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利用典型的心理效应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心理效应有:“沉锚效应”“7-2法则”“首因效应”“悬念效应”等.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数学;应用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效应的认知.初中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状态,而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利用心理效应的作用开展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思维得到有效扩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运用“沉锚效应”提高教学效率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判断某人某事时,常常会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响,就像沉人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通过认识这个心理效应,可以使教师设计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沉锚效应”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进行描述.曾经有两家相邻的粥铺,卖的粥类型比较相似,但是其中有一家的店每天的营业额都会超出另外一家几百块钱.其中的缘由是第一家粥铺的店员在卖粥的时候会问客人要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而另一家粥铺的店员在卖粥的时候会问客人是否要加鸡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的粥铺的客人常常会习惯性选择一个或者两个鸡蛋,而另一家的客人常常会选择加或者不加鸡蛋.这种销售模式就是导致两家粥铺营业额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知道人常常会受到第一信息的影响.这个效应对数学教学也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沉锚效应”的影响,以免使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提问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快速集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并且使数学知识得到良好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一章时,要想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这两部分组成.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有理数主要是由符号和绝对值这两部分组成的,是不是?2.有理数在确定符号之后,还有什么是需要确定的?3.有理数的确定需要哪两部分的内容?4.有理数主要是由几部分组成?整体观察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问题1过于简单,“锚”表现得太明显,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而问题4的隐蔽性过高,学生无法准确了解“锚”,使得学生会回答出许多不同的答案.问题2、3相对比较合理,不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问题,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给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才与“沉锚效应”相适应,使学生可以理解与吸收更多的知识.
二、运用“7-2法则”与“首因效应”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7-2法则”与“首因效应”均是可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的心理效应.“7-2法则”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记忆容量的具体表现.“首因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人们在接触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常常会更容易接受先前的信息.这种心理效应可以给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这种心理效应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因效应主要是针对初次接触的事物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使得自身对后来的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对新知识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没有及时进行改正,就会导致数学学习的效果不佳,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而“7-2法则”主要是指人们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记忆的容量多为“7-2”.又如,在教学《算数平方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创设“0.25的算术平方根是什么?”的问题情境,并以幽默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向学生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不是传授越多知识越好.总之,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心理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三、运用“悬念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悬念效应”主要是指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期待心理,设计悬而未决的问题,让人们在不断猜疑、期待当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度.这一心理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悬念,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运用“悬念效应”,可以有效减少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将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方程之后是否可以使两边相等,可以判断所解方程是否正确.这种解题思路,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而解分式方程的时候,假如学生也将解得的根代人方程,就可能导致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分式方程验根存在的必要性,并且进行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他们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比如:解方程2(x 1)-3(4x-3)=9(1-x).学生解题时比较轻松,但是教师故意改变方程的数据,将方程改成3(x 1)-2(4x-3)=9(1-x).讓学生思考这样的方程是否成立.如果学生做错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合理利用“悬念效应”,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扩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深层次的知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升.
四、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某小学做了一次所谓的智力测验,他在每个班级当中选出少数的学生,并且告诉当班教师这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8个月之后,进行测试,发现这些被选择出来的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其实在这个实验当中,这些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意选择的,并不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于教师对这些被选择的学生有了肯定性定势,而这种肯定性定势又会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期望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这些学生学习进步较快.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着希望,就会主动关怀和鼓励学生,而学生也会更加喜爱和尊敬教师,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期望进行努力.
例如,《二次函数》的学习比较困难,学生可能会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失去信心.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面带微笑带领学生学习.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要使用亲切的语气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可以轻松解决,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外,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运用不同的心理效应进行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可以熟练运用这些效应,就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数学;应用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效应的认知.初中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状态,而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利用心理效应的作用开展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思维得到有效扩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运用“沉锚效应”提高教学效率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判断某人某事时,常常会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响,就像沉人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通过认识这个心理效应,可以使教师设计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沉锚效应”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进行描述.曾经有两家相邻的粥铺,卖的粥类型比较相似,但是其中有一家的店每天的营业额都会超出另外一家几百块钱.其中的缘由是第一家粥铺的店员在卖粥的时候会问客人要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而另一家粥铺的店员在卖粥的时候会问客人是否要加鸡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的粥铺的客人常常会习惯性选择一个或者两个鸡蛋,而另一家的客人常常会选择加或者不加鸡蛋.这种销售模式就是导致两家粥铺营业额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知道人常常会受到第一信息的影响.这个效应对数学教学也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沉锚效应”的影响,以免使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提问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快速集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并且使数学知识得到良好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一章时,要想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这两部分组成.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有理数主要是由符号和绝对值这两部分组成的,是不是?2.有理数在确定符号之后,还有什么是需要确定的?3.有理数的确定需要哪两部分的内容?4.有理数主要是由几部分组成?整体观察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问题1过于简单,“锚”表现得太明显,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而问题4的隐蔽性过高,学生无法准确了解“锚”,使得学生会回答出许多不同的答案.问题2、3相对比较合理,不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问题,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给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才与“沉锚效应”相适应,使学生可以理解与吸收更多的知识.
二、运用“7-2法则”与“首因效应”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7-2法则”与“首因效应”均是可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的心理效应.“7-2法则”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记忆容量的具体表现.“首因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人们在接触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常常会更容易接受先前的信息.这种心理效应可以给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这种心理效应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因效应主要是针对初次接触的事物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使得自身对后来的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对新知识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没有及时进行改正,就会导致数学学习的效果不佳,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而“7-2法则”主要是指人们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记忆的容量多为“7-2”.又如,在教学《算数平方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创设“0.25的算术平方根是什么?”的问题情境,并以幽默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向学生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不是传授越多知识越好.总之,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心理效应,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三、运用“悬念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悬念效应”主要是指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期待心理,设计悬而未决的问题,让人们在不断猜疑、期待当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度.这一心理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悬念,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运用“悬念效应”,可以有效减少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将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方程之后是否可以使两边相等,可以判断所解方程是否正确.这种解题思路,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而解分式方程的时候,假如学生也将解得的根代人方程,就可能导致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分式方程验根存在的必要性,并且进行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他们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比如:解方程2(x 1)-3(4x-3)=9(1-x).学生解题时比较轻松,但是教师故意改变方程的数据,将方程改成3(x 1)-2(4x-3)=9(1-x).讓学生思考这样的方程是否成立.如果学生做错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合理利用“悬念效应”,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扩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深层次的知识,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升.
四、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某小学做了一次所谓的智力测验,他在每个班级当中选出少数的学生,并且告诉当班教师这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8个月之后,进行测试,发现这些被选择出来的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其实在这个实验当中,这些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意选择的,并不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于教师对这些被选择的学生有了肯定性定势,而这种肯定性定势又会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期望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这些学生学习进步较快.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着希望,就会主动关怀和鼓励学生,而学生也会更加喜爱和尊敬教师,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期望进行努力.
例如,《二次函数》的学习比较困难,学生可能会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失去信心.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面带微笑带领学生学习.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要使用亲切的语气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可以轻松解决,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外,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运用不同的心理效应进行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可以熟练运用这些效应,就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