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引发的思考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上午第三节是四(1)班的体育课,这个单元我们的上课内容是跳绳,本节课是第四课时“自由跳花绳”。课上我将学生按性别和技能状况分成了四个组。活动前,我先让几个跳绳较好的同学表演了几个花样跳绳,又出示了几张跳花绳的图片,然后鼓励同学们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跳绳,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跳,还可以多人合作跳,看谁最聪明,看哪组的同学玩得花样最多。”在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跳的还是一些老花样,虽然这些花样较老套,不具有新颖性,但由于同学们都活动起来了,操场上倒也显得十分热闹。这时,我忽然发现第一组有几位同学跳得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们是将两根短绳接成一根长绳,两边有两人摇长绳,中间是一人跳短绳,也就是中间跳绳的同学要同时跳过两根绳子,而且中间跳短绳的同学还在不时的做“兔子跳、转身跳”等动作。于是在他们跳绳休息的间隙,我表扬了他们:“你们组动作真棒!很有创意!”并立刻召集了全班同学到他们组来观看他们的跳绳表演,其他组同学对第一组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投以羡慕的目光。原以为表扬了第一组会激发出其他组更多更好的创意来,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分组活动中出现了众多模仿现象。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对第一组的表扬,我运用得恰当吗?肯定了第一组同学的表现,但这是不是也间接地否定了其他几个组正在进行的创意跳绳活动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公开表扬一些同学时,无疑也是在变相地向另外一些同学暗示某些要求,而这“某些要求”在学生心目中如果不能够得到正确理解,那么学生的行为就会与教师的意图大相径庭。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表扬应谨慎,特别是当学生们正在进行创意活动时,不要因表扬而打断了学生们正在进行的创意思维。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应多做“纵向”分析,少作“横向”比较,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开展创意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表扬起到真正该起的作用。
其他文献
游戏准备:500毫升可乐瓶、塑料桶,一次性塑料水杯。游戏目的:发展速度、灵巧性,提高急停和折转跑的能力,培养集体竞争的意识。
轻物投掷教学设计  王志伟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科学》杂志2005年载文提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至今在我国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的力度和范围,加大交流、汇总、总结提高。  深圳的学校与全国其他各地的学校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也就是所谓的“体质观、技能观”,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学校体育的教学
上课铃响了,学生站好队在体育委员带领之下来到操场上,常规部分之后,我便带着学生进行“螺旋行进跑”的热身准备。练习中学生精神饱满,步伐整齐,操场上不时传来学生响亮的口号声:“前后摆臂1-2-1,昂首挺胸1-2-1,强身健体1-2-1”。可正在这时圈中间传来打闹的声音,顿时打乱了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想:“是哪个‘小鬼’?被我发现决饶不了他!”仔细观察,原来是×××,出了名的活跃分子,心中气愤不已。可是学
期刊
广州市天河区黄村小学创办于1950年,是一间办学历史悠久的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的办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投掷实心球的方法及锻炼价值;初步掌握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的动作技术。  2.体能与健康目标: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投掷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自信顽强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用力顺序与出手角度。  难点:动作连贯,协调用力。    三、教学流程    (一)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经创作了一首歌颂体育的诗《体育颂》,这首诗作广为流传,其中的段落给人以启迪。
一.提高认识,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中央7号文件下发后,广州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范围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主导,以时尚体育项目踏板操为主要内容,通过有趣的音乐把简单的健美操动作穿插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从而形成一堂新鲜有特色的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之间的新旧矛盾不可避免会给体育教师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课程标准》带来的是与《教学大纲》完全不同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许多体育教师诸多的不适。因此体育教师在主观上需要一个从“自我摧毁”到“自我重建”的过程。要适应《课程标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