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一半是浪漫,一半是厚重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街区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大连?走在东关老街区,就像穿越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不由得会被一种壮观打动,一座座混合了欧式和日式风格的建筑,花岗岩的门楣,油漆的大门,雕花的拱形窗户,风格迥异,各具风采。老式的房屋,有的依街而建,有的建而成街,有三角形、有直角形、有不规则形,一切好像随心所欲,却又是那么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形成了通向四面八方的街道。百年前的大连,想必没有这么多乌烟瘴气的汽车,多的是马车和行人,不紧不慢地行走其间,能感觉到人才是空间的主宰,而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似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做得那樣的细致、精美,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便能够细细地欣赏。老的街道,不宽也不直,但却很有情趣,几处十字路口最好玩,每一个转角或许都有惊喜,路边的茶馆,梧桐树下聊天的人群……那些百年来静静坐着的房屋,经历着时代的交替变迁,陈旧感里都是历史。
  在东关街遇到一位骑车的大爷,看我们在拍老建筑停下来饶有兴致地聊了起来,原来他也是老建筑爱好者,喜欢闲暇时间画画大连的老建筑,可如今可以创作的素材越来越少,让他大为苦恼,也很无奈。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还是东关街的坐地老住户,他的描述中,曾经的东关街是那么的热闹,商号旅馆、钱号当铺、诊所药房、酒楼茶社、剧场影院一应俱全。至于东关街名称的来历,民间有说法是这地方原先叫小岗子,最先聚居于此的是间关东的“海南丢”,日本占领时期居住在小岗子的中国人去日本人居住区要过关检查,而关卡设在小岗子的东面,因而被叫成了东关街。由于小岗子人气旺,至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商家最多时达一干多家,人口达十万之多。如今的东关街,其规模已经不能和原来比,但里面纵横交错的小街依旧如昨。正在边说边拍,街角一位摆摊卖杂物的大妈好奇地“质问”:“你们拍什么啊?去拍新房子多好,每天都有人来拍这些破房子,有什么意思啊!”。我马上解释,“老建筑是一段历史,我们只是记录下来,将来拆除了就看不到了啊!”徜徉在东关街,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痕迹,斑驳陈旧的老房子似乎在絮絮讲述过去的故事。不同的是,昔日繁华的小岗子市场、热闹的大街,还有那些占据了很多“大连之最”的老店,即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昨天。
  老电车逆行的时光列车
  摩登都市高楼林立,古色古香的有轨电车在街头驶过,这样奇特的景致早已难得一见,但是在大连,这幅图画却举目可及。在我的印象中,有轨电车已经属于历史了,那是电影镜头中民国时期的大街上“叮当、叮当”地跑着的东西。今天在大连街头看到有轨电车,便感觉很新奇,从外形看,只有一节车厢的有轨电车虽然缺乏现代的流畅曲线,却是线条硬朗,棱角分明,充满力感。“叮当、叮当”,有轨电车迎面而来,我的眼出仿佛幻化出百年前的场景: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款款而上电车的踏板;头戴礼帽的老先生侧倚在木长椅的车厢里,翻着报纸,漫不经心地浏览车窗外的大马路,这一幕幕街景,像泛黄的月份牌。“叮当、叮当”,它不快不慢地从我身边开过。“叮当、叮当”,它渐渐地远去,慢慢的,走进了久远的记忆,也走进历史的空间
  在东关街车站,我们耐不住怀旧的心绪,只一元钱就登上了老电车,车箱内还保持着木质的座椅,还留着老式的皮质拉手,刚好碰到一位已退休的电车老乘务员大叔,大叔说起电车的旧事,真是津津有味。那时候,大连的黎明是被有轨电车唤醒的,每天清晨最早回荡在城市上空的,是有轨电车的奏鸣曲。当然,有轨电车的司乘人员就是这座城市起得最早的一拨人了。三点五十分,首班车就开始发车了,电车的车头车尾都装有操作台,司机扳动一只水平放置的摇把,就能控制车速。为了提醒行人和车辆,还不停地踩踏脚下的铃铛,发出有节奏、悦耳的“叮当”声。到终点后不用更换车道,只需将车顶上的天线改变方向,翻到另一边,就可以往回开。而过去电车上报站的方式更有意思,关上车门后,站在中门的乘务员总是喊上这样一句:“走,司机!”车一启动,乘务员就要按照“前呼后应”的方式来喊站。中门喊:“下一站,东关街。”后门的另一位乘务员随后跟着喊:“下一站,东关街。”中门喊:“东关街车站到了。”后门的乘务员也喊:“东关街车站到了。”“我喊站时得让司机听到,她喊时得让我听到。这样就能保证全车的乘客都能听清站名了。那时候车上没有麦克风,更没有自动报站装置,我们就用喉咙这样一站一站地喊下去。”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轨电车上乘务员“前呼后应”的报站情景早已消失了。
  乘务员大叔的开讲像是启动了回忆程序,同车上的一位大妈,也说起了自己这几十年来乘坐电车的趣事,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人们出门乘坐最多的是有轨电车。首先电车比汽车票价便宜。一般是两站地一分钱,二分钱起步。其次是电车站与站之间设置比较短,下车后离目的地较近。如果是中午前后乘车,阳光照在电车上,会将车厢的身影映在马路边店堂的玻璃上。不太平整的玻璃,会使车影像一条龙一样上下舞动,非常好看。从车厢看车外同行的自行车,仿佛他们在向后蹬车——这是因为自行车的速度慢而产生的错觉。坐在古董似的有轨电车上,望着车外的老房子,听着老大连人的回忆,感受着微微震颤的节拍,感觉自己仿佛坐上了逆行的时光列车……是啊,百多年来,这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从未停歇,它似喃喃的低语,又似流淌的音符,连缀起往昔与今日,并且指向未来。车走为“连”——大连有轨电车周而复始在轨道上行走前进,顾盼回首间,已跨越了百年。
