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焰殊灯照楚骚,暗惊心迹上秋毫,行文涩似填驴卷,求纸珍逾拾凤毛,难得故人逢念我,不知退笔不辞劳,客来倘问临池兴。唯望诗家噪一高。”
“异同刘柳不须刚,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知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
这是章士钊先生赠高二适先生的两首律诗。对高先生的人品,学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高先生的书法,尊之为“天下一高”,天下一高者,本代书法之第一人也,这样的评价,高先生当之无愧。
高先生学问高深,一代大儒,读书,为文、吟诗而外,于临池一道,精奋故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攀、求索,成就了他一代草圣的地位。成就之高,法书之妙,实为千百年来所鲜见。先生书妙,妙在:
一、气质好。堂皇中正之气,凛凛然射人眼目。草书之狂放,直有山岳震动,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之势。即作行草书,亦意态狂放,气势夺人。书如其人,以此为最。
二、结字美。不论真书、行书、章草、今草,皆体质高古,清奇雄媚。龙蛇矢矫之姿,狮吼鹤张之态,信手而出,万化千变。真所谓无处不精妙,字字有神采。
三、点画精。重如高山坠石,笔力千钧,轻如春蚕吐丝而力能扛鼎。圆能如折钗,曲处如屈铁,空灵如行云,自然如流水。流畅与滞涩并兼,刚劲共柔绵相济,故能字字挺劲畅快,瘦硬入神。
四、变化多。风格多样,面貌多变,往往一字万变,各各不同。常融真书、行书、章草、今草,间或隶书于一炉,清刚新奇、拙巧兼优,熟中有生。结字之大小不错落,体势之偃仰向背、欹正偏侧,行间之虚实疏密,用笔之浓淡干湿,皆从心所欲,自然天成。
五、节奏强。或徐或疾,往往随心情,景遇之不同而随意转换。情绪激昂或抑悒不平时,时作狂草,其势若骤雨旋风,放笔狂扫,以?胸中之蕴积。心气和平时,则笔下如涓涓细流,莺歌燕语,婉转生趣。真如白居易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之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铮,大珠小珠落玉盘,满眼珠玑,美不胜收。
是故,二适先生之书,境界、品位之高,结字点画之情,迈宋超唐,直逼钟、玉。正如前辈先生之评:“刚劲不可名状,奇拔无可形容”(俞律)“惊矫纵横,笔随神驰”(苏渊雷)动天地、感鬼神非虚语也。
先生法书之高境界,高品位,是有大学问作底蕴的。历来的书坛巨匠,无不如此,都是那一时期的文坛代表。高先生学问渊深,林散之先生誉之为“江南文豪”(1974年,在中央路林先生寓所,亲为余言)。高先生之一生好学,罕有其匹。嗜书如命,自云:“一日无书则不能生”。即使垂暮之年,重病住院,在病塌上亦手不释卷。他遗书教千册,虽非善本,但都是他反复读过的,有的书甚至反复研究数十年,以至“几能背诵”。先生读书,务求透彻,故能校前人之得失,发前人所未发。凡有心会,即予批述,故每本书上,他用蝇头小楷作的题记、跋语、批注,空处殆尽。章士钊先生《柳文指要》一书面世后,高先生首读一遍,即指出书中谬误不明之处甚多,作纠章200则。章先生学界泰斗,毕生治柳文,而高先生犹能从中纠正谬误不明之处如此之多,先生治学之严,学问之深,于此可见。
先生对刘禹锡研究至深,校读刘文凡20年,著有《刘宾客集校录》一书,惜乎此书至今未得面世。柳文中有些章节,章老不甚明了,京师学界,亦乏解人,只有请二适先生代劳,写成《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说书后题》《跋刘宾客天论》两篇文章,窥豹一斑,这才使世人略知二适先生校读刘集所下的功夫。为此,章士钊先生在书中赞道:“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得企望。”
二适先生于诗,同样有极高的成就,亦一生以诗为性命,诗宗老杜而得其神髓,更倾心于江西诗派,神明变化。语必惊人,言心已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避地重庆,立法院驻地在独石桥,院内建一亭,邀当时文人名士宴集,请章士钊先生为此亭题名,章老曰:“院中诗人,无逾二适,何不以‘高亭’名之。”遂命此亭为高亭,高先生也因此有了“高亭主人”这个号。
