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要重视语感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走入“唯本”、 “唯考”、 “唯法”的误区,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以语言为载体,让学生独立品味鉴赏,自觉内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 文体意识 语言意识 情感熏陶
  
  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我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这一原则却是步履维艰的。就思想观念来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受高考局限,教学同社会生活隔离,就语文论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只是机械的,出现了“唯本”、“唯考”、“唯法”的三种局面——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练习,缺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只是对初中的重复,语文学习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演练之中,阅读教学目标错位,高中似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这样就存在一个误区:高中语文可教,可不教;可学,可不学。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没有明确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现代心理学认为母语运用的成熟大概界定在人16岁的时候,这大体就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前。所以,小学、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学应侧重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读、说、写的能力。而高中阶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初中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把文字激活,使死的文字变成活的思想、观点、形象和意境,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课文特点自己学习,独立感受、品味、鉴赏,自觉地内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以语言为载体,充分理解文本所传递的基本信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从“语”到“文”,让学生由“身”到“心”地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体意识——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实现阅读。选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教材,能够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技能。因此,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而不是仅仅具备某一类文本的阅读能力。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文章或文后的题目,不注重从整体上解读文章,缺少对文体的分析和指导。不同类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策略,不知辨体,往往会使阅读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果把文体指导意识贯穿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1.论述类。
  这类文体是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运用逻辑推理阐释道理、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运用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教材本身的讲解可能要少一些。
  例如,学习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是一篇时代背景很强的演讲辞,不應把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文章所揭露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读后感想,这样便忽视了文体的学习,科学的教法应该是把握演讲辞的基本特点:针对性、逻辑性、鼓动性,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掌握演讲辞的创作手法,能够熟练运用。
  2.实用类。
  这类文体一般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文章。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另外,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科普文章,只要求能够读懂运用,不做更高的要求。
  例如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两篇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思路,而不是越俎代庖,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具体是什么?”“生物群落里的社会到底怎样”等,这样就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3.文学类。
  高中教材里很大部分是文学作品,一般都体现一定的美学标准和情感价值标准,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阅读这类文本,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揣摩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审美的愉悦。但是很长一段时期,高中阅读教学将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作品来处理,主要用分析和讲解的方法去追索“原意”,教学策略的偏差使教学质量大幅降低。我认为应该从语言入手,整体感知,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文体意识,适时调整阅读策略。文学类作品侧重语言的感悟;非文学类作品则
  更多的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运用技能的培养。但不论是哪类文体,都脱离不了言语本身。
  
  二、言语意识——学习不同风格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应该将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为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它既是一种阅读行为,也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实践。学生进入高中后,仍然学习字词,但却不是主要的。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目的并不只是(或主要不是)获取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活动。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语体特征。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我们简单地将阅读语言的种类分为“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中,让“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不断地、全面地雕琢学生的“语感”,使他们的“日常语言”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更为准确,更为严密,更为丰富生动,从而为更富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1.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是文章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以愉悦人的情感为己任,满足人们闲暇的生活需要,诗歌、戏曲、小说、散文等皆属此类。“文学语言”在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应加强以领悟、涵泳、审美、鉴赏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其学习过程不是靠教师的讲析、灌输,而是要学生自己反复地阅读、揣摩、体味、理解,一直达到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的程度。只有这样,以后遇到某些类似的语言文字信号的刺激,才会立刻感受、领悟字词句的深层次含义,体味细微的差别,才会形成语感。对于不同类的文学作品,要根据其文体特点揣摩语言:诗歌、散文着重从意境、情感中体味语言,而戏曲、小说则侧重于一些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它们各有要领,教师教学中要区别引导。
  例如《背影》中眷眷的父子深情,《荷塘月色》中的孤独迷惘的心境等,都融会在字里行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熏陶。
  2.科学语言和思维。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讨论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学语言”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而教师忽视了“科学语言”的教学,由此走上极端,认为文学能够包打天下,可那只是其一厢情愿的看法。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忽视“科学语言”的学习,这是由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决定的。
  “科学语言”多见于学术论著、政治读本和法律文书中,原先与人们的平常生活接触较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知识经济的发展,处理信息是学习、工作片刻不能离开的任务,对于个人来说,没有现代科学素养就不能成为健全的人格,具备迅速筛选、准确处理信息的科学言语能力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言语基本素质,因此,让学生学会严谨明确地语言表达,熟悉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严谨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科学性极强的议论文、说明文中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學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创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阅读应用类作品,还要阅读文学类作品,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
  
