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2017年春离开书法报社回到家乡淄博后,便很少见到张波的书法作品了;但我知道,在武汉深夜的那个角落里,一定有一个孤身而书的身影。虽然这个身影由于一天繁重的工作而疲乏不堪,但也只有伏案挥毫的那一刻,才是属于他的个人世界。
  他,就是张波。
  回想在书法报社工作的那些岁月,与张波谈书论艺是最令人愉悦的一件事。早晨正式工作前,只要看到张波从编辑部门口进来,手里抱着一卷纸,我就知道,他昨晚一定又熬夜创作了,并且一定又有好作品问世。张波作为《书法报》编辑部主任,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加班到夜里10点于他而言是很正常,也是很平常的事。大大小小的家务事及照顾儿子的生活学习基本都由其妻一人去承担。他在小区里住了十多年,好多街坊邻居却不认识他。张波每与我说起这些时,在他那半开玩笑的神态里,我依然能够看到他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妻儿的深深愧疚。
  与张波分离的四年间,由于忙于各自的事务,我们联系并不多,但心里的那份惦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见增长。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会传来关于武汉各种不好的消息,让我这个已然远离武汉几年的人,再次陷入对武汉诸多师友的深深牵挂之中。那段时间,我最怕的就是听到武汉朋友不幸被感染的消息。我所在的淄博,由于党政及相关部门领导组织人民全力防控,并未造成大的影响。即便如此,我身在其中,亦是内心惶惶。其间,我想给张波及武汉的其他朋友寄些生活用品,多次联系快递,皆言武汉封城,快递无法投寄,仰天长叹之余,只能寄希望于山东及各地对口支援武汉时,能尽可能多地运送防疫物资及食品、蔬菜等生活物资,让武汉人民能够衣食无忧,争取早日“抗疫”胜利。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在疫情期间亦被多次邀请参加各種“抗疫”书写活动。但说实话,我的内心颇抵触这种形式。每天看到朋友圈发出那么多以“抗疫”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及网络展览,内心可谓五味杂陈。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口号,看到了太多靡弱的笔墨,甚至看到了太多想借疫情进行变相自我炒作的书法人。没有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这样的艺术创作一定是苍白无力的。而我所书写的唯一一幅“抗疫”作品,也是在一位同道好友的再三邀约下创作的,也只能借“战胜疫情,平安回家”八个字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声。由于当时心境复杂,我根本无心去创作,更不愿去被动跟风。
  我在2017年为张波的书法写过一篇《王道无近功,大器必晚成》的评论文章,这是张波对我这位愚兄的抬爱,他在出版作品集和在多家知名专业媒体推出张波书法作品专题时都用了这篇稿子。文中提及,“人品不立,书品便无所附依。具言之,书品之核心即是书德。书德是自足、自德、自尊,不取悦他人,亦不取悦自己。取悦他人不会真诚,取悦自己不会明智”。总而言之,书法有取悦之意,便不得称之为书法。
  2020年5月18日下午,张波用微信传来一批其在武汉“抗疫”居家期间书写的新作。在未认真品读之前,透过手机的屏幕,我瞬间感到张波这批作品与前期作品意象大有不同了,一股直击当下的力量破空而出,心中不觉微微地一震。
  细观之,这批书作多围绕武汉“抗疫”而作。张波留言说,这批作品“比较真实,写的是自己的文字”,“这些作品,不可复制”,“作品,真的是寄情寄性的”,“幅式、章法,都是没有事先设计的”。书者,心画。诚哉,斯言不虚!不想四年时光,张波书艺又精进矣!
  观张波这批作品,无论少字作品《围》《封城》《战疫》《解封》《烟火气》《开工》《休舱》《山河无恙》,还是《南无佛说秘瘟经》《团购·追剧·睡觉》等多字作品,皆让人透过笔墨,仿佛看到了疫情期间武汉人民的血泪,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忍不屈。我对张波之前作品的印象,总体是雄厚苍茫。而这批作品,在不失雄厚苍茫的前提下,又让我看到了一位铁血男儿的柔情。直面《封》这件作品,右上角钤了一方大大的“广种福田”白文印,疫情之下,何为“福田”?这也许是张波既问于内心,也问于上苍的“问天之语”吧。款字“零”那通天通地的一竖,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汉简那高古、直率、简朴的大美。这样的大美,凝聚了张波多少内心之痛啊!这应当是武汉疫情下最真实的振臂一呼、最真实的人性传达,亦是对笔墨当随时代最契合的诠释。
  从《封》到《围》,再到《解封》,我的泪水已难以自禁了,思绪亦不知飘向何方。我只想在心里对张波说一声“谢谢”,是他的这批作品,让我从“抗疫”书法作品中寻到了温度,让我找回了对艺术的敬畏,找回了对艺术应有的良知。
  然而,艺术必经苦难而成全其深刻,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纠结的命题啊!
  我想到了王羲之的《丧乱帖》,想到了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想到了苏轼的《寒食帖》,亦想到了日本的井上有一。——难道,伟大的作品,必历经无以复加的苦难才能成就其伟大吗?!
  我常自感喟:以取巧、魅惑赢取了一生之浮名,却坏了一世之风气。
  书之坏,莫坏于今,其弊深且久矣!
