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直面高中新课改……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06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精神,2007年秋,北京市普通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不同于以往学科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部调整,而是涉及到课程体系设置、学校管理、考试评价升学制度、教师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方方面面的一次系统变革。对众多的一线教师来说,系统的变革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全面进入,一线教师到底作何感想,有何认知,同时又有着怎样的心理与行为准备?《一线教师,直面高中新课改……》,让我们聆听高中新课改备战阶段的一线教师的声音。
  
  【高中课改与高考诉求】
  
  千万不可“摸着石头过河”
  ◆崔 琪
  
  如果你去采访目前在高中任教的教师,问他对即将实施的新课标有怎样的理解?准备怎样教必修内容?能开设哪门选修课?也许会更多地听到如下说法:“头儿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选用什么教材,每个模块怎样分配时间,怎样安排考试,选修课怎样编班,校本课程开哪些内容,都是学校领导的事,我们只要‘听将令’就是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校领导多数也是一线教师,大多也怀着同普通教师一样的心态,即上级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做。更多的学校领导心存疑虑:实施课程改革后,高考该怎样应对?上级领导只知全力推进新课标,却很少给予具体方案指导,业已开设的“新课标培训”也多是宏观意义价值的讲解,那么,究竟谁来“指挥安排”新课标的具体实施?
  作为语文教师,我细致通读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感到其中所描绘的课程目标,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到“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再到“发展创新”,确实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培育”学生,是一幅美丽的蓝图;而必修课内容所做出的“让学生在50周内,自读‘不少于150万字的文学名著(5本以上)’,‘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规定,更令人欢欣鼓舞。可是冷静下来又不能不质疑:这些“必须”用什么去保证,怎样去完成呢?
  大概所有人都还记得2002年暑假,全市高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的声势可谓猛烈,要求可谓强硬,结果怎样?不足半个学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3课时就“让位”给了高考科目,不足1年,研究性学习就名存实亡了。
  为什么?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土壤”尚未生成。当时,所有人都不清楚研究性学习是怎样一种运作方式,都以为应像大学一样,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课题,老师参与指导,直至“搞出点儿名堂”。后来发现,我们从小被“喂养”大的学生,只会张嘴等着,不会自己去“发现”有价值的课题。于是又改为所有科任教师就本学科的内容,拟出课题,然后全校汇总起来,供学生选作。学生虽然可以“照章办事”了,但那课题是为“完成作业”选的,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能对付就对付,蒙混糊弄,甚至欺骗一时风靡。更要命的是,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很多学生就以“外出调查”为借口,或回家或到操场游戏,完全不是学校规定和教师想像的研究。于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研究性学习只能流产。
  难道是学校拒绝改革吗?难道教师不知道培养创新意识对未来一代的作用吗?当然不是。答案非常简单,就因为高考——这个“最终的出口”没有改变!原因不变,却要求结果变;高考不改,却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理念改,这不是一件很不合逻辑的事吗?在全国上下都为“高考疯狂”的今天,教师们对这种“误人误己误国家”的现状当然感到十分忧虑,希望改革是教师们的心愿,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个一线教师敢说“别理高考”?
  曾几何时,北京市规定禁放烟花爆竹,禁放后虽严加看管却屡禁不止,于是改为“限放”。为什么会走回头路?因为人们的理念难改。理念来自哪里?来自对现实的体认。如果高考先行改为“人格修养”、“文化素养”、“动手动脑能力”、“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内容的分类评价,而不是一次考试“定终身”,那么人们的认识和做法就会发生变化!真心希望教改不要重蹈“禁放”的覆辙!也许眼下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实,会带起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那么,与其受负面影响,不如从正面全面改进高考!
  此外,现在不少“新课标培训”,过分强调“关注学生需求,尊重个性发展”,强调“教师是参与者”,否认“课堂预设”,让人感到新课标实施后的学校教育像“自选市场”——学生“买什么”,教师“卖什么”。这实在是淡化学校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
  因为教书育人是按照我们理想的人才标准教育、塑造学生的,而不是任其自由生长的!如果过分强调尊重个性需求,就会让许多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感到为难。比如,那些不交作业的学生已经振振有辞:“我懒,懒就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我的个性,你能违背吗?”这种混淆视听的近似无赖的说法,如果冠以“个性”之名,教师也只能听之任之了。那样的话,教师与学校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关于新课标,实在有许多话想说。但既然开始实施,就希望有关方面根据现实实事求是地规划好,设计好,千万不可再“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教育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呼唤“新课程背景下的北京高考方案”
  ◆罗 杰
  
