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董刀剑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ong52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董刀剑概述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世界五千年来,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先进,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资,可谓国之重器。在二十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五千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
  刀剑根本上是一种武器,既可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又可以夺取他人的性命荣辱,这使得刀剑在历史地位上远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艺品和商品。同时刀剑又代表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 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锻造,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捩点。
  人类文明五千年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被并列称为“世界五大名刃”。德国刀剑,自中世纪后开始成为西洋刀剑的重要代表;在十六、七世纪更以其最先进的工艺和实用的器型,成为世界近代军用刀剑的规范和楷模。
  
  德国古董刀剑的发展
  
  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始于前5世纪北欧地区。“德意志”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德国刀剑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重要的阶段:铁血时代和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近代 (公元1600年~1800年)和现代(公元1800年~1918年)。
  1、铁血时代和十字军时代(公元800年-1300年)-宽剑
  公元九世纪,西罗马帝国分裂为三块,其中由路易二世继承东法兰克王国,即现代的德国。至十二世纪, 欧洲已经完全进入铁器时代,刀剑迅速发展,犀利坚韧,但盔甲制造业落后,普通士兵多数以皮甲为主,被刀剑砍中多身首异处,一时尸横遍野,血腥逼人。这个“铁血时代”,战场上最主要的兵器就是以劈砍为主刺杀为辅的宽剑,长度在 90厘米左右,宽度达6厘米,部分带有一条血槽。 由于钢在当时非常珍贵且获取极难,所以制剑时出现了较早的复合工艺,即高碳钢被焊接在铁质刀体上。据说这种工艺由位于北欧的“维京人”发明,所以“维京剑”成为宽剑中最为珍贵的品种。在下面的德国宽剑的图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钢铁折叠锻打和复合的痕迹,可见当时的东法兰克人已经掌握了这种“维京剑”的制作技术。

  十字军时代自1096年开始,到1291年结束。在这近二百年时期,铁质铠甲发展仍然缓慢,所以宽剑一直持续使用,变化不大。
  
  2、文艺复兴时代(1300年一1600年)-巨剑和双手
  
  14世纪后,铁质弩迅速普及,导致铁质盔甲制造业的提高并在15世纪中页步入兴旺时期。骑士以马战为主,对于盔甲从功能到装饰的要求极高。日尔曼人的“哥特式盔甲”成为北欧的主流,由于大部分关键部位采用厚重的铁板,其重量达20-30公斤,对于刀剑的防御能力极高。
  已往单手持握的宽剑很难对穿着这种盔甲的骑士造成致命一击,刀剑也随即变革,出现了加长的巨剑和双手持握的超长剑。早期的巨剑外形与宽剑和维京剑相似,剑身略有加长,根部仍然很宽,但前部迅速斜锐,剑尖极其锋利,功能从劈砍向刺杀过渡,用以穿破铁盔甲颈部何连接处等薄弱部位。
  巨剑定型后,其剑身加长,剑尖锋利但剑身相比宽剑普遍收窄。其中德国的巨剑最为精良,长度往往达120厘米。
  除单手巨剑在欧洲流行外,另一种超长剑在德国串先出现,其长度竟达170公分以上,使用时用双手持握,大力劈砍时破击力巨大,可以斩开铁质盔甲,用以刺杀时也可占长度优势,可谓威武无比。
  
  3、近代(1600年—1800年)一笼形击刺剑和轻剑
  
  十七世纪火器出现,铁盔甲不仅不能有效地抵御弹丸和炮火的攻击,反而因其过于笨重而影响速度,所以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巨剑和双手剑叶很快被一种以对付纺织品军服的直刃击刺剑所代替,这种剑大多带有笼形的护手用以保护持剑的腕部,故称“笼形击刺剑”。其长度也减短到120厘米以下,刀锋尖锐, 以刺杀为主,刀刃虽然变窄但极其锋利,用以切割棉织品军服绰绰有余。
  笼形护手可以有效地保护手部和腕部,在当时欧洲军队中迅速流行起来,但主要配合火枪使用。笼形护手主要包括两种款式:后掠式及半圆盖形。

