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科深度的美术“1 X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LHQC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多年来在“深度学习”领域进行深耕,在美术教育上收获显著,其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美术“1 X教学”可以为业界提供借鉴。
  最近十年的课改进程中,中小学美术课程逐渐扭转了以往“重技法、轻素养”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作为“情感人”“道德人”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些可喜成绩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低段到高段呈现出“热爱—喜欢—平淡—无所谓”逐年弱化的态势,导致学生看似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并不能掌握一项美术特长伴随其成长,美术课程陷入“博学无术”的状态。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了深度课堂三要素,即学科深度、交往深度和思维深度。学科深度指向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教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度,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中,探究出美
  术“1 X教学”路径,这是落实学科深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美术“1 X教学”要求教师树立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理解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与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 X教学”基于国家美术教材,用整体、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美术知识与技能,采取主题单元式教学形式,总结、提炼课例课型,从而改善美术课程“碎片化”的教学现状,让美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
  “1 X教学”中的“1”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的通知》中的“一项艺术特长”(该通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从方法层面看,“1”是美术项目。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由于美术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关于“1”的项目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具体情况选定与调整。它应该在美术学习中处于基础及核心地位,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写生教学贴近美术核心素养,具备诸多优势,松山湖中心小学把它作为抓手“1”实施教学。“X”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及的美术素养。通过“1”的系统学习,可以将“X”进行串联,使学科深度得以更好体现,帮助学生实现美术素养的协同发展。如何正确把握“1”的特质,以及如何处理好“1”和“X”的关系是学科深度体现的关键所在。
  一、“1”的连续性
  美术技能的生成是一个连贯、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构建更系统、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1”的实施中,注重美术学习的连续性。
  1.课程时间与学习内容设置集中连贯
  每学期美术教学总计27课时,其中“1”(线描写生、淡彩写生)占12课时,采用单元式教学方式,在每学期第5~11周,连续6周开展教学。这便于师生集中准备学习材料,保持学习连贯性,强化写生技能。
  2.教学内容梳理整合循序渐进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指导下,研究者将现行使用的岭南版美术教材中关于写生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依托现行教材资源,将教材之外的两个板块进行统整,汇编出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课例。教材之外的资源来自各版本美术教材,研究者结合儿童心理年龄,将这些资源根据地域文化特點进行了创编融合。
  线描、淡彩隶属于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线描写生校本课程内容包含三个类别—“花卉·蔬果”“日用·玩具”“人物·景致”,1~6年级每学期均以此为主题进行单元式教学。以1~3年级的“花卉·蔬果”内容为例,一年级初学者选择造型简单、线条感明显的静物为写生对象;二年级选择纹样突出、结构略微复杂的静物开展写生活动;三年级则侧重于细节及质感表现。学习内容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线描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积累中掌握技能,形成素养。
  二、“1”的阶梯性
  1.知识要素渐层式设置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结合每册课本写生课例的教学知识点,以及儿童写生的技能要求,研究者概括归纳出每个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素。以四、五年级淡彩写生教学知识要素为例,四年级学生通过淡彩写生学习要掌握冷暖色调的水彩调配,能够进行简单事物的色彩描绘。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运用干湿画法表现不同事物的肌理质感,可以运用水彩综合技法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学习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进阶
  式“知识链”。
  2.考核评价逐级式量化
  美术学习是一个发展性过程,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操作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二年级线描写生考核评价表为例,从“画童”到“画仙”的逐级式量化,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存在,这对于发展个人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修正、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会起到推动作用(见表1)。
  三、“1”的吸附性
  项目是提升素养的载体,而素养的积淀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技能,解决问题。“1”与“X”二者相互交融,互促互动。下面以《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来具体阐述“1”与“X”的相互吸附关系。
  1.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师:教室里的课桌摆放很整齐,为什么在图片中却没有平行排列呢?而且后排的同学和前排的同学相比较,突然变“小”了,这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图像辨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呵护学生原发性的直觉和体验,对透视进行初步感知与理解。
  2.引导发现,深化理解   师: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三幅图对比观察,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变化?