  随着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临近,“新课程背景下的北京高考方案”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样一个现实: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成为首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新高考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出台。其中,广东为3 文科(理科)基础 X;山东为3 X 1;海南为3 3 基础会考;宁夏为3 文综/理综。
  由此可见,同时进入课改的四省区在高考方案的设计上是存在差异的,而且高考方案的出台均在首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后期。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未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终极验收和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实验进行中都是充满困惑的。虽然有《课程标准》作为行动的指南,但对于具体实践来说,此《标准》还是失之于空泛,自主性体现充分,而操作性则需要学校及教师去慢慢摸索。当然,高考方案的出台滞后,教育部门可能是有一些考虑的:第一,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很难预测,根据效果再来制订与之相应的高考方案,应该更为稳妥;第二,高考方案若与《课程标准》同时出台,是否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课程改革又笼罩上应试的色彩,这可能也是有关部门的顾虑所在。高考方案的出台滞后原因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但事实是这个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实验区实验过程中最大的困惑。
  新课标改革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毋庸置疑高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新课标是否能经得起高考的检验,是衡量新课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高中生,没有谁不期待着3年学习期满后,不仅能学到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而且能够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可以说高考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件事情,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考服务。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是面向大众、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它的效果不是短期能体现出来的;而高考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拔性,要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是高中学生在三年学习期满后,必将面对的一次检验,因此高考方案与《课程标准》又是有明显区分的。如何处理好新课标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事情,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出台既与新课程理念一致又能体现选拔性的高考方案迫在眉睫。
  与首批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四省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实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既然是实验,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困惑,会走弯路,会遭遇挫折,甚至是失败,但我们应尽我们的努力把这一切降到最低,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大获益者。
  作为即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北京教育工作者,我们呼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方案”早日出台,以减少人们的担忧与困惑,使教育真正成为让人民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高中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三个一”准备
  ◆汪 知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和变革,注重课程的人本化、生活化、整合化和弹性化。这给教师带来了发挥创造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压力。
  我参加了市级教师通识培训,一些新课程实验的教育专家对教师做了一些学术层面的指导。但从操作层面上说,很多工作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那么,站在新课程实验的门槛上,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有这些准备:“一个转变”、“一个中心”、“一套办法”。
  “一个转变”,即转变教学理念。这是新课程实验的一条非常刚性的要求。在我们教学领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有很多教师“讲风”过盛,把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机械呆板的训练场,学生成为一个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成了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教学方法大行其道的背后诱因还是考试,过于繁重的考试压力,使富有激情的课堂缺少生气。很多新教材,摆脱了以往僵化的束缚,突出了人文色彩,为营造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创造了重要条件。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说教会被互动替代,讲授会给对话让步。
  “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能力。这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非常柔性的要求。例如,高一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所设置的专题内容—— “认识信息世界”、“有效获取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加工表达信息”等,都努力贴近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所选案例均从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入手,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改思想。这些专题又围绕着“熟悉网络”、“感受数据库”、“了解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选材构建。课程的中心线索是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素养,并不等于不要信息技术知识,知识和技能仍然是素养的构成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的流水线,所需要的是流水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农业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说教育是农业,也就因为教育所面对的也是鲜活的生命,而且是天地间最高级别的生命体。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这是我们教育价值观多样化时代的要求和特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被置于首席的位置,从提高信息素养这个角度来看,就比较好理解了。
  “一套办法”,即在实行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非简单的“满堂灌”。比如,信息技术新教材以“知识引领,活动穿插;任务引领,知识渗透;工具支持,资源配套;评估跟进,形式多样”为编写思路,从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入手,配以主题活动、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这次新教材的单元篇目和老教材相比,变动很大。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应对面目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准备开设一两门选修课,这就给教师的备课量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又迫使教师对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里面的取舍和构建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这种“教学能力”是我们能够立于课改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是刚性的。与“教学能力”相对应的是“教学艺术”,是柔性的,因人而异,极富个性和创造性。有人曾经把教师的专业性概括为以下几个字:“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深入浅出。”这种“深入浅出”的本领实质上是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它的表现过程和方法却是“教学艺术”的内在要求。有着“一套教学方法”的教师,往往是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任务,是他能成功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与前提。□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课改
  对教师教育素养的要求
  ◆张铁明
  