  后掠式护手以较粗的铜铁条弯制, 呈s形, 较早流行在德国,法国。法国著名的小说《三个火枪手》反映的是路易十三时代的故事,其中火枪手使用的击刺剑,基本是这类护手。
  半圆盖形护手出现略晚,主要流行于意大利、西班牙。因其造型优美,深受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青睐,如最早的佐罗故事反映的是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的17世纪,法国电影中阿兰德隆演饰的这位“欧洲第一剑客”手持的宝剑就是这种半圆盖式护手。
  17世纪中期,德国海军高级将领开始佩戴一种叫“绶带剑”的轻型装饰剑,此后在欧洲宫廷和上层社会迅速形成这种时尚,贵族们争先在礼服的腰带和绶带上佩戴轻剑。这种轻剑通常一般不足100厘米,剑身狭窄,剑体轻盈,装饰极其华丽。这种轻剑并非战场装备,属于各类宫廷集会和社交场合的装饰用剑,但亦有相当的防身功能,不仅剑尖极其锐利,而且剑身造型多设计为三棱和四棱状并带有较深的血槽,可以轻易刺穿人体。欧洲近代击剑术,多源于这个时代。
  17到1 8世纪是欧洲刀剑装饰艺术的黄金时代, 由于火枪的出现和普及,刀剑已经从战场上向辅助性兵器过渡,但在日常安全中却仍然是主要的防身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更成为不可或缺的佩带品,其本身迅速集武器和装饰功能于一身,高档的刀剑同时就是件艺术品。其剑柄剑鞘视级别和珍贵程度分别饰以宝石、黄金、白银、精铜、水晶、象牙、犀角、玳瑁、乌木、兽皮等,刃体或错嵌金银纹饰,或覆盖烧兰、烤漆图案柄錾刻各类铭文修辞,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欧洲近代刀剑达到西洋刀剑发展的巅峰,而这一时期的德国击刺剑和轻剑也成为世界古董刀剑爱好者的主流收藏品。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上屡创高价。
  
  4、现代(1800年—1918年)军用战刀和佩剑
  

  十九世纪后,欧洲完全进入枪炮时代,但刀剑并非立即消失,在战场和军队中仍然起到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刀作为骑兵最主要的装备,其作用超过马枪和手枪。军用佩剑(刀)亦分为步、骑、炮、海各类,形制分明,等级严格。欧洲诸国的司法、警察系统和政府部门的官员亦按界别配备了礼服刀剑,在政府活动和正规社交场合佩戴。在这一阶段,贵族和平民佩剑的风气开始消失,刀剑成为军人和政府官员的专利。
  德国现代军刀和佩剑不仅在欧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规范和楷模。无论是十九世纪的普鲁士德国和1871年后的德意志帝国,其军事实力皆属欧洲之冠。战马和步枪被称为“普鲁士的荣耀”,而骑兵更被誉为“普鲁士战争机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却很快,其钢铁工业和军火工业迅速赶上并超过 英国和法国,著名的克虏伯公司也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火及钢铁制造商。这一时期的德国制式刀剑大多数采用现代钢作为原材料并采用现代锻造设备和技术,而少量皇室和高级官员佩剑仍然保持传统手工制作的方式,工艺繁复、品质精良的大马士革钢成为制刃的首选。
  
  普鲁士德国骑兵刀
  
  十八世纪初,腓特烈大帝开始积极地运用了骑兵作为战争主力,普鲁士骑兵包括胸甲骑兵、龙骑兵和骠骑兵。
  他们冒死全速冲锋,武器装备被减到最轻的程度, 以增强冲锋的猛烈程度,手中的马刀几乎成为唯一的作战武器。直到十九世纪初,骑兵和马刀在现代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骑兵在战争中的大量投入,骑兵刀的形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影响了其他兵种军刀的设计理念,最为重要的就是弯刀的大量出现和十字刀尖的发明。
  十八世纪前,西洋刀剑虽然经过巨大的变化,但基本以直身双刃的剑形为主,对于刺杀的重视超过劈砍,即使在全身上下顶盔带甲骑士时代, 刺击几乎是唯一能够致命伤害对手的手段, 同时刺击也是最有效利用马匹冲击的动能的进攻方式。
  但现代骑兵不再披甲,对付的也大多数是身穿布匹军服的步兵,弧刃的马刀产生的切割力更具威力。 同时在激烈的近战中,劈砍相对刺击来说更加本能方便,所以在骑兵手中,弧形的马刀要比直身的刺剑来得有效。   
  900年德国骑兵军官战刀
  
