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尖访霍山黄芽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我又去霍山。
  霍山是出茶的地方,半年里两次去霍山,就是因为那里的茶。有人说安徽有“三黄”:黄山,黄芽,黄梅戏,可见霍山黄芽之声望。上一次去霍山,是2016年秋天,宿佛子岭镇。初到当天,我们就去佛子岭水库。一路桂花飘香,农家有茶园,周边竹林、果树,生态真不锚。途中遇当地村民,很自豪地说:“你们大城市水不行。我们这里的水,清凉凉的,好喝。你们那里的水,难喝死了。”
  她说的是实在话。这里的剐水,据说是来自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山泉,清凉凉,甜冽冽,能不好喝吗?
  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镇上转悠。我想寻找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霍山黄茶,更想用大别山竹根下流淌过的剐水泡一杯。遗憾的是终究没有找到。街上大凡卖茶的,标的是霍山黄芽,卖的却是霍山“绿”芽,用绿茶工艺加工的霍山茶。
  一家经销土特产的商店,有霍山野生茶卖,我让店主拿出来看看。她打开冰柜,取出两袋,一袋是4月7日采制的,另一袋是3月30日采制的。女店主给各人泡上一杯,茶不错,尝之则完全是绿茶口味。
  我问怎么回事?她说现在都做绿茶了。我说是不是图省事,省一道“闷黄”的工艺?她说对对。
  我又问:“你这里有没有传统的黄茶?”她坦言没有。“现在按传统手艺做的人,太少了。花工夫不算,而且有些不懂的客人还会说你这茶发黄了,还卖得比的新鲜碧绿的贵?”
  我心中不免纳闷,这传统的霍山黄芽在一千多年前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至明清更是被列贡品,为宫廷内用,怎么现在忽然绝迹?
  从性价比看,这店里清明前后采制的野生绿茶也不错,众人随我买了不少。
  回上海后,我去看好朋友江宏,送去霍山野生茶。江宏喜皖茶,一喝就说这茶香,好喝。我说传统黄茶工艺的霍山茶更香。俩人当即相约第二年茶季再去霍山。
  霍山山脉与豫鄂皖边境的大别山相接,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霍山全县,其转折处,有称“霍山弧”。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大化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磨子潭等地,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林茶并茂,茶树生长环境极佳。
  为找到真正传统的霍山黄芽,我们从湖北穿越大别山去霍山途中,通过安徽作家许辉,联系上霍山县科技局的作家张颖。
  与张颖见面时,还有霍山作家杨苏力、县茶办的干部杨义应。
  张颖说:“用传统黄茶工艺做茶的太少,我通过茶叶专家和茶办,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老茶农包义兴,他坚持在做,做得最好。今天我们就去找他。”
  我满心喜悦,去年“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年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古话“出门靠朋友”,真是一点不错。