  高中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是学科专业的播种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合作探究的协作者,是资源保障的服务者,是终身发展的示范者……因此,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知识素养
  高中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再次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最后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很重要的。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呢?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而积累、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知识素养。
  2.以人为本的思想素养
  高中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发展;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以及学习成绩的评价上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做到此,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热爱并非溺爱,应当严慈相济。教师除了表扬、激励性评价之外,当学生在行为上有重大偏颇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才是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素养。
  3.创新素养
  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开拓进取精神,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探究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了如指掌,用广博的知识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教师在指导探究性学习时,要做到二者兼顾。
  4.熟练捕捉现代信息的素养
  高中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知道如何迅速、准确地获取新信息;要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选择;要能高效地利用新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整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具有现代信息素养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5.健康的心理素养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教师只有具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愉快地、高效率地投入教学实践,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教师应当有扎实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学生的行为,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的环境。
  6.教育研究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研究对于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带领学生展开探究的协作者,而教师本身的研究素养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素养,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样化人才,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楷模,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电,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成为具有高教育素养的教育者,为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六一中学)
  
  高中课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沈 莉
  
   高中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认为挑战并不可怕,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机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实际上我们早就遇到了挑战,我们的学生是出生于市场经济大潮、成长于“E”时代的学生,开朗又聪明,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同时,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信息时代海量的知识是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图书馆和科技活动场所获得的。
  当今的教师很难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如此,一旦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买账。因此,教师的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激励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讲出现成真理的人。
  高中课程改革,从课程内容上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增加了许多反映学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内容,而选修模块的内容大多都是中学教师过去较少接触的;从课程理念上看,教材的编写因循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要求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并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些都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教师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视野必须超越自己的课堂和学校,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道德和社会使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以保证教师拥有的“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一杯水”也是长流不息的“新水”。我认为教师这种自主的终身学习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另外,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机会,尤其是研究机会,而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因为在课改的过程中将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
  据我对先期进入课改地区的了解,他们在课改中也存在如下一些困惑与问题。
  第一,与新教材配套的质量上乘的图片、练习、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匮乏。
  第二,新教材为了帮助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读图思考”、“试验,活动”、“阅读”、“案例”、“课题研究”、“练习”等,它们都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多活动设计的教材编排形式,虽然能够改变教师的教材观,打破“师讲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过程,但却大大增加了教学设计的难度。很多教师对教材呈现方式不适应,感觉内容太过单薄,系统性不强,不知怎么讲,对教学要求难以准确把握。
  第三,栏目多了,很多教师觉得有些不好实施,比如,一节课多少活动为好?思维活动是不是活动?怎样衡量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第四,教材中的案例或者课题研究,类似于我们这些年都在做的研究性学习,教师们都做过,并不陌生,但还是觉得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
  上述这些问题可能也是我们今后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应该去研究探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改革避免了教师因对教材过于熟悉而产生倦怠感,避免了教师因循自己固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疏于创新与研究,由此,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而像机遇这种外在促进因素是否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真正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要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换句话说,也是教师能否抓住研究机会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只有将个体与自身具体实践情境和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视为自己学习、实践、研究的场所,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自觉地把日常教学与研究工作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方式,才能不断适应课改需求,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保持活力,克服职业倦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课改与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
  
  课程改革中的传承与发展
  ◆崔东玉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旧教法,探索新教法。然而很多青年教师为凸显新教法,总是先痛批旧教法。一味地反旧使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难道传统的旧教学真的就没有积极的教育因素吗?
  新、旧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存在着许多必然联系。例如,“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同样也强调这一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试教育”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来的所有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不正确。教育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很多教育因素是宝,反对、舍弃这些教育因素,新课程改革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也不是一无用处。倡导探究学习,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新、旧两种教育体制,它们之间应该是传承、发展和改进的关系。这次课程改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改进。
  第一,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也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内涵,即教育要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第二,力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传承旧的教学模式中积极的因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新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判断课改成败的一条根本标准。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将会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
  ◆聂成军
  
