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唐人街1900 狼医焚埠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ma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对他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并没有诉诸于抗争。当所有的商贸运转均陷于停顿,众多暴行施加于他们身上时,他们并没有还之以骚乱或流血暴力。他们——凭借平静的尊严和逆来顺受——承受了可怕的不公,在抗争上仅仅安于在法律的范围内。像这样对冤情的逆来顺受,能够在任何国家的国民中找到可比性么?
  ——Ira M. Condit, 《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佬》
  
  
   1900年2月16日,对于檀香山的华人来说,是一个悲愤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家园被一把火夷为了平地。事情起因于1899年12月,夏威夷卫生当局在檀香山的唐人街发现了两宗淋巴腺鼠疫病例。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是“瘟疫”的代名词,约在十四世纪肆虐欧洲,当时欧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于此病,所以它被欧洲人叫做“黑死病”;其病原体存活在老鼠身上的跳蚤里,再由跳蚤吸食血液而传播的。于是——当时的英文文献和《中西日报》均记载——当地4500名华人被关入隔离营。为了“消毒”,卫生当局点火焚烧患者的房屋。这项措施的实际结果便是:檀香山唐人街被夷为了平地。
  1900年,正值美国排华歧视登峰造极的当口。很快,檀香山针对华人的恐慌传染到了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本土往来檀香山的海上门户,这里的唐人街是美国华人最稠密的聚居区。偏偏1900年开春以后,在旧金山唐人街也发现了“疑似”的淋巴腺鼠疫,华人的劫难随之而来。
  
  鼠疫来了
  
  1900新年伊始,1月2号,一艘叫“澳大利亚号”(Australia)的美国商船装载蔗糖从夏威夷的檀香山开出,4天后抵达旧金山港。
  据旧金山市卫生当局的说法,携带着瘟疫病菌的老鼠登上了该船,而老鼠又正好溜进了旧金山市最适宜它的环境—— 唐人街。尽管这艘“澳大利亚号” 也像所有进港船舶一样经过了熏蒸灭鼠的消毒,但当时的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约瑟夫•金原说,是该船停泊的码头附近漂浮着的垃圾为老鼠逃亡到唐人街提供了便利。他说,3月份时,相当多的老鼠尸体出现在唐人街。确实,由于市政当局一贯所采取的隔绝与忽视政策,唐人街的市政和卫生水平极为落后——那么多华人被迫拥挤在一个特定的街区,能不脏乱么?而且,几年前在中国南方也确实爆发了鼠疫。
   卫生当局很快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发现了“瘟疫”。3月6日,华人密集的都板街(Dupont Street)环球酒店(Globe Hotel)里有一位华人房客病故。他41岁,叫黄织经(在当时的美国文献里叫“Chick Ging”或“ Wong Chut King”),是木材商人。
  出于对“黑死病”的恐惧,旧金山市陷入了一片恐慌,据传即将蔓延开的灾祸是出自唐人街。“肮脏”的华人移民带来了毁灭性的鼠疫,即将毁灭通向太平洋的门户旧金山——一座从1849年淘金热走向繁荣的美丽都市。于是,就像中世纪的欧洲借着鼠疫迫害犹太居民一样,美国对加州华人的迫害开始了。
  卫生官员不等诊断结果出来,就连夜用绳索隔离了唐人街。在唐人街内部,卫生部门既没有将黄初景住过的建筑物隔离,也没有搜寻跟他有过接触的人,更没有限制唐人街里白人的商贸和对外交通——他们将罪名推给了全体华人居民。3月22日,卫生当局又进一步提议在 Mission Rock 岛建立监管棚户区,把华人强行搬迁到那里。
  根据官方统计,从1900年3月到年底,仅仅有22宗死亡病例被确诊并上报为淋巴腺鼠疫。1901年确诊了30例,1902年41例,1903年17例,到1904年只有9例了,而且,差不多所有的死亡病例都是不相关联的,没有一个集中的分布区。这登记在案的119个死亡病例,在35万的城市人口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数字。百十来人的死亡,离欧洲及世界上历次鼠疫疫情的死亡率相距甚远。当然,事情是复杂的,不排除华人为了免于给卫生当局制造口实而私下里转移病人和尸体,以及其他族群和个人出于不同动机的隐瞒。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大规模的疫情并没有出现,旧金山市民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人口也没有下降。
  但那是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时代。檀香山的唐人街在1900年2月被焚;3月,旧金山唐人街开始遭受围困和惊扰之苦。卫生当局不时展开旋风式突袭,对房屋或消毒或摧毁,对活人强行接种,对死人强行验尸。《中西日报》上这样说:“檀山之疫,劣医成之于前;金山之疫,劣医又成之于后。不相谋而适相合也……” (1900年3月31日,“檀岛余殃”)
  
