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语文教学过程展开的“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到了执行层面,却往往出现两种偏差。一是过度倾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导致在“人文性”的海洋中浮沉,慢慢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另一核心——“工具性”。二是虽注重了知识与技能,但把握不准尺度,偶然性、随意性较强,也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度。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合理展开,就没有方法的科学呈现,而没有方法的科学呈现,学生就无法借鉴、运用,也就无法准确、深刻、全面地阅读文本,人文性也自然大打折扣,并且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怎样把握过程展开的“度”呢?
  
  一、把握一个“宽度”
  
  【案例一】
  一教师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导入新课时,他介绍作者时说:“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著名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老马》,老师念给大家听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读完,便按“闻一多先生在哪几个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阅读指向,让学生朗读课文。
  【案例二】
  一教师上鲁迅的《雪》。课外拓展时,他请学生列举古代描写雪的诗词名句。学生纷纷发言,老师也利用多媒体列出一些,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白雪犹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然后全班齐声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便告结束。
  案例一错在展开过宽。运用相关知识以调动相应的情感体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主旨的一种策略,然而,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形式上的关联都可以不由分说纳入学习范畴,而忽视了意义上的内在关联。诗中的“老马”是一位忍辱负重、忠厚善良的旧中国农民形象,周身散发着一种无言的凄惨与痛苦,它与闻一多先生缺乏必然的意义关联,对领悟闻一多先生人格魅力也没什么帮助,甚至产生反作用。换言之,这一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运用,与这一课时特定的学习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教师仅仅凭借自己的文史积累、兴趣爱好,才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却游离于文本主题、学生主体之外,使思维无序地跳来跳去,倒成了有效解读的绊脚石。
  案例二正好相反,教师没能充分利用资源以作方法上的进一步梳理与强化。如果再进一步,请学生思考:“上述四句诗,哪一句与鲁迅的《雪》的主题最为贴近?为什么?”这样一来,拓展材料与文本内容就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有机联系。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孤傲高洁,遗世独立,恰与“朔方”那种“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抗争精神、独立个性相吻合。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可惜由于教师孤立看待知识,缺少对比这一重要方法的指导,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学生除知道这么几句写雪的名句外,便一无所获,教学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最大化。因此,教师必须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认上,这容易使他感觉枯燥无味。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他感觉有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二、突出一个“精度”
  
  【案例三】
  教师:《夏感》的作者运用富有激情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夏季特色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请从课文第二、三小节中找出这些画面,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老师先给大家一个示例:细草成厚发。请同学思考一下。
  学生1:蜂蝶换蝉儿。
  教师:好像没有“鸣”的特点?
  学生2:蝉儿鸣树梢。
  教师:好,动作出来了。
  学生3:不好,这样“蜂蝶”就没了,不如改成“蜂蝶换蝉鸣”。
  学生4:我改成“蜂蝶换鸣蝉”。
  学生5:我觉得夏天已没有了“蜂蝶”,都“换”掉了,所以不应再出现这个词语。
  学生6:春天与夏天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有“蜂蝶”。
  教师:都有道理。我们就用“蜂蝶换鸣蝉”吧。考虑下一幅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时,先明确要求,再以“细草成厚发”示例,然而仅仅通过多媒体呈现这一终端性的结论,却没有具体展示是通过何种方法、何种途径概括出来的,因而对学生的任务驱动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对“细草成厚发”试作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包含着三层意思:这是一个从春天到夏天的转换的动态过程;突出了事物特征,春天的草本是“细”的,夏天却成“厚”的了;“厚发”一词运用了比喻。只有充分展开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懂得,并运用这些方法,准确概括具有画面感的文本内容。
  从实效看,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夏天时“蜂蝶”早已“不见了”,不可能再出现于特定画面,自然更不应该出现于概括性的结论。另外,蝉儿常常隐藏在树叶之间,不会轻易发现。若“藏”则实,似乎笨拙,若“躲”则偏,显得胆怯,都不如“潜”来得自在惬意、蓬勃张扬,而这恰恰与夏的精神是一致的。不如压缩“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而为“鸣蝉潜叶间”来得自然巧妙。教师必须精心设置环节,使过程的展开如抽丝剥茧,具体而细微地传递给学生,形成具体感知,才能使学习变得生动流畅,真正掌握与运用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三、设置一个“梯度”
  