先生暮年,能与谈诗论文的老友,或远离或过世,后得交林散之先生,诗文遂有知音,二老常讨论至深夜,由此过往甚密,诗文交往亦多。这是由切磋学问而结成的至交,林老以为诤友。高先生亦有诗寄林老叹曰:“今代何人与其赏,只留老眼互为看”。一日我去散翁处,偶然谈及高老,林老说:“高老学问渊深,江南文豪”。可见,林老对高老极是钦佩的。一九七四年端午节。高二适先生请林老下宴,我和桑作指有幸侍侧,席间,高老向林老提议:“今日诗人节,不可无诗,我们四人各作一首,纯原作指不会,我们二人代作,你代作指作,我代纯原作。”高老得先成。其一
高亭即是抬屈亭,五日冤沉湘水深。
岂意子烁有微尚,扬波经恐陆全沉。
其二
文章兴废本无常,殊缕能煎续命汤。
子酌灵均呼不起,楚人辞赋满甘棠。
后来渌出送我,前面还有一段长序,开头曰:“诗人节,林散之来叙旧,遂邀同徐原午宴于南京六合里之高亭,义主吊屈大夫也,适往岁端阳,必集客赋诗,今寮友寥落殆尽,嗟嗟!湘兰沅芷,吾辈不复有高邱无女之思……”,在第一首“高亭即是抬屈亭”下注“高亭在重庆,今则随我所在也”,在第二首前书曰:“纯原不习五七言,余代作一首”。说明第二首是代我作的。书法极佳,我视如珍宝,惜手后来在征集高老作品展第一本高老书法集过程中遗失了。
先生多次说:“我最大的苦恼,是满肚子的学问,无处可说,无人可传。因此不论何人,学生、友人,甚感八、九岁的孩童,只要愿学,他都倾心相授。湖州笔店费在山先生,就是从先生去信,求买笔开始的,以后费提出要向先生求学柳文。先生满腔热情,每次都以书信往还相教授,常深夜起而作讲疏,细至此字读什么音,平声还是仄声,应作何解,此文之精髓在那里,文字之佳妙是那些,那些文字是历来刊书之误,应作为何校正,校正后文句辞意都顺了。并嘱咐,做学问,读书,要弄懂,不要如吞枣然,若有不明,再来问。这种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精神,今天很难有人能这样做了。费在山先生感高先生教导之恩,将自己收藏的大部份高老书简、手稿、讲疏,捐献给了姜堰“高二适纪念馆”,我们今天才有幸能看到这些精妙绝世的作品。有这样深厚、广博的学问作根基,这正是成就高先生一代草圣的重要条件。
高先生书法之高境界,高品位,是有精深的文字训诂之学为基石的。现在有不少书家,甚或著名书家,作品中屡见错字,就是因为只注意基本技法的训练,而不作深入的文字研究。高先生精通训诂,我们从他对急就章的研究,可见一斑。先生用十年之功,著成《新定本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对我国文字的淡变,如何由古文演变成隶,由隶变草的途径,作了前人所从未作过的考究。纠正历来对章草刻本之伪误与前人释正之误,并将章草结字的来龙去脉,层层分析,步步透彻,这是何等的功夫,故马一浮先生看后发示了这样的惊叹:“序论详赡精切,诚当今罕见之文字,使读者了然于隶变源流,非贤者用力之久,何以及此。”其手稿,书法至精至妙,难以手迹付樟,然固印刷及低张差劣,故书法之精神大为失色,实为憾事。近闻有重新精印出版之计划,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有了这样对文字的精深研究,先生作书,自然是能够信手拈来,从心所欲,一字万变,各各不同的了,他自创草书谱,当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先生书法之高境界,高品位,更取决于他的高气质。高先生天资聪慧、狂放、率真,既是一种秉赋,也是一种熏陶,可以断言,没有狂放率真的性格,聪敏的天资,极高的悟性,作不得狂草,也就成不得草圣,历史上颠张狂素,无不如此。狂放率真的气质,决定了高先生必定做真人,有话必说,真理必求,不畏权势,不随人俯仰。1965年,对兰亭叙的真伪问题,先生首先著文与位高权重的郭沫若进行抗辨而声振文坛,引起全国的轰动,试想这要有何等的胆识。
先生的生性狂放,铸就了他达观自信,敢于藐视一切,特行独立的气概。因此,他有激情,有寄托,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诗、为文,才能有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意外的精神。为书法,才能有“不作芝即作索靖”,成为“能随时,随人变化,转换”的多副本领的大家数。这是一种大气磅薄,顶天立地的精神。我们今天来欣赏先生的书法,一幅有一幅的意味,一时有一时的境界,即使书写同一内容,亦因彼时彼地与此情此景的不同而变化各异。或真、或行、或章草、或今草、或狂草。作真书端庄秀美,刀削剑淬,清挺无比。作行书、逸宕奇傲,洒落不群,作狂草如急风聚雨,乱石潜奔。这种出之自然,随意能变又了无痕迹,笔随神驰的手段,无人可及。
