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体教结合”的内涵、模式、国外经验借鉴等主要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阐明了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确领悟内涵,明确主体,科学制定政策,发挥体育院系作用,建立由政府投入、体育部门管理、学校建设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综合类院校的运动队建设,冷静对待重点大学办队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体教结合” 竞技体育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李鹏程(1970- ),男,辽宁建昌人,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教学与研究。(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184-03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体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钟秉枢认为:“教育有教育的培养体系,体育有体育的培养体系,这两方面并行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对高校“体教结合”中的问题,苏长青认为:“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仍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看法,透视出“体教结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是影响理想目标实现的根本。
  
  一、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
  
  (一)内涵与体系
  当前普遍的观点,“体教结合”就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其内涵的本质属性中可以得出高校“体教结合”中的对象类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高等院校办队、由体育部门主办的属大专层次“运动技术学院”四类,形成高校“体教结合”的完整体系。从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关于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其理解为高校非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2005年虽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也是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体育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 但目前办队的235所高校中有体育院系的还不足25%,而其主体还是高校非体育教育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院系的教育模式在实施“体教结合”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可见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和完整体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我国有北京体育大学和15所地方性的体育学院,一所解放军体育学院,近百所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办的体育院系以及大专层次运动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在体育硬件条件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专业文化教育问题,积累了一定的“体教结合”实践经验。体育院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理应成为“体教结合”的主角,在实施“体教结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此,亟须转变观念,运用全面、系统的战略眼光看待“体教结合”的体系,并在完整体系下建立科学的结合模式。
  (二)模式与定位
  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的正确定位,是建立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高校“体教结合”应当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主体应以培养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体育特长和既有体育特长又有专业理论的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做到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水平同步提高和发展。高校提供既体又教的选择空间,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有体育特长的运动员接受各种专业教育。高校体教结合必须以正确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主动适应发展目标,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体教结合模式有高校直接将退役运动员引进、体工队和高校联合办队等模式。目前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在招生、办队中短期行为尤为明显,体教结合主要停留在接受退役运动员进高校进行文化教育,或以“挂名”的形式“嫁接”在大学的现役运动员进校组建运动队的阶段。很多虽获得了大学生身份,但不接受文化教育,其做法过于功利,不属于“体教结合”的真正内涵,更极大伤害了部分高校训练的积极性,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出现的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也必将导致培养模式的恶性循环。胡凯的“体教不分家”是高校“体教结合”的成功范例,更是理想中的一种模式,同时说明“体教结合”必须靠内因主导外因,而不是外因的一种形式的结合,更不是教育系统在接受退役和无发展的运动员,或是发放一个“注水文凭”的“解决运动员学历问题”的做法。“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限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问题,还事关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定位建立可行的运行模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把个案成功变成全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经验与借鉴
  放眼国外,“美国的教体合一在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校方对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没有特招,不设特班,也不颁发含水分的文凭。”加拿大游泳队教练安德鲁·科尔说:“我们的队员必须是全职大学生,他们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他们与普通学生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使他是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目前,我国的体教结合依然通过学校降分录取、免试录取,学习时还是减少学分和课程、降低及格线,有的采取灵活学制来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基础差和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的缺欠问题。其实质都没有把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只体不教的形式上的契约式组合,有名无实的做法,不单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亵渎,同时基因链中的缺失必将产生出新的畸形儿,有悖于体教结合的初衷,难以实现体教结合的理想目标。从国内外的做法对比中,值得我们对目前特招中的降分政策和学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进行反思。“需要是人的行为和活动的直接动因”,合理制定高考和教育培养政策形成积极的目标导向,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属性与个性
  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人本论的主要内涵。“一个人的个性的培养需要依靠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学生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个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个性教育思想对体教结合中学生专业选择及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传统教育理念的一大误区,是把全面发展曲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学、样样行、样样精,否则,就不是人才。这种求全责备、貌似严格的做法,实则是因瑕掩玉,结果只能是助长平庸、抹杀卓越、埋没人才。”从目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适应文化教育过程中,绝大部分还是难以达到重点院校和学科的基础要求和培养条件,在此情况下再一味地追求和其他学科或热门学科结合,必然造成学训矛盾突出、只体不教严重的现状,更难以界定大学毕业后以何种专业和特长面对社会的选择。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理想,也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对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多种属性。“高等教育就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和发展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校体教结合的学业标准、类型、层次、目标和规格,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属性,是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为此,立足体育专业化学习为主体,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体育专门人才应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五)问题与成因
  1.资源缺乏、主体不明。“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未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训练、生活、作息等配套管理模式,训练经费不足,解决途径与措施缺乏,训练、恢复、营养配套的具体措施严重缺乏,运动创伤的诊治亟待解决,协作办训细节、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言而喻,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在我国经过“举国体制”的多年建设才形成完整的竞技体育运行体系,现在对经费不多的大学来发展竞技体育,一时间必将成为“负担”,其根本原因是承担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不明。“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为此,学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现在和将来应扮演的主体角色是必须明确的现实问题。
  2.合作有障、目标各异。体育部门把体育竞赛和金牌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高校则按照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保证学生文化课学习的质量为核心,教育系统与竞技体育的规律及其体系存在差异。而在动机上体育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问题,甚至是解决学历、学位问题,为运动员退役后二次就业提供更大的可能。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有其内在的需要,学校要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和“教”两家培养运动员出发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致使运作成了两家独立办的局面,并没有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事。“体教结合”必须理顺体制,由虚到实,尽快实行实质性的结合,将两者合为一体,做到学生运动员真正在高校学习,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科学化训练水平,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建立学训兼容的培养体系,竞技体育和教育可以实现双赢。
  3.质量难保、学训矛盾。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使得“锦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又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育人取向”与体育的“金牌取向”差异很大,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训练的科学性不强,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不高”,运动员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高校招收的退役运动员“出工不出力”,招收现役运动员仍然因为缺乏管理权而问题不断,管理困难。面对学训矛盾,导致了运动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质量较低,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体教结合”模式涉及体育局与教育部门双方责、权、利等多个敏感点,利益博弈使得在“体”“教”两个部门的出发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利益的异化致使高校“体教结合”的体制不顺、责任不清、矛盾突出、效果不明显。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运动队的机构性质及隶属关系必须得到澄清,否则会直接影响这种模式的运作效率。
  