  2007年秋,北京市将全面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面对改革的大潮,很多教师担心自己“不会教课了”。尤其是目前担任高三教学的教师,一方面,顶着极大的高考压力,另一方面,对下学期的教学有着莫名的恐惧感、忧虑感。高中课程改革,真的像某些人所说,是颠覆性的改革吗?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但是,从教学理念上,并没有“颠覆性”的改革。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我们的外语教学而言,我们一直在实践和完善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我们以前做得很好,现在我们要做得更好。这就是笔者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继承,二是如何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好高中课程改革。
  1.批判式的继承传统
  我国的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形成了很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这些传统教育的精华,我们要继承下去。
  比如,夯实基础、培植学生元气的理念就不能丢。夯实基础、培植学生元气,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也并不等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某些情况下,讲授式教学还有其必要性,如教师对知识的概括、整合和教给学生精辟的分析方法等。
  就外语教学而言,记忆这一环节永远不可丢弃。就理科教学而言,有些公式、基本概念等也不能不记。
  2.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
  第一,教育理念要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保留了传统目标,如“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础上,特别强调了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个性化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应当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二,教学内容要发展。教学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知识的不断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学会在发散中整合知识,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创新。
  第三,教和学的方式要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要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教师构建的教学方式应当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整合为主要学习策略的需要。
  第四,教育评价要发展。学校教育要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通过观察、交流、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学业考核等方式,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体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的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特约编辑 莲 子
其他文献
一、用“讲授式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兼容能力”    兼容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格,兼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破除自我中心、避免思维定势的过程。它包含有较高的适应环境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尊重不同个性和多元文化差异,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思维模式、思想观点。讲授式教学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纵向兼容,增强学生的“兼容能力”。  1.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重在对学
【摘要】学生学习每门学科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只有被数学本身所吸引,通过心灵与数学进行对话,才能真正打开学习数学的大门。本文从在课堂上利用数学本身的神奇和理性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通过家庭中拍摄的数学微视频来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目标、参照评价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入手,分析如何让数学思维在学生心中生长,进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德育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段,因此,如何将德育工作更好地与小学生的发展相融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小学传统节日教育为例,分析了体验式德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
【摘要】线描画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既可简单进行艺术处理,又可深入装饰与刻画,还可以进行造型训练,甚至可以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线描画是学习绘画的基础,在任何绘画方式下都会运用到,打好扎实的线描画基础,对学生学习线描画和黑白装饰画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儿童线描画;造型元素  线描画教学是美术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
【摘要】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和幼儿已有经验的重要途径,分析幼儿如何学习和现有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从中分析自己组织幼儿开展的活动是否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分析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幼儿某一项智能或者多项智能的发展,从而发现和认识幼儿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观察记录;幼儿教育;科学活动  教师在实际观察记录时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直观地观察幼儿的思考过
“教师可以轻松地进行课堂录制和课后点播,自动生成网络课件;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反复学习和实时互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学生可以‘刷脸’上学,‘刷脸’借阅图书;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校园监管智能化……”  这样的校园生活是不是很惊奇?科技改变教育,这并不是出现在电影里的场景,在“互联网 ”的时代,这正是东升一中数字校园里兴起的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现
卷首语  推进首都教育均衡发展让师生共享教育幸福  刘利民(1.1)  拥有"推动"和"唤醒"的智慧 本刊编辑部(2.1)  肩负责任 精心组织 周密准备 罗洁(3.1)  爱是什么? 本刊编辑部(4.1)  以健康的体魄迎接2008奥运会本刊编辑部(5.1)  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本刊特约评论员(6.1)  用心做教育 本刊编辑部(7~8.1)  做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 罗洁(9.1)  追寻现
名师——苏万青  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学科德育优秀教师,房山区“十佳教师”,房山区先进工作者,房山区学科教学带头人,房山区师德标兵,房山区教育创新标兵,房山区优秀教师,房山区优秀党员。    苏万青,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的是历史专业,硕士攻读的是历史文献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宁夏大学、石油物探局子弟学校任教,2000年应聘到北师大良乡附中至今,
笔者在小学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发兴趣,营造气氛,作业自由,评价民主,是比较得心应手、深受欢迎、立竿见影的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一是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有老师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要担当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服务的责任,首要的是构建起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课程体系。  早在1997年,刚刚诞生一年的京源学校就在校内创办了为爱好美术的孩子提供特长教育的书画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的需要与日俱增,社会生活中需要大量具有美术专长和艺术创造力的人才。而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