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性,但不用身体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主人公和我完全没有关系
  
  笔者:融融,你好。你1987年离开上海赴美留学,1997年才开始小说创作,这些年来离国内文坛一直比较远,最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一年推出了你三部作品,这次回国又赶上《夫妻笔记》热销,会不会觉得有点意外?
  融融:应该说很高兴,很幸运,但并不太意外。其实我这次回国主要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小说做宣传,而是代表美国轻舟出版社来和国内的一些出版社洽谈合作,我们有一批很优秀的海外华语小说要推荐给国内。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华语文学更是气脉相通,我们社这些年就出了不少国内作者的小说集,我想以后国内外出版社的合作还会更常见。
  笔者:《夫妻笔记》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小说技巧上可能略微有些粗糙,但内容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其中聚焦于提升个体内在潜能的性爱,与时下以身体来了解并证明外在世界的作品大不相同。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被归入“身体写作”那一类?
  融融:非常感谢你读懂了我的作品。其实我写这部小说起因与国内大量炒作美女作家有关,我看过一些她们的作品和海内外的评论,觉得性爱在她们的笔下过于原始,与此同时,西方的性爱作品开始滑向性虐待性侵害,以撕裂和毁灭来呈现美感,我觉得这只是创作的一个方面。艺术的领域是无限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任何一元的极致都应该是美好的。拿性爱来说,生活中的性爱可以如歌如诗,表现在艺术中就更加完美,更接近人性的真善美,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文字来传达这些美妙的感觉。
  笔者:看来你的跨国婚姻还是很让人羡慕的(笑),女主人公佩芬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你生活的写照?
  融融:不,佩芬和我完全没有关系。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素素的美国恋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已经有很多这样的议论,其实根本不可能将小说情节和真实生活一一对照,只是略微有一些影子,运用了一些生活素材而已。到写作《夫妻笔记》的时候,我真正重视的是艺术层面的个体,不主张多写社会,太现实了会削弱作品的文学价值。
  
  中国的性爱观总体来说落后于西方
  
  笔者:《夫妻笔记》的宣传语是“以性爱的杠杆正面撬开‘生命移植’的人性深广”,在你看来,性爱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方面吗?
  融融:非常重要。生活中可以有许多伪装,唯独上床之后是不能伪装的,要知道一对男女是否相爱,只要看他们在床上的表现就足够了,一个在性爱上自私冷漠的人绝不可能真心爱对方。宽容,耐心,奉献,互助等美好品质最容易在床上表现出来。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做过一期专辑,通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来阐述性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笔者:我在你的小说中已经看到这一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健康的、自由的性爱都表现在西方人身上,而这对中国夫妻一直处于被挖掘、被解放的境况中,你对中国人的性爱状况真的这么悲观吗?
  融融:中国在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包括性爱领域。但是历史的包袱很重,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今天仍旧有影响。很多中国女人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性高潮,同时很多中国男人一辈子只是在完成任务,中国人的性爱和他们的生命力一样,长久被压抑了。尤其近代中国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更恶化了这种局面,比如小说中任平父亲的遭遇,就是他灵魂深处始终无法跨越的障碍。
  笔者:也许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中国历来不缺少严苛礼法束缚下生命力勃发的情爱故事,而顺应现代个性解放的潮流,中国人性爱中这些病态的部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融融:不一定是病态,而是中国的性爱观总体来说落后于西方,这是相对于历史进程而言的一种保守。我们需要忠实于身体的感受,需要通过破译一些原始的密码来发掘生命潜在的能量,必然会有这样一种趋势。
  
