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Web2.0的广泛使用与新特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好Web2.0这一新机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作者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基于Web2.0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设计框架及配套的工作方法体系。
关键词: Web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设计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深入,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学生,占33.2%,大学生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8.6小时,而博客(Blog)等Web2.0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程度最高。互联网科技的深入发展对于具有长期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形成了挑战。利用Web2.0这个新平台做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Web2.0的新时代
1.1 综述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概念最早由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
在Web1.0时代,互联网的资源只要由一些大型门户网站等少数资源控制者占有,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Web2.0时代,通过博客(Blog)、标签(Tag)、聚合内容(RSS)、社会网络(SNS)、回溯引用(Trackback)、维基(Wiki)、点对点(P2P)等创新性技术应用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将资源的创建权和使用权交给广大用户,互联网网络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为主体,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也由相互之间的独立个体转为社团化的群体。
1.2 代表性的应用
1.2.1 博客(Blog)
博客(Blog)的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Jorn Barger提出,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是目前最受关注、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Web2.0应用。回溯引用(TrackBack)的使用使得博客和博客之间能够通信。
1.2.2 标签(Tag)
标签(Tag)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日志分类方式,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Tag),也可以看到所有和使用了相同标签(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标签(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1.2.3 维基(Wiki)
维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在网页的基础上对维基(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超文本语言(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维基(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维基(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基(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维基(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维基(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1.2.4 社会网络(SNS)
社会网络(SNS)是依据六度分隔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的一种Web2.0应用。基于此,理论的社会网络(SNS)网站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被众多互联网企业和投资家所看作未来两年内增长最快的业务。
1.2.5 内容聚合(RSS)
内容聚合(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技术,是一种简易供稿(Syndication)的技术。内容聚合(RSS)具有信息发布时效高、低成本的特点,秉承“推”信息的概念,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后很快就被“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此外,服务器端内容的内容聚合(RSS)包装在技术实现上极为简单,而且是一次性的工作,使长期的信息发布边际成本几乎降为零,是传统的电子邮件、卫星传输、互联网浏览等发布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1.3 Web2.0时代的特点
1.3.1便捷化的阅读浏览方式
以RSS的应用为例,它能够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将来源不同的内容“聚合”到一个界面中,为他们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且使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被“推”到客户端的阅读器中。
1.3.2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在Web2.0中,“人”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工具(如博客、维基)发布内容,用最简便的手段(如标签)组织内容,用最快捷的方式(如RSS订阅) 获取内容;在Web2.0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组织者、传播者、修改者。
1.3.3社会化的联合方式
Web2.0强调用户参与,以人为中心,必然会产生参与者对于社会性的需求。Web2.0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网络(SNS)的方式实现,传统的人际关系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得以巩固和延伸。
1.3.4平民化、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
以维基(Wiki)和点对点(P2P)的应用为例,目前维基百科全书有超过1000万个条目,超过250种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全书中用英语编写的条目就有超过285万个,规模远远大于《200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6.5万个条目,维基百科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永远都处于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每个读者既是其中的创作者又是信息的共享者;P2P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中内容所在位置,网络内容不再存在于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于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充分佐证了:在Web2.0时代,技术从冰冷的机器语言回归开放、人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属性,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Web2.0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Web2.0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2.1.1思想政治教育迈入了个性化时代
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Web2.0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平等参与、自由探索、创造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针对新时期、新环境、新特点、新情况,采取新手段、新途径、新办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作为Web2.0核心的个性化个人门户获取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个性实际,以及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诸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握思想脉搏,抓住个性特征,洞察行为表现,了解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针对性原则,才能体现它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进而增强它的实效性。
2.1.2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出双向互动与平等
