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白杨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回到家板凳还没坐热,父亲就起身要去白杨林。
  行走在夕阳里,父亲的头发上不时闪烁着银针似的光。父亲的左腿裤管空空的,在风里飘着。只不过才离开十多天,父亲像是和这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有了疏离感,速度比起以往明显慢了不少。我不知道父亲为啥那么喜爱白杨林。
  自记事起,每天吃过晚饭,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儿牵扯,父亲都要去白杨林转转,后来几乎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白杨林位于村子的西北部。村子西北部修筑有一条很长很宽的渠道,渠道两侧是一米多高的堤坝。父亲说这白杨起初只栽在堤坝的两侧,是一群城里来的知青和村里的青年一起栽种的。后来村里有人说这白杨防尘抗风哩,于是堤坝的北侧延展出几米全都栽上了白杨树,才成了白杨林。白杨成林后,成了村里人的院子。春天,树上刚刚冒出绒绒的叶芽儿,人们下地回来,总喜欢在白杨林里逗留一会儿;不下地的老人和孩子是白杨林的常客,老人们倚靠着白杨树坐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孩子们撒欢跑着,不时抱住一棵树莫名其妙地笑一阵,又撒开腿跑。夏天的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喜欢在夜晚来这里歇凉。逢到干旱天,水从机井里抽出来哗哗地淌进渠道里,流向看不见的远方。小伙子大姑娘爬上堤坝,脱掉鞋子俯下身坐下,把腿伸进水里来回摆动着,撩起水花朵朵,不经意间就撩动了哪颗青春的心。有一次我问父亲是如何与母亲相识的。父亲有些羞涩,继而嘴角漾出温暖的笑意,缓缓地说:“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月亮明晃晃的,我们在渠道边互相撩水打闹,只有你母亲不声不响地在渠道边洗野菜。月光照着她的头发、脸、手,她浑身发着光,我看得着迷了。”
  远远看到白杨们那挺拔的身姿了。白杨们似乎也看到了父亲,它们挥动叶子鼓起掌来,哗啦啦,哗啦啦,声音越来越响亮。父亲加快了步伐,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像马儿嗒嗒飞驰的蹄音。
  父亲在白杨林前停了一小会儿,然后缓慢地走进白杨林,伸手摸摸这棵白杨、摸摸那棵白杨,似与故人久别重逢。围着白杨林转了一圈儿后,父亲倚靠着一棵白杨树站定,微微抬头望向天边。橙红色的夕阳照在父亲的身上、脸上,父亲的眼睛里有光闪闪发亮。
  “老吴,老吴。”父亲喊低着头佝偻着腰走来的男人。那个男人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牵着三只孱弱的羊无精打采地走着。
  “老吴,放羊去了?”父亲走向老吴。老吴停住脚步,抬眼看一眼父亲,迅疾低下头去,不言不语,眼睛紧盯着地面。
  老吴满脸胡子拉碴,站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拘谨的样子有些僵硬。上衣和裤子上满是口子和窟窿眼儿,有两个脚趾头从又脏又破的鞋面钻出来。
  我不喜欢老吴这个人。我的小学是在村小学上的,村小学和村大队部隔着一条街,老吴那时是村干部,每次我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时常碰到他,每次碰到,他总是用那种闪烁不定的眼神看我,像一个小偷或是那种心里怀有鬼胎的人。
  后来老吴在村里消失了一段时间,听父亲说是老吴犯事被逮捕,判了好几年,因为男女作风问题。他老婆嫌丢人,与他离婚,改嫁他乡。老吴出狱后,家里的房子已垮塌无法居住,他就住到了村外白杨林旁边废弃的看瓜屋子里。村委會给他买了几只羊,他便守着几只羊,邋里邋遢地过日子。
  “王老师,您的腿?”老吴终于开了口,声音颤颤的。
  “锯了。不碍事儿。”父亲说得云淡风轻。
  “王老师,您好好养着。我,我走了。”老吴低着头从我们身边快速走过去,像是走慢了,就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一样。走出几步远,老吴回过头,用一贯的偷窥似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又赶紧转回头快走。
  一连三四天,父亲到白杨林时,准要和老吴聊上一会儿。起初老吴战战兢兢的,好像有点怕父亲,后来两人竟越聊越投机,老吴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开来,连弓着的腰仿佛也挺直了些。
  父亲和老吴聊天的时候,我总是躲开去。我讨厌老吴的花花肠子与贼眉鼠眼。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望着老吴踟蹰离去的背影,小声对父亲说:“爸,你咋和老吴这样的人热乎起来了?以前你不是也很讨厌他的吗?”记得小学时,有一天下雨,老吴拿了一把伞想要给我,被父亲看到,他冲过来一下子打掉老吴手里的伞,恶狠狠地瞪着老吴,眼里冒着的火像要把老吴焚烧成灰一样。
  父亲说:“爸这一生病啊,有些事就想通了。”
  二
