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我最怕的就是陪人或被人陪着去卡拉OK,因为我唱歌总跑调不说,更要命的是还合不上音乐的节奏,从小就这样,气得是在歌舞团的父亲总要骂:歌舞团出来的娃娃怎么还这样?如是很没脸面。
当然,实在要我唱我也是很敢于唱的,只要听的人不怕。其实在没有人的时候或“非正式”的场合,我也是很爱自唱自娱的。如从小就学会的“样板戏”,自以为还唱得有板有眼。我只是无法去跟着人家的节奏唱,特别是那卡拉OK,把一切都由电脑预设好了,对我来说,是太难以亦步亦趋了。所以我总是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那些可以和着卡拉OK唱得那么投入那么好的人。
但在画画这事上,我却未必羡慕亦步亦趋者,虽然我学的是国画,画过的山水也不少。现在我用棉布、丙烯、矿物颜料,用胶矾、立德粉做底子、肌理,用平涂、积染,还用撕了的宣纸粘贴。我的画更有强烈而鲜明的色彩,但确实少了传统国画的笔情墨趣,要说是“国画”“新中国画”也可以,要说不是国画非传统也可以,我现在确实不介意什么说法,因为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画,我的画。
我想从不同材料的选择开始,由技术形式的不同,而最终达至观念的不同,即通过与传统国画材料上的不同选择,达至与传统国画观念上的不同表达。这样一来传统还要不要了呢?这是我经常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使我尴尬的是:这应该成为问题吗?首先,“传统”是什么?如果早于我们此时此在的所有都是传统,那么在晚于我们此时此在的未来,我们的所有不也要成为传统吗?其次,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为多看的几本古书、多仿的几笔古迹就可以来评判这个传统那个不传统。如果现在还有可以真正一招一式做出明代家具的木工师傅,那肯定是传统的师爷,我们现在的“国画”有吗?再之,文化的根系有如基因一样,并不是人为的要或不要的问题,无论怎样的变化,基因总是一脉相承的。
正因为此,我认为民族文化自身的变化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说起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观念独具,有许多优秀的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而且对今天的世界同样有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换传统资源,使其以崭新的面目而具当代文化意义?我正是想通过个人的实践,来寻求中国画的更新之道和当代可能性。
我现在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环境中,从欧洲遥想亚洲,遥想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画,多少有些似是而非之感。倒不是我民族虚无主义了,而是旅居他国的环境促使我在思考“中国画”之说和这样说“中国画”到底有无意义?说是有意义吧,在于这是“中国画”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自身的问题;说是无意义吧,在于我们还需看到更大的问题。
中国的“入世”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经济的全球化是如何的势不可挡,其实文化的全球化必将亦然。全球化之于文化,是我们如何交流?又如何在交融之中有一席之地?如何继续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如何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的优秀文化?于民族文化、于个人,都是如此。
还要看到的是,当今世界的文明模式是以西方文明为准则建立起来的。从铁路蒸汽机开始,文明的模子就少有我们中国人在做了,包括现在风行于世的电脑。当我们不得不跟着比尔•盖茨的逻辑在运转还以为是自己天马行空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在面对一个或许正在转换产生的新的文明,这就是以技术更新/创新为特点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基因时代”“生物时代”,虽然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有年,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向昭然若揭:这就是以一个又一个不断创新的点子激发出活力,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
是不是又有点周而复始地像我们古人很有先见之明说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还有古人说过“适我无非新”,我们“中国画”怎么不遵而守之呢?
唱歌可能不入调,不跟节奏,画画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也要看是什么调什么节奏。就中国画、甚或中国艺术来说,是不是也有更大的调、更强的节奏?
在唱不好预设的歌时,总感到自己在心里也可以唱,我心中自有我的歌,自有我的调、自有我的节奏,唱错了也无妨,闭嘴就是,不是还有“大音希声”一说么?
当然,实在要我唱我也是很敢于唱的,只要听的人不怕。其实在没有人的时候或“非正式”的场合,我也是很爱自唱自娱的。如从小就学会的“样板戏”,自以为还唱得有板有眼。我只是无法去跟着人家的节奏唱,特别是那卡拉OK,把一切都由电脑预设好了,对我来说,是太难以亦步亦趋了。所以我总是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那些可以和着卡拉OK唱得那么投入那么好的人。
但在画画这事上,我却未必羡慕亦步亦趋者,虽然我学的是国画,画过的山水也不少。现在我用棉布、丙烯、矿物颜料,用胶矾、立德粉做底子、肌理,用平涂、积染,还用撕了的宣纸粘贴。我的画更有强烈而鲜明的色彩,但确实少了传统国画的笔情墨趣,要说是“国画”“新中国画”也可以,要说不是国画非传统也可以,我现在确实不介意什么说法,因为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画,我的画。
我想从不同材料的选择开始,由技术形式的不同,而最终达至观念的不同,即通过与传统国画材料上的不同选择,达至与传统国画观念上的不同表达。这样一来传统还要不要了呢?这是我经常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使我尴尬的是:这应该成为问题吗?首先,“传统”是什么?如果早于我们此时此在的所有都是传统,那么在晚于我们此时此在的未来,我们的所有不也要成为传统吗?其次,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为多看的几本古书、多仿的几笔古迹就可以来评判这个传统那个不传统。如果现在还有可以真正一招一式做出明代家具的木工师傅,那肯定是传统的师爷,我们现在的“国画”有吗?再之,文化的根系有如基因一样,并不是人为的要或不要的问题,无论怎样的变化,基因总是一脉相承的。
正因为此,我认为民族文化自身的变化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说起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观念独具,有许多优秀的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而且对今天的世界同样有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换传统资源,使其以崭新的面目而具当代文化意义?我正是想通过个人的实践,来寻求中国画的更新之道和当代可能性。
我现在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环境中,从欧洲遥想亚洲,遥想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画,多少有些似是而非之感。倒不是我民族虚无主义了,而是旅居他国的环境促使我在思考“中国画”之说和这样说“中国画”到底有无意义?说是有意义吧,在于这是“中国画”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自身的问题;说是无意义吧,在于我们还需看到更大的问题。
中国的“入世”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经济的全球化是如何的势不可挡,其实文化的全球化必将亦然。全球化之于文化,是我们如何交流?又如何在交融之中有一席之地?如何继续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如何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的优秀文化?于民族文化、于个人,都是如此。
还要看到的是,当今世界的文明模式是以西方文明为准则建立起来的。从铁路蒸汽机开始,文明的模子就少有我们中国人在做了,包括现在风行于世的电脑。当我们不得不跟着比尔•盖茨的逻辑在运转还以为是自己天马行空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在面对一个或许正在转换产生的新的文明,这就是以技术更新/创新为特点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基因时代”“生物时代”,虽然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有年,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向昭然若揭:这就是以一个又一个不断创新的点子激发出活力,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
是不是又有点周而复始地像我们古人很有先见之明说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还有古人说过“适我无非新”,我们“中国画”怎么不遵而守之呢?
唱歌可能不入调,不跟节奏,画画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也要看是什么调什么节奏。就中国画、甚或中国艺术来说,是不是也有更大的调、更强的节奏?
在唱不好预设的歌时,总感到自己在心里也可以唱,我心中自有我的歌,自有我的调、自有我的节奏,唱错了也无妨,闭嘴就是,不是还有“大音希声”一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