  小码头 海风吹来也甜蜜
  来大连怎能不看海?我们想要去的是大连市区内最后的渔港、老虎滩的渔人码头。沿滨海路一路前行,这条公路上,一边是长满针阔叶混交林的山麓,一边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态的礁石岛屿,沿途奇景叠出,美不胜收。岸边的山麓上,温暖的冬日里,一对对恋人漫步种满法国梧桐的小道上,看着被风吹落铺满人行道的树叶,看着路旁一栋栋欧式的房子,红色的瓦顶,窗子的两边有藤蔓般卷曲而上的柱子,小小的突出的铸铁阳台上,攀满了微微发黄的长春藤,不禁使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前世的他们就是其中哪一座小楼的男女主人。海边的岛礁上,可以看到身穿白纱的新娘,笑意盈盈地挽着新郎,让身后那片蔚蓝,定格在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里,就连凛冽的海风,似乎也弥漫着甜蜜的芬芳。环顾两侧,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眼前,这座海的城市似乎天生就是与爱情结缘。   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要找的目的地确切地在什么位置,远远目测一片欧式的建筑就停了下来,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它应该在这个地方。穿过童话船的小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停满渔船的码头,这种没有任何预兆的惊喜让我兴奋不已。在欧美,有许多著名的渔人码头,如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渔人码头、英国利物浦的渔人码头等,大连渔人码头的概念源自欧美,代表的是一种欧陆怀旧式的休闲,一种港埠特有的市井文化,一种平民化的欢娱,一种带着丝丝回忆的人文风情。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一艘艘的渔船已经归港,渔民们正在忙着搬运捕捞回的海货,爬行的螃蟹、蜷曲的螺蛳、成筐的鱼儿,非常的肥而且很新鲜。
  今天的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撒落在海平面上,泛起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千万颗眼睛,不停地眨动。我迈着懒懒的步伐走在海滩边上,偶尔躲着海浪,跳到大石头上面,冰冷的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沙滩上的碎石头,碎石因海水的磨砺而滑润、艳丽。我随意捡起几颗石头,用力扔向远方,看着它落入海面,溅起来一朵莲花。海面上波光粼粼,数条小船横卧在海天之间,静静地经历着四季的轮回。坐在海边,风从背面吹过来,不温不火的阳光照在脸上,时空停住在没有人打扰的傍晚,有海鸥相伴,有渔船相伴,就让时间定格一下吧,记住这个美好的瞬间!
  无艳阳之劳形,少人流之乱心。等到华灯初上,灯光万点,小码头的另外一面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实大连海湾的夜色同样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在灯光与极具特色建筑的映衬下,被妆点得“越夜越美丽”,恍若童话世界。晚风习习,牵手爱人漫步海边,明月和人对影成趣,交相辉映,月儿挂于天上,呢喃着古老的爱情故事,这里更像是童话世界里的爱情王国。虽然没有世间男女的旖旎故事,也没有动人的爱情传说,渔人码头却被称为“爱情的摇篮”,一切只因这里的风光太美,如同催化剂,许多美丽的爱情之花在此地绽放,并结出甜蜜的果实。
  TIPS
  大连的交通非常便利,可以通过海陆空任意一种方式到达。
  飞机:周水子国际机场就在大连市内,号称全国唯一的小区机场。机场打车至市中心中山广场或星海广场,白天车費30多元,夜间40多元。
  火车:大连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是大连站;另一个是新运营的大连北站。大连站位于大连的城市中心青泥洼桥,以普通列车为主,也有部分高铁在此。这里是所有列车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大连北站是新建的火车站,主要发送高铁列车。
  港口:大连港客运站位于中山区港湾路1号,有通往烟台、天津、威海等地的客运船只。
  市内:大连的内部交通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自行车。但是出租车,公交车行业都很发达,还有特色的有轨电车和轻轨,这些都可以满足游客们去往各个旅游点的需求。特别推荐201路有轨电车,这是老式电车,从火车站前广场到西安路,线路较短,很有年代感,是大连城市的特色与象征。
其他文献
很多时候,提到徽州,你自然会想起许多闻名于世的古村落,想起百年老街,想起臭鳜鱼,想起新安江……然而这次屯溪之行,朋友带我们去了几处目前而言特别小众的地方,不僅仅增强了我们眼里粉墙瓦黛的徽州印象,更多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自然风光以及当地文化的了解。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风景永远在人的心里。你觉得它美,它就是风景,就在你眼前。  屯溪之行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每到一处,总有新惊喜。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徽州,但又