  短短几天,父亲的头发属于白色的部分越来越多了。坐在床上沉默的父亲,像一座覆盖了一层霜雪的小山。父亲的脸上明显又多了几道沟沟坎坎,越来越像从我家通向白杨林的那条小路,深浅不平。父亲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他喜欢在学生们朝气蓬勃、干净明亮的笑声里徜徉,喜欢在绿水青山中徘徊,却也终是无法阻止时光的脚步在他的发肤上踏满印痕。当年的缕缕青丝如今已像秋末的草儿渐渐枯萎,也许不久以后,还要被一片一片出其不意飘来的雪花全部覆盖。我眼里的泪静静顺着脸庞滑落。
  “青儿,你明天去上班吧。家里还有你哥呢,你放心。”父亲说。
  “我想好好陪您几天。”
  “青儿,你爸让你去上班你就去吧。明天我也下地去,你爸不用咱们陪,他能照顾好自己,过不了几天,他也要回到学校去给孩子们上课,是吧?老王。”母亲笑着说。母亲的笑有些勉强,也有些自以为是的故作轻松。她是不想让父亲对自己的病有任何的猜疑与负担。
  我和母亲打配合,我说行,我明天就去上班。
  父亲的手机忽然响起来。父亲拿起手机看看说:“一个陌生号码,会是谁呢?”说着按了接听键:“喂,您好,您找谁?”
  父亲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严肃:“不用了,真的不用了。”父亲又连续重复了几次“不用了”之后才挂掉电话。
  “谁啊?”我问父亲。父亲欲言又止。我又问一次。父亲瞄一眼母亲,母亲正埋头洗衣服,双手被洗衣粉泡沫埋住,双臂在搓衣板上上上下下快速搓洗着,发出嚓嚓的响声。
  “一个你妈不愿见的人。”父亲轻轻说。   “难道是她?”不知为什么,我的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那个女人。
  父亲住院第十天中午,母亲正喂父亲喝她煲的汤,那个女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看到女人的那一刻,母亲慌忙站起身,差点把手中端着的汤撒到父亲脸上。
  “你,怎么来了?”父亲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纸巾擦擦嘴角。
  “王大哥,我听说你病了,来看看你。”女人像熟人一样,不等我们礼让,她就在病床的床沿上坐下来,伸出手,很自然地握住了父亲的手。“大哥,真快啊,转眼,我们都老了。”
  父亲有些激动,好一会儿才说出声:“是啊,我们都老了。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吧?”女人说,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不知为什么,趁女人和父亲说话的空当,母亲拉了我的手悄悄溜出病房。在走廊里我问母亲是不是认识这个女人。母亲说,她叫许汀兰,是当年去村里的知青之一,别人都走了她还没走,她是最后一个离开村子的。母亲伸头看一眼女人,说:“看上去还那么年轻,城里人就是比乡下人过得滋润。”
  不多会儿,女人走出病房看到我和母亲,亲热地拉了母亲的手说:“嫂子,这些年,您受累了。这,是青儿吧?”女人眼睛紧紧盯着我,像我脸上长满了她稀罕的或是勾她魂的东西。母亲看看我又看看女人,答非所问地说:“兰妹子,你看你还是那么好看,咋一点都不老呢,你看看我,都老得不成样子咯。”
  我隐约感觉这个叫许汀兰的女人和我们家有着某种剪不断、理不清的牵扯。
  三
  父亲出院回家后,母亲的脸上经常满是阴云,边刷碗边叨叨一些鸡零狗碎的陈芝麻烂谷子,那些琐碎之事和许汀兰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她是点燃母亲怒气的那根火柴。因为她打来电话,说要来家看望父亲。
  父亲任凭母亲唠叨,一言不发。沉默良久,父亲撑着拐杖走出院子,我跟出去,看见父亲跟邻居邱叔要了一支烟点上,才吸一口,就呛得咳嗽起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未吸过烟。
  “妈,我爸出院了,人家来咱家里看望我爸,也是人之常情。”我打圆场。
  “看什么看?在医院不是看过了?还要追到家里来看,看不够啊?你去一边去,你知道什么!”母亲吼我。自小我还是第一次被母亲吼。我赌气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不再说话。
  父亲在自己的咳嗽声里吸完那支烟,把烟头扔到地上,愣怔怔地盯着烟头。缥缈的烟雾绕过他空空的左裤管向上升腾,升腾。几分钟后,烟头还顾自在那里明明灭灭,父亲挪动拐杖向前一跨,右脚准确地踩在烟头上,烟瞬时没了灵魂。父亲抬头看一眼碧蓝色的天空,似是自言自语:“有些人不管你多么不想见,但都得见,有些事要发生,迟早都要发生,你怎么挡也挡不住。”父亲的声音深沉而有力。
  两天后的周末,许汀兰来了我家。她大包小包的带了好多东西,全是保健营养品,有给父亲的,也有给母亲的。母亲嘴角挤出一些笑容,接过送给她的几个花花绿绿的礼盒说:“她兰姨啊,你说你来就来吧,还这么破费,多见外啊。”
  许汀兰笑笑没说话,眼睛却在我身上游移。我迎着她的目光疑惑地看过去,她赶忙把目光移到母亲身上,说:“嫂子,这礼盒看着挺长面,其实没花几个钱。”
  许汀兰说托人给父亲找了省城一家比较权威的骨病医院,希望父亲能去那里治疗。父亲说,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有数,兰妹子,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谢谢你,省城就不去了。
  我和母亲也劝父亲去省城的医院看看,父亲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母亲捏起袖口抹眼角的泪:“你就不为我和青儿想想?”
