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芑南“潜水半世纪”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07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挑战与困难都很大,因为这是我国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但是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有人说,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潜水”半世纪“他这个
  人,没有其他的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徐芑南的夫人方之芬说,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徐芑南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儿一样。”
  这辈子,与潜水器的缘分结得那么深,徐芑南自己也没想到。
  上世纪80年代,潜艇技术转向民用。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对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徐芑南开始了他的“总师生涯”。
  徐芑南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七·二研究所等5个单位的技术骨干,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台单人常压潜水器和双功能常压潜水器的研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80年代末,徐芑南作为船舶总公司任命的总设计师,提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光纤通信的缆控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案及其技术途径,这是以援救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的大功率作业型缆控无人潜水器。
  从90年代起,徐芑南担任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大深度无缆智能型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副总设计师,以丰富经验成功完成了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载体系统的研制。
  1992年后,徐芑南同时还担任了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潜深6000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是当今国际高新技术先进水平的反映,它可到达地球94%海域进行考察。
  有人说,徐芑南胸怀大局。的确,徐芑南说,作为总设计师,就是要把顶层设计做好。就因为心里只想着“做好潜水器”,淡泊名利是徐芑南的一向信念。“他就想做潜水器,其余的他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潜水器,他这一辈子就感到欣慰了!”老伴尽管心疼,却也拗不过他。
  66岁再“挂帅”
  早在1998年,徐芑南就与老伴一起,远赴美国,和儿子、孙子同住,享受天伦之乐。然而,2000年12月晚上的一个电话,让一切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那天晚上11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二所原所长吴有生的电话,打到了徐芑南家中:“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
  潜水器,在徐芑南的生命中,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一段缘分,尤其是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更是他多年的心愿。
  他心动了,但家里人不同意:老人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还有偏头痛,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参加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海试归来时,心脏早搏一天查出16000多次——是该好好休养的时候了,怎么还能去干这么辛苦的工作?
  可徐芑南说:“我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头就不痛,不思考就痛。还是接下这个任务,让我感觉舒坦。”最终,他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你去做吧!不做你会生病的。”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列为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即现在的“蛟龙号”。
  7000米的海底,压力将高达700个大气压……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真可谓堆积如山。徐芑南所花费的心血,比以前任总师更要多上几倍。
  叶聪,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七○二所,就进入了深潜器的研发团队,如今他已多次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成了一个颇有名望的“深海的哥”,同时他也成长为一名总体主任设计师。在他的记忆中,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在徐芑南的带领下,大家攻坚克难,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一次,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上船视察,看到了深潜器团队的精诚合作,赞叹说:“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我在你们的团队看到了。”
  
  见证梦想实现,丈量人生深度
  亲眼见证梦想的实现,无疑是最令人激动的事情。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74岁的徐芑南坚持和大家一同登上“向阳红9号”。他说:“严格来说,总师是必须上潜水器下潜的,大家为了照顾我身体,我已经没有尽责了。”他上船时,随身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必备器械装满了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即便如此,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徐芑南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徐芑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热情感染了每一个参试队员。
  2010年,“蛟龙”号第二次海试,冲击海底3000米;2011年,“蛟龙”号第三次海试,冲击海底5000米。每一次下潜,都为“蛟龙”号带来一场技术革新。从50米到1000米,从3000米到5000米,正是这一次次海试成功,宣告了我国载人深潜水平步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其实,回想这10年来,与徐芑南如影随形的除了“蛟龙”号之外,还有满身的病痛。他说,他是幸运的,“曾经以为这辈子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但现在却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我无憾了!”