期刊
葡萄藤下的步道延伸到蝴蝶園,不知是不是因为看了《言叶之庭》,总觉得日本小公园里的场景都犹如其境。“拉帮结派”的蝴蝶落了我一身,有密恐的人会稍有不适。  泊港鱼市场成了我此行中的最爱,这边远不如第一牧志公社市场那么人潮涌动,但作为“冲绳的厨房”,现加工的生鲜,简单上了烤架撒上海盐就被装在簸箕里,陈横流黄的龙虾、剔出的蟹脚、可人的寿司让我难以取舍,所以在半饱状态下,又打包了几盒作为去万座毛野餐的便当。
期刊
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首座弟子饮光迦叶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守衣待弥勒转世降生,奠定第五大佛山地位。灵山大会,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禅宗由此起源。鼎盛时期,鸡足山发展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常驻僧尼数千人,声名远播海内外,享誉南亚,东南亚,西藏。现今还余二十多座,各有殊胜。  1、五彩经幡,藏传佛教的典型。 2、长满苔藓的树枝。  3、彩虹色的跪垫是僧人们亲手缝制的,十分暖心。  4、路边的石牌。 5、一路上
期刊
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近六年的精雕细刻后,黄山市屯溪郊区出现了一个明清吉建筑保护村落——“黎阳故邸”。这个“古村”,不是政府投资,而是当地热爱徽文化的商入本着传承吉宅文化的情怀,在一片荒山坡建起来的。很多濒临毁弃的古老旧宅被保护性移居到这里,成为黄山脚下徽派民居较为集中的著名古邸建筑群。  这一次我们来到黄山屯溪,当然少不了想要一睹徽宅的风采的心情。毕竟,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徽派建筑的
期刊
我与宏升并不熟,但他的咖啡吧令我印象深刻,是和万事屋完全不同的风格,区别最大的是,他的SWEET TIME CAFE&BAR(好时咖啡)面积非常小,室内只能容纳四五张桌子,大多数时候,他的“营业”场所是在室外。也正是这点,触动了我内心里那份喜欢撒野的心。空间小,才有江湖味。  好时咖啡位于屯溪老街与中马路的交叉路口,路过这里一眼就能看见。老街上每天的游客很多,来自五湖四海,店面不大,但却容得下这些
期刊
茶乡——【从茶园到茶壶】  我们从斯里兰卡中 部山区的圣城康提一路南 下,目的地是代表锡兰高 地红茶,被誉为“茶都” 的努沃勒埃利耶(Nuwara Eliya)。漫山遍野的青翠 茶林好似厚茸茸的地毯,摊 铺在九曲回肠的梯田山间, 采茶女的身影时隐时现。 “斯里兰卡年出口茶叶3.2 亿公斤,销往世界145个国 家,是全球最主要的茶叶出 产国。作为国民支柱产业, 提供一百万个就业岗位。泰米尔采茶女每天
期刊
马六甲对于我来说,是一 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我在 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中经常听 到的名称。我从来没有想过, 有一天,我会踏上这片美丽 多彩的土地,见证这座海滨 小城的迷情与精彩。  从南京直飞吉隆坡的航班 开通后,去往马来西亚再也 不用辗转上海,省了不少时 间。经过近5个小时的飞行, 在夜半时分到达了吉隆坡国 际机场。一下飞机,从扑面 而来的闷热气息,就能感受 到这个东南亚国家的热情。马六甲简介  马
期刊
在安徽歙县,有一个当地人的“世外桃源”——卖花渔村。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有人十分好奇,是怎样地方才能够赋予这么秀丽名字?这里是否曾经是卖花卖鱼的地方?如果你走进村子,这么问当地村民,他们会哈哈大笑回答你“卖花渔村,只卖花不打渔”。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卖花渔村人世代以种花卖花为生已有千余年历史。卖花渔村本名洪岭村。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史载,唐朝末年中原一支
期刊
关于小雪,大家都叫它“雪儿”。小雪最初是只流浪狗,被人收养时浑身是伤,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后来,贝贝领养了它,并把雪儿的头像作为自己咖啡店的logo。  那天晚上,阿乙带我去了“万事屋”。这是一家咖啡厅,位于谢裕大茶行的二楼,装修风格简洁、典雅,空间特别宽敞。店主是个留着短发的女孩,大家都叫她“贝贝”。我把万事屋介绍给你的原因,跟这个女孩有关。  如果你进店后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万事屋的logo是一只
期刊
上一次来屯溪,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这篇旧文,写于2010年的夏天,记得那次去了宏村、西递,以及那个神秘的花山迷窟。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夜在屯溪的街头和一帮朋友把酒言欢的场景……  那次回来以后,我一直觉得徽州之行像一场梦,并且这场棼还该有继续的时候。所以,当这次出行确定下来后,我的脑海里满是上次来时的回忆,觉得应该还是去这些地方。然而,朋友带我走过的,完全是另一个徽州印象。这是意外的惊喜,原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