  “我还没准备死呢,我不会有事的。”父亲的语气十分坚定。
  吃过晚饭,许汀兰对我说:“青儿,你能陪我去白杨林看看吗?”我看一眼母亲,不知为什么,母亲很痛快地说,去吧去吧。
  苍劲的白杨林,翠波如流,绿得厚实又轻盈。橙红的夕阳穿过云彩斜射在枝桠间,斑驳的光点随着树枝晃动,像有人在树叶上撒了水晶。嫩绿的新叶与深绿的老叶相互交融,显出斑斓的层次。许汀兰在距离白杨林几米远的地方停住,就那样定定地望着白杨林,眼睛微微眯着,目光缥缈。
  许汀兰抚摸着一棵棵白杨树,抬头仰望着,夕阳温吞吞地从树丛间泻下一缕缕光辉,映照着她的脸,她的眼里有水银一样的光影晃动。
  走到一处破旧的屋子前,我对许汀蘭说:“我爸说老吴出狱后就住在这里,一个人,还有三只羊。”许汀兰望着屋子愣怔了几秒,嘴角浮现出怪诞的微笑。
  说来也怪,自从许汀兰来我家后,老吴再也没有出现,像消失了一样。
  许汀兰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青儿,我给你讲件我和白杨林的事儿吧。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早春,知青们都已离开村子回城,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我的父母都过世了,没人为我的事儿奔走,我很焦灼,又很无奈。平时我和你的父亲王大哥比较聊得来,我就把心里的郁闷告诉了他,他陪我到城里咨询了相关人员,反复跑了几次,终于落实了我的接收单位。那天傍晚,想着明天就要离开村子,以后也许再也看不到白杨林了,我就一个人去了白杨林。天还有些冷,白杨树已冒出颗颗黄豆似的嫩芽,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新鲜与惊喜。我用手抚摸着每一棵白杨树,驻足流连,依依不舍,不想离去。天色已擦黑了,我依然留恋着白杨林。当我将要离开白杨林的时候,忽觉脑袋被重重一击,栽倒在地,不省人事。我是被你父亲唤醒的。醒来后我发现自己已失去了清白之身,疯了似的抽打你父亲,你父亲没有解释,任我打,直到我累得抬不起手,你父亲这才说他发现我的时候,我已是衣衫凌乱不堪。你父亲说他来时碰见一个人,那人神色慌张,十有八九是那人干的坏事。你父亲问我要不要报警,我当时木了一般,只知道流泪。你父亲把我送回住处,我俩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你父亲说,汀兰,要不,你就忍了吧,报警的话,你的名声坏了不说,在回城这个节骨眼上,你还需要那人签字呢。”
  许汀兰的声音有些哽咽。她伸手擦擦眼,继续说,我回城半年后,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又回到了你家。此时你母亲也已怀孕。我和你母亲互相看看,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你父亲看着我俩的疯魔样儿实在受不了了,他跑到白杨林,仰天长吼,那长吼如炸雷一样在白杨林里回荡……
  那天回到家,父亲悄悄问我去白杨林时有没有碰到老吴。我说没有。父亲轻轻哦一声,若有所思。
  四
  远远听见电锯吱吱伐木的声音,好像有人在砍伐白杨树。父亲急急地走向白杨林,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像擂声正紧的鼓点。
  “谁让你们砍伐这些白杨树的?”父亲大声说。可父亲的声音还是太小,瞬间被电锯的声音淹没。父亲看到一个在指挥的人,走过去对他说:“谁让你们砍伐这些白杨树的?”那人看着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疑。
  “王老师,是这样,咱们村要盖小康楼,批文已经下来了。地方是找专业人士看的,说这片林子是最好的位置。你住院的这些天,村里召开村民大会,90%的村民都同意了的。”村里的一个副主任把父亲扶到一边说。
  父亲望着那些倒在地上的白杨树,沉默了好一会儿。每倒下一棵白杨,地上就一阵尘土飞扬。这些曾经站立着勇敢对抗大风、烟尘、雾霾的白杨,而今,不得不向这些“尘土”俯首称臣。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泪眼婆娑。
  短短几天,白杨林已没有一棵白杨树,一些村里人在挖掘着白杨树根。父亲捡起一根纤细的白杨树枝,对着即将落下去的太阳照看着,照看着。夕阳慢慢地不见了,那暖红色的像炭火一样的光,熄灭了。天边留下一片绚丽多姿的霞。
  许汀兰离开后再也没有来过。有一天,母亲不在家,父亲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用圆珠笔写着一个地址:“青儿,这是许汀兰家的地址,我托人打听到的。你抽空去看看她,她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啊。”
  我接过纸条,在一个周末,按照纸条上的地址出发了。
  窗外的景物随着公交车的前行健步如飞地后移,无论是可爱的,还是扭曲的,连同那些尘世的杂响。路程还远,我闭上眼睛靠在靠背上打迷糊,恍惚中,那些被砍伐的白杨树忽然烈烈燃起惊心动魄的火苗,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像是一种宿命一样势不可挡,我感觉有些窒息,火苗却在瞬间无缘无故地熄灭了,那一棵棵沧桑的白杨树干上,冒出了蕊一样的芽儿。