  “狼医”
  
  在旧金山卫生当局拟把华人强行搬迁到管棚户区时,大清国驻旧金山总领事何佑出面对此表示了坚决的反对,说决不会同意把同胞送进隔离营。他知道,这是有关当局谋求彻底驱逐中国人的一步棋,于是,他将卫生当局告上了联邦法庭。
  而对于联邦政府派驻的医官约瑟夫•金原来说,向华人开刀来祭美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大旗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可否认,金原是把欧洲免疫学 和公共卫生事业引入美国的先驱,他曾经在法国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科赫(Koch)的实验室里获得训练。然而在观念上面,他却并没有超脱当时一般白人的偏执和傲慢。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类似于唐人街那样缺少卫生设施的环境也存在于其他少数族裔社区,比如当时在唐人街附近的日本城。同样,“瘟疫”的病例后来也在“拉丁区”(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小意大利”)以及其他族裔的街区被发现。
  虽然疫情并没有出现扩散,但联邦卫生官员和市卫生当局仍粗暴地对华埠实施强制防疫,骚扰华人达数年之久。
  折腾了数年,卫生当局预计的鼠疫疫情始终没有爆发,相反,连零星患病个案都在唐人街的街区里找不到了,最终不了了之。卫生当局彻底焚毁唐人街、驱赶中国人的愿望没有实现。
  一百多年来,尽管不时有研究者指责唐人街有转移尸体、隐瞒疫情之嫌,但一直到现在,猜疑归猜疑,鼠疫与中国人社区到底有无直接关联,尚无证据。现在美国也有某些学者也对此“瘟疫”的提法压根儿表示怀疑了,开始对该历史事件里公共卫生处理的失误和主流舆论的非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
  今天的学者在追述这一公众历史事件的时候,能从大量的英文文献里找到旧金山市、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公共部门、新闻界的种种态度和说法,唯独最重要的当事人——华人——的声音却鲜见于英文文献。对于这段历史,华人并不是没有声音。他们是用母语——中文来表达悲愤的,当时唐人街里的《中西日报》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对事态的报道和评论。
  华人当时的无助、绝望,和愤懑,记录在《中西日报》这份早期侨报上。美国人由于语言的天然隔膜,在研究1900年瘟疫事件时大多忽略了这份报纸上华人的声音。试摘录该报1900年6月1日报道一则:
  
  思患预防
  
  昨狼医焚埠之议起,人心惶惶,中华会馆出示以安人心,并云狼医用心叵测,诚恐变生仓促。凡我唐人大小生意,宜照实抄录以交昭一公所客商会馆存案等语,此思患预防之道也。本年乃逢美国十年清查户口以验民数之期。本埠则由是日起查。领宪早旬已遍贴告示,说明来历,实非查册纸。使商民等勿惊等语,亦思患预防之道也。故并纪之。
  “思患预防”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流露了华人战战兢兢的心理。人家要来焚烧华人的家园,华人没有能力阻止,能采取的措施只能是被动的“思患预防之道”——让大家盘点财产,以便有赔偿的一天,还有证据可考。华人一听说要“查”,不管是查瘟疫、查户口还是别的什么,就“惊”,连本不该扰民,不查“册纸”(移民证件)的人口普查也怕。
  当时的中国人称卫生当局医官为“狼医”,“狼医”的凶暴不纯然是出于疫情紧迫,也出于将华人斩草除根的心理。“狼医”巴不得在华人社区与“病源”之间划上等号。唐人街的煞星——“狼医”来自联邦政府派驻在天使岛的检疫站以及旧金山“卫生院”。且看其中一位的口吻:“唐人街应该被焚为平地。它天生就是疾病的渊薮,是对市政的永久威胁。最好现在就把它摧毁,趁着目前有这个难得的借口”。
  对“狼医”来说,华人病患与其说是需要被救助的疫情受害者,倒不如说是像老鼠一样是可恶的祸根——老鼠是可以捕杀的,对华人只能隔离、驱赶,最好让他们自行消亡。
  
