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汤恩伯反蒋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6月18日,台湾“国民政府国防部高等军法合议庭”以“煽惑军人逃叛罪”,叛处“陆军二级上将”、“前浙江省主席”陈仪死刑。此案的另一涉嫌人汤恩伯因举报在先,免于追究。但从此后,汤恩伯完全失去了蒋氏父子的信任,备受排挤打击,61岁在日本忧郁而终。
  陈仪为何要“煽惑军人逃叛”反蒋?汤恩伯为什么会参与其中?事情是怎样败露的?
  
  一、陈仪执行蒋介石命令屡次失信于民,遭民众指责唾骂自觉无地自容
  
  陈仪,1883年生于浙江绍兴,先后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了浙江独立运动。民国建立后,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6年,卸职赋闲,不久到上海一家私人银行做襄理。1922年,陈仪偶然遇到自己昔日的留日同学、已在军界混出名堂的孙传芳,应孙传芳邀请,陈仪当上了孙部的师长。
  1930年,陈仪由留日同学何应钦推荐,当上了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为了了解日本国内情况,多次召见、询问陈仪等对日本有所研究的人员。陈仪得以与蒋介石直接接触,并得到蒋的赏识,1933年冬,被蒋介石委任为福建省政府主席。
  1937年初,蒋介石严令陈仪组织大型代表团去台湾参加日军组织的“庆祝皇家建设台湾四十周年”观礼活动。陈仪一行出发时,遭到了福州群众的嘲弄和讽刺。到台后,台湾百姓每天都写出几十封信给他,骂他是“刘豫”、“张邦昌”。回来后,陈仪自觉无脸见人,多日闭门不出,还以沉默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发表观礼谈话的指令。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一片抗战救亡的呼声,陈仪想有所作为,以改变自己在福建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但他手无兵权,徒自叹息。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蒋介石在日军侵占厦门的危机关头仍然命令他静待观变,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事后福建舆论界纷纷指责陈仪,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代人受过。
  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国通敌。陈仪再也忍不住了,在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向记者发表谈话,一方面痛斥了汪精卫一伙“叛国叛党”的罪行;另一方面为自己任职五年中对日军委曲求全的种种表现向福建民众道歉,并说明自己这样做都是依据“中央”指令行事,今后仍将在“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日。
  谈话发表后,福建民众把原来对陈仪的指责转向了蒋介石。由于这次谈话事先并未向蒋介石通报,蒋介石大怒,本来在蒋介石那里就不怎么吃香的陈仪,从此备受冷落。1941年秋,陈仪被免职下台。
  其后几年,陈仪在重庆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党政考核委员会秘书长等职。这些工作使他对国民党上层的腐败堕落有了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抗战胜利后,本想与国民党政权脱离干系的陈仪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行政公署”长官。上任伊始,陈仪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些要求,诸如禁止美军驻台、美货入台,军统、中统特务一年内不得来台等等,蒋介石满口答应。
  但是随后不久,美货充斥台湾、特务横行宝岛、奸商贪官勾结,台湾百姓民不聊生。
  1947年2月,台湾发生“二·二八起义”,本来陈仪与民众组成的“台湾处理委员会”进行谈判,已将事态平息了下来,但蒋介石却派出大军到台湾屠杀了3万多台胞。陈仪失信于台胞,自感无地自容。
  这年4月召开的国民党四中全会又把台湾问题的责任全部推到陈仪头上,对他撤职议处。陈仪对蒋介石更加痛恨,对国民党政权渐渐失去了信心。
  
