投资基金的目的是获得高回报。基金管理人取得了良好的管理业绩,为基金投资者创造了尽可能高的回报,从而在吸引更多基金投资者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然而,一些实证研究利用季度数据发现,基金业绩越好,净赎回率越高。相反,一些业绩不佳甚至亏损的基金规模相对稳定,净赎回率较低,出现了“优胜劣汰”的怪象。
五、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展望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首先,它从公理出发,在公理的基础上寻找理性的行为,或者将决策标记为单方面的或有缺陷的。其次,行为金融学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的思维化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进财务决策。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类行为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这也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程昆,潘朝顺.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54-61.
[2]黄鹤舟.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69-71.
[3]骆佳佳.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