  刀身巨大沉重,连鞘约110厘米。刀刃略呈弧形,利于劈砍。刀尖脊线凸出,呈十字形,穿刺力极强,易于迅速从对手身体中拔出,但所造成的伤害巨大,创口难以愈合。刀根一侧蚀刻德文 Pamaststahl,意为“大马士革钢”。表明刀身材料为珍贵的人工焊接之大马士革钢, 由不同含碳量的钢铁反复折叠锻打后形成多达数百层的复合刀身。这种高超工艺制成的刀剑,性能优越。刚柔相济,富弹性不易折断,刃口则极为坚硬锋利。刀根另一侧蚀刻德文“Eisenhauer”,意思是可以把一定粗度的铁条劈成两半而不伤刃体。在十八世纪之前这种实验非常流行, 1900年左右则成为高质量的标志。因为是实战马刀,所以配饰比较简单,刀柄包裹鲨鱼皮,铜件曾经镏金,刀鞘铁质有镀层。此刀由柏林名厂M.Neuman出品,该厂在当时也专门为普鲁士德国皇室订制刀剑。
  
  891年德国陆军军官佩负
  
  此剑为普鲁士陆军军官剑,属十八世纪前款式,其设计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剑身狭长平直,十字形凸脊剑尖。剑身一面蚀刻引senhauer Damaststahl,代表刃体材质为高品质的大马士革钢,其花纹优美绚丽,如卷云狂流,工艺是最为稀罕的螺旋焊接法。剑刃单面开锋,亦可劈砍。剑身另一面蚀刻铭款Franz Eggel s/l August Meyer 15.2.91。s/l是seinem lieben缩写,由此可知此剑是Franz EggeI在1891年2月 15日给August Meyer的赠品。根据1891年军衔表,Franz Eggel是德国城市Hirschberg的军事司令官。剑背部亦有铭文,标明制造商为柏林名厂M.Neumann。此剑配饰优美,剑鞘木制蒙皮,首尾套镏金铜箍;剑柄覆鲨鱼皮并缠绕银色金属线。手柄装具雕刻精美,镏金厚重,护手还可以折叠。其剑锻造精良、配饰豪华、铭文丰富,年款清晰,颇具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在西洋古董军刀中属于罕见精品。
  
  900年德国皇家海军军官佩刀
  
  该类刀为德国皇家海军军官制式佩刀,自 1880年到1919年供海军高级军官使用,全长80cm,此刀手柄为象牙,缠绕原装金线。手柄装具重层鎏金,极尽豪华。护手可折叠,上面浮雕为德国皇家海军图案。柄头两侧镶嵌红绿宝石各一,象征军舰的两盏定位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刀刃体上有蚀刻铭文,是海军军官ANDERSON赠给同僚军官LOME的。根据德国拍卖公司专家查阅德国军方档案,这两位军官从1901年4月10日开始在德国皇家海军服役。在当时(一战之前)的德国皇家海军中, 军官们互赠高级佩刀是一种风尚,主要是舰长之间交换佩刀或者高级军官向下属作为军功奖励品。此刀做工精良, 刃体为罕有的人工焊接大马士革钢材制造, 刀柄为重层鎏金,采用象牙, 宝石等名贵材料装饰, 即使在当时,也实为名贵。在世界古董刀剑百科全书《SWORD AND HILT WEAPONS》一书第95页《18-19世纪欧洲刀剑》章节,有一把类似德国皇家海军佩刀的照片和文字说明。
  