  二、张灵甫全军覆没汤恩伯负有不可推卸责任,被蒋介石当众殴打
  
  汤恩伯是陈仪一手栽培起来的。1912年陈仪任陆军小学校长时,汤恩伯不名一文,求助于陈仪。陈仪让他在陆小做了旁听生。后来汤恩伯一直追随陈仪左右,以长辈事之,陈仪也视汤恩伯为自己的心腹。1925年,在陈仪的资助下,汤恩伯赴日本士官学校炮科学习。
  1927年夏天,汤恩伯学成回国,在陈仪的帮助下,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因为与蒋介石为先后同校同科同学,加上又是浙江老乡,颇受蒋介石器重,汤恩伯由参谋、师长到集团军总司令,直至战区司令长官,官运亨通。
  抗战时,有些飘飘然的汤恩伯率部驻守河南,自封“中原王”,使黄埔系的陈诚、胡宗南等人十分嫉恨。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首战河南,汤部溃不成军。蒋介石为此削去了汤恩伯的兵权,改任其为徒有虚名的陆军总司令。汤恩伯由此对蒋不满。
  1947年孟良崮一役,国民党王牌主力师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蒋介石的爱将、师长张灵甫被解放军击毙。蒋介石闻讯后极为震怒、伤心,对此次失败负有很大责任的汤恩伯更是担惊受怕,半个月后才敢去见蒋介石。谁料,蒋介石当着众多高级官员的面,勒令汤恩伯跪下,继而拳打脚踢,致使汤恩伯满脸是血、浑身是伤、颜面丢尽,最后爬出客厅。事后,汤恩伯跑到陈仪那里哭诉,准备自杀。陈仪尽力安慰。汤表示自己决心从此反蒋。
  如果说陈仪恨蒋反蒋是出于“公义”的话,那么汤恩伯则完全出于“私利”。他们二人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走到一起,完全是私交因素在起作用。
  
  三、对国民党前途心灰意冷,陈仪决心起义;又遭蒋介石训斥,汤恩伯心中愤恨,决意反蒋
  
  1948年春,离开官场近一年、对国民党前途心灰意冷的陈仪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召见令,要他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不假思索地以罪责在身、羞见乡亲、年迈力衰等说项婉言拒绝。这多少有些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他打着哈哈,要陈仪先回上海休息休息,再做考虑。陈仪到了上海,立即和汤恩伯就这件事做了彻夜长谈。汤恩伯坚决支持他东山再起,寻机反蒋。
  过了一周,在权衡了各种利害关系之后,陈仪向蒋介石表示愿去浙江任职。在南京期间,他还为汤恩伯恢复军职一事找过何应钦、张群、吴忠信等人。不久,汤恩伯便被委任为沪杭警备总司令。
  汤恩伯在南京晋见蒋介石时,又遭到了一顿训斥,心中不免愤恨不已。在陈仪就任新职之前,陈、汤两人在上海又进行了密商,认为无论是为了浙江的保境安民,还是为了救国救民而公开反对蒋介石,都必须与中共取得联系。汤恩伯甚至表示,只要共产党能原谅他的过去,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为其出力。
