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素生活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有简单,有繁复;有低调,有张扬;有荤,也有素。如今,疲惫不堪的都市人越来越意识到,也许,朴实无华的“素生活”才是抵御浮躁的一剂良药。
  “素食”能长寿
  清代文人朱锡绶说:“素食则气不浊”,可如今“气浊”的人却不少。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在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下生活,肉吃得多,酒喝得也不少,而且往往追求重口味,油、盐放少了,觉得不香;辣椒、花椒放少了,觉得不过瘾,结果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胀气,不是拉肚子就是便秘。
  近年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恶性肿瘤也在人群中肆虐。其中,吃得不健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代谢性慢性病以及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特别是大鱼大肉、少食蔬菜等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习惯,让很多人付出代价。以至于有人总结道:粗茶淡饭,才能长寿;吃得越好,“走”得越早。
  从中医的角度看,大鱼大肉、油盐超标的重口味饮食叫做“肥甘厚味”,是养生的大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目前国人的餐桌的确过于“荤”和“腻”了,肉食原本应当唱配角,现在唱起了主角,油往往也超标。因此,崇尚素食或准素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理念。
  专家教您“素食”:1.遵循营养膳食指南,每天总热量要控制住;2.每天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不超过150克,其中每天的肉量不超过一个拳头大,让肉菜以肉丝、肉末的形式和蔬菜混搭;3.油每天不超过25克;4.蔬菜一定要吃够,每天至少1斤,以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素容”最养颜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许多女性认为,化妆使自己更美,因此皮肤便成为了化妆品的“试验田”。每天早上,洁肤、爽肤、润肤、粉底液、胭脂、口红、防晒霜……是女性必要的功课,每天光化妆就至少用去30多分钟。晚上睡觉前,也是左一层右一层地抹。本以为能抵御岁月的侵袭,可结果却没能抵挡住过敏的烦扰,皮肤不但经常红肿痒,毛孔还越来越粗大。不少人暗暗疑惑,为何小时候什么都不抹,皮肤油光水滑的,现在成天呵护,反倒起副作用了?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张苍博士表示,经常化妆,特别是化彩妆的人,容易堵塞皮肤毛孔,导致暗疮的形成。尤其是夜间,皮肤需要休养生息,如果涂抹过多的化妆品,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结果事与愿违。如果用了质量低劣的化妆品,时间长了,容易重金属超标,对身体的伤害更严重。
  专家教您“素容”:1.少化浓妆,平时淡妆或不化妆,减少接触化妆品;2.全身衣服的色彩加起来不超过3种,衣服色彩以素雅为主;3.在服装的材质方面,尽量选天然的材质,如纯棉、麻、真丝、竹纤维等,尤其是内衣和睡衣等。
  “素装修”污染少
  老陈刚买了房,住了半辈子的“四白落地”,他决定好好装修一下自己的新家。中式、欧式、美式田园、地中海风格,每种都借鉴一点,墙刷得五颜六色,又配上大红大绿的家具。一开始觉得新鲜,半年后就受不了了,觉得一回家心情就烦躁,血压也不稳定。心理学家指出,家是休息的港湾,不能样式过杂、颜色过艳。强对比的色调会让人兴奋,弱对比的色调则具有沉静感。
  国家室内环境质检中心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宋广生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都市中,人们往往感觉冰冷、缺少人情味,因此渴望温暖,追求自由、舒适、健康的生活。体现在室内装修上,要本着经济适用和美观兼具的原则,那种不分场所、不分对象、极尽“豪华”的浮躁习气与奢侈浪费现象一定要杜绝。提倡“简装修”,还在于过多过杂的材料存在污染风险。一般来说,装饰材料中大部分无机材料是安全和无害的,而有机材料中部分化学合成物,如苯、酚、蒽、醛及其衍生物,具有浓重的刺激性气味,它们会在室内不断挥发,给您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专家教您“素装修”:1.树立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的室内装饰装修消费观念;2.提倡简约、自然、淡雅的装饰风格,避免繁复的造型和大改造施工;3.选择节能产品。
  “素心”才快乐
  王先生身边的朋友都买了车,他心里一直痒痒儿,可下决心买了车才发现有车一族并不像当初想的那么潇洒。第一个问题就是养车的费用。保险得买,油价上涨,停车费、过路费就像“小刀割肉”,再加上定期的维修保养,让本来就不鼓的钱包更瘪了。第二个问题是累心。城市路况每况愈下,堵车带来的是堵心;开车上路不守规矩的人多,总是让人精神高度紧张;再就是找路、找停车位耗费时间、精力。前不久,在经历了一次追尾事故后,王先生终于把车卖了,平时坐公交车上下班,有急事打车,节假日出游就租辆车,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轻松和平静。
  近年来,网上冒出了不少“炫富者”,他们在“秀”的同时,也引来骂声一片。但很多骂人者也承认,自己不过是“羡慕嫉妒恨”罢了,自己也想要那样的生活。再看众多商家的广告,无处不在的“尊崇”、“贵族生活”字眼对受众一再地暗示。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西英俊医师介绍,当前社会弥漫着一种追求物质满足的浮躁气氛,这种浮躁建立在一个肤浅、急功近利的社会评价体系之上,人们把物质享受、财富、权力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渴望。“一个人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可我们占有得越多,越觉得不满足,越觉得恐慌。其实,人们空虚的往往是内在,而不是物质。内心的充实、平和、温暖、自然,远比光鲜的外在更让人幸福和快乐。”