  唐人街的夹缝生存
  
  1900年,唐人街华人仅13954人,是10年前的一半。这里面只有十分之一是“归化”了的华裔公民。华人人口的下降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处心积虑排华的结果。1879年,加州宪法称华人为“不受欢迎”(undesirable)。当时的法律禁止使用担挑,禁止燃放鞭炮,禁止敲打铜锣,也禁止外籍人购置产业。188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史无前例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明文禁止华工及其眷属入境,华人移民亦没有资格归化入籍成为公民。1892年,美国实施延续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基瑞法案》(Geary Act)。这些法案不但将排华的期限一延再延、内容也一严再严。1900年春这一场“瘟疫”,提供了铲除华人最大聚居区的好时机。商业资本也对唐人街在旧金山的中心地段位置觊觎已久,想趁着瘟疫的机会把中国人迁走,然后重新开发,大赚一笔。
  当时旧金山的华人,主要是从广东台山及附近的五个或六个“邑”来美的华工。在这个危机关头,华人得依靠设在旧金山的中华总会馆来周旋。中华总会馆是“六邑”会馆的联合,差不多是华人非正式的自治机构了。中华总会馆出钱,雇佣了白人医生和律师进行独立的诊断和调查。他们每每要赶在卫生官员找到病人或尸体之前进行血液检测,否则卫生官员会将病人收走,将尸体解剖,并罗织新的诬告。虽然外交方面有同为五邑同乡的大清国驻美“使宪”(大使)伍廷芳和驻旧金山的“领宪”(总领事)何佑出面,可是美国压根儿就不怕大清国,特别是在1900年那个 “拳匪”变乱的多事之夏。
  
  幸好洋人也并非铁板一块,还包括了“佛珠”等几个受华人雇用、为华人说话的医生,还有几个具有同情心的教会人士,以及被华人寄予了无限希望的青天大老爷——“嘉省督宪”(加州州长)Henry Tifft Gage (1852-1924)。其实督宪并不是特别关照华人,而是担心破坏了旧金山作为西海岸繁荣的象征。白人商业团体由于害怕他们的商业活动受到影响(而不是因为反对种族岐视),也反对联邦卫生官员的做法。
  华人还拿起法律武器控告卫生当局种族歧视。约瑟夫•金原和他的上司,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总医官沃尔特•威曼实施一些控制公共卫生的铁腕手段,包括隔离措施、强制注射疫苗,最终都被最高法院以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裁定为种族岐视。直到1904年的2月发现最后的一宗鼠疫为止,瘟疫风波才暂告一段落。
  
  华人医馆
  
  在整个19世纪,尽管市政当局一直把唐人街视为对城市健康的潜在威胁,旧金山华人却不允许进入旧金山市和县的医院看病。从1870年到1882年,华人人口占旧金山人口比例曾经从5%增加到8%,然而华人在全市医院的病患求医者比例中还占不到0.1%。
  1900年春,唐人街终于拥有了医院——东华医局(828 Sacramento Street)。1900年3月3日,东华医局成立,成为在整个旧金山县、市唯一向华人开放的医疗机构,里面既有白人西医,又有华人中医。成立后,《中西日报》上屡次登出“告白”,开列章程,鼓励华人就医寻药。在医师名单里,中国的医师都被称为某某“先生”,洋人医师被唤做“铎打”某某。“铎打”是英文词语“doctor”(医生)的台山粤语音译。而且明文规定出诊“每次支付利市银二毫五仙”,“洋医师每次支银五毫”。这意味着洋“铎打”比中国“先生”“贵”一倍。
  联邦政府和旧金山市的“狼医”竭力贬斥为唐人街华人所雇用的白人同行;约瑟夫•金原骂那些替东华医局效力的白人为“吸血鬼”,指责他们贪图中国人的金钱而置公共卫生“大义”于不顾。“吸血鬼”之一的 Ernest S. Pillsbury 医生则指控约瑟夫•金原捏造证据以陷害唐人街,说金原提供的病原体证据不是唐人街的,而是取自印度孟买。毫无疑问,“狼医”视东华医局为眼中钉,因此也总想借歧视华人的“公共卫生事业”将其拔除或吃掉。所谓公共卫生里的公众,指的是白人公众。
  东华医局有效地服务当地华人社会,一直到1906年那场著名的旧金山大地震,医局毁于地震和火灾,才一度停办。它是1925年成立的“东华医院”前身。一百年后的今天,东华医院依然在华埠为旧金山的华人服务着。
  自从旧金山唐人街在1849年淘金热后的出现,城市的这个部分就被描绘为被拥挤、肮脏的中国佬窃据的一个都市癌瘤,一个永久的病原滋生地和败坏道德的巢穴。 如此种族歧视的论调一度在旧金山的政治生活和白人公众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看不到一个事实——唐人街的贫穷、拥挤和脏乱是种族歧视、限制政策带来的后果。当一个族群被剥夺了争取富裕、宽敞和清洁的生活空间的权力,它只能被迫在贫穷、拥挤和脏乱中生存。
  