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Web2.0服务的涌现,实质上是一种角色的转变,学生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味着传统的按照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已不合时宜,Web2.0思想的新技术应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Web2.0点燃了分享知识与创造内容的热情,通过标签(Tag)、聚合内容(RSS)等技术应用将整个网络联为一体,极大地丰富学生与教师,以及各自内部的多边互动,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向互动平等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 Web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设计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深入,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学生,占33.2%,大学生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8.6小时,而博客(Blog)等Web2.0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程度最高。互联网科技的深入发展对于具有长期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形成了挑战。利用Web2.0这个新平台做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Web2.0的新时代
1.1 综述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概念最早由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
在Web1.0时代,互联网的资源只要由一些大型门户网站等少数资源控制者占有,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Web2.0时代,通过博客(Blog)、标签(Tag)、聚合内容(RSS)、社会网络(SNS)、回溯引用(Trackback)、维基(Wiki)、点对点(P2P)等创新性技术应用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将资源的创建权和使用权交给广大用户,互联网网络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为主体,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也由相互之间的独立个体转为社团化的群体。
1.2 代表性的应用
1.2.1 博客(Blog)
博客(Blog)的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Jorn Barger提出,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是目前最受关注、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Web2.0应用。回溯引用(TrackBack)的使用使得博客和博客之间能够通信。
1.2.2 标签(Tag)
标签(Tag)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日志分类方式,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Tag),也可以看到所有和使用了相同标签(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标签(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1.2.3 维基(Wiki)
维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在网页的基础上对维基(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超文本语言(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维基(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维基(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基(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维基(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维基(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1.2.4 社会网络(SNS)
社会网络(SNS)是依据六度分隔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的一种Web2.0应用。基于此,理论的社会网络(SNS)网站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被众多互联网企业和投资家所看作未来两年内增长最快的业务。
1.2.5 内容聚合(RSS)
内容聚合(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技术,是一种简易供稿(Syndication)的技术。内容聚合(RSS)具有信息发布时效高、低成本的特点,秉承“推”信息的概念,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后很快就被“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此外,服务器端内容的内容聚合(RSS)包装在技术实现上极为简单,而且是一次性的工作,使长期的信息发布边际成本几乎降为零,是传统的电子邮件、卫星传输、互联网浏览等发布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1.3 Web2.0时代的特点
1.3.1便捷化的阅读浏览方式
以RSS的应用为例,它能够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将来源不同的内容“聚合”到一个界面中,为他们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且使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被“推”到客户端的阅读器中。
1.3.2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在Web2.0中,“人”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工具(如博客、维基)发布内容,用最简便的手段(如标签)组织内容,用最快捷的方式(如RSS订阅) 获取内容;在Web2.0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组织者、传播者、修改者。
1.3.3社会化的联合方式
Web2.0强调用户参与,以人为中心,必然会产生参与者对于社会性的需求。Web2.0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网络(SNS)的方式实现,传统的人际关系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得以巩固和延伸。
1.3.4平民化、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
以维基(Wiki)和点对点(P2P)的应用为例,目前维基百科全书有超过1000万个条目,超过250种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全书中用英语编写的条目就有超过285万个,规模远远大于《200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6.5万个条目,维基百科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永远都处于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每个读者既是其中的创作者又是信息的共享者;P2P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中内容所在位置,网络内容不再存在于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于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充分佐证了:在Web2.0时代,技术从冰冷的机器语言回归开放、人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属性,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Web2.0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Web2.0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2.1.1思想政治教育迈入了个性化时代
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Web2.0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平等参与、自由探索、创造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针对新时期、新环境、新特点、新情况,采取新手段、新途径、新办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作为Web2.0核心的个性化个人门户获取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个性实际,以及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诸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握思想脉搏,抓住个性特征,洞察行为表现,了解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针对性原则,才能体现它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进而增强它的实效性。
2.1.2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出双向互动与平等
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Web2.0服务的涌现,实质上是一种角色的转变,学生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味着传统的按照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已不合时宜,Web2.0思想的新技术应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Web2.0点燃了分享知识与创造内容的热情,通过标签(Tag)、聚合内容(RSS)等技术应用将整个网络联为一体,极大地丰富学生与教师,以及各自内部的多边互动,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向互动平等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