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量工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smil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总结第一期“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质量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完善和推进下一轮“质量工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李录平(1963-),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张拥华(1976-),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长,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52-02
  
  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1]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键作用的要求;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实施“质量工程”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①由此可见,全社会对“质量工程”寄予厚望,似乎找到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灵丹妙药。
  首轮“质量工程”实施已历时三年多,“质量工程”在促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质量工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当初没有预计到的问题,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出现了“扶强不扶弱”、基础学科专业与课程实际关注较少等现象,“质量工程”成为各高校拼命争取的“荣誉工程”。在策划第二期“质量工程”时,需要理性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建设思路,科学设计项目体系,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质量工程”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一、“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效
  1.“质量工程”的拉动效应促进了高校教学建设和改革
  高校教学建设和改革需要三股力量支撑,即政府的拉力、社会的助力和学校自身的动力。财政部、教育部首轮“质量工程”投入的25亿元带动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累计几倍于此的投入,拉动效应非常显著。同时,教育部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建设和改革,也为高校自身开展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合适的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的质量意识。通过实施“质量工程”,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明显增强,学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改革与服务意识明显提升,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专业建设的特色凝炼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教育部倡导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紧紧缺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校已有优势学科专业,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特色专业的建设为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促进了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进一步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团结协作意识
  师资队伍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在“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鼓励、支持建立教学团队,加强了对课程教学团队的考核。教师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研究,形成了重视教学、关注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一批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和师资结构的整体优化。同时,“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骨干、教师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建设项目立足于已有学科专业优势,创新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将建设着力点放在团队队伍及团队文化的建设上,在团队内部营造宽容、和谐、合作的氛围,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
  4.进一步夯实了课程建设基础,提高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各高校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结合“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着力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对课程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教学文档等进行改进;借助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建设项目,着力建设精品教材体系,为课程建设奠定基础;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讨,定期举行公开课和观摩课,使得课程教学更加规范和科学,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年轻教师利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能更快熟悉课程内容,了解教学规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迅速地成长为骨干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网上互动、与教师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学生群体。
  5.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师生间交流互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到目前为止,获得国家“质量工程”立项的学校通过国、省、校三级项目的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和示范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较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途径,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为快捷、便利。
  6.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为抓手,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各类实验室对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开放,并从编制、工作量、经费等方面对实验室给予大力支持。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首轮“质量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评审标准,加剧了“马太效应”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采取“按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的评审方式,其结果是导致一般本科院校很难获得国家级立项,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985、211高校,严重挫伤了一般高校参与申报的积极性。
  笔者对我国南方某省30所本科院校(其中985、211高校3所,一般本科院校27所)获得的7类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截止到2010年5月)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实施“质量工程”以来,该省本科院校共计获得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立项250项,三所211、985高校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156项,占总立项数的62.4%,27所一般本科院校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94项,占总项目数的37.6%。三所211、985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7.76万人,平均每万名学生占有的国家“质量工程”项目20.1项;27所一般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43.95万人,平均每万名学生占有的“质量工程”项目2.14项。985、211高校在教育资源占有率方面远远优越于一般地方高校,本轮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上述高校的立项数远远多于一般地方高校。
  第一期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只有特色专业是委托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性评审、分年度报教育部立项的评审立项方式。可以看出,一般高校与211、985高校在特色专业立项数量方面差距最小。
  2.“质量工程”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
  教师们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热情很高,但申报成功后由于缺少有效的检查与监督机制,导致部分项目在建设上出现了能拖则拖的现象;有些少数项目在立项后就鲜有人过问。部分“质量工程”项目因团队成员分工不具体、任务分解不够到位、团队成员职责、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工作规划和计划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项目推进不够理想。[2]
  3.部分项目实际效果与设置初衷有较大差距
  例如教学名师的评选,本是评选教师中的名师,但评选出的教学名师许多已经多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成为本科生不知其名的“名师”,充其量只能是“优秀学科带头人”。又如,教学团队立项评选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比较科研实力,因而更像是“优秀科研团队”。
  4.“质量工程”示范作用的发挥离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由于第一期“质量工程”没有分类分层次立项,由于原有基础的差距,导致“质量工程”的立项面主要落脚在985、211高校,而985、211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规格定位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985、211高校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成果一般院校无法直接引进采用,可借鉴之处不多,其辐射作用较为有限,项目建设成果实际上成为各高校的私有财产。如,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就目前来说,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没有很好地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
