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语文味 ”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受长时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的地位虽然看起来尊贵,实则非常不受重视。在学生心里,语文就是“靠天吃饭”的一门学科,学与不学成绩相差不了几分,枯燥无味几乎是所有学生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真切评价,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很多学生认为选修课中的散文、诗歌等都不重要,而且只是选修,所以根本不当回事。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终身需要的学科,甚至于已经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生活的技能百科书。在语文选修课堂上如何将学生拉回正轨,为今后的兴趣学习打下基础呢?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语文,就如吃食物一样,苹果味、香蕉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苹果,什么是香蕉。个人认为,语文味就是把语文的诗词歌赋等,用一个适当的形式,娓娓道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韵味。有的人认为,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语文味,也有人认为把课堂教学搞得慷慨激昂就是语文味,这都不是全面的。语文味应该是五味俱全,注重知识与氛围的融合,这种氛围不是创设,而是体会和融入。
  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一课文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我通常把语句简单分析一下,然后挑出重点词汇,让学生去冥想,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词。在冥想中,有的学生就能突然领悟到意境,并且融入进去。对于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所以,语文味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与境界。语文学科作为考试学科而言本身是枯燥的,但是抛开考试,它是一门生动的学科,语文几乎涵盖了大半个生活。因为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所以,语文味的核心就是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现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人们对语文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对语文的认识也只是拘泥于背诵诗词歌赋。高中语文选修课,注重的不是面对高考的应试,考试只是对该门知识强化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对学生素质和理论修养的提升。然后用考试的形式来检查与表达。在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背景下,语文选修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与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完美契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相互冲突。比如语文选修教材中,有对诗词歌赋散文等的赏析,但是,做到对几本选修课本的文章一一赏析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高考复习占用了学生太多時间,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认为好的高考成绩是最令人满意的答卷。
  其次,语文学科的分数提高没有数理化快,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最简单的现状是语文教师和数理化教师相比,学历相同,但在教学的时候带来的经济福利绝对有很大差距,这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把最大的努力用作于对高考模拟卷的讲解,自然就忽略甚至放弃了语文选修课的语文味。在那么大的高压下,教师很难做到在教出学生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达到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教学境界,也很难达到人文精神和文学功能的张扬。
  再次,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按照他们接受教育的那个年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授课,导致课堂呆板,气氛沉寂,虽然对于诗词歌赋的知识点讲解得面面俱到,但就是体现不出语文味来。气氛沉寂,虽然教师也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语文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慢慢脱离正轨。
  最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仍然有教条化和概念化的现象存在,这不利于教师创设语文味的选修课课堂。学生的思维因为被这些顽固的、教条化、概念化的东西禁锢,总是觉得教师和书本呈现的是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教师喊累,学生也喊累,怎么能上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来呢?
  二、如何创设“语文味”
  1.增添“趣味”
  我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兴趣倾向。如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并掺入一些野史,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听作者的一些趣事,在不知不觉中就带起了课堂的节奏,调动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然后自然而然地就将知识点、赏析灌入其中。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课堂导入时先引用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引入高力士给李白脱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李白那种漠视权贵、狂放不羁的风骨。
  2.融入“人文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就会不打自垮。所以,我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强调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的人文精神,语文与外语的不同之处,以此来灌溉学生的精神心田,学生是单纯的,对于人文、文化还是有浓厚兴趣的,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确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感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信念,这些都是博大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可以有效地铸造学生的灵魂,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
  3.引入“生活味”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高中语文选修课要想有语文味,教师就要从生活中寻找情感,抒发情感。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可以把情境转化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感悟语境。
  总之,“语文味”是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探索出来的,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情感培养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实际的授课中会越来越有语文味,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与努力,一定可以让语文教学慢慢走上正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同济中学(315040)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苏农垦淮海农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实现农场转型升级、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宣传教育活动,将诚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所以,教师应激活想象,让麻木的心孕育出一片诗情画意;少
文言文是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文采卓卓,而且有深邃的思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帮助很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的帮助下,高中生应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变化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设计巧妙导语,以有趣内容导入
回顾近几年课标卷的作文,可以说在审题上难度都不大,学生大都有话可说。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毛继东教授表示,2013年的题目总体比较浅近直白,基本没有审题上的难度。
9月8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刘成果,来自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省人大、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大庆市的代表
“e+”时代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时代。网络技术创造的神话一再上演,网络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基于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利用网络来辅助教学,在课上、课下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兴奋状态;利用网络搜集古诗词资源,巧借名师微课突破难点,自主学习;穿插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主旨,打造一个立体、生动、活泼的古诗词教学现场。  一、便捷互动,深度探究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古
在高中文言文作品学习中,注释是学生学习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子与篇章含义的有效辅助材料,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中还存在不规范、不准确、过于简单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精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与思想,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中文言文选编者及教师应不断完善与改进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尽可能提高注释的科学性与恰当性,以充分发挥注释的参考价值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现代化电网调度和无人值班变电站集中监控的要求。文章对沁水县调度主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
2018年1月15日,由江西省农垦办主办、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承办的送文艺演出到基层慰问演出活动,在横峰县红桥垦殖场分厂大礼堂举行。
期刊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正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一方面又在努力提升办学质量,这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向其提出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