  三、情感熏陶——以语言为载体的人格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文本虽然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教法学法也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这些,它还有更高的要求,要内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教学对人的影响是渐近的、潜移默化的,其思想教育,必须不同于政治课理论传授,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时进行的,离开了语言感受与训练,便是架空的形式主义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要学生在语感训练中,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品味语言内涵,感悟文章哲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1.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体悟情感。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正确把握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另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还会用到典故、俗语等。在阅读作品时,学生理解作品的难点往往在这里。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把钻研的重点放在这些地方。《滕王阁序》有大量的典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其体会典故深刻的内涵,如“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推举司马相如给汉武帝,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话知音。年轻的王勃受邀作序,当时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化用典故,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2.通过语言鉴赏感悟文学意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这种物质载体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述的文学形象和思想情感,它们总是隐含在语句之中的。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这一语言意蕴理解、欣赏直至接受的过程。由于认知和阅历等因素,不是每一文学形象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们通过作家的叙写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宝玉的认知只停留在英俊、潇洒的层面,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赏析《西江月》,斟酌词中“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等词的意义,理解作者正文反作的手法,体会宝玉叛逆的性格。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教材的情感因素,可通过朗读引发、研读体味、可情景再现等以情导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走进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它是一门有关语言的学科,我们要遵循语言学科的学习规律,要有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其次,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文学、政史、科学、审美等多个方面,所以要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后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赏析语言,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至善至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上海:语文学习,2004年第2期.
  [4]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王秉容.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的回归.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其他文献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职业角色,各类从业者都有自己的心理压力,除了共性的心理压力外,还有本行业特定的心理压力存在。教师这一职业因其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奠基和传承作用而倍受社会的尊重和关注,社会也因此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教师的心理压力较之其他从业者更大一些。    一、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共性的心理压力  1.教师也是活生生的自然人,有自己的家庭、父母、兄弟姐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是布罗茨基的成名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哀思与认同感。本文从诗歌的整体意境入手,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
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本文主要从写作和性质两个层面论述打工诗歌的精神内涵: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银冠》的解读,展示了犹太文化与美国社会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认为在冲突中进行融合是犹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银冠》 犹太文化 美国主体文化 冲突 融合    一、引言    马拉默德被誉为是“犹太味最浓”的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犹太人在生活和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从而诠释了犹太民族的群体特征和民族精神。马拉
摘 要: 有关汉译英时如何确定主语的问题,本文从主语和主体以及语言学的角度,并且加以具体实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汉译英 主语确定 主体 语言学    翻译是有完整思想意义的文字转换工作,译文的文体、内容必须与原文一致,做到所说的“信、达、雅”。译的是完整篇章,而不是支离破碎、意义不连贯的词语。翻译要求译者从原著作代言人的角度去理解与剖析原作的思想内容,把原著的构思发掘出来。因此,译语应该是原
homophone,即同音异型异义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极为普遍,本文在给出了homophone的定义之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在修辞活动、新词构建及旧词新用的角度,详细论述了homophone在英
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她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摘 要: 转喻和隐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本文通过一系列例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二者在参照性和命题性等方面的区别,以期在英语教学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中对二者的使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转喻 隐喻 区别 参照性 命题性    转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英语教学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日常的语义分析和选词造句时,却往
朋辈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朋辈心理咨询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力军.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
摘 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日语的他动词句的意义构造和特征。一般来说,在日语中由他动词构成的他动词句的主语都是句子的动作主体,表示对宾语的有意识的动作,并引起宾语一定的变化结果。但实际当中有很多句子并不一定和这个他动词句的基本意义特征相一致。有些他动词句的主语并不是有意识地行使该动作,有些主语则根本不是该动作的真正主体。所以作者在搜集了大量例句、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日语他动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