  5.国家级“质量工程”经费支持不够
  第一期“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经费共计25亿元,全国共计约700所本科院校,平均每个学校每年的资助经费约90万元。而“211工程”和“985工程”,相关学校每年获得的支持力度远远大于这个额度。由此可见,“质量工程”与211、985工程相比,其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升的实际作用比预计的要小得多。
  三、对下一轮“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
  1.调整建设思路和建设方式
  一是要完善“质量工程”项目体系。科学设计“质量工程”项目体系是“质量工程”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条件。“质量工程”项目仍要一如既往地围绕如何提升高等学校本科人才质量来做文章。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政府的拉力和社会的推力,更需要激发高校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质量工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应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一轮“质量工程”的项目体系应重点设立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等项目,将首轮“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项目视其性质并入精品课程或特色专业项目。建议在第二期“质量工程”建设中,加大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力度与覆盖面。二是要改进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评审方式。可将各类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分为Ⅰ、Ⅱ两个子类,其中Ⅰ类项目为竞争性项目,各学校可自由申报,统一组织评审;Ⅱ类项目为计划性项目,由教育部将项目打包划拨到各省(市、区),由各省(市、区)按照不同学校层次组织申报与评审,有些项目的项目指标数可直接划拨到具体高校,由学校组织评审,充分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切切实实支持学校开展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2.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不仅要鼓励积极申报“质量工程”项目,更应该制订政策,奖惩相结合,督促“质量工程”按时完成建设。建立“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项目的滚动资助机制。实行定期评估制度,若评估达到优良等级的项目国家继续给予经费资助,对建设成效不大的项目则取消项目的称号,并予以公布。将取消称号的项目指标进行补充立项评审,从而建立起“质量工程”的动态调整机制。
  3.加大“质量工程”的经费支持力度
  211、985工程学校已经获得了中央财政的很大支持,建议在实施第二期“质量工程”时,一是要加大对一般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额度。从首轮“质量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个项目使学生受益最大也最为直接。建议在第二轮“质量工程”建设中,加大对这一项目的总经费支持,以扩大学生的资助面,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加强专业认证与评估的指导与组织工作,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经济的全球化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来支持,要通过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和评估方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此,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评估与认证机构的成功经验,组建专门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并且应有教育界、工程界联合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必将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认证与评估制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建议建立激励各高等学校实施专业认证的奖励机制,对主动申请并通过认证的专业进行奖励。
  5.加强“质量工程”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免费向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开放
  建立全国性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促使由国家资助的建设资源向全国开放。充分整合现有分散的网络教学资源,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质量工程”的建设成果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因此,国家应该投入经费建设公共教学资源网站,免费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
  注释:
  ①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周济部长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唐生春.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54-56.
  [2]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8-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课文实例阐释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意义构建和识解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概念隐喻思维,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大学英语教学;隐喻能力  作者简介:张明杰(1982-),男,山东胶州人,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陕西汉中7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期刊
摘要: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估模式多数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分数衡量教与学的优劣。这种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对教与学能起到较强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赵婵(1963-),女,江苏江阴人,河海大学常州
期刊
摘要:通过简述模糊语的定义,从顺应论角度对新闻文本中的模糊语现象加以分析,并对模糊语和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结合做语用学解读。揭示了恰当的模糊语能促进新闻文本的严谨和准确。  关键词:新闻;语用学解读;模糊语  作者简介:金朋荪(1954-),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英语系主任,教授;焦亚楠(1986-),女,河南舞阳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10多年来,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在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真正实践创业的学生不多,家庭、学生本人、学校等环节都存在着制约因素。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存在着政策、资金对创业教育实践的支持不足、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等问题,为此,学院从2009年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活动、日常学生管理、教学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扎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入手,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就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黄淑伟(1970-),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权奇哲(1956-),男,朝鲜族,辽宁沈阳人,  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拓展德育教育平台,有着显著的德育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德育优势,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应这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需要作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
期刊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成为多年来外语界不断讨论的热点。Baddeley和Hitch(1974)提出的工作记忆是指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部分,它在语篇阅读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阐述工作记忆的特点,并分析了其与英语语篇阅读理解的关系,指出在工作记忆下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的技巧,最后提
期刊
摘要:阐明了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论述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生物遗迹及成矿省级重点实验室现实情况,提出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其涉及实验教学内容安排、教法及手段、考核制度、制度管理;同时,结合科研院校现实情况,也指出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现实障碍。研究表明,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对于高校科研与教学共同发展以
期刊
摘要: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基于省属高校特点,以大学生创新团队制度建设为途径、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和科技竞赛为载体,结合导师科研课题,对提高创新意识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胡细全(1972-),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兆华(1961-),男
期刊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辽宁省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等院校;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满海雁(1976-),女,辽宁盘锦人,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张丽(196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辽宁大连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