  二、深化高校“体教结合”的建议
  
  (一)理清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意义,领会内涵,实现竞技体育回归教育
  高校“体教结合”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紧紧围绕“体教结合”内涵,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审视其目的、意义、体系、内涵、培养模式等。为此,应以加强入学资格管理,严把“进口”关为基点,逐步提高文化课入学标准,建立科学的目标导向,强化文化教育管理,促进学生文化学习的主体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文化学习的价值认识。进一步提高高校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学训兼容的培养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体教融合,逐步走向“体教结合”的理想目标,实现竞技体育回归教育。
  (二)正确把握体育与教育体系的规律,科学构建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和教育两个规律,在保证运动员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同等机会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所接受高等教育和运动训练的水平;建立和完善以体育院系、含体育院系的综合类高校、体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现阶段培养体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主动适应“体教结合”的运行机制,采用多种竞赛形式为手段,以拓宽专业口径为方向,充分挖掘有限资源的潜力,科学构建培养体系,不断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
  (三)定位人才培养的属性,科学制定培养政策,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洛克(E.A.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从而能实现目标。为实现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人才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建立梯度提高文化考核标准,利用3~6年时间逐步达到国外学业培养状态的策略,严格专业必修学分,按照学分制的管理体制一视同仁。对学生个体,应立足专业化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四)唤醒体育院系的角色意识,着力推进综合类院校运动队建设,冷静对待重点大学办队
  随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转变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深化改革体育院系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走向以培养竞技体育专门人才为重点的办学体制,承担起发展竞技体育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含有体育院系的综合类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体育特长人才提供多口径的文化教育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推进运动队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但是,“注水文凭”亟须冷静对待重点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体育特长生是凤毛麟角,满足不了如此多的重点大学的办队需求。
  (五)前瞻学校的主体地位,建立由政府投入、体育部门管理、学校建设的运行机制,实现主体转变
  针对“体教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教结合”的支持力度,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职能,并在汲取“举国体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由政府投入、体育部门管理、学校建设发展,创造符合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竞技运动水平等情况的梯度推进的模块发展运行机制,实现体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转变,促进“体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体育和教育可以双赢”。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育,都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许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进一步做好高校“体教结合”工作,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深刻领悟内涵,正视问题,总结经验,实事求是,改进作风,及时解决矛盾,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效推进竞技、教育、夺金、育人完美结合,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结合”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剑.体教结合仍培养不出明星夺金主力还是运动员学生[N].中国青年报,2005-08-25
  [2]公兵,王镜宇.体教结合调研篇之四:国外体教结合有制度保证[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5-08/20/content_3379193.htm,2005-08-20.
  [3]虞重干.“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79-84.
  [4]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65-68.
  [5]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244-245.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Z].2005-04-18.
  [7]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19-22.
  [8]浦京.美国也讲体教结合[N].中国体育报,2005-05-18.
  [9]公兵,刘宁.体教结合收效微傻练误了运动员学业[N].广州日报,2005-
  08-22.
  [10]何齐宗.个性与个性教育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4):24-26.
  [11]纪洪娟.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J].煤炭高等教育,2005(1):47-49.
  [12]文辅相.21世纪的高等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6):41-89.
  [13]高全.清华大学田径队十年训练经验回顾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97-699.
  [14]项贤林.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5):17-22.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82.
  [16]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2005,25(2):3.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广西某地方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毕业生的还贷意识、还贷现状以及助学贷款陷入困境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地方院校学生助
【正】 一、一般概念 226.医疗保健制度是指医疗保健上共同遵守的、持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泛指农村人口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经济负担方式,而不是指农民所
【正】 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论是公费还是自费,除了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外,营养膳食等的耗费也是很大的。而且是住院时间越长,各项花费越大。因此,他们希望能得到正确诊断,
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必须既爱教育,又爱学生;既搞教学,提高学生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又要育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教学的情感品质。
【正】 有些同志移植工业上的“投入产出”方法来探讨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效益,这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讨论,但其指导思想、计算方法似有商榷的余地。这里,谈点粗浅的看法
[摘要]文章从郴州高技能人才总体需求缺口大的现实情况出发,主张应该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将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新农村输送干部、培养人才,从而更好地为郴州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培养 郴州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余新华(1956- ),男,湖南临武人,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湖南郴
本文对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基本特征、教育价值进行了思考,对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的方式进行了尝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
【正】 全世界有4,000多万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各国精神病发病率均有不断上升趋势。我国精神病患病率为5‰~7‰。精神病作为现代社会一大公害,它对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害十分可观
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中学的数学课是希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中学生的创
【正】 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是全面的经济效益,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使用价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