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我又去霍山。
霍山是出茶的地方,半年里两次去霍山,就是因为那里的茶。有人说安徽有“三黄”:黄山,黄芽,黄梅戏,可见霍山黄芽之声望。上一次去霍山,是2016年秋天,宿佛子岭镇。初到当天,我们就去佛子岭水库。一路桂花飘香,农家有茶园,周边竹林、果树,生态真不锚。途中遇当地村民,很自豪地说:“你们大城市水不行。我们这里的水,清凉凉的,好喝。你们那里的水,难喝死了。”
她说的是实在话。这里的剐水,据说是来自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山泉,清凉凉,甜冽冽,能不好喝吗?
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镇上转悠。我想寻找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霍山黄茶,更想用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剐水泡一杯。遗憾的是终究没有找到。街上大凡卖茶的,标的是霍山黄芽,卖的却是霍山“绿”芽,用绿茶工艺加工的霍山茶。
一家经销土特产的商店,有霍山野生茶卖,我让店主拿出来看看。她打开冰柜,取出两袋,一袋是4月7日采制的,另一袋是3月30日采制的。女店主给各人泡上一杯,茶不错,尝之则完全是绿茶口味。
我问怎么回事?她说现在都做绿茶了。我说是不是图省事,省一道“闷黄”的工艺?她说对对。
我又问:“你这里有没有传统的黄茶?”她坦言没有。“现在按传统手艺做的人,太少了。花工夫不算,而且有些不懂的客人还会说你这茶发黄了,还卖得比的新鲜碧绿的贵?”
我心中不免纳闷,这传统的霍山黄芽在一千多年前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至明清更是被列贡品,为宫廷内用,怎么现在忽然绝迹?
从性价比看,这店里清明前后采制的野生绿茶也不错,众人随我买了不少。
回上海后,我去看好朋友江宏,送去霍山野生茶。江宏喜皖茶,一喝就说这茶香,好喝。我说传统黄茶工艺的霍山茶更香。俩人当即相约第二年茶季再去霍山。
霍山山脉与豫鄂皖边境的大别山相接,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霍山全县,其转折处,有称“霍山弧”。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大化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磨子潭等地,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林茶并茂,茶树生长环境极佳。
为找到真正传统的霍山黄芽,我们从湖北穿越大别山去霍山途中,通过安徽作家许辉,联系上霍山县科技局的作家张颖。
与张颖见面时,还有霍山作家杨苏力、县茶办的干部杨义应。
张颖说:“用传统黄茶工艺做茶的太少,我通过茶叶专家和茶办,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老茶农包义兴,他坚持在做,做得最好。今天我们就去找他。”
我满心喜悦,去年“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年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古话“出门靠朋友”,真是一点不错。
包义兴的茶厂在白马尖金竹坪。我们从县城一路寻去,山溪、松林、茶园在车窗外掠过,满目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老茶农包义兴在茶厂门口等候,得矢口我们来意,他很高兴:“传统黄茶工艺,好多人已不会做哩,不少人要拜我为师,学呢!”他有点自傲和得意。
包义兴的黄芽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谷雨之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要求新鲜度好。采回鲜叶,薄摊晾晒,让茶青表面水分挥发散失。当天采的茶,当天做,熬通宵是经常的事。
包师傅为我们演示杀青。他在铁锅前坐下,那铁锅口径约六七十公分,旁边另有两锅连成排,据说这锅的置放也有讲究,三口锅有里锅(生锅)、中锅、外锅(熟锅)之分,以木炭为燃料。只见他擦净铁锅,取了青叶,投入其中,投叶量仅在一二两之间,比我见过的一般绿茶杀青量少。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时,我听到有炒芝麻似的响声。包师傅手执一柄比毛笔大些的芦花帚,在锅里炒制,动作陕却轻柔。炒透后,叶芽迅速被捞净。