  包义兴的茶厂在白马尖金竹坪。我们从县城一路寻去,山溪、松林、茶园在车窗外掠过,满目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老茶农包义兴在茶厂门口等候,得矢口我们来意,他很高兴:“传统黄茶工艺,好多人已不会做哩,不少人要拜我为师,学呢!”他有点自傲和得意。
  包义兴的黄芽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谷雨之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要求新鲜度好。采回鲜叶,薄摊晾晒,让茶青表面水分挥发散失。当天采的茶,当天做,熬通宵是经常的事。
  包师傅为我们演示杀青。他在铁锅前坐下,那铁锅口径约六七十公分,旁边另有两锅连成排,据说这锅的置放也有讲究,三口锅有里锅(生锅)、中锅、外锅(熟锅)之分,以木炭为燃料。只见他擦净铁锅,取了青叶,投入其中,投叶量仅在一二两之间,比我见过的一般绿茶杀青量少。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时,我听到有炒芝麻似的响声。包师傅手执一柄比毛笔大些的芦花帚,在锅里炒制,动作陕却轻柔。炒透后,叶芽迅速被捞净。
  下一道的熟锅杀青,务必与生锅配合得当。杀青后,茶便起锅摊凉。
  里间正在烘茶,烘笼中散发出的茶香飘来,不可阻挡地引诱我往里走。我见到了燃着木炭的火盆,见到了烘焙工勤快地翻摊。茶工告诉我,这只是初烘。至五、六成千时,二烘并一烘,继续烘焙,到七成干时下烘。摊放一二天,使茶回潮黄变,剔除杂片后再复烘。
  果然有女工在竹匾旁拣剔茶梗、黄片,我想这一匾也许立马要进入复烘了。
  包义兴的茶炭烘、闷黄,前后要反复五次,历时约12天。我暗忖,这黄茶的制作程序果然比绿茶繁复许多,难怪有人不愿做,也许还不会做。
  “包师傅,你这工艺有文字记录吗?”我问。
  “没有。我只是手把手地教。”包义兴坦言。“喝茶吧,我给大家泡一杯。喝了,你们就知道我的茶不一样。”
  金竹坪的黄芽,本為霍山茶中翘楚,由包义兴手工制作的当然更为稀贵。那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黄绿披毫。包义兴打开罐子那一刻,那香气真是醉人,我不由深吸几口。茶投杯后,只见包义兴先是轻轻地将水沿杯边兜转着冲入,注水后稍稍浸润便提壶冲泡,叶芽在水中旋舞,颇为婀娜,沉淀后茶汤黄绿,清澈明亮,品之鲜醇清香,那是一种隐隐的栗香,回昧甘甜。
  都说好喝,尤其是经过反复闷黄和烘焙所特有的清香,那是绿茶所没有的。
  我与包义兴商量买茶。包义兴有点为难地看着我:“我现在做的茶都已被预订掉了。每年清明前后的茶,量本不多。”他告诉我上海某大学的教授订了多少,深圳某高尔夫球场订了多少……“这样吧,既然是县里带来的客人,每人半斤,幸亏我还没发货,我在给别人的茶中先匀3斤给你们。”我说:“3斤半,我们还有一位驾驶员,7个人呢!”他回头略略一望:“嗯哪,3斤半。我给你们4月2日采的茶。”
  7袋半斤装的霍山黄芽放入我们的商务车后,车内立即茶香弥漫,车轮在白马尖山腰公路上行驶,发出沙沙的摩擦声,也像是音乐般动听起来。
  下山途中,我看见山坡大面积茶山中,有一块块的黄色小牌牌星如棋布般,这是我第二次见识。第一次是在福鼎嵛山岛,这一次是在霍山白马尖。这是诱虫板,为的是茶园不用农药灭虫害。霍山有茶园15万亩,年产6600多吨成品茶。我为这一举措点赞。我更希望有关方面能在“霍山黄芽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传承上力度再加大些。
  山路两侧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怪石嶙岣,清溪湍湍,金钱松、迎客松、红豆杉……尤其是一簇簇都枝杜鹃,正是春暖花开季节,迎面袭来,洋溢着华贵之气,让人赏心悦目。同车的各位沉醉在山水美景中,一路惊呼:“灵伐?灵伐?”