  如今,“蛟龙”号已深潜至7000米。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其他文献
我在《日托》项目的拍摄中,希望呈现老人们的正常状态,不是很欢乐,也不是很悲伤,正常就好。太戏剧化的照片,可能会看得很快,更适合事件性的东西。我希望大家看的时候,有时间去想自己老年的时候,如何去生活。    公益画册《日托》的分享会  2012年3月23日下午,位于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上一幢老房子一楼的摄影画廊“鲲鲤”,门口立着一块纸板海报,海报上有张老人坐在沙发上的照片,老人双手舒展地放在沙发两边,
期刊
对于戴笠在西安事变中被软禁写遗书一事,坊间多有传闻,有姑妄信之者,有质疑作假者,但均未得到权威证据证明。直到此次戴笠档案解密,公布了该遗书手记,此桩公案才大白于天下。    西安事变发生之初,戴笠获知西安事变,如坐针毡,频频向西安秘密电台呼叫,可如泥牛入海,均无回应。而此时媒体已公开报道,这无疑打了戴笠一记闷棍,他的情报机构全线哑巴。不得已,戴笠想出一条“苦肉计”,急忙跑去找宋美龄哭陈愿意一道去西
期刊
日前,一篇名为《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帖子引发网民热议,“带孙费”、“有偿带孙”等新名词开始刺激着人们的头脑,一些有想法的“前卫”老人开始挑战传统,他们不甘再做免费保姆,主动向子女收取“带孙费”。    老人拒绝做免费保姆  网友“您好”在帖中诉说了被女婿拖欠“带孙费”遭遇:我外孙自从生下来之后就在我这里带,刚开始因为生活费的问题我不想给他们带人,后来谈好每个月给
期刊
第二天就要签合同了,马先生一直忙到两点多才上床,可他怎么都睡不着。吃了一片思诺思(唑吡坦),还是睡不踏实,似睡非睡地直到天亮,整个上午在犯困,还差点误了工作。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马先生偶尔会吃安眠药帮助入睡,平时效果都挺好,今天怎么就不管用了呢?  “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才能彻底摆脱其困扰,否则吃药不见效是难免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睡眠
期刊
前段时间,由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电影《桃姐》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引发了人们对养老话题的关注。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仅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1亿,占世界的1/5。一项由英国保险机构组织对全球12.562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怕老,在45-54岁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就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与此相悖的是,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不断瓦解,“未富先老”的困境还没有找到解决之道,社
期刊
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故称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    梵净山乃武陵之仙境,古为皇帝赐封“天下众名岳之宗”,今为“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网成员”。细说净山,实有四难:动植物产与矿藏品类在此相生相长——让你难以知其数;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在此相得益彰——让你难以明其状;万米睡佛与金顶佛光在此若隐若现——让你难以通其神;沅湘文化与巴蜀文
期刊
我要在退休第一天,就马上把六十岁的心态调整到三十岁,以迎接光辉灿烂的晚晴生活。    不经意间,竟然五十有八了,似乎昨天还在感叹人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瞬间就要被“光阴似箭”所取代了。照这种感觉,余下两年也就一眨眼的功夫就“晚晴”了!回头看看,到退休时工龄就四十四年,也真该休息了。16岁就工作的不多,我们这一代的种种与众不同,都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结果。如今,风风火火向前冲了几十年的列车就要戛然而止
期刊
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 推动老干部工作    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全省各地老干部工作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遵义市委离退局 5月9日,遵义市委离退局邀请中共遵义市委党校教授、校委委员尹瑞华为干部职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专题辅导讲座。市委离退局党支部书记刘昌益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重大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坚
期刊
渔舟唱晚 刘海燕/摄  刘海燕——北京市原副市长,华夏银行原董事长。
期刊
“6点起床、7点吃好早饭、8点看报纸、9  点看电视、10点听钟摆、11点听钟摆、12点听钟摆、1点听钟摆、2点听钟摆、4点听送 牛奶的车声、5点听扫地阿姨的声音……”这是一位单身老人形容的单身生活,“家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钟的滴答声和电视机传出的嘈杂声音。”他也道出了众多单身老人的生活状态——孤单、空虚、寂寞。  在传统观念里,单身老人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亲生的子女住在一起,不应该再有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