下一道的熟锅杀青,务必与生锅配合得当。杀青后,茶便起锅摊凉。
里间正在烘茶,烘笼中散发出的茶香飘来,不可阻挡地引诱我往里走。我见到了燃着木炭的火盆,见到了烘焙工勤快地翻摊。茶工告诉我,这只是初烘。至五、六成千时,二烘并一烘,继续烘焙,到七成干时下烘。摊放一二天,使茶回潮黄变,剔除杂片后再复烘。
果然有女工在竹匾旁拣剔茶梗、黄片,我想这一匾也许立马要进入复烘了。
包义兴的茶炭烘、闷黄,前后要反复五次,历时约12天。我暗忖,这黄茶的制作程序果然比绿茶繁复许多,难怪有人不愿做,也许还不会做。
“包师傅,你这工艺有文字记录吗?”我问。
“没有。我只是手把手地教。”包义兴坦言。“喝茶吧,我给大家泡一杯。喝了,你们就知道我的茶不一样。”
金竹坪的黄芽,本為霍山茶中翘楚,由包义兴手工制作的当然更为稀贵。那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黄绿披毫。包义兴打开罐子那一刻,那香气真是醉人,我不由深吸几口。茶投杯后,只见包义兴先是轻轻地将水沿杯边兜转着冲入,注水后稍稍浸润便提壶冲泡,叶芽在水中旋舞,颇为婀娜,沉淀后茶汤黄绿,清澈明亮,品之鲜醇清香,那是一种隐隐的栗香,回昧甘甜。
都说好喝,尤其是经过反复闷黄和烘焙所特有的清香,那是绿茶所没有的。
我与包义兴商量买茶。包义兴有点为难地看着我:“我现在做的茶都已被预订掉了。每年清明前后的茶,量本不多。”他告诉我上海某大学的教授订了多少,深圳某高尔夫球场订了多少……“这样吧,既然是县里带来的客人,每人半斤,幸亏我还没发货,我在给别人的茶中先匀3斤给你们。”我说:“3斤半,我们还有一位驾驶员,7个人呢!”他回头略略一望:“嗯哪,3斤半。我给你们4月2日采的茶。”
7袋半斤装的霍山黄芽放入我们的商务车后,车内立即茶香弥漫,车轮在白马尖山腰公路上行驶,发出沙沙的摩擦声,也像是音乐般动听起来。
下山途中,我看见山坡大面积茶山中,有一块块的黄色小牌牌星如棋布般,这是我第二次见识。第一次是在福鼎嵛山岛,这一次是在霍山白马尖。这是诱虫板,为的是茶园不用农药灭虫害。霍山有茶园15万亩,年产6600多吨成品茶。我为这一举措点赞。我更希望有关方面能在“霍山黄芽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传承上力度再加大些。
山路两侧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怪石嶙岣,清溪湍湍,金钱松、迎客松、红豆杉……尤其是一簇簇都枝杜鹃,正是春暖花开季节,迎面袭来,洋溢着华贵之气,让人赏心悦目。同车的各位沉醉在山水美景中,一路惊呼:“灵伐?灵伐?”
我对江宏说:“去年,我在霍山,你向我推荐白马尖,我没去成。没想到今年与你同来。”
“是啊,白马尖太漂亮了。”江宏说着,又把目光投向窗外。
我望着他专注的神色,我想,我写霍山茶,一定会写白马尖,而江宏也一定会画白马尖的。也许,这幅画中山水有郁绿茶色,有黄芽茶香。
霍山是出茶的地方,半年里两次去霍山,就是因为那里的茶。有人说安徽有“三黄”:黄山,黄芽,黄梅戏,可见霍山黄芽之声望。上一次去霍山,是2016年秋天,宿佛子岭镇。初到当天,我们就去佛子岭水库。一路桂花飘香,农家有茶园,周边竹林、果树,生态真不锚。途中遇当地村民,很自豪地说:“你们大城市水不行。我们这里的水,清凉凉的,好喝。你们那里的水,难喝死了。”
她说的是实在话。这里的剐水,据说是来自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山泉,清凉凉,甜冽冽,能不好喝吗?
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镇上转悠。我想寻找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霍山黄茶,更想用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剐水泡一杯。遗憾的是终究没有找到。街上大凡卖茶的,标的是霍山黄芽,卖的却是霍山“绿”芽,用绿茶工艺加工的霍山茶。
一家经销土特产的商店,有霍山野生茶卖,我让店主拿出来看看。她打开冰柜,取出两袋,一袋是4月7日采制的,另一袋是3月30日采制的。女店主给各人泡上一杯,茶不错,尝之则完全是绿茶口味。
我问怎么回事?她说现在都做绿茶了。我说是不是图省事,省一道“闷黄”的工艺?她说对对。
我又问:“你这里有没有传统的黄茶?”她坦言没有。“现在按传统手艺做的人,太少了。花工夫不算,而且有些不懂的客人还会说你这茶发黄了,还卖得比的新鲜碧绿的贵?”
我心中不免纳闷,这传统的霍山黄芽在一千多年前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至明清更是被列贡品,为宫廷内用,怎么现在忽然绝迹?