  【案例四】
  围绕《斑羚飞渡》教学,教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斑羚为什么飞?斑羚怎样飞?”这两个问题贯穿了整篇课文,一下子切中了文本解读的经脉。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采用四步引领:第一步,目标定位。教师提示说:“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的死去,而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请大家找出相应的语段。”第二步,初步感知。齐声朗读之后,学生圈点勾画,找出语段中的相关动词。第三步,巩固强化。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盲填动词。第四步,理解探究。教师问:“你从中可以看出斑羚怎样的精神品质?”不料,学生都选择了沉默。于是,教师迫不及待地抛出一段录像,而且播放了两次,然后再加以引导,总算达成了学习目标。
  应该说,教师的过程设计还是比较明确的,由浅入深,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三步依次是目标定位、信息筛选、记忆强化,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故而一步一步下来,非常顺利。然而第四步发生质的跨跃,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分析、理解、整合、表达的层面,需要学生利用“第一等待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出现静默的场面应属于正常情况。然而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策略,未作自然而然地顺延,而是让学生反复看了两次动画,导致学生的认知更多地来源于动画而非文本本身,结果生生割断了其思维的上升趋势。
  在问题无法一下子解决而需“跳一跳”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设计一个思维梯度,采取分解法,将大问题分成若干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小问题,再选择一两个作示范性的演示,展开过程,凸显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自主运用,如采用换字、选词、删词等,分析其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斑羚自我牺牲精神的高度认同,并切实增长语文知能。
  
  四、讲究一个“角度”
  
  【案例五】
  教师:作者为什么特别写到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
  学生1:是……
  教师:叶尔德林穿军大衣吗?
  学生1:小说中没写。
  教师:那暗示着什么?
  学生1:也许没穿吧。
  教师:对呀。为什么他没穿?
  学生1:叶尔德林只是巡警,而奥楚蔑洛夫是警官,军大衣表明了他的身份。
  教师:请大家注意,“军大衣”前有个“新”字,这又意味道着什么?
  学生2:奥楚蔑洛夫是刚刚提拔起来的。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2:有了喜欢的新衣服,我肯定立即穿上,哪会藏起来?
  教师:有道理,这也算人之常情。但是,对于奥楚蔑洛夫来说,这样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走狗居然能得到提拔重用,且刚刚提拔起来就如此不可一世,足见这沙俄社会是怎样的黑暗腐朽。一个看似平常的“新”字,背后含义其实很深啊。
  这一案例至少体现了两个新颖之处。第一,新的思考角度。刚开始探究,学生思维出现了顿滞。于是,教师巧妙应对,采取迂回策略,通过“叶尔德林穿军大衣吗”这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闲问,帮助学生将奥楚蔑洛夫与叶尔德林这两个人物形成对比,从而进入新的思维空间,准确理解了“军大衣”作为人的身份象征的作用。这其实在告诉学生,当无法正面突破时,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应另辟蹊径,将特定的语言情境前后联系起来,互为印证,往往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成果。第二,新的切入角度。很多教师不太注意“新的军大衣”的“新”字,而这一案例中,教师却抓住文中看似闲笔其实含义丰富的词语,以“新”字为切入点,并运用默会知识理论,使“奥楚蔑洛夫刚刚提拔起来”这一独到的认知充分建立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为人信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能教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当的“脚手架”,即尽量合理展开知能形成的整个过程,凸显方法运用,从而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为他们提供帮助,使阅读理解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过程展开的“度”,把“搭建”的过程、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都准确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但能用好已有的“脚手架”,更能自己创建“脚手架”,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世界上有关人的定义,可以称得上纷纭繁富、五花八门,真可谓做人难,认识人更难。人似乎一直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斯芬克斯之迷。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人们对此曾作出过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腐败现象严重,行政精神缺失.为了适应加入WTO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培育和塑造现代行政精神.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塑造我国
经过多年的中考题的研究以及自己多年的总结,针对2013年南通市中考数学卷一道试题从题型设计、数学思想的考查、知识点的应用、数学思考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析并提出自己对中
期刊
【摘 要】现今,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以此来不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主动参与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100  目前来看,
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最近几年随着博客开始在教育领域的兴起,教师和学生逐渐成为教育博客的主角,网络世界可谓进入了“博客时代”。由于
【摘 要】关于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先对其实验材料与方法的选取、生物实验活动的探究性程度,以及对学生实验行为的分析评价着手。先处理好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以此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初步优化,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增长,再在此基础上做深入后续的优化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優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
一、小组合作的定义和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本文中所指的合作学习是指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为目标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合
一、曾经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彰显。本文提出: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应明确评价原则、设计评价方案、确立评价标准;在操作时应注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