先生书法的变境界、高品位。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才得到的。业精于勤,这是左右不变的真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字美,点画精,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发钻研,是得不到的。高先生临池勤奋的精神,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数十年的寒暑不辍,勤动奋进,兼取博采,蝉蜕龙变,才卓然自立。
高先生涉猎到的碑贴有数百种之多,几乎无数不包,且都用到功,凡学一体,临一贴,必探精微,至超越而后可。我们从先生学书走这的路即可看到。为对《龙藏寺碑》的研究,就先后用了八年时间,亦曾因久临无功而苦恼,后从唐薛少保之信行禅师碑而得到启发,悟出“久习龙藏,不由褚入,故无成也。凡书法门径堂奥,均有一定之轨辙。是故薛之信行禅师为褚之阶,而褚房梁公亦由龙藏蜕变演化而成,书之一道,常由悟彻而入,临摹则亦可深深臻到一种神妙之境。”先生研究章草,不是只作依样葫芦,而务求知其演变,探其本源,毕十年之功,终于纠正了石本之伪和释正之误,悟出了“章草乃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他喜爱宋克的书风,对宋克的作品,七姬权厝志,章草,出塞诗,杜甫壮游诗,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口,都作这长期的、系统的临摹和研究。由对宋克的折服“仲温矩矱钟王,达以劲气,龙跳虎卧,仿佛遇之,可谓复古而能变,豪杰之士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又看出了宋书的不足,“波险太至,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同时看到“其胜处在精气内含冲和”,“得此笔墨,盖进而求之,更参汉刻如武氏祠望画榜,当更有一变”,“草书点染曳带之间,若断若续,婉转生趣,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是为入神”。可见,先生学宋克的目的,不是做第二个宋克,而意在超越。先生就是这样,每学一人,必深入研究,由不似至似,就后必超越而后可。先生晚年章草,比之宋克,更觉厚重强劲,确实是超越了宋克的。
先生对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书法,至为钦佩,认为“太宗书法奇傲逸宕,刚劲骨重,高宗书秀媚挺劲,柔媚筋多”,都是书坛圣手。先生对大唐纪功颂,万年宫,李贞武碑,温泉铭等等,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也要学生们临害,并亲授笔法。我珍藏一幅临温泉路,就是他的示范之作。挺劲厚重,比之太宗又别有一种趣味。他对唐太宗的屏风书,认为“形势最佳,古今无对。”于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写,但是他学习太宗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超越。“良马不羁,长辔难勒者,太宗有焉。要能变易文皇形模,才称圣手,二适有焉。”这种既学之,也必超之的豪迈气概,坚定的信念和抱负,正是先生最可贵的品格。
先生行草宗二王。在临十七贴时自言“甲辰大暑,临此最勤,舒父氏年六十二矣,右军笔法始稍解矣,嗟嗟!卅年功夫乃得此耳。”又云:“吾书由右军入,继攻宪候,斯乃大得乎矣,二适书成大家,将于此中求矣!”于此足见先生于书汉一道,何等执著,何等的坚毅,代费的精力,流过的汗水,是可以想见的。
天资聪疑,勤奋而自信,不断进取追攀,这就是当代文豪,一代草圣高二适先生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姜堰高二纪念馆开馆前夕缅怀先生之德,我百感交集,成诗三首,以为纪念:
其一
白眼先生旷世才,江西筋骨杜陵胎。
卧床犹作后山哭,自古真情不染埃。
其二
茧低纵横真绝伦,锤张骨节二王魂。
日华云朵三春丽,正气浩然北斗尊。
