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87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我国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在卷帙浩繁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诗词佳作不胜枚举。这些诗篇、词作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感受。这些优秀作品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华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但诗词距离我们久远,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讲,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诗词的美,也无法提起对古诗词的兴趣。于是,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硬骨头。
  那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以何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度呢?我在自己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意境美进行赏析研究成为了古典诗词教学中有效的方式。
  “古诗词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其次是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词的意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意境美是中国古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做“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人间词话·附录》)优秀诗词中的意与境是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
  好的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全家彻夜难眠,痛苦不堪,但诗人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崇高的理想!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敌人蹂躏中原、杀戮人民而产生的深仇大恨,反映了作者蔑视强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驰骋疆场的豪迈气势与英雄形象,饱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这些都给我们以苍凉悲壮、豁达豪放的美的感受。再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得缠绵悱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显得何等悠闲自在。这类诗词都给我们以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溫婉柔美的感受。
  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丰富的、感人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深入意境、尽情品味诗词蕴涵的意境美呢?
  
  一、反复诵读作品,展开丰富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的诗境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在欣赏诗词作品时,我们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真正进入到诗词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进而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王维的诗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山居秋暝》里,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山中秋雨过后晴朗明净的月夜,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时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颜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批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正是通过想象在学生的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副美好的画面,构建了一个宁静幽深的意境。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不仅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境之美,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诗人的心境。
  
  二、品味揣摩意象,准确领悟意境
  
  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从谈意境。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作者真正主观感情的流露。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只有对作品所描述的意象反复揣摩,才能准确领会作品的意境,从而进入作者的真实思想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开篇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初读时让人感到所摄取的景物支离破碎且用语平凡,而当仔细揣摩时,就会发现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把这一个个散点集中起来便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一幅暮色苍茫、秋风萧瑟、沧桑悲凉的晚秋夕照图:深秋的黄昏,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农家,荒凉古道上一风尘仆仆的行人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在孤独地赶路。眼看夕阳快要落山了,但路途遥遥,不知所向。读这首作品时,只有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秋景图,才能真正理解诗中所要烘托的是游子历经长途跋涉、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不知何时才是尽头,由此而生发出的浓烈的思乡愁绪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用心揣摩,就很难感受到诗人匠心独具的巧思与其雕琢文字的艺术魅力,更不能体会出游子漂泊天涯的苦闷心情。
  
  三、抓住关键字词,挖掘作品意蕴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推敲字的典范。其实,古诗词的意境,往往都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些词语分析、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进入诗中意境,打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饱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用来形容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在词语的锤炼上也是极富创造性的。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一个“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
  古典诗词能够经久不衰,与作家对意境美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而且让学生增强了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懂得品味诗词之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05级中文系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1997年,为了切实开展好督查质量年活动,确保邯郸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市委督查室按照市委领导和主管秘书长的要求,不断拓宽思路,结合本市实际开辟新闻舆论阵地,对市委
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这是因为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越发的重视,同时数学成绩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所以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对流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接种疫苗仍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为了优化中药肤螨灭的提取工艺,进一步明确其对兔疥螨病的疗效为今后应用和推广提供试验参考。方法:1.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以提取物的离体杀螨活性作为确定最佳提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理科类课程,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掌握.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优化小学教学课程的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为只有教材当中的内容才是同学们学习和活动的重要资源,但是各位教师没有意识到的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错误往往比教材当中的新知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其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思维逻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就必须注重对教学方法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村小学多学科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让教学不再单一、枯燥.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之中,可以提高教
摘 要: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诗歌创新的领军人物,一生经历了影响整个20世纪的几乎所有历史事件。而阿赫玛托娃又是这一代人中受难最重者,终其一生,厄运如影相随一般跟随着她,但她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移创作。她从少年时代开始创作,诗歌创作生涯达60多年,横跨20世纪前60年,写出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她的作品主要是爱情诗,除此之外,她的诗歌还涉及生活、死亡、忧伤、缪斯等,在她之前俄罗斯从来没有人
对玉米大豆不同间作种植方式的光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形成的镶嵌结构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分布与利用。间作作物间既存在光互补又有光竞争。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