  婚姻制度的出现主要还是为了确认财产和子女的归属
    笔者:《夫妻笔记》里夫妻双方各自的叙述穿插进行,这种简洁的结构方式在——开始给了我较大的错觉,使我误以为夫妻双方会逐渐达成生活上的共识,但直到小说结束,这种灵与肉的交融到底没有出现。
  融融:对,其实他们之间的交流一直是错位的,任平被妮可点燃的时候佩芬还没有开始蜕变再生,等佩芬觉醒之后任平却又在药物治疗期,总的来说,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夫妻关系并不必然保障情爱和性爱。
  笔者: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婚姻制度的出现主要还是为了确认财产和子女的归属。
  融融:是的,这只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的一种手段。所以当我小说里的夫妻走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之后,他们只能分道扬镳。
  笔者:这种更高的境界是合谐的、彻底的性爱吗?
  融融:是以自由为内核的性爱。生活有许多的苦难,这对夫妻为申请绿卡忍受的一切茫然和无奈都是必然的,我们要从这些功课中学会爱,爱人,爱世界,爱生命,即使死亡最终无法避免,也不要悲观,就像小说中露西的病逝一样,有点神性在。
  笔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你小说中的性爱描写特别富于诗意和音乐感吧,和现实主义笔法的沉重而朴实的生活相比较,区别很明显。
  融融:好的小说需要想象力。而且爱的力量确实远远超越生活的常理,小说中妮可的病是有原型的,我一个朋友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偏偏一看到她的情人就不发作,这绝对是真的。
  笔者:爱情的确神奇,所以你最终把马克塑造成一个坏人,他导致佩芬被模特公司开除,这不仅仅是反对商业化。
  融融:马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小说中没有一个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好人坏人是现实生活的标准。佩芬的觉醒应该说轨迹鲜明,她先是因为爱上贝利而承认身体不可遏制的渴望,然后马克使她明白纯粹的性爱并不只限于和特定的男人,最后葛莱西雅的话指出她有转变为同性恋的可能。但纯粹的东西常常是想象中的极致,是人们追求的梦想,何况佩芬对马克并没有感情,失去他并不痛苦。
  
