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团队学习模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ankc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内容为中心”构建课程学习团队,结合实际项目,建立“个人学习+课程团队学习+项目团队学习”的“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合作发展”的发展思想和自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个人学习;团队模式学习
  作者简介:张奋(1972-),男,土家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黄铁(197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YB1012)、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FJG-09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2-0081-02
  
  当代大学生,受小学、中学个体化教育的影响,在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上,过多地强调个体性。个人的能力与才华虽然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知识的创新活动上,个人的认识广度及深度有限,这需要更多的个体成员一起形成合力,即构建学习团队,加大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提炼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内涵综合性很强,决定着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这一模式的需求尤为重要,从应用需求来看,优秀的IT企业亦深深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微软公司在研发Windows操作系统时,有3000多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多万行代码。在现阶段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作为个体被动地学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点的学习,轻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教学的现象,难以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研究,通过构建学习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和,增强专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已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团队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1.团队式课程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其创新能力越来越多地成为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摒弃僵化保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IT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同时,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全面的、复合的,是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只注重简单理解式的学习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必须在大学阶段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适应不同的职业特点和需求。基于团队模式以内容为中心构建学习团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团队精神能带动认识能力的良好发展
  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大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基本能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短处才是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如在采取团队形式的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团队协作基础上的团队竞争力,认识到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现了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了认识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团队意识能够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助其建立协同学习平台
  团队一旦形成了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便具有了高涨的士气,成员会自愿将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可营造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如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博客等建立对话关系,师生之间、成员之间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
  4. 团队模式有利于快速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生大学之前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竞争中度过的,学生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因而他们只具有单兵作战的经验。大学教育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模式培养,是以每个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互通有无,所形成的心态则是宽宏大量,而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对知识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创新。[1]
  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团队协作学习调研分析
  现阶段,国内外高校对课程教学中的团队协作学习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对部分研究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一阶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部分专业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调查,笔者发现在团队学习的认识上还很不平衡,具体措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另外,在内涵建设和创新能力拓展等方面,亦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
  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的余方亮老师完成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团队合作意识重要性调查和队合作学习实际情况调查,通过调查,56%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26% 的大学生认为较重要,认为一般和不太重要的分别为13% 和3%。这就表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数同学认可。另外,大学生在对知识学习中的团队精神的自我评价中,认为很好的仅仅有36%,说明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团队精神不够自信,同时也说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还有很大的空间。
  徐州师范大学梁银老师认为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在团队中表达与沟通是极其重要的,要能把自己好的想法、建议和所做的工作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和共享,与别人进行交流,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每个人更大的潜能。
  华中科技大学刘玉老师领导的Dian团队研究表明,团队以学生管学生、顾问制等拓展了导师制内涵,形成了“导生制”模式,从而创新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项目制团队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Dian团队坚持人才培养第一,科研第二,开发本科生科研潜能,实现了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四赢,开展了在学校领导下进行的由“体制外”纳入“体制内”的探索。[2-5]
  同时,笔者对湖南文理学院等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团队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认为团队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5个:依次是团队目标、内容构成、成员关系、信息沟通以及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现有的团队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下面几个问题。
  (1)缺乏形成课程学习团队的大环境,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习惯让学生“各自为政”;
  (2)对团队共同的研究目标缺乏深入的研究验证,导致最终实效性不强;
  (3)团队的成员和内容的布局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