  专家教您“素心”:1.认识自己,自问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2.看到有钱人的时候,多想想人家背后的付出和拼搏,别盲目攀比和模仿人家的享受;3.学着接受自己,感受内在的力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4.多读书和学习。
其他文献
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 推动老干部工作    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全省各地老干部工作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遵义市委离退局 5月9日,遵义市委离退局邀请中共遵义市委党校教授、校委委员尹瑞华为干部职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专题辅导讲座。市委离退局党支部书记刘昌益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重大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坚
期刊
渔舟唱晚 刘海燕/摄  刘海燕——北京市原副市长,华夏银行原董事长。
期刊
“6点起床、7点吃好早饭、8点看报纸、9  点看电视、10点听钟摆、11点听钟摆、12点听钟摆、1点听钟摆、2点听钟摆、4点听送 牛奶的车声、5点听扫地阿姨的声音……”这是一位单身老人形容的单身生活,“家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钟的滴答声和电视机传出的嘈杂声音。”他也道出了众多单身老人的生活状态——孤单、空虚、寂寞。  在传统观念里,单身老人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亲生的子女住在一起,不应该再有什么
期刊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挑战与困难都很大,因为这是我国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但是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有人说,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潜水”半世纪“他这个  人,没有其他的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
期刊
每到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什么礼愁坏了许多子女。然而,2012年,这一难题似乎有了不同的答案。一整年的时间,不少人都曾听到这则广告:“妈妈的回忆录写成的那天,她激动地哭了。已经多少年,她没有在我面前掉过眼泪。我总以为,让她吃好喝好,住上大房子,有钱四处旅游,就是她最大的快乐。但那天我发现,回忆才是她所有快乐的源泉。了解你的家人,给他们最想要的。”  这是一家撰写回忆录的公司所做的广告,“写回忆录”这一
期刊
“千万不要以为八十岁的老太太不会幻想,到了我们这个年岁这何尝不是支撑我们的力量。如果膝下有子,明天他会不会说:妈,和我一起住吧,不要去那种地方。”  我是一位老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今年我已过了八十,因为明天我就会住进养老院。  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住进养老院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趁着自己身体还算健朗,头脑还不算糊涂,早些打算,选择的范围也可以宽泛一些。  不过终究有些舍不得,舍不得住了大半辈子的屋
期刊
人老了死都不怕,还害怕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要相信家中老人善意的谎言。只有真正懂得老年人心理的人才会透析老人的话中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比较充足,但心理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很多老年人一生辛劳,年轻时忙工作,中年时忙家庭,好不容易退休了,还要为了让孩子、孙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操心、奉献“余热”。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老人活着10%为自己,20%为子女,70%为孙子。但是如果只懂奉
期刊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老年人居住养老机构的意愿逐步下降,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间从18.6%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可见,养老机构并非是多数老年人养老的选择,老人同样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以下这些老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味和深思。他们的
期刊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张德江,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算是年轻的。在他的简历中,明明白白写着“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的全称是“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因为“停课闹革命”而被耽误了正常学习进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在校生,又被习惯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当然是1966年没有机会入读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习称“老高三”。张德
期刊
1969年初,毕业于北京35中的王岐山,随两万多名北京知青来到陕西,在延安冯庄公社插队落户。王岐山在延安插队落户的这段经历,留下的资料甚少。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王岐山多年后回忆,当时他选择了延安圣地,没有去黑龙江,“后来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在2009年2月22日举行的“北京知青赴延安县冯庄公社40周年联谊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