从性价比看,这店里清明前后采制的野生绿茶也不错,众人随我买了不少。
回上海后,我去看好朋友江宏,送去霍山野生茶。江宏喜皖茶,一喝就说这茶香,好喝。我说传统黄茶工艺的霍山茶更香。俩人当即相约第二年茶季再去霍山。
霍山山脉与豫鄂皖边境的大别山相接,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霍山全县,其转折处,有称“霍山弧”。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大化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磨子潭等地,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林茶并茂,茶树生长环境极佳。
为找到真正传统的霍山黄芽,我们从湖北穿越大别山去霍山途中,通过安徽作家许辉,联系上霍山县科技局的作家张颖。
与张颖见面时,还有霍山作家杨苏力、县茶办的干部杨义应。
张颖说:“用传统黄茶工艺做茶的太少,我通过茶叶专家和茶办,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老茶农包义兴,他坚持在做,做得最好。今天我们就去找他。”
我满心喜悦,去年“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年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古话“出门靠朋友”,真是一点不错。
包义兴的茶厂在白马尖金竹坪。我们从县城一路寻去,山溪、松林、茶园在车窗外掠过,满目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老茶农包义兴在茶厂门口等候,得矢口我们来意,他很高兴:“传统黄茶工艺,好多人已不会做哩,不少人要拜我为师,学呢!”他有点自傲和得意。
包义兴的黄芽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谷雨之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要求新鲜度好。采回鲜叶,薄摊晾晒,让茶青表面水分挥发散失。当天采的茶,当天做,熬通宵是经常的事。
包师傅为我们演示杀青。他在铁锅前坐下,那铁锅口径约六七十公分,旁边另有两锅连成排,据说这锅的置放也有讲究,三口锅有里锅(生锅)、中锅、外锅(熟锅)之分,以木炭为燃料。只见他擦净铁锅,取了青叶,投入其中,投叶量仅在一二两之间,比我见过的一般绿茶杀青量少。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时,我听到有炒芝麻似的响声。包师傅手执一柄比毛笔大些的芦花帚,在锅里炒制,动作陕却轻柔。炒透后,叶芽迅速被捞净。
下一道的熟锅杀青,务必与生锅配合得当。杀青后,茶便起锅摊凉。
里间正在烘茶,烘笼中散发出的茶香飘来,不可阻挡地引诱我往里走。我见到了燃着木炭的火盆,见到了烘焙工勤快地翻摊。茶工告诉我,这只是初烘。至五、六成千时,二烘并一烘,继续烘焙,到七成干时下烘。摊放一二天,使茶回潮黄变,剔除杂片后再复烘。
果然有女工在竹匾旁拣剔茶梗、黄片,我想这一匾也许立马要进入复烘了。
包义兴的茶炭烘、闷黄,前后要反复五次,历时约12天。我暗忖,这黄茶的制作程序果然比绿茶繁复许多,难怪有人不愿做,也许还不会做。
“包师傅,你这工艺有文字记录吗?”我问。
“没有。我只是手把手地教。”包义兴坦言。“喝茶吧,我给大家泡一杯。喝了,你们就知道我的茶不一样。”
金竹坪的黄芽,本為霍山茶中翘楚,由包义兴手工制作的当然更为稀贵。那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黄绿披毫。包义兴打开罐子那一刻,那香气真是醉人,我不由深吸几口。茶投杯后,只见包义兴先是轻轻地将水沿杯边兜转着冲入,注水后稍稍浸润便提壶冲泡,叶芽在水中旋舞,颇为婀娜,沉淀后茶汤黄绿,清澈明亮,品之鲜醇清香,那是一种隐隐的栗香,回昧甘甜。
都说好喝,尤其是经过反复闷黄和烘焙所特有的清香,那是绿茶所没有的。
我与包义兴商量买茶。包义兴有点为难地看着我:“我现在做的茶都已被预订掉了。每年清明前后的茶,量本不多。”他告诉我上海某大学的教授订了多少,深圳某高尔夫球场订了多少……“这样吧,既然是县里带来的客人,每人半斤,幸亏我还没发货,我在给别人的茶中先匀3斤给你们。”我说:“3斤半,我们还有一位驾驶员,7个人呢!”他回头略略一望:“嗯哪,3斤半。我给你们4月2日采的茶。”
7袋半斤装的霍山黄芽放入我们的商务车后,车内立即茶香弥漫,车轮在白马尖山腰公路上行驶,发出沙沙的摩擦声,也像是音乐般动听起来。
下山途中,我看见山坡大面积茶山中,有一块块的黄色小牌牌星如棋布般,这是我第二次见识。第一次是在福鼎嵛山岛,这一次是在霍山白马尖。这是诱虫板,为的是茶园不用农药灭虫害。霍山有茶园15万亩,年产6600多吨成品茶。我为这一举措点赞。我更希望有关方面能在“霍山黄芽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传承上力度再加大些。
山路两侧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怪石嶙岣,清溪湍湍,金钱松、迎客松、红豆杉……尤其是一簇簇都枝杜鹃,正是春暖花开季节,迎面袭来,洋溢着华贵之气,让人赏心悦目。同车的各位沉醉在山水美景中,一路惊呼:“灵伐?灵伐?”
我对江宏说:“去年,我在霍山,你向我推荐白马尖,我没去成。没想到今年与你同来。”
“是啊,白马尖太漂亮了。”江宏说着,又把目光投向窗外。
我望着他专注的神色,我想,我写霍山茶,一定会写白马尖,而江宏也一定会画白马尖的。也许,这幅画中山水有郁绿茶色,有黄芽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