  1.“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根据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特点,构建新型的团队学习模式:前期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后期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建立 “个人学习+课程团队学习+项目团队学习”的“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合作发展”的发展思想和自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2.“团队学习模式”的实施
  (1)个人学习模块。
  在指导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弄清学习内容的前期和后续课程内容,并对学习内容列出学习提纲、写出学习计划。
  指导教师分析各成员的学习计划,指导完善;根据计划组织学习,定期分析学习情况,对每位团队成员学习作出评价,并按时提交个人学习阶段总结。
  将知识内容理出提纲,按模块组织,指导教师对所设定的知识内容进行总体安排、指导、管理和监督。
  由任课教师负责,对向前学习部分、向后学习部分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评指导,明确团队学习任务。
  (2)团队学习模块。
  构建学习团队(5~8人),实行队长负责制,学习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合作,指导教师对所设定的内容进行总体指导。由任课教师负责,按照学习进度进行讲评指导。
  根据内容,学习团队确定内容主题,并收集整理相关知识信息。 各团队根据内容模块分工,队长根据学习进度定期安排集中召开会议,掌握并分析主题内容的学习进展,对难点汇报指导老师,进行重点分析。
  各学习团队根据学习定期进行工作小结,对每位团队成员学习作出评价,分析存在问题,完善学习内容。各学习团队对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学习结论,以论文形式撰写总结(报告计划、解决方法、关键技术、结论及分析等)。各学习团队汇报学习情况,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各团队评议、总结,得出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评价,对创新点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按照模式构建的规划要求,以计算机专业课程团队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运行方案和实施方法为实例,对进行实践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内容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团队学习模式的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师以课堂教授知识为主的方式,由教师是主体,以“教”和“讲”为主转向扮演导演者、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当学习知识的主体,指导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去认识、分析并掌握知识。将传统的个体学习推广到团队学习之中,以课堂为基础、团队为延伸,分层次学习,提升了学习标准,更新了学习内容,为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能力、素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进一步改进并发展了“第一课堂注重基础教育、知识传授,重点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第二课堂注重发展能力和个性,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技能和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映红,刘晓莹.论大学生团队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
  [2]钟国辉,刘玉.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张建林.“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4]余方亮.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
  [5]梁银.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J].计算机教育,2007,(7).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锅炉课程设计是“锅炉原理”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手工热力校核计算与在EXCEL中做验证性计算相结合这一创新模式,达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锅炉原理;课程设计;EXCEL  作者简介:张小平(1964-),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刚(1965-),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期刊
摘要:以汽轮机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对汽轮机系列课程的教学安排、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的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汽轮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运民(1960-),男,安徽宿州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录平(1963-),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
期刊
摘要:通过对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的差异分析,在提炼培训教师核心能力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构建培训教师核心能力基本指标体系,对利用绩效管理促进培训教师提高核心能力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职工培训;教师;核心能力;绩效管理  作者简介:郑新伟(1963-),男,浙江仙居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1)廖海涛(1971-)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解决“电工技术”课时日益减少、内容日益膨胀这一矛盾,尝试对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开放式实验教学力度,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电工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肖桂凤(1979-),女,安徽祁门人,解放军炮
期刊
摘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高职高专课堂教学的备课、讲课技巧并应用到理论课教学中,有效地解决了理论课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学习理论;技巧;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杨新明(1967-),男,湖北黄梅人,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副教授;向彬(1990-),女,湖北黄梅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
期刊
摘要:PowerWorld Simulator是一款大型电力系统分析专业商用软件,具有友好便捷的可视化分析界面。应用该软件辅助“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使波阻抗、自然功率、潮流分析、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分析、无功补偿及电压调整等理论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owerWorld Simulator;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可视化  作者简介:郭振威(1974-),男,湖南
期刊
摘要: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工具也由原先的书本这种传统的工具逐步转变为计算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主题。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等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点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人力资源配置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及辅导员职能不断拓展的规律。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白永生(1980-),男,陕西清涧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讲师;邱杰(1974-),女,山东诸城人,桂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让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就能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本文对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和评论,明确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马晓芸(1983-),女,陕西子洲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程云行(1966-
期刊
摘要:中文本科师范生“三维立体,全程整合”师能训练模式立足于把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学科教育实践为经,以学科专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为纬,立体推进,系列整合,全程运行,使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师能训练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科学体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人文性、综合性、活动性等个性特征,借助定向安排、整合提高、系统测评、反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