  十九世纪德国炮兵军官佩刀
  
  刀长a9厘米,刀刃略为弯曲。刀身蚀刻花纹非常之精美,头像为柄头狮眼处镶有红宝石一对。护手处有铜炮两门,表明此刀为炮兵使用。
  
  德国的索林根soLr NcEN刀剑
  

  德国西部城卞索林根,在16-17世纪此地由于佩剑的打制而成为著名的刀具产地,几百年来,以生产刀剑而被誉名为“刀具之城”。此地制成的大部分的剑、刀和小刀在德国和欧洲的一些著名市场上交易。十九世界索林根曾经为世界各国制造佩剑和军刀,其中最为著名的如美国圣殿骑士佩剑,日本明治维新军刀,中国清末北洋六镇马刀,泰国陆军军刀等。目前Me fecit Soligen,(拉丁语)——索林根制造,已成为原产地和品质的象征。
  
  清末新军德国索林根制马刀
  
  清末袁世凯编练新军“北洋六镇”中有马队,此即马队装备之西洋式马刀。其原型为德国Mi889式军用骑兵刀, 除护手之图案改为东方麒麟外,几乎未经变化。当时新军的《马队操法》中,有其形制的说明和图片。精钢锻造,刀身平直,十字形凸脊刀尖。刀根有索林根工厂的名称。笼形护手,错银麒麟纹饰。胶木刀柄,刻凹线环槽, 双铆钉固定。鞘涂黑漆,吊环遗失。此刀是留存不多的清末新军标准佩刀实物之一,对研究中国现代骑兵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董刀剑收藏
  