其三
中正气能勇,天真理必求。
雄文一篇在,浩气贵千秋。
“异同刘柳不须刚,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知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
这是章士钊先生赠高二适先生的两首律诗。对高先生的人品,学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高先生的书法,尊之为“天下一高”,天下一高者,本代书法之第一人也,这样的评价,高先生当之无愧。
高先生学问高深,一代大儒,读书,为文、吟诗而外,于临池一道,精奋故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攀、求索,成就了他一代草圣的地位。成就之高,法书之妙,实为千百年来所鲜见。先生书妙,妙在:
一、气质好。堂皇中正之气,凛凛然射人眼目。草书之狂放,直有山岳震动,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之势。即作行草书,亦意态狂放,气势夺人。书如其人,以此为最。
二、结字美。不论真书、行书、章草、今草,皆体质高古,清奇雄媚。龙蛇矢矫之姿,狮吼鹤张之态,信手而出,万化千变。真所谓无处不精妙,字字有神采。
三、点画精。重如高山坠石,笔力千钧,轻如春蚕吐丝而力能扛鼎。圆能如折钗,曲处如屈铁,空灵如行云,自然如流水。流畅与滞涩并兼,刚劲共柔绵相济,故能字字挺劲畅快,瘦硬入神。
四、变化多。风格多样,面貌多变,往往一字万变,各各不同。常融真书、行书、章草、今草,间或隶书于一炉,清刚新奇、拙巧兼优,熟中有生。结字之大小不错落,体势之偃仰向背、欹正偏侧,行间之虚实疏密,用笔之浓淡干湿,皆从心所欲,自然天成。
五、节奏强。或徐或疾,往往随心情,景遇之不同而随意转换。情绪激昂或抑悒不平时,时作狂草,其势若骤雨旋风,放笔狂扫,以?胸中之蕴积。心气和平时,则笔下如涓涓细流,莺歌燕语,婉转生趣。真如白居易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之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铮,大珠小珠落玉盘,满眼珠玑,美不胜收。
是故,二适先生之书,境界、品位之高,结字点画之情,迈宋超唐,直逼钟、玉。正如前辈先生之评:“刚劲不可名状,奇拔无可形容”(俞律)“惊矫纵横,笔随神驰”(苏渊雷)动天地、感鬼神非虚语也。
先生法书之高境界,高品位,是有大学问作底蕴的。历来的书坛巨匠,无不如此,都是那一时期的文坛代表。高先生学问渊深,林散之先生誉之为“江南文豪”(1974年,在中央路林先生寓所,亲为余言)。高先生之一生好学,罕有其匹。嗜书如命,自云:“一日无书则不能生”。即使垂暮之年,重病住院,在病塌上亦手不释卷。他遗书教千册,虽非善本,但都是他反复读过的,有的书甚至反复研究数十年,以至“几能背诵”。先生读书,务求透彻,故能校前人之得失,发前人所未发。凡有心会,即予批述,故每本书上,他用蝇头小楷作的题记、跋语、批注,空处殆尽。章士钊先生《柳文指要》一书面世后,高先生首读一遍,即指出书中谬误不明之处甚多,作纠章200则。章先生学界泰斗,毕生治柳文,而高先生犹能从中纠正谬误不明之处如此之多,先生治学之严,学问之深,于此可见。
先生对刘禹锡研究至深,校读刘文凡20年,著有《刘宾客集校录》一书,惜乎此书至今未得面世。柳文中有些章节,章老不甚明了,京师学界,亦乏解人,只有请二适先生代劳,写成《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说书后题》《跋刘宾客天论》两篇文章,窥豹一斑,这才使世人略知二适先生校读刘集所下的功夫。为此,章士钊先生在书中赞道:“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得企望。”
二适先生于诗,同样有极高的成就,亦一生以诗为性命,诗宗老杜而得其神髓,更倾心于江西诗派,神明变化。语必惊人,言心已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避地重庆,立法院驻地在独石桥,院内建一亭,邀当时文人名士宴集,请章士钊先生为此亭题名,章老曰:“院中诗人,无逾二适,何不以‘高亭’名之。”遂命此亭为高亭,高先生也因此有了“高亭主人”这个号。