  中共方面其实早就对陈仪、汤恩伯的反蒋倾向有所了解。1936年冬,共产党人胡邦宪经沈伸九(作家,陈仪的亲戚和顾问)的介绍在陈仪手下工作。1948年8月,在确信陈仪真心反蒋,而且急切地盼望与中共联系后,胡邦宪立即向党组织进行了汇报。上海和福建两省的党组织经过协商、协调之后,决定组成起义谈判小组,与陈仪方面就有关事宜举行谈判,并迅速将谈判计划报请中央军委批准。
  在此前后,陈铭枢、李济深等国民党元老对陈仪的义举和打算均表示十分支持,这更坚定了他发动浙江起义的决心。不久陈仪与中共方面达成口头协议:陈、汤方面自协议之后不得逮捕中共地下党员及其他进步人士;优待一切政治犯,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予以释放;江、浙不做戡乱准备,但口头上可以称“戡乱救国”。协议实施后,中共方面对陈、汤过去的反动行为不予追究;待全国解放后,陈、汤及其部属享受政治上的民主待遇,还可担任军政要职;陈、汤所率部队将按民主原则改编。
  协议达成之后,陈仪反蒋言行向着公开化、表面化方向发展。10月,蒋介石电召陈仪去南京,向他表示自己“引退”之意,实际上是试探陈的“忠心”。殊不知,陈仪直人快语,不但极为赞成,而且还劝蒋介石出国,而这恰恰又是蒋介石最忌讳的事情。11月,一次在杭州答《东南日报》记者问时,陈仪表示,浙江无匪可讨,无乱可戡,没有奸党活动。蒋介石知道后大发脾气。同月,浙江特务头子毛森在富阳逮捕了100多名共产党员和政治嫌疑犯,陈仪设法对这些人进行了妥善处理,毛森为此与陈仪发生争执,遭到陈仪怒斥。陈仪还以财政困难为由,将毛森赶出了浙江。
  北平和平解放不久,陈仪收到了傅作义的和平通电,他马上让人复电,“日电敬悉”,字虽不多,但态度明显。1949年1月,“代总统”李宗仁为了制造和谈气氛,通令国统区释放政治犯(同时密令不放),陈仪接到通令后立即执行。李宗仁、白崇禧知道后极为恼怒。
  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军事上的大溃败,使得大批散兵游勇窜至江南,骚扰地方,老百姓困苦不堪。陈仪决定乘此揭竿而起,邀请汤恩伯来杭州商量,汤虽口头答应,却迟迟不肯露面。焦急万分的陈仪不得不让他的外甥丁名楠和胡邦宪持信到上海直接去找汤恩伯面谈。
  其时,中共方面已经得到确切情报:汤恩伯已被蒋经国收买,背叛了陈仪。胡邦宪根据组织的指示,立即回杭州向陈仪汇报这一紧急情况。但陈仪将信将疑,始终认为自己与汤恩伯情同父子,汤不会如此下作。他甚至认定这是特务毛森在造谣生事,不可信。不管胡邦宪怎么劝告,陈仪就是不信。无奈之下,胡邦宪只好离开了陈仪。
  事情的发展正如中共方面所预料的那样,2月17日,刚去奉化拜见蒋介石没有几天的陈仪被免去了省长职务。免职令是由广州行政院院长孙科下达的,遥控指挥的就是蒋介石。21日晚,陈仪在参加了浙江各界的欢送会后,直接去了上海,一下火车就受到了特务的监视。27日下午,陈仪被特务从上海押送到浙江衢州。
  至此,“浙江起义”计划宣告破产。
  
