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断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唱歌、跳舞等学习形式,也可融入一些音乐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基本理念中都提到了“音乐文化”。音乐故事,即用儿童的方式传承音乐文化。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可以辅助学生赏析作品。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故事;培养学习兴趣
一、音乐故事,丰富着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国人一直对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不断地思索,这使得课改的进程不断地推进。音乐课程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体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断进行修正改版,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
“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等音乐教学法已经成为第一线音乐教师的“常备”教学法,它们使小学音乐课堂活力十足,呈现出一片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可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通常认为——音乐课“热闹”就好。
正如音乐教育不可能停留在儿歌教唱上一般,在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肢体的律动上。一位音乐指挥者在处理一部作品时,会对该作品进行详尽的解读,以期做到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应该在音乐作品学习和赏析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用音乐故事的形式呈现音乐背景知识,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音乐课程内容的要求,使得小学音乐课堂不再仅仅是唱歌、跳舞和玩乐。
二、音乐故事,用儿童的方式传承音乐文化
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读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审美”一词时,再一次把“音乐”与“文化”二词放在了一起——“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有两处重要地方都提到了“音乐文化”一词,这正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学科研究的方向之一。
大约在50年前,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 Merriam,1923-1980)提出了“音乐人类学”这一学说,正式将“音乐”与“文化”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音乐自诞生起,就有它的独特性,人们从来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谈论一部作品。
本文研究的“音乐故事”,即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故事——关于作曲家的生活时代、生平经历、音乐作品创作经过等相关轶事,也就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的音乐故事,其实是故事化了的音乐文化。
我们的音乐课要教给孩子们的音乐,不仅是娱乐、是物理、是技术和形式,也不仅是审美或教化,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总和中的重要部分。
三、音乐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纪。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能拉近学生和音乐名家、世界名曲的距离,让音乐家们不再是书本上的一幅模糊的画,而是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让古典、名曲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不再是晦涩难懂的“远古来音”,从而辅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生动的审美体验。这正是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能使学生们愿意聆听并爱上聆聽。
在聆听《狮王进行曲》时,教师补充了作曲家圣桑的故事,并将《动物狂欢节组曲》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了一番,孩子们不仅能对该作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还对《组曲》中的其他作品产生了期待。
(二)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广州地区正在使用的花城版(2011版)音乐教材,在1-3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对名家名曲的涉及比较少,到4-6年级才逐渐增加欣赏课型的内容,但教材大多仅提供了名曲素材,对相关名家名曲的介绍相对较少。
音乐故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对音乐名家、世界名曲有更加大范围的接触以及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的音乐常识。
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补充了国歌作词家田汉先生将歌词匆匆写在香烟锡纸上后,就被反动派抓捕的事件以及相关的故事,不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燃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而且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
(三)辅助学生赏析作品
通过故事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期、生平经历,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对古今中外的音乐故事背景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和音乐要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聆听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了解生动有趣、变化无常的音乐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意境中,引发学生联想,潜心理解和感受乐曲。正如聆听巴赫,让学生们了解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他们就能领悟到巴赫的作品中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冯树远.音乐家的故事(人物篇)[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2]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3]康梓毓.跟丰子恺一起走近10大音乐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西班牙)安娜·欧毕奥,苏碧.小小音乐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印春凤.音乐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S2).
[6]黄伟平.音乐故事 音乐教育教学的良好手段[J].音乐天地,2004(04).
[7]张莹莹.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故事导入[J].音乐天地,2011(0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故事;培养学习兴趣
一、音乐故事,丰富着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国人一直对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不断地思索,这使得课改的进程不断地推进。音乐课程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体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断进行修正改版,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
“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等音乐教学法已经成为第一线音乐教师的“常备”教学法,它们使小学音乐课堂活力十足,呈现出一片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可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通常认为——音乐课“热闹”就好。
正如音乐教育不可能停留在儿歌教唱上一般,在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肢体的律动上。一位音乐指挥者在处理一部作品时,会对该作品进行详尽的解读,以期做到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应该在音乐作品学习和赏析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用音乐故事的形式呈现音乐背景知识,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音乐课程内容的要求,使得小学音乐课堂不再仅仅是唱歌、跳舞和玩乐。
二、音乐故事,用儿童的方式传承音乐文化
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读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审美”一词时,再一次把“音乐”与“文化”二词放在了一起——“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有两处重要地方都提到了“音乐文化”一词,这正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学科研究的方向之一。
大约在50年前,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 Merriam,1923-1980)提出了“音乐人类学”这一学说,正式将“音乐”与“文化”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音乐自诞生起,就有它的独特性,人们从来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谈论一部作品。
本文研究的“音乐故事”,即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故事——关于作曲家的生活时代、生平经历、音乐作品创作经过等相关轶事,也就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的音乐故事,其实是故事化了的音乐文化。
我们的音乐课要教给孩子们的音乐,不仅是娱乐、是物理、是技术和形式,也不仅是审美或教化,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总和中的重要部分。
三、音乐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纪。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能拉近学生和音乐名家、世界名曲的距离,让音乐家们不再是书本上的一幅模糊的画,而是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让古典、名曲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不再是晦涩难懂的“远古来音”,从而辅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生动的审美体验。这正是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能使学生们愿意聆听并爱上聆聽。
在聆听《狮王进行曲》时,教师补充了作曲家圣桑的故事,并将《动物狂欢节组曲》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了一番,孩子们不仅能对该作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还对《组曲》中的其他作品产生了期待。
(二)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广州地区正在使用的花城版(2011版)音乐教材,在1-3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对名家名曲的涉及比较少,到4-6年级才逐渐增加欣赏课型的内容,但教材大多仅提供了名曲素材,对相关名家名曲的介绍相对较少。
音乐故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对音乐名家、世界名曲有更加大范围的接触以及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的音乐常识。
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补充了国歌作词家田汉先生将歌词匆匆写在香烟锡纸上后,就被反动派抓捕的事件以及相关的故事,不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燃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而且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
(三)辅助学生赏析作品
通过故事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期、生平经历,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对古今中外的音乐故事背景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和音乐要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聆听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了解生动有趣、变化无常的音乐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意境中,引发学生联想,潜心理解和感受乐曲。正如聆听巴赫,让学生们了解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他们就能领悟到巴赫的作品中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冯树远.音乐家的故事(人物篇)[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2]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3]康梓毓.跟丰子恺一起走近10大音乐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西班牙)安娜·欧毕奥,苏碧.小小音乐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印春凤.音乐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S2).
[6]黄伟平.音乐故事 音乐教育教学的良好手段[J].音乐天地,2004(04).
[7]张莹莹.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故事导入[J].音乐天地,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