先生暮年,能与谈诗论文的老友,或远离或过世,后得交林散之先生,诗文遂有知音,二老常讨论至深夜,由此过往甚密,诗文交往亦多。这是由切磋学问而结成的至交,林老以为诤友。高先生亦有诗寄林老叹曰:“今代何人与其赏,只留老眼互为看”。一日我去散翁处,偶然谈及高老,林老说:“高老学问渊深,江南文豪”。可见,林老对高老极是钦佩的。一九七四年端午节。高二适先生请林老下宴,我和桑作指有幸侍侧,席间,高老向林老提议:“今日诗人节,不可无诗,我们四人各作一首,纯原作指不会,我们二人代作,你代作指作,我代纯原作。”高老得先成。其一
高亭即是抬屈亭,五日冤沉湘水深。
岂意子烁有微尚,扬波经恐陆全沉。
其二
文章兴废本无常,殊缕能煎续命汤。
子酌灵均呼不起,楚人辞赋满甘棠。
后来渌出送我,前面还有一段长序,开头曰:“诗人节,林散之来叙旧,遂邀同徐原午宴于南京六合里之高亭,义主吊屈大夫也,适往岁端阳,必集客赋诗,今寮友寥落殆尽,嗟嗟!湘兰沅芷,吾辈不复有高邱无女之思……”,在第一首“高亭即是抬屈亭”下注“高亭在重庆,今则随我所在也”,在第二首前书曰:“纯原不习五七言,余代作一首”。说明第二首是代我作的。书法极佳,我视如珍宝,惜手后来在征集高老作品展第一本高老书法集过程中遗失了。
先生多次说:“我最大的苦恼,是满肚子的学问,无处可说,无人可传。因此不论何人,学生、友人,甚感八、九岁的孩童,只要愿学,他都倾心相授。湖州笔店费在山先生,就是从先生去信,求买笔开始的,以后费提出要向先生求学柳文。先生满腔热情,每次都以书信往还相教授,常深夜起而作讲疏,细至此字读什么音,平声还是仄声,应作何解,此文之精髓在那里,文字之佳妙是那些,那些文字是历来刊书之误,应作为何校正,校正后文句辞意都顺了。并嘱咐,做学问,读书,要弄懂,不要如吞枣然,若有不明,再来问。这种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精神,今天很难有人能这样做了。费在山先生感高先生教导之恩,将自己收藏的大部份高老书简、手稿、讲疏,捐献给了姜堰“高二适纪念馆”,我们今天才有幸能看到这些精妙绝世的作品。有这样深厚、广博的学问作根基,这正是成就高先生一代草圣的重要条件。
高先生书法之高境界,高品位,是有精深的文字训诂之学为基石的。现在有不少书家,甚或著名书家,作品中屡见错字,就是因为只注意基本技法的训练,而不作深入的文字研究。高先生精通训诂,我们从他对急就章的研究,可见一斑。先生用十年之功,著成《新定本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对我国文字的淡变,如何由古文演变成隶,由隶变草的途径,作了前人所从未作过的考究。纠正历来对章草刻本之伪误与前人释正之误,并将章草结字的来龙去脉,层层分析,步步透彻,这是何等的功夫,故马一浮先生看后发示了这样的惊叹:“序论详赡精切,诚当今罕见之文字,使读者了然于隶变源流,非贤者用力之久,何以及此。”其手稿,书法至精至妙,难以手迹付樟,然固印刷及低张差劣,故书法之精神大为失色,实为憾事。近闻有重新精印出版之计划,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有了这样对文字的精深研究,先生作书,自然是能够信手拈来,从心所欲,一字万变,各各不同的了,他自创草书谱,当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先生书法之高境界,高品位,更取决于他的高气质。高先生天资聪慧、狂放、率真,既是一种秉赋,也是一种熏陶,可以断言,没有狂放率真的性格,聪敏的天资,极高的悟性,作不得狂草,也就成不得草圣,历史上颠张狂素,无不如此。狂放率真的气质,决定了高先生必定做真人,有话必说,真理必求,不畏权势,不随人俯仰。1965年,对兰亭叙的真伪问题,先生首先著文与位高权重的郭沫若进行抗辨而声振文坛,引起全国的轰动,试想这要有何等的胆识。
先生的生性狂放,铸就了他达观自信,敢于藐视一切,特行独立的气概。因此,他有激情,有寄托,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诗、为文,才能有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意外的精神。为书法,才能有“不作芝即作索靖”,成为“能随时,随人变化,转换”的多副本领的大家数。这是一种大气磅薄,顶天立地的精神。我们今天来欣赏先生的书法,一幅有一幅的意味,一时有一时的境界,即使书写同一内容,亦因彼时彼地与此情此景的不同而变化各异。或真、或行、或章草、或今草、或狂草。作真书端庄秀美,刀削剑淬,清挺无比。作行书、逸宕奇傲,洒落不群,作狂草如急风聚雨,乱石潜奔。这种出之自然,随意能变又了无痕迹,笔随神驰的手段,无人可及。
