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肠梗阻诊断中CT与DR两种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我院收治的40例肠梗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在治疗前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经CT检测后38例患者明确存在肠梗阻,其中34例患者肠梗阻部位明确,占85%;DR检测下肠梗阻患者例数以及梗阻部位明确例数与CT检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检测相比,CT检查明确梗阻类型与原因的患者比例更高,两种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CT与DR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差异,但CT在查明梗阻原因以及有无绞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肠梗阻;数字化X线摄影;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
在临床各类急腹症中,肠梗阻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多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为主要原则,而影像学检测结果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治疗绞窄性肠梗阻方面意义重大[1]。现阶段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logy,DR)技术得到临床的普遍性应用。基于此,本文观察并研究肠梗阻诊断中CT与DR两种技术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肠梗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情均由临床治疗确诊,且CT与DR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完备无缺。本组病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9.5±8.4)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休克或者发热、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或便血。患者肠梗阻原因包括如下:14例为肠道肿瘤,11例为肠粘连,9例为肠套叠,4例为肠扭转,1例粪石。其中11例患者属绞窄性肠梗阻,并由手术证实。
1.2 方法
本次CT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p.NX/iCT机,常规对患者腹部进行增强扫描或者CT平扫,并取横断位做全腹扫描,扫描间距为6~10mm,扫描层厚为5mm;疑似绞窄性肠梗阻病例则于2~3min后进行延迟薄层扫描。完成扫描后向工作站传输原始数据并做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容积再现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影像学分析。DR检测所用仪器为RADSPREED机型(岛津公司),取患者仰卧、站立前后位常规摄片。两种检测所得影像片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负责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经CT检测后38例患者明确存在肠梗阻,其中34例患者肠梗阻部位明确,占85%;DR检测下肠梗阻患者例数以及梗阻部位明确例数与CT检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检测相比,CT检查明确梗阻类型与原因的患者比例更高,两种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肠梗阻患者经CT以及DR两种影像学手段检测的结果对比(n,%)
检测方法 例数(n) 梗阻存在 梗阻部位 梗阻原因 绞窄性梗阻(n=11) 肿瘤性梗阻(n=14)
CT 40 38(95.0) 34(85.0) 37(92.5) 4(36.4) 11(78.6)
DR 40 39(97.5) 35(87.5) 26(65.0)① 1(9.1)① 3(21.4)①
注:①与CT检测相比P<0.05
3 讨论
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早期确诊其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是疾病治疗的关键。肠梗阻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则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肠坏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以绞窄性肠梗阻更为甚之。据研究[2]表明,肠梗阻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其引发的死亡率约为25~30%。所以临床首先应确认患者有无肠梗阻,并利用影像学检测对梗阻具体位置、梗阻原因、有无并发症以及肠绞窄等情况加以明确。上述操作均会对选择治疗方法与手段等后续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并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DR属于一种新兴的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在接收X线信息后由平板探测器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曝光后短时间内转化为图像,然后通过数字化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与重放[3]。X线DR检测则属于一种新型影像成像方式,是现代计算机、传统放射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规避了传统X线检测过程中费时费力的环节,如胶片曝光以及冲洗等,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图像质量因散射线以及运动伪影所受到的影响,从而能够精确显示各部分细微差别,其具有良好的线性,较大的动态范围和信息量,且辐射剂量较小,采集速度较快,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且对远程会诊有较好支持,因此备受临床青睐[4]。而在肠梗阻诊断过程中,CT腹部扫描则是一种有效补充检测手段。X线片检测可对正常组织密度和病变组织密度变化予以反映,而对其密度变化程度则无法做出有效反映;CT则能够反映组织密度高低,并且在计算X线吸收系数的基础上显示密度高低程度。本次研究中,DR检测下肠梗阻患者例数以及梗阻部位明确例数与CT检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CT检查明确梗阻类型与原因的患者比例更高,两种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CT与DR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差异,但CT在查明梗阻原因以及有无绞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葛权昌,李银叶,时卫东等.MSCT对老年嵌顿性腹外疝并肠梗阻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2):2068-2069.
[2]胡云婷,金東虎.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32):47-49,封3.