  四、汤恩伯卖师求荣,陈仪慷慨就义
  
  毛森被陈仪逐出浙江后,跑到南京向郑介民、毛人凤哭诉了自己的遭遇。特务机构为了给陈仪难堪,将毛森派到汤恩伯的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第二处任少将处长,毛森从此盯上了陈仪,并且掌握着陈、汤之间的往来情况,以寻机报复。
  没有多长时间,毛森就发现了陈、汤两人的异常情况,向郑介民、毛人凤做了汇报。郑、毛两人觉得事体重大,立即上报蒋介石。蒋介石联想到陈仪自浙江任职以来的种种异常言行,决定先稳住陈仪,从汤恩伯身上查起。
  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来到上海,会见了汤恩伯,以淞沪防御战为话题,允诺将上海库存的黄金20万两交给汤恩伯,并给予他对战时上海物资的处理全权。素知蒋氏父子为人的汤恩伯知道来者不善,只能做感激涕零状,等待下文。蒋经国又要求汤恩伯把家眷财产转移到台湾,汤恩伯唯命是从。之后蒋经国又让汤恩伯在蒋介石画像面前宣誓效忠,汤恩伯只得照办。就在这时,汤恩伯接到了陈仪的信。他在丁名楠面前表现出大喜过望的神情,事后又立即把信交给了蒋经国,以表忠心。汤恩伯就这样在利诱和威压之下出卖了陈仪。
  在国民党官场沉浮多年的陈仪尽管对汤恩伯出卖自己感到惊讶,但也并不觉得有多奇怪,他遗憾的是当初没有将共产党的忠告当真,过分地相信了自己与汤恩伯非同寻常的交情。
  1949年5月,浙江解放前夕,陈仪被特务押往台湾基隆要塞拘禁。1950年春,张群、何应钦等人请求蒋介石对陈仪宽大处理。蒋介石提出让陈仪写一封公开信给在大陆参加人民政府的张治中、傅作义,谴责他们“背叛党国”的罪行,并表示自己知过悔过、痛改前非的诚意。谁知,陈仪并不吃这一套,他坚决表示自己生平只有反蒋这件事还算对得起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悔过的,张、傅二人追求光明,无可指责!蒋介石恼羞成怒。
  1950年6月18日早晨,陈仪在台北被枪决。他的弟弟从香港辗转到台湾,为他收尸火化,安葬台北,树碑“陈公退素之墓”。■
其他文献
一、周养浩搞起了“监狱经济”    沈醉、徐远举和周养浩被称为“军统三剑客”。周养浩是《红岩》中沈养斋的原型,1907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与戴笠和毛人凤是同乡。周养浩举止斯文儒雅,却心狠手辣,是军统内部有名的“书生杀手”,策划部属了杀害爱国将领杨虎城的行动。  1932年,周养浩毕业于上海法学院,抗战初期担任过重庆市警察局第三科科长。1941年,他娶了毛人凤的侄女毛超群,在毛人凤的安排下,进入军统
期刊
一、国难当头,宦官恃宠而骄,激怒众位武将    对于中原士人来说,公元1127年是充斥着屈辱记忆的一年。这年4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所谓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成为女真人的阶下囚,北宋覆亡。  在这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皇室成员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地区)另立朝廷,延续着赵宋王朝的统治,是为宋高宗。  虽说国难当头,赵构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件喜事。4月汴京城破,6月里他的第一个儿子赵旉就在应
期刊
毛泽东终生不善饮酒,这在党内外不算是秘密,只要喝酒他便准会脸红——从脸上一直红到脖子上。    毛泽东深知自己的“酒量”,也深知酒精的危害性,一贯反对喝酒。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喝酒会误事,不能喝的人最好不要喝,能喝的最好少喝。”然而,“无酒不成席”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因此,毛泽东在各种应酬场合上便不得不随大流,喝上几杯。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谈判结束前,蒋介石举办了一个招待宴会
期刊
2009年金色的秋季,正在德国访学的我,住在巴伐利亚州靠近奥地利边境的小城菲森。呼吸着从阿尔卑斯山深处散发出来的浓郁的清风,目睹漫山遍野的绿色,一抒胸中块垒,顿觉心旷神怡。  菲森是德国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浪漫之路”的终点。在德国,“浪漫之路”妇孺皆知,遐迩闻名。这条横跨巴伐利亚西部、从维尔茨堡一直延伸到菲森的旅游线路,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的“项链”,将众多的风景如画的胜景和人文凝重的古迹串
期刊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3年12月18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召开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主要内容是:三国表示对日作战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无扩张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把日本从它用武力攫取的所有土地上驱逐出去,使朝鲜自由独立;
期刊
可是,时隔数年,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国会议员竟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竟然迎合右翼分子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机对中国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从事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与干扰。  1979年5月,日本政府公然置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友好条约于不顾,派出巡视船,将人员与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飞机机场,还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  2
期刊
战国时代,很多人讲求“忠君不二”,就像晋哀侯手下的忠臣栾共子说的,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事之如一。但这并不是普遍的价值观,还有的人,则持“良禽择木而栖”的态度。  吴起就是后一种人。  他是卫国人,最初在鲁国为官,他妻子是齐国人。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人本想用吴起为将,但考虑到吴起的亲戚关系,吃不准他会向着谁。吴起一刀将妻子杀了,用妻子的血染红了自己的官帽,当上鲁国将军。  吴起率鲁军大败齐军。鲁国人
期刊
一、县委要求过“革命化春节”    “大跃进”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是年冬天,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应城县委要求大家遵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立即动员起来,掀起全县“大跃进”的高潮。  1958年的春节即将来临,县委怕因为过春节影响了“大跃进”,召开区、乡、社电话会议。在电话会上,县委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一致动员起来,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过革命化的春节。不吃年饭,不
期刊
2010年是“七七事变”73周年。7月7日前夕,中国大陆画家精心创作的“浩气长流”巨幅史诗画作,应邀赴台展出。在这幅作品中,吉星文的形象赫然在列。  “七七事变”广为人知,但吉星文其人其事现已鲜有人知。在“七七事变”中,是他率部“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人民8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一、喜峰口战斗逞英豪    吉星文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
期刊
我的姑父秦玉根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在解放战争中,单人捕捉俘虏达100多名。  他1928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县,1947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侦察员,参加过解放战争、新疆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7次战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英雄勋章。2004年因病去世。  2008年,我到广州办事,顺便来到中山市看望我的姑妈。在姑妈家里,我看到了姑父在部队时的老上级,原西安警备区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