先生书法的变境界、高品位。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才得到的。业精于勤,这是左右不变的真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字美,点画精,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发钻研,是得不到的。高先生临池勤奋的精神,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数十年的寒暑不辍,勤动奋进,兼取博采,蝉蜕龙变,才卓然自立。
高先生涉猎到的碑贴有数百种之多,几乎无数不包,且都用到功,凡学一体,临一贴,必探精微,至超越而后可。我们从先生学书走这的路即可看到。为对《龙藏寺碑》的研究,就先后用了八年时间,亦曾因久临无功而苦恼,后从唐薛少保之信行禅师碑而得到启发,悟出“久习龙藏,不由褚入,故无成也。凡书法门径堂奥,均有一定之轨辙。是故薛之信行禅师为褚之阶,而褚房梁公亦由龙藏蜕变演化而成,书之一道,常由悟彻而入,临摹则亦可深深臻到一种神妙之境。”先生研究章草,不是只作依样葫芦,而务求知其演变,探其本源,毕十年之功,终于纠正了石本之伪和释正之误,悟出了“章草乃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他喜爱宋克的书风,对宋克的作品,七姬权厝志,章草,出塞诗,杜甫壮游诗,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口,都作这长期的、系统的临摹和研究。由对宋克的折服“仲温矩矱钟王,达以劲气,龙跳虎卧,仿佛遇之,可谓复古而能变,豪杰之士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又看出了宋书的不足,“波险太至,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同时看到“其胜处在精气内含冲和”,“得此笔墨,盖进而求之,更参汉刻如武氏祠望画榜,当更有一变”,“草书点染曳带之间,若断若续,婉转生趣,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是为入神”。可见,先生学宋克的目的,不是做第二个宋克,而意在超越。先生就是这样,每学一人,必深入研究,由不似至似,就后必超越而后可。先生晚年章草,比之宋克,更觉厚重强劲,确实是超越了宋克的。
先生对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书法,至为钦佩,认为“太宗书法奇傲逸宕,刚劲骨重,高宗书秀媚挺劲,柔媚筋多”,都是书坛圣手。先生对大唐纪功颂,万年宫,李贞武碑,温泉铭等等,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也要学生们临害,并亲授笔法。我珍藏一幅临温泉路,就是他的示范之作。挺劲厚重,比之太宗又别有一种趣味。他对唐太宗的屏风书,认为“形势最佳,古今无对。”于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写,但是他学习太宗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超越。“良马不羁,长辔难勒者,太宗有焉。要能变易文皇形模,才称圣手,二适有焉。”这种既学之,也必超之的豪迈气概,坚定的信念和抱负,正是先生最可贵的品格。
先生行草宗二王。在临十七贴时自言“甲辰大暑,临此最勤,舒父氏年六十二矣,右军笔法始稍解矣,嗟嗟!卅年功夫乃得此耳。”又云:“吾书由右军入,继攻宪候,斯乃大得乎矣,二适书成大家,将于此中求矣!”于此足见先生于书汉一道,何等执著,何等的坚毅,代费的精力,流过的汗水,是可以想见的。
天资聪疑,勤奋而自信,不断进取追攀,这就是当代文豪,一代草圣高二适先生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姜堰高二纪念馆开馆前夕缅怀先生之德,我百感交集,成诗三首,以为纪念:
其一
白眼先生旷世才,江西筋骨杜陵胎。
卧床犹作后山哭,自古真情不染埃。
其二
茧低纵横真绝伦,锤张骨节二王魂。
日华云朵三春丽,正气浩然北斗尊。
其三
中正气能勇,天真理必求。
雄文一篇在,浩气贵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