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展示课中的“创新”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59624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摩教师在展示课中着重看什么?笔者认为是展示课中的“创新”。如何看展示课中的“创新”?如何从“创新”中得到最大的收获?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设计中看“创新”之处
  在一些体育展示课现场,存在观摩教师粗略浏览教学设计、甚至不看教学设计的现象,导致观课效果不尽人意。其实,观摩教师事先翻阅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不仅能了解“创新”在何处,还能熟悉“创新”的背景与意义,从而为接下来的看“创新”做好准备,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不足的年轻教师,如不提前阅读教学设计,就会看不出,甚至看不懂上课教师的某些“创新”。因此,观摩教师在看课前要认真阅读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展示课教师会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中将课的“创新”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观摩教师可事先阅读,了解“创新”出现的时间和环节,熟悉“创新”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带着虚心的、质疑的态度在课堂中着重关注这些“创新”。比如,教学设计中阐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就要着重观察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该理念。又如,教学设计中阐述了“一材多用,一用到底”的理念,观摩教师就要在课堂中观其如何践行该理念等。当然,受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限制,不同水平的教师关注的“创新”存在差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教学理论与经验不足,他们喜欢关注教学方法、手段、器材等直观的、能看懂的创新,忽视难以理解的理念创新。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理论丰富的教师,他们既关注方法等层面的创新,更关注理念层面的创新。为此,组织者既要安排执教者解读“创新”,又要安排名师分析“创新”,以帮助年轻教师认识理念创新。
  此外,不同水平的教师看同一节课,他们看到的“创新”数量存在差异,年轻教师由于理论和经验缺乏,他们认为自己没见过的“亮点”就是“创新”(其实,有些“创新”很常见),因此,他们看到的“创新”较多。而理论丰富的教师,相对看到的“创新”就少。因此,当年轻教师就某些常见的“创新”询问经验丰富的教师时,理论丰富的教师不要鄙视他们,而要耐心地解释、分析,以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二、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创新
  展示课一般都有创新,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能取得好的效果。有些创新,如果从教师的角度评价,似乎很好,但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并非如此。现行课程标准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为了辨别创新的真伪,教师有必要着重看学生的表现,否则就会被表象所迷惑。如,一位教师执教《蹲踞式起跑》,为了解决课的难点——上体逐渐抬起,上课教师组织学生做“钻山洞”游戏,方法:两位学生站在起跑线前,手对手成“山洞”,然后让其他学生起跑后从“山洞”跑过。应该说,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该游戏是亮点,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解决本课的难点,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作“标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意识,节省拿放器材的时间。但从学生的练习效果分析,该“亮点”却是败笔,因为学生是弓着身体跑过“山洞”,这与正确的动作存在较大区别。
  如何着重看学生的表现?首先,教師要具有从学生角度看课的理念。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表现”的内容,“学生的表现”包括技术的进步幅度、练习的参与广度与深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面部的表情、出汗的程度等。此外,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创新”应通过哪些“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比如,教学手段创新,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进行创新手段时的表现,如表现不好,说明创新手段不佳。又如,上课教师通过理念创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观摩教师要观察学生练习的参与度和面部表情。教师只有具备了从学生角度看课的理念,了解了学生表现的内容,并懂得每个创新如何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判断,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提高看课的效果。
  三、从“失败”的创新中看出“闪光点”
  尽管展示课教师及团队对课的“创新”做了深入思考,进行了多次试教,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课的“创新”难免存在问题。于是,部分观摩教师深感遗憾与失望,他们认为上课教师的“创新”是“一无是处”。笔者认为,观摩教师以此种心态看待“失败的创新”是不对的,这就像“我们给小孩洗澡,洗澡水脏了,我们不能将小孩也倒掉”一样。因此,不能因为创新效果不好而否定,而要辩证地看待“失败”的创新。比如,笔者前段时间观摩了一节比赛课,课的内容是《鱼跃前滚翻》,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在课中安排了“鱼跃前滚翻 兔跳6次”的组合练习,就本堂课而言,该组合练习效果不是很好,于是,观摩教师对该练习褒贬不一,但笔者却辩证地看待该组合练习。
  首先,笔者认为该组合练习是好的方法,同时笔者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联想:组合练习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受此启发,笔者积极在实践中尝试,如在《横箱分腿腾越》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等待时间较长、练习密度较小的问题,采用“俯撑蹬地提臀分腿 5步助跑过横箱”组合练习,由于在每一轮练习增加了“俯撑蹬地提臀分腿”练习,学生的练习时间几乎增加一倍,加之该练习是“横箱分腿腾越”的辅助练习,所以该练习还为“过横箱”奠定了基础。实践也证明,该组合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
其他文献
超声检查的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在临床上的发展前景较为可观,尤其在产科检查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超声检查和诊断在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生可以根据超声显像观察胎儿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实时观察胎儿在子宫内运动的动态表现以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判断胎儿在子宫内的具体情况,保障胎儿的健康和孕妇的安全。什么是产科超声检查  产科超声检查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经阴道探查、经腹部探查
什么是结肠炎  结肠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长度大约为1.3~1.5米,分为升结肠和横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结肠的作用是吸收人体的水分,并吸收人体的盐分,帮助人体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结肠炎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导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引起,也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特异性结肠炎和非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日常锻炼以增强免疫力,但是,有些人群在鍛炼的时候运动幅度过大,通常容易造成很多身体外伤及骨关节问题,如肩锁关节脱位。很多人在初期都不太注意这些,导致发现后才去医院治疗,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肩锁关节脱位分多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对肩锁关节脱位分型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分型  肩锁关节脱位的分型主要是根据患者脱位部分的严重程度以及脱位方向
陈老师、魏老师合作的教学案例《碰撞的启迪,实践的智慧》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文笔精炼,在如沐春风的拜读中豁然顿悟,收获丰硕,在此与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运动源于生活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指出教育的过程就是眼前的生活,提倡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融合。运动(教育)也理应如此,本案例中陈老师、魏老师利用自制圆纸片做成“飞碟”与“红绿灯”,以此为载体有序完成
自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顺应这种变化,各学科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改变,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其中,将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其目的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定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改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梳理,并试从“将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一、“惩”之有理  要发挥“惩戒”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否则,学生可能将“惩戒”误认为是一种“攻击”行为,极易导致矛盾升级。因此,教师平时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充分了解情况。教师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学生犯错的实质,站
2017年6月14-17日,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主办,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局承办,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威海市初中體育教育名家工作室协办的《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总第100期话题研讨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文登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博士,山东省潍坊市体育教研员俞文东、威海市体育教研员吕晓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主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运动参与是《课标》中的4个学习方面之一,相对“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3个方面而言,直观观测是否达成这一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其身体锻炼的效果,参与的积极与否、主动与否、深入程度如何等都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学
研讨背景:每学年或学期初,各级各类教研部门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或教师培训。此类活动旨在借助业务主管部门的引领与指导,通过学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以便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与培训中,有些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导致活动与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本次研讨,就如何组织高效学习培训,如何通过学习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进行研讨。  话题一:对于学期初的教研活
在日常献血中,个别献血者会由于各种原因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结束后,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症状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但对于献血者的影響较大,除了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外,还会给献血者造成严重的恐惧心理,影响广大群众的献血积极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0.2%,只要对献血不良反应对症处理,献血者均能恢复正常,并不会出现任何后遗症。熟练地处理献血反应是每一个采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