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理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论,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脱节的现象还较严重。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感觉收获颇多,个人浅显认识成文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是探究教学法的中心阶段,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从科学发现的开始(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走向科学发现的结束(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学生是探究教学法的主体,这一阶段,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我研究来获取知识;教师是探究教学法的主导,发现学生的思维偏差,随时进行调整和纠正,将学生的思维逼入科学研究的“正路”。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很多,下面略举两例:
  1 重演地理史上的重大事件
  对于一些地理史上的重大事件,经过教师的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重演一次。例如人口的空间变化中,人口的迁移。
  示例1、“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重演历史上上的“闯关东”。
  史实介绍:山东人从清初就开始“闯关东”,近现代时期更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闯关东”浪潮。这些浪潮虽然都与山东同年份严重的旱灾和战乱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反映了山东人乡土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乡土观念中的土地情结和宗族观念非常严重。近代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山东,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市场规律的整合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地缘与血缘关系的范围,农民的乡土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山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移民关东之所以被称为“闯”,首先是因为它在清初是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其次是因为去关东的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闯关东”从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绵延近300年。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即达1836.4万人。在乡土观念非常强烈的山东,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迁徙,有着复杂的社会、自然原因,当然与乡土观念也有着微妙的关系。它是乡土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同时,这一移民大潮又使变化中的乡土观念具有了新的特点。
  课堂操作:让学生讲解电视“闯关东”中老朱家一家的迁移过程,从而分析老朱家一家迁移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朱开山迁移到东北,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害怕清政府的迫害。(政治)②朱开山全家从山东章丘朱家峪迁移东北,是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同时朱开山在东北站住了脚,来信让家人去东北。而秀儿因为传文的原因,也跟着朱开山一家去了东北。(自然、家庭、婚姻)③朱开山一家从金沟迁移到放牛沟种地。(经济)④从放牛沟去热河的过程(战乱);⑤从热河去齐齐哈尔半路中又去了哈尔滨,又因为热河帮的挤兑想离开(经济,社会);⑥日军侵华后,从哈尔滨回山东老家(战乱)。
  让学生从朱开山一家的迁移过程分析其迁移的过程。从而得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2 模拟科学发现的思路
  有时课本中的知识在地理史上不一定有相应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课本知识根据科学发现某种思路进行设计和编制,让学生对科学发现的思路进行模拟。
  示例2:在“山岳的形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眼“看见”“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模拟科学发现的另一重要思路: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构成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A.提出问题:图示山脉有怎样的结构?甲乙分别是向斜还是背斜?
  B.收集材料:甲处为山,乙处为谷。
  C.构成假说:甲为向斜乙为背斜或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D.根据假说进行推理:对上述实验事实进行抽象概括。
  E.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究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经过反思评估来检验。评估的过程是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的活动。因为缺少评估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甚至错误)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引起学生的重视。其实,对所做工作评估的习惯和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责任心的表现,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适时的评估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发现结果进行审视和评判;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是对探究教学法在这节课的实施进行评估,以便能随时调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科学制定目标是提高效果的前提,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改进和提高课堂效益,必须精心制定和有效实施教学目标,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三维目标。它是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落实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结合教学实际,本人提出关于三维目标的四点认识,以供各位同仁借鉴:  1 对三维目标的基本认识  1.1
期刊
1 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矛盾的,教师要教,而学生要学,教师最不放心的就是担心学生学不会,学不深,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教师的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重要前提。  2 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平时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和学生玩在一起,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
期刊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
期刊
目前,“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它所强调的“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目标,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试着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  1 转变教师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才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 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
期刊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期刊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孩子们本来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创作力,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学生对作文不再感兴趣?我认为应试作文的指挥棒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想写就写,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轻松起来,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发掘身边的小事,大胆写作  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作文目标教学理论的引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给作文带来了春天。学生如鸟出笼,如鱼得水,眼睛大了,眼界开阔了。学生以信息技术为舟,在习作的海洋里遨游,自主性强了,创造性得到提高。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下面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自主设置目标,激发创新欲望  射箭要有靶子,写作要有目标。作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写作目标和创新的目标。那么,
期刊
【摘 要】 习惯就是能力,好的习惯越多,它的能力就会越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如果养成了好的读书习惯,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就高,效果就会好一些;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随时随地为自己充电,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关键词】 重要性 学习习惯 培养  1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好的习惯越多,它的能力
期刊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特点,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意识以及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为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