  (作者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其他文献
在近代民族主义发轫之际,中国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置身于看似极端荒谬的民族定位之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同胞?    日军宣传战:“恢复中华”    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满汉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  1894年10月25日,日军未经战斗,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尽管有着并不逊色的武器装备,却早已闻风而逃。  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当地居
期刊
红五月”的狂欢,渐渐地化为记忆了。然而,红五月的余音并没有终结。在此后的40年,它的影响无处不在。那些身体的动作、标语的狂欢、思想的盛宴与青年的呐喊,渐渐汇流而成今天的世界。1968年是旧世界的葬礼,新世界的胎动日。    1968年5月29日,午后两点钟,在法国爱丽舍宫,被称为“冷血动物”、谦恭而冷漠的总统府秘书长贝尔纳-特里科显得异常烦躁。他脸色苍白、精神萎顿;十几分钟后,他到底走进了蓬皮杜总
期刊
不管美国如何推崇民主自由的理念,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种族主义一直是其国家基因。这一基因不修改,美国的民主自由就永远名不正言不顺。    奴隶主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一大主力。《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佛逊,不仅拥有奴隶,而且享受着女奴的性服务,还生了孩子。这也不奇怪,建国之后南方奴隶主一度主导着国家政治。就以建都而言,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都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如巴黎、伦敦等等。美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也有费城
期刊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开始了德国之行。从他进入德国国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俨然国家元首:  他下榻于著名的恺撒宫(旧译“该撒好司”),“凡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 莫不投其所好”,甚至连他喜欢抽的雪茄和喜欢听的画眉鸟都事先安排妥当,寝室内高悬他本人及“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照片,以示敬重;  他在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其皇后递交国书后,德皇夫妇还专门摆设国宴,
期刊
几年前偶然读到《新全球史》的英文版,立即被它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所吸引,后来知道此书在美国是目前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正在被几千所学校的数百万学生使用。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魏凤莲等翻译的《新全球史》中译本。  由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史的经典性著作,所以在接触到一部新的全球史著作时自然会拿来与它比较。当然,将现在的研究成果与30多年前出版的著作比较孰优孰劣
期刊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鱼雷艇军官背着丁汝昌集体阵前出逃,成为北洋舰队战史上最大的污点。出逃事件中被日军俘获的“福龙”管带蔡廷干,将港内北洋舰队的虚实和盘托出;“左一”管带王平逃到烟台后,向上司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正在行进途中的清军援军掉头撤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于刘公岛。    1895年2月7日清晨,威海刘公岛。    海面炮声隆隆,困守孤岛的北洋舰队又一次击退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进攻。正当海军提督
期刊
■编译 朱岩    1939年11月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爆发。图为前线的芬兰侦察兵和机枪手。 资料图片    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无奈转向德国。在最后一批苏军乘“约瑟夫·斯大林号”撤离芬兰前往列宁格勒的途中,因水雷爆炸引来德军的炮火,救命的“约瑟夫·斯大林号”成了“漂浮的棺材”,数千名红军士兵在波罗的海的寒流中沉浮。    1939年,欧洲大战
期刊
口述:彭迪 采访:黄欢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彭迪以新闻助理身份随同,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此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首任社长,亲历了中美建交之初的风风雨雨。    来自外交部的电话    1979年1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家里接到外交部的一个电话:“彭迪同志,现在通知你,这次随邓副总理访美的正式代表团成员里有你的名字,你担任新闻助理”。  放下电话,我不由自主
期刊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八十年代的文化重镇,美学热、文化热几乎都与李泽厚息息相关,就像一位论者说的,李泽厚的目光波及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热起来。颇为吊诡的是,在当下对于八十年代的梳理和追寻中,被重视得不够的,恰恰是李泽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与李先生近十年来刻意淡出的姿态有关系;其二则是九十年代以来,学界中不乏“超越李泽厚”的声音,一时之间,“李泽厚过时了”弥漫士林,学界口
期刊
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那短短一年,无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地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段。以“三大战役”为代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如果说,战争是历史长河表层激荡的浪花,那么,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人群,才是真正影响河流走向的洪流。  在这股洪流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大时代的洗礼,或顺应,或反抗,或欢欣,或沮丧,或挣扎,或奔跃……也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构成了最本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