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共党史,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及的重要会议做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路径也顺沿着党的代表大会及党的一些重要会议而展开。
关键词:党的代表大会;重要会议;中国革命;新道路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谨记国计民生,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之中,时刻没有停止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大革命后期开始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探索,并通过党的重大会议将其革命思想展示给世人。学界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界定为:相对于中外历史上传统的以攻打城市为主要目标而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主要内容是搞“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1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懵懂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成为革命先驱们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指南针。20世纪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外部条件。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给中国革命的未来带来了曙光。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一大开始模仿苏联革命模式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提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口号,从此踏上了探索中国革命胜利途径的道路。中共二大虽然提出联合农民阶级的思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仍然是以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为主。大革命失败后历史环境和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一条与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中心论”仍在中央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后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俄國人的路”前仆后继,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毛泽东等同志逐渐懂得必须考察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革命新道路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1925年韶山农运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使毛泽东改变了过去的革命路径思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毛泽东在武汉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就湖南问题的发言中明确提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上山”思想道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萌芽。
在党的三大会上 ,毛泽东在力促国共合作之基础上 ,亦发言介绍湖南农民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强调工运与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见表1
在党的四大上 ,中共中央也强调了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了毛泽东等通知起草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提出不解决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见表1
表1 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五大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重心是在城市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思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什么道路进行革命,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处于此时的中国现状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城乡发展极端失衡,农村中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反动统治者不可能像控制城市那样控制全国极为广大的农村。结合当时的情况,党把革命活动的重心转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应该说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探索革命道路的新起点。
3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发展及成熟
3.1 革命新道路的初步形成
八七会议前瞿秋白等领导同志对革命新道路做出过相应的探索,其写出《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一文,在深刻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目前重大的问题”,提出的“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的思想与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和紧密联系。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关于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和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相结合的一些重要思想,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踏上革命新道路征程。“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是它还没能根本解决为革命寻求新道路的问题。
基于与中央不同的认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了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队伍向罗霄山脉进军,随后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将他的武装“上山”思想付诸实践。并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进军方向的改变意味着由向大城市进攻改变为向农村山区进军,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意味着工农联盟路线实施,毛泽东把武装“上山”思想上升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于井冈山斗争经验总结,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对“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和政策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使中国革命的农村战略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在这个阶段, 党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起义。大会肯定了建立工农革命军是决定新的革命高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更大发展的基础。会议提出大会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发展红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要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夺取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的基础的”。这说明,中共六大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描绘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轮廓。对此,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评价说: “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六大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 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见表2. 然而,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不仅需要具备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且需要解决了特殊国情和党情下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才标志新道路的开辟。为此,为了统一党内思想,毛泽东领导全军开展了一场历时一个月的大讨论,努力弄清楚红四军党内错误思想的表现及其来源,探讨出纠正的方法。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会议上着重解决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党内在思想上形成统一。从根本上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形成了农村中心思想。古田会议的召开,找到了党建新路, 解决了开辟新道路的关键问题,批评了错误的流寇主义思想,清除了开辟新道路的障碍,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农村为中心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
1930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这两篇著作作为标志,毛泽东于1930年上半年初步或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3.2 革命新道路在实践中发展
在1935年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初步找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没有立即被全党接受,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城市中心论。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的开端,从而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在全党的贯彻有了组织保证,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党在民族战争中坚持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把阶级斗争的形式运用于民族斗争。通过1935年瓦窑堡會议与1937年洛川会议,把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发展成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把没收地主的土地演变成为减租减息,既坚持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又适应了抗日的新形势的需要,在中国革命的总体上继续坚持以农村为重心。因此,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快速地扩大解放区,猛烈地扩大人民解放军;把游击战争演变成为运动战,歼灭战;以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动解放战争的发展;继续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与国民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为基本的作战方针,从而促使战争逐渐由国民党的一支独大转变为力量平等抗衡。
3.3 革命新道路完善与成熟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9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实现。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熟。见表2
表2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完善与成熟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革命道路。由此形成的道路理论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4 结论
革命分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革命指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斗争,广义的革命包含狭义的革命和完善社会制度的改革。中国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已经完成,但改革之路尚未完成,全党全国各族人员仍需加倍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扬,吴志葵. 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3)
[2] 龚超.毛泽东与武装斗争[J].党史天地. 2005(12)
[3] 王天文,王德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浅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3(05)
[4] 张树宣.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探索[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3(04)
[5] 罗平汉.古田会议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J]. 福建理论学习. 2010(01)
[6] 王玉云.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作者简介:
贾海刚(1986~ ),男,河南滑县,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 。
魏平强(1988~ ),男,四川资阳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党的代表大会;重要会议;中国革命;新道路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谨记国计民生,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之中,时刻没有停止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大革命后期开始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探索,并通过党的重大会议将其革命思想展示给世人。学界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界定为:相对于中外历史上传统的以攻打城市为主要目标而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主要内容是搞“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1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懵懂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成为革命先驱们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指南针。20世纪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外部条件。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给中国革命的未来带来了曙光。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一大开始模仿苏联革命模式对中国革命进行探索,提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口号,从此踏上了探索中国革命胜利途径的道路。中共二大虽然提出联合农民阶级的思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仍然是以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为主。大革命失败后历史环境和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一条与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中心论”仍在中央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后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俄國人的路”前仆后继,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毛泽东等同志逐渐懂得必须考察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革命新道路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1925年韶山农运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使毛泽东改变了过去的革命路径思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毛泽东在武汉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就湖南问题的发言中明确提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上山”思想道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萌芽。
在党的三大会上 ,毛泽东在力促国共合作之基础上 ,亦发言介绍湖南农民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强调工运与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见表1
在党的四大上 ,中共中央也强调了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了毛泽东等通知起草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提出不解决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见表1
表1 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五大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重心是在城市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思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什么道路进行革命,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处于此时的中国现状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城乡发展极端失衡,农村中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反动统治者不可能像控制城市那样控制全国极为广大的农村。结合当时的情况,党把革命活动的重心转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应该说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探索革命道路的新起点。
3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发展及成熟
3.1 革命新道路的初步形成
八七会议前瞿秋白等领导同志对革命新道路做出过相应的探索,其写出《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一文,在深刻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目前重大的问题”,提出的“耕地农有”、“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的思想与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和紧密联系。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关于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和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相结合的一些重要思想,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踏上革命新道路征程。“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是它还没能根本解决为革命寻求新道路的问题。
基于与中央不同的认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了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队伍向罗霄山脉进军,随后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将他的武装“上山”思想付诸实践。并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进军方向的改变意味着由向大城市进攻改变为向农村山区进军,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意味着工农联盟路线实施,毛泽东把武装“上山”思想上升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于井冈山斗争经验总结,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对“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和政策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使中国革命的农村战略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在这个阶段, 党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起义。大会肯定了建立工农革命军是决定新的革命高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更大发展的基础。会议提出大会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发展红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要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夺取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的基础的”。这说明,中共六大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描绘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轮廓。对此,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评价说: “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六大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 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见表2. 然而,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不仅需要具备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且需要解决了特殊国情和党情下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才标志新道路的开辟。为此,为了统一党内思想,毛泽东领导全军开展了一场历时一个月的大讨论,努力弄清楚红四军党内错误思想的表现及其来源,探讨出纠正的方法。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会议上着重解决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党内在思想上形成统一。从根本上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形成了农村中心思想。古田会议的召开,找到了党建新路, 解决了开辟新道路的关键问题,批评了错误的流寇主义思想,清除了开辟新道路的障碍,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农村为中心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
1930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这两篇著作作为标志,毛泽东于1930年上半年初步或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3.2 革命新道路在实践中发展
在1935年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初步找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没有立即被全党接受,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城市中心论。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的开端,从而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在全党的贯彻有了组织保证,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党在民族战争中坚持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把阶级斗争的形式运用于民族斗争。通过1935年瓦窑堡會议与1937年洛川会议,把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发展成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把没收地主的土地演变成为减租减息,既坚持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又适应了抗日的新形势的需要,在中国革命的总体上继续坚持以农村为重心。因此,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快速地扩大解放区,猛烈地扩大人民解放军;把游击战争演变成为运动战,歼灭战;以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动解放战争的发展;继续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与国民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为基本的作战方针,从而促使战争逐渐由国民党的一支独大转变为力量平等抗衡。
3.3 革命新道路完善与成熟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9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实现。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熟。见表2
表2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完善与成熟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革命道路。由此形成的道路理论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4 结论
革命分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革命指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斗争,广义的革命包含狭义的革命和完善社会制度的改革。中国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已经完成,但改革之路尚未完成,全党全国各族人员仍需加倍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扬,吴志葵. 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3)
[2] 龚超.毛泽东与武装斗争[J].党史天地. 2005(12)
[3] 王天文,王德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浅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3(05)
[4] 张树宣.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探索[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3(04)
[5] 罗平汉.古田会议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J]. 福建理论学习. 2010(01)
[6] 王玉云.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作者简介:
贾海刚(1986~ ),男,河南滑县,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 。
魏平强(1988~ ),男,四川资阳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