  我曾在《王道无近功,大器必晚成》中写道:“圣贤经典是高峰,攀越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超越。我看重张波之书,非谓他已达到了怎样的境界,而在于其对书法的卓识和夸父逐日般的刚毅之志。其思想,其书境,或暗合古人,或有古人未及处。路走对了,大成就只是早晚。”
  今日,再读张波书作,又让我重燃希望,再次将目光投向茫茫深夜里的那个角落,那个独自伏案以笔墨成就命运交响的身影……
  2020年5月18日夜,于淄博窦庆博书法工作室
其他文献
关键词:书画艺术;文创产品;黄山徽字号  从台北故宫文创到北京故宫文创,文创产品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文创产品注重产品特色化与个性化特征,相较于北京故宫IP文创品牌,地方文创产品要立足于本土艺术特色。丰厚的书画艺术底蕴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意之源。黄山徽字号从竹雕出发,在文创产品设计中逐渐融入书画艺术元素,获奖无数,喜得政企界人士青睐,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山水画在文创产品中
期刊
2012年,敦煌书法家丁永明曾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一年。也是在那一年的一次偶然的聚会上,我们认识了。从此,便以朋友相称,我喊他“老丁”,他却喊我“冯老师”。实际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他才是“丁老师”,我才是“老冯”。  他每次来北京,我都要请他来北大暂停,花一天时间关上门来探讨书画艺术。有时请他示范行草书法用笔,有时二人书画合作,颇似古代武侠小说中的“闭关练功”。还有一次,我拿出一本小册页请
期刊
给自己的老师写文章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给踪岩夫先生写文章尤其如此。所以,尽管多年前我就有给他老人家写点文字的想法,结果一拖再拖。先生的大写意绘画所表现出的浓墨重彩特点,他引西方绘画中的构成原理入画的尝试,他把书法当作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将他那手烂漫的书风融入画面构图的事实,以及他所强调的绘画题材之新与表现方式之新,都表明他的画具有显性特征,其绘画的美学特征是一眼望去就可以被发现的。也正因为如此
期刊
册页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形式,一册在手,置于案头,徐徐翻阅,如捧杯品茗,向来都是文朋画友间惬意交流的好物事。所以,从古至今,册页创作绵延不断,近代有齐璜的《可惜无声》《乙亥册》《四季草虫册》,往远了讲有八大山人的《安晚册》、大涤子的《写生册》,更远的还有吴镇的《竹谱》,都是耳熟能详的天下名册。在此,我不是去品评这些册页名作的迁想妙得,而是基于我画册页的艺术实践,谈谈我的些许体悟。简言之,就是在册页创
期刊
自晚清开埠以来,伴随着上海商业社会的不断繁荣,海派画家群异军突起,成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个焦点。海派各家所善题材丰富,长于花鸟者如吴昌硕,精于人物者如钱慧安,更有任伯年这种兼善各类题材的全能画家。在这一群体中,有—位以山水见长的画家,其作品面貌与众不同,名噪一时,但在后世的美术史书写中一直着墨不多,以致鲜有人知,此人便是吴庆云。  吴庆云(1845-1916),字石仙,以字
期刊
内容提要:对实验性水墨的探索是不少中国画家关注的领域,而笔者近些年的水墨创作一方面从古代中国艺术中寻找启迪,将当代水墨的创作更多地转化成心境,另一方面也承袭岭南画派“中西融合”的精神,将个人对时代的感悟融汇、贯彻于自身创作中。本文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阐述了笔者西关题材创作最深层的原因以及对融合中西的笔墨语言的探索。  关键词:笔墨语言;中西融合;西关题材;创作自述  今天的我处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灯
期刊
就中国花乌画的笔墨而言,当今美术界存在着两种带有普遍性的偏颇认识:一种类型是把笔墨仅仅视为写意画的入门功夫,把笔墨锤炼和风格创造截然分开,认为一旦“学会”笔墨就不能再计较笔墨,否则必成“画匠”无疑。另一种类型很大程度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西方美术思潮所引发的,认为既然笔墨应以表情达意为归旨,既然写意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须突出其创造性,既然写意要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接轨,那么,传统是必须打破甚至
期刊
内容提要:八大山人是这300多年来影响极大的国画大师之一,诗书画印皆有个性,此处略谈其书印创作。书印作为一个创作整体,不可分割,其创作审美取向应该是一以贯之的。  关键词:古;冷;画家印;佛性  八大山人是这300多年来影响极大的国画大师之一,诗书画印皆有个性,此处略谈其书印创作。  八大山人寄情于画,以书画表達对旧王朝的眷恋。“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期刊
内容提要:王履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理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所主张的绘画意象旨在以自然物象表现创作主体性情,以意为造物,创构出创作主体性情涵摄和改造客观物象的审美意象。相比于同时期重精微临仿的创作主张,王履则将自然力量注入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强调创构出人格精神与宇宙韵律合一的绘画意象。这样的理论主张不仅为当时的绘画注入了新的风尚,也为明中晚期重心性的绘画理论主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王履;以象
期刊
内容提要:清代姚元之生于世家,长于桐城,30岁中进士,32岁成翰林,38年仕途中为京官31年。他做官之余不废诗文书画,是少见的人物、山水、花鸟皆能的士大夫画家,时人尊为“乾嘉十六画人”。姚元之成为一代书画大家并非因为某位名师的亲传,而是得之于桐城文化的滋润,得之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桐城麻溪姚氏;姚元之;士大夫画家;小写意;雅致清新  纵观清代桐城文化艺术,方、张、姚三大家族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