  大多数刀剑,在百年前基本退出战争舞台。现存者或保存在各类博物馆中供专家学者研究和向公众开放,或保存在私人收藏家,学者,爱好者和商家手中。在多数发达国家,古董刀剑的收藏、流通及拍卖业不仅正规成熟,而且拥有专业的鉴定研究机构及人员。这一切都基于收藏爱好者对于古董刀剑的热爱和执着, 并非一人一日一时之功,而往往是数代人的传承。
  古董刀剑不仅可以藏之高阁,而且可以用于各类装饰。欧洲的著名的各家族古城堡,从进门起,最夺目的一定是墙上密密麻麻的古董刀剑,盔甲,带有家徽的旗帜等等。这些多是家族的继承品,其中的异国名刃或战斗缴获,或重金觅得.其内涵的骄傲和震撼力绝非普通其他古董艺术品所能代替。
  西洋刀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具流通性的古董刀剑收藏种类,其中德国刀剑以其清晰的历史沿革、高超的;台铁锻钢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为广大研究爱好者所钟情,顺理成章地亦称为西洋古董刀剑收藏之首选。
  值得庆幸的是,古董刀剑收藏者很少会排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宝剑名刀,相反地,他们想方设法地希望收藏各民族有代表性的兵器,并加以研究和比较。目前日本武士刀最大的市场在美国,波斯乌兹弯刀多为欧洲贵族所珍藏,而金碧辉煌的西洋刀剑则倍受中国企业家和名流青睬,可以说古刀无国界! 正因为上述原因,古董刀剑的收藏和拍卖在国际市场经久不息,五大名刃成为藏家必争之宝。
其他文献
佳士得香港,献上至尊显贵的身份象征    佳士得香港2006年春季名贵手表拍卖于5月3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次拍卖推出多款估价高达百万港币的尊贵名表,其中百达翡丽、伯爵表、雅典表均有代表作品首次亮相亚洲拍场,机会难得,倍显珍贵。  此次拍卖将呈献一系列珍罕的名表。其中最受注目的两件均为百达翡丽的出品。一枚罕有的百达翡丽长方形十日动力储存陀飞轮腕表,型号5101P,估价2,000,000至2
期刊
明清以降,云南画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释门画家。他们中以担当和尚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其他白丁、中峰、果成等人也各具特色, 自成一家。因为身处社会历史进程的差异以及生活艰辛磨难的程度有所区别,加之个人人格、修养的不同,他们虽同为释门弟子,但笔下的世界却显得千差万别。或长歌当哭,别有怀抱;或清丽幽深,心若止水;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因为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的缘故,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作品很少为世人所知。 
期刊
2006年7月的伦敦演绎新一轮重量级经典老画的专场拍卖,这场拍卖涵盖欧洲近300年间的静物画、风景画和肖像画等,许多画作都是首次在拍场出现,而鲁本斯、布歇等人的画作参拍更加惹人关注。佳士得目前每年分2次举办“重要经典老画”的拍卖,地点分别是纽约和伦敦。而在意大利、法国、荷兰和西班牙这些欧洲画坛的传统阵地,经典老画的市场关注度仍然居高不下。此场拍卖最终总成交额为27,438,400英镑。  鲁多维柯
期刊
7月13号,号称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莎士比亚全集》 1623年第一版对开本在伦敦拍卖,估价达2,500,000~3,500,000英镑(约合3600万555000万元人民币)。近20年来,整个拍卖行业从未看到过保存如此完好的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最初的牛皮装订线大多还坚韧,1000张内页毫无缺损,连书中莎士比亚的雕刻版画都不曾损毁,线条清晰流畅,一如新印出来。剧本集 1623年面世
期刊
又到每年春拍时,今年春夏之交的艺术品市场酌热闹程度不及去年。各场拍卖虽然偶有精品出现,但是总量上比起去年同期较少,从笔者亲身体验的德匡斯图加特纳高拍卖行31届东亚专场中也能看出些广端倪。另一方面,芒市场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良好的现象和苗头,同样值得我们细心关注和分析。  德匡纳高拍卖行于5月17-18日在斯图加特总部进行第31场东亚艺术品专场拍头会,本场的拍品重点主要是瓷器和铜镜以及金铜佛像。
期刊
弘仁手卷《万山烟霭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纸本墨笔,25×211cm。  弘仁为清四僧之一,与石溪、朱耷、石涛齐名为四大画僧,称为僧,自然是佛门弟子。因为明朝灭亡,这些明朝的遗民自不甘当亡国奴,遁入佛门,避隐山林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弘仁从小就熟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习举子业,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 “幼尝应制”,又“以巨孝发声”, “文章气节,幼有远志,不入队行
期刊
犀角雕在国际市场成交活跃 17世纪犀角雕文殊菩萨青狮坐像684万港元成交    犀角雕在国际市场上成交活跃的势头去年就已明显,2005年秋,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明代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价格是1076万港元。苏富比的清代犀角雕龙纹双耳三足小鼎348万港元成交。中低价位的如香港佳士得拍出清初雕梅花纹犀角杯价格是22.8万元。国际买家对此类拍品表现出了强烈的购买欲望,2006年春的拍卖也沿续了这一势头。06年
期刊
经过6月3日、4日两天的拍卖,华辰2006年春季拍卖会共成交近1.78亿,在市场调整时期再次感受到“精品路线”带来的回报。规范操作后的成交结果也预示出了今年国内艺术品的投资风向。    中国油画及雕塑——“写实主义”实现“软着陆” “当代艺术”风头正劲    “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73.9%的高成交率成就了4728万元的高成交额。具体拍品的成交情况突出地体现着油画艺术中各组成部分的不同走向。   
期刊
5月14日晚,喧闹了两天的亚洲会堂恢复了平静,荣宝2006春季大拍以1.7亿多的总成交价圆满落槌。本次拍卖会四个专场共915件拍品,成交662件,成交率为72.35%。其中,当代中国画风貌专场成交额为3729万元,成交率为90.27%;近现代名家专场成交额为6857.6万元,成交率为60.15%;荣宝斋杂志社提名画家专场成交额为1227.75万元,成交率为74.56%;中国油画专场成交额为5318
期刊
近两年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极受注目的中国当代油画,热度从海外传到香港,如今再延烧回国内。6月7日落幕的2006年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上,在国内外众多收藏家热烈竞逐之下,包括张晓刚、岳敏君、周春芽、刘炜以及曾梵志等多位艺术家,一件件轮番创出艺术家个人相同尺寸、类十以题材作品的新高价,其中张晓刚、周春芽、刘炜等人多件重要作品都被国内买家购得,完全显现了中国新兴收藏家在油画项目中迅速升高的雄厚实力。  6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