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活动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81-01
  
  一、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一人的“演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要求有一种新型、积极的课堂环境,这种环境中学生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教材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究”入手,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自信地学习。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讨论,后在组间交流,达成共识;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敢问会问、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指导留“空白”,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开展各抒己见的讨论,争论,教师引导总结。例如,复习《投资的选择》时运用如下方式:
  预习: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特点。
  讨论:存款储蓄、买债券、买股票、投商业保险各自的利弊。
  总结:趋利避害,多元化投资。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合理投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快乐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完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既做知识的传授者,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创造者。新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经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习“价值规律”这一经济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协作式学习。先让学生对某种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查,看价格怎样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进行知识的梳理:价值规律的定义、内容、表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遵循价值规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总结。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
  互动合作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书,教师引导学生议论和讨论,力求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精辟地分析,讲解和点评;还有学生的精练——对教学的反馈。互动合作的课堂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都充分发挥,教与学有机统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合作品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培养协调合作精神。
  三、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学习可丰富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以及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设置是探究活动的关键,创设情景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探究的兴趣,达到探究的目的,这就要求探究情景具有实效性。如学习“经济生活重视生产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会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方向。在“适度合理消费”学习时,让学生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讨论“奢侈性消费、高档消费”,评价“中学生名牌消费”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知和领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师应积极进取,深刻反思教学行为,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地象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做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等闲视之,作文水平好差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初中作文教学,要想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46-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文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手写我心”,诚然有
期刊
【摘要】教会学生化用这种修辞格,使他们的作文有文采。从《扬州慢》的化用到流行歌曲的化用,再到拟题,最后是文段的化用。  【关键词】诗词教学;修辞;化用;文采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44-01    学生背诵古诗文,有一种遗憾,那就是只会拿来对付名句填空,而不在写作中积极使用。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应该牢记鲁迅先生的训诫:拿来。要多引
期刊
【摘要】随着隶书在汉代的成熟,汉碑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隶书碑刻的风格各异。从济宁现存的汉碑中可以看出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经历了西汉前期带有篆书遗韵的古拙、浑穆,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质朴无华和东汉中期以后的庄重严整并伴有藻饰之风三个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多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有关。  【关键词】济宁汉碑;隶书碑刻;书风;变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 J2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2-01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
期刊
【摘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堂上教师灌输式讲解,学生被动式听读。要改革阅读教学,还主体地位给学生,关键是应重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施行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明确学生自主阅读在前,教师相机引导跟上,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7-0
期刊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最重要的就是爱了。在爱之前,得加一句话:做一把钥匙。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师生互动;愉快过程;心心相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培养学生才华,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学科,在人的塑造,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2010年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却取消语文,这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尤其是对高中教师来说,犹如当头棒喝。我们的语文还要不要?我们的语文该怎样要?我们的语文还教不教?我们的语文该怎么教?文章就此问题做了肤浅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语文;国学;传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期刊
【摘要】随笔就是学生每天有感而发写下的小文章,也可以说是日记的一种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持久写随笔的兴趣,使随笔写出学生的心灵,写出师生的情感,写出生活的本真,让学生真正爱上写随笔。  【关键词】日记教学;随笔;兴趣;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
期刊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写作中如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定可成就精彩文章。作文中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是作文得高分的一大亮点。放在说明文中可加强文章的生动性,放在议论文中可加强文章的说服性,放在散文中则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中学作文;引经据典;古诗词;亮点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56-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