  生:路灯近高远低;近处街道比远处要宽,靠近前面的物像清晰,远处的模糊……
  师:这些现象叫作透视现象。有变化的线叫透视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叫作消失点,消失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请同学们描绘出卡片中三个物体的透视线。
  【设计意图】比较观察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赏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师:这张风景拼图中的景物合理吗?欢迎大家来找茬,并且重新拼摆出你认为正确的画面。
  生:马路应该前面宽后面窄;行人是近处高远处矮;出租车越靠前越大,越靠后越小……(重新组织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不断提取以往的知识积累线索,与当下图片中引发的问题发生链接式融合,或排斥,或对应,或反复试探,一直到最终融合,生发出新的认识,完成审美判断。
  3.获得方法,解决问题
  师:一个房间内,会有以下物品(床、衣柜、书桌、凳子……)从拼图中选择几样,思考如何布置比较合理,你能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吗?
  【设计意图】学生图像辨识与思维引领同步深入后,在分段突破、步步推进的理解中,课堂最终达成了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学生在结合个人性格特点进行创意实践,完成美术表现的过程中,强化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1”的永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稳定与持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1.教学资源库
  美术课程组制作、收集了丰富的写生学习资源,以“微课”形式构建線上学习“数据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参照学习。开放的学习方式成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支架。
  2.美术成长档案袋
  不搞“一刀切”的模式化管理,美术成长档案封面、内容储存形式、自我评价与反思均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制定。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养成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个性品格,并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成功感、喜悦感,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在深度学习引领下,美术“1 X教学”的构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支撑点,很好地阐释了“技艺—能力—素养”的递进发展关系,优化了美术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改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 于洪民.音体美学科的深入剖析与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
  究,2019(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五育融合行动变革中,学校文化对高标准的目标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实践行动的内生张力等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动变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与共进共生性的特性。泸州市江南小学立足实际,主动变革,深入探索适性育人理念文化、课程文化、研修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五育融合行动中的实施路径,以特色的办学实践为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创新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样本。  【关键词】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语文课堂中的延伸拓展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的有机延伸,开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伸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的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1.从语言品味角度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
同是课文《掌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带给人别样的感受。  第一自然段: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案例一】  师:读了课文,文中的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生:英子是—个残疾的女孩。  ……  师:为什么
教育是什么    我愿意把教育看成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路上的行者。决定每个人旅途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是过程中无边的风景:有时,可能是难以逆料的困难和痛苦,有时,则可能是不曾预约的美丽和幸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朱永新先生这话,我深以为然。而对
本刊讯 2017年6月5-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测评与阅读素养提升”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为公益性质,参会人员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教研员、主管校长,还有部分高校研究人员、图书编辑等,参会人数达到300余人。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坚主持。  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
我们总开玩笑“白痴是会传染的”,没想到这话还真说中了——科学家最近发现了“白痴病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chlorovirus ATCV-1的绿藻病毒,它被证实能让人类“变笨”。  经过调查,感染者的智商、注意力、视觉处理能力均有所下降。有趣的是,本身没有携带chlorovirus ATCV-1的人,并不会通过游泳接触藻类感染这种病毒,因此,科学家推断这是人
幼小衔接是幼儿期主要的挑战之一,对幼儿未来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普遍认为幼儿园大班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核心内容以及教学时长保持一致能够促进教学的连续性[1]。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厚生劳动省在《保育所、幼稚园与小学的衔接事例集》中提出幼小衔接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儿童交流、教师沟通和课程衔接,其中课程衔接是重要且困难的,也能真正达到一贯教育的目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以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组建学习小组,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为项目主题,开展教师项目式学习,在分析项目式学习关键要素的基础上,从主体参与、团队协作、项目选取、问题驱动、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学习小组的持续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教师专
课堂只有实现了由教师主宰向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才能是真正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换一种说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要做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个别化选择。  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韦庄的词《菩萨蛮(其二)》作为自主赏析的篇章,放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中。词作如下: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你的脸就是身体的预告牌。在脸上,写满了你的饮食、健康以及情感方面的信息,就如同脸色苍白意味着生病一样,“你过胖了”、“下身容易堆积脂肪”等其他信息也会在脸部显现。减肥的第一步还是应该从镜子前就绪,看看自己属于那种脸谱,让你的脸告诉你该怎么减。    What’s脸谱瘦身  脸上布满经络,每一根经络都牵动身体的器官和肌肉,一旦某个地方的经络因为毒素不畅而堵塞,直接在脸部的表现就是浮肿。因此观察浮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