  我对江宏说:“去年,我在霍山,你向我推荐白马尖,我没去成。没想到今年与你同来。”
  “是啊,白马尖太漂亮了。”江宏说着,又把目光投向窗外。
  我望着他专注的神色,我想,我写霍山茶,一定会写白马尖,而江宏也一定会画白马尖的。也许,这幅画中山水有郁绿茶色,有黄芽茶香。
其他文献
2018年第八届《茶道》全球茶友迎新茶会的主题是“岩骨花香-飘香五洲”,即在1月6日当天,全国20多座城市及四大洲六个国家同时开泡一杯武夷岩茶,品赏“岩韵”,传递祝福。  也許,有人会问,在名优茶品类如此丰富的福建,为何独钟武夷岩茶?  原因有四,有古亦有今,有内亦有外:  其一,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武夷茶备受历代文人雅±的喜爱。其二,在当代,武夷岩茶消费热持续升温,以其独特的山场气息和品种特色赢
期刊
煮茶,大抵是爱茶之人每到秋冬都心心念念的事吧。三五好友,无论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还是从闲语八卦到我不语,你也懂,都是不错的!  林清玄在《煮雪》中写,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故事美的动人心魄。待沸水发出噗噗声,茶叶上下翻卷,便能听见从壶口飘荡出的词句,那是泡茶人酝酿了一冬的独白,文火一烧,就烧出了下一个春天。其实,煮茶品茗,不论贵贱
期刊
那天,只是赶上了老友们茶聚的尾声。  晚到的人,自是手脚勤快些,这勤快当然是杯中茶的一口不落。  即便如此,也只能从那茶的第六道开始。  茶汤一入口,心里的悔意就更深更重了许多。果然,临时起意的茶聚绝不容错过,更何况是只因这一款茶而起的茶聚。  一直固执的认为,了解一泡茶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亲手冲泡。当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从第七道开始由我主泡。籍由此,我得以细致地感受到了这茶尾味的变化。—直泡到第十
期刊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请茶,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段话道出两种名茶:六安茶和老君眉。  有人曾以贾母此话贬六安茶。其实,六安茶能入大观园让挑剔的妙玉收纳,本就说明了六安茶是绿茶中的佳品。只是贾母要喝的这款“老君眉”,究竟出自哪路?一直以来各有说法。一种认为是武夷山的名丛,另一种则以茶学专家庄晚芳为代表,认为“老君眉即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
期刊
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学习特约后的茶会,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賞,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
期刊
我泡茶时不说话,是没时间说话,是无法分心说话。泡茶奉茶喝茶过程要顾的除了测量水温、称茶叶、按计时器——这几项技术在学习时需要用仪器协助,做熟了之后则是心神与生活体验的结合运用,比如嗅闻么就得闻出所谓的香与臭、以及其他一些化学刺激的气息,眼看时要分辨各种形态、颜色、外貌、大小、轻重和方向,耳要听懂高低、长短的声音,触感中的冷热、软硬、粗滑和痛痒不能含糊蒙过去,舌头须辨别層次不一的甜、酸、苦、辣、咸、
期刊
茶源自中国,茶业亦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茶叶的营销史不仅将中国与世界连接,更让世界因茶而改变,茶成为风靡全球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历史沉浮中,中国茶业与时代的更迭一并兴衰荣辱。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被列为二类农副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产供销之间分离脱节,市场机制得不到发展,茶叶企业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自由交易的茶业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茶产业的振兴真正迎来了春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茶业
期刊
很多人知道印度尼西亚,是因为猫屎咖啡,不是茶。与人工加工制成的茶不同,猫屎咖啡的生产者是麝香猫。据说这种咖啡一年的产量不超过500磅,每磅的价格则由300美元至800美元不等,视年份而定,因为并不是每一年都有固定的产量的。  当年的咖啡界,将这种以“猫屎”为名的咖啡当成一种笑话。细细想来,这款咖啡真的不适于品饮。一来是麝香猫的排泄物,二来量少且名字难听。可意料不到的是,“猫屎咖啡”竟然会成为世界上
期刊
中国是茶的祖国,早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表明在距今4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古代的医学专家对茶的营养保健功效就有深刻的认识;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煎茶、点茶、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以前的生煮羹饮  在神农时代,古人开始咀嚼鲜叶,后又用鲜叶煮做羹饮,饮用或解百草之毒。如《晋书》中记载: “吴人采茶煮之,日茗粥。”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就把
期刊
我的爱吃,朋友圈里出了名。尤其是下午三点,倘若没有甜点,我便会凭空生出诸如“这个世界实在太过无趣”、 “不要和我说话,我的声带已经不知去向”等念头,不一而足。  所以,看《扬州画舫录》的时候,我是饱含着口水看下去的,甚至有过一种恍惚,一滴唾液差点就从紧闭的嘴角涌出。  那是我看到“烹饪之技,家庖最胜,如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汪南溪拌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