  我倾向女人回到家庭
  
  笔者:你的这些想法听上去很有点女权主义嘛(笑)。
  融融:其实现实生活里我并不女权至上,我甚至主张女人回到家庭 (笑)。我在自己的散文集中表达过这个观点,女人回到家庭并不是简单的二等公民,而是管理家庭,也是一种职业和学问,回到家庭的女人具有双重的光荣。
  笔者:问题在于,女人从工作回到家庭和从家庭重新回到工作并不是完全的双向互通,我们都知道后者阻力远大于前者。
  融融:那是社会的问题,我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女人也好,男人也罢,都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空间,没有哪一种生活的体验是完美的,只有合起来才会趋向完美。
其他文献
摄影/王耀东  初夏的晚上,去衡山路上的香樟花园喝卡布基诺,耳边萦绕着流浪歌手漫不经心的歌声,我默默享受着在热热闹闹人群中的孤独。  突然,一张浓装艳抹的女人的脸掠过我座位的窗口,她披散的头发和猩红的嘴唇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惧。我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尽管那女人早已不在,可我还是抛下喝了一半不到的卡布基诺,匆匆逃离了。  在我,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发生。可笑的是我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自己如此害怕。也
期刊
当今乘公交车或地铁主动给我这年逾七旬的老朽让座的人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少之又少。在下自忖有点修养,跟人家去抢座位,未免有失自尊。一般情况我在终点站下车,只要站在两排座位前,等到中转大站,有大批的人下车,这时“座位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坐定后如见到有老妪或孕妇上车最先起来让座的几乎总是我。  有人不免要问:一个已退休十几年的人大清早去赶地铁为何故?这是因为老同事极力邀我去他女儿开的设计事务所当顾问,实在
期刊
“我送你一束花吧。”——“我要的花,你是买不到的。”  “是什么?”——“黑郁金香。”  站在窗前的晚风里,细细历数着18岁梦季里的一片片落叶。  很爱的花是黑郁金香。喜欢那种墨紫晶的眼神,藏在层层花蕊里历数清冷。深沉而柔和的故事,是属于夜的颜色。  她的名字叫做——夜皇后……  “你还在等吗?”——“我会一直等下去。”  当记忆背起行囊向青涩告别的时候,彼岸飘来岁月的歌。终有一天,天真与单纯会如
期刊
初看之下,居然把图片上的“东北新粮专列”看作了“东北新娘专列”。以为出了新。想有“东北新娘”组合成专列。浩浩荡荡进入上海欢度蜜月。也不失为创意。但转而一想,新娘来了,新郎做什么呢?没有新郎,何来新娘?  是错了。错把“新粮”当“新娘”,为何就不当“新郎”来看。同样一字之差,就不愿看新郎而愿意看新娘,这潜意识里,是有看新娘子的观念在作祟。性意识在这样的图片里可以读出来,是个教育。  也不一定都会这样
期刊
5大箱漫画书等着我    没到日本,晓得日本是漫画王国。到了日本,还知道漫画被民间列为茶道、歌舞伎、相扑之后的第四大国宝。  在国内认为日本是漫画王国,那只是听说,等到了日本,无所不在的漫画,却让我超过对樱花的体验。我到日本是将近4月中旬,樱花的前线已经掠过九州地区,在春光明媚的大自然我只能感受樱花凋零于泥土的芬芳,到了新居的寮(大学安排访问学者或留学生居住的宿舍),在打扫房间的时候,累的不是灰尘
期刊
人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对我而言,则成了“黄山归来不上班”。我是在黄山的莲花峰上和老公一起望着冉冉升起的火红太阳的那一刻,做出了我人生中最率性最诚实的决定:辞职回家。  尽管事到如今已经快一年了,但是亲朋好友对于我在经过多年奋斗顶着两个硕士事业刚刚起步的情况下选择“沦为”“家庭主妇”还是颇为不解,追着赶着问我为什么。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虽然常常随着我心情的起伏而略有不同,来来回
期刊
弗兰克阿巴纳尔是上世纪60年代国际知名的巨骗,他所犯的诈骗案不知其数,其中有许多大案奇案惊动全世界。可是他在被捕后在监狱里关了不久就被联邦调查局保释出来,因为联邦调查局需要利用他的经验和头脑来破案。如今他大出风头,成为著名导演斯比尔伯格电影中的主角,由曾经主演《泰坦尼克》的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他。    凭借翩翩风度和如簧之舌,他到处受到欢迎——免费住豪华饭店,将漂亮女人骗上床。在短短5年中
期刊
掐指算来我离开国有体制超过十年了。回想这些年风风雨雨,似乎无所谓喜、无所谓悲,更多的是流光易老的感慨和无奈。也曾有过许多青春的梦想,“豪情万丈”、“一飞冲天”、“辉煌”,诸如此类的词句激荡在胸。可如今,青春也都去了,并无辉煌。  多年不见的好友问起我的近况,我总爱以一个老故事自嘲。故事的主角是个老秀才,一生了无建树,生有两子,一取名为年纪,另—取名为功名。某日秀才窗下读书,听闻两子村外拾柴归来,便
期刊
有一件事我一直愧对施大畏。前几年,我在一篇写他的报道中说他身高1.78米,其实,他是1.87米。不是因为我比他矮5厘米而嫉妒他,实在是笔误。一个小小的笔误,让他活生生矮了9厘米,恐怕也让他错过了许多招惹他犯错误的机会——他可能因此会恨我,但他太太会感谢我的。  施大畏英俊高大,50来岁的汉子,像是40才出头,实在是海上画坛不多见的美男。  有的人天生器宇轩昂,有领袖之相。施大畏便是如此。即便是和一
期刊
我真的不想写陈逸飞了。自从他去世那天起,自觉的和“被迫”的,我自己都不清楚已写了多少篇关于他的文字。每次写他,对我来说都是折磨。你可以理解吧,如果你死了个朋友,天天让你写他,回忆他,那是种什么滋味?且这朋友又如此出名,这么写他,好像自己在借机作秀似的。  陈逸飞在世时,我很少写他。他也不要求我写。每当我想写点什么时,他常说:“弗要写了,省点力气吧。阿拉是朋友,一道白相相,弗要有心事。”既然是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