[3]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21-1224.
[4]张婷,郭天畅,伍彩云等.结合CT扫描中肠壁增厚与密度改变征象对小肠梗阻鉴别诊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4):299-302.
关键词:肠梗阻;数字化X线摄影;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
在临床各类急腹症中,肠梗阻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多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为主要原则,而影像学检测结果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治疗绞窄性肠梗阻方面意义重大[1]。现阶段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logy,DR)技术得到临床的普遍性应用。基于此,本文观察并研究肠梗阻诊断中CT与DR两种技术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肠梗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情均由临床治疗确诊,且CT与DR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完备无缺。本组病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9.5±8.4)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休克或者发热、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或便血。患者肠梗阻原因包括如下:14例为肠道肿瘤,11例为肠粘连,9例为肠套叠,4例为肠扭转,1例粪石。其中11例患者属绞窄性肠梗阻,并由手术证实。
1.2 方法
本次CT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p.NX/iCT机,常规对患者腹部进行增强扫描或者CT平扫,并取横断位做全腹扫描,扫描间距为6~10mm,扫描层厚为5mm;疑似绞窄性肠梗阻病例则于2~3min后进行延迟薄层扫描。完成扫描后向工作站传输原始数据并做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容积再现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影像学分析。DR检测所用仪器为RADSPREED机型(岛津公司),取患者仰卧、站立前后位常规摄片。两种检测所得影像片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负责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经CT检测后38例患者明确存在肠梗阻,其中34例患者肠梗阻部位明确,占85%;DR检测下肠梗阻患者例数以及梗阻部位明确例数与CT检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检测相比,CT检查明确梗阻类型与原因的患者比例更高,两种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肠梗阻患者经CT以及DR两种影像学手段检测的结果对比(n,%)
检测方法 例数(n) 梗阻存在 梗阻部位 梗阻原因 绞窄性梗阻(n=11) 肿瘤性梗阻(n=14)
CT 40 38(95.0) 34(85.0) 37(92.5) 4(36.4) 11(78.6)
DR 40 39(97.5) 35(87.5) 26(65.0)① 1(9.1)① 3(21.4)①
注:①与CT检测相比P<0.05
3 讨论
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早期确诊其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是疾病治疗的关键。肠梗阻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则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肠坏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以绞窄性肠梗阻更为甚之。据研究[2]表明,肠梗阻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其引发的死亡率约为25~30%。所以临床首先应确认患者有无肠梗阻,并利用影像学检测对梗阻具体位置、梗阻原因、有无并发症以及肠绞窄等情况加以明确。上述操作均会对选择治疗方法与手段等后续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并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DR属于一种新兴的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在接收X线信息后由平板探测器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曝光后短时间内转化为图像,然后通过数字化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与重放[3]。X线DR检测则属于一种新型影像成像方式,是现代计算机、传统放射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规避了传统X线检测过程中费时费力的环节,如胶片曝光以及冲洗等,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图像质量因散射线以及运动伪影所受到的影响,从而能够精确显示各部分细微差别,其具有良好的线性,较大的动态范围和信息量,且辐射剂量较小,采集速度较快,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且对远程会诊有较好支持,因此备受临床青睐[4]。而在肠梗阻诊断过程中,CT腹部扫描则是一种有效补充检测手段。X线片检测可对正常组织密度和病变组织密度变化予以反映,而对其密度变化程度则无法做出有效反映;CT则能够反映组织密度高低,并且在计算X线吸收系数的基础上显示密度高低程度。本次研究中,DR检测下肠梗阻患者例数以及梗阻部位明确例数与CT检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CT检查明确梗阻类型与原因的患者比例更高,两种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CT与DR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差异,但CT在查明梗阻原因以及有无绞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葛权昌,李银叶,时卫东等.MSCT对老年嵌顿性腹外疝并肠梗阻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2):2068-2069.
[2]胡云婷,金東虎.多排螺旋CT横轴位结合MPR技术在老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32):47-49,封3.
[3]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21-1224.
[4]张婷,郭天畅,伍彩云等.结合CT扫描中肠壁增厚与密度改变征象对小肠梗阻鉴别诊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4):2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