其他文献
张国荣笔名萧木,号闲适斋主。1965年12月生于姜维故里甘谷县。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美术学院副教授,实践教学部主任。1987年-1989年在中央美术
期刊
若即若离  1  走着走着,雨丝飘落下来  走着走着,阳光倾洒下来  用一段湖水替代鸟鸣  听流出的时间  树木葱茏,风清凉鱼贯而来  撩动衣角和水草,摇曳起舞  阴山无人,在虚幻的夏意里沉浸  仿佛回到少年的秋天  被香烟点燃的黄昏  翅膀里回不去的故乡  那个秋天是金黄色的  通红的晚霞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2  未开灯,站在窗口  清风,一阵凉,一阵热  越来越遥远的留白,是夏的况味  花静
期刊
人们常说“命运是灰色的”,在这里诗人却对命运进行了另外的一番解释,给命运涂抹上了另一种色调:绿色。  冯至先生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如果要问他的诗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是什么让以严谨与严格著称的鲁迅先生也为其诗做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大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悲悯的情怀与忧郁的气质,二是对于自然景物观察的精细,三是对于人与天、古与今、梦想与现实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期刊
魏清河乃河北大城人氏,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他说,他始终对人物画由衷地喜爱。他的水墨人物画多取材于农村生活,那些嫁娶、祝寿、庙会、唱戏、接神等民俗场面,不仅仅是模仿、再现,更是去观察、去比较、去揣摩、去体味和发挥,人物或幽默、或含情、或稚趣,令人有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笔墨风情。  他画得喜性,善于表现丰收之乐、胜利之乐、田园之乐、节庆之乐
期刊
陈凤壬的绘画构图巧妙而严谨,绘画功力深厚,造型精确而富有美感,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画幅中始终散溢着静谧、典雅、超拔的气息.作家李浩赞誉他的画中有种“安静之美,超然之美”
期刊
1  1999年,我从老家调到贺兰山下的移民区工作。  一辆卡车,一晚上把我们一家子送到了400公里以外的一个名叫闽宁村的地方。  我记得是八月份,虽然是秋天了,但这里依然很热。满目的荒凉里唯一的一栋教学楼矗立在荒原之上,毫无疑问这是移民的希望,我将在这里为他们的孩子服务。  新开辟的土路黄雾乱飞。被推土机推起来的庄台子高于荒原之上,庄台子之下是一大深坑,就像把土地随意撕开的重伤。偶尔有几个人出没
期刊
玩具的启示1980年,哈佛大学的机器人专家托马斯·麦克马汉着迷上了一种简单的玩具,这种名为威尔逊步行者的东西很像一只企鹅,它能在无动力的情况下用它的两只脚摇摇晃晃地走
1  在西藏,一把草,把我引向茂盛,一口氧气,把我引向生命,一份执着,把我引向高空。  在西藏,一块石头把时间注释,一只苍鹰飞过山峰,一座铁塔,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在西藏,一个电力施工者,站在东达山垭口的铁塔下,张大嘴喘气,缓慢说出,缺氧,不缺斗志。  西藏,西藏,一个灵魂高飞的地方,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2  谁能说清西藏的山有多大?有多高?  进入西藏,双脚扎扎实实站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
期刊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对南京情有独钟.他在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
摘要: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创性和源泉性的根本,应该与学校的教育紧密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对它有所了解,有所领悟。  关键词:学习古诗文兴趣 ; 新课改 ; 古诗阅读赏析  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这些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经典的诵读文章。这些诗句严谨工整,意境深邃,造诣极深,蕴涵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