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万山烟霭图》释读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xyvp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弘仁手卷《万山烟霭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纸本墨笔,25×211cm。
  弘仁为清四僧之一,与石溪、朱耷、石涛齐名为四大画僧,称为僧,自然是佛门弟子。因为明朝灭亡,这些明朝的遗民自不甘当亡国奴,遁入佛门,避隐山林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弘仁从小就熟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习举子业,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 “幼尝应制”,又“以巨孝发声”, “文章气节,幼有远志,不入队行,人莫得其器焉”。34岁出家前仍是明朝的诸生。35岁时功名尚无建树他便开始心灰意冷,道家出世思想萌露,“据于儒”,又“依于老”,实为“逃于禅”做好准备,便易名舫、字鸥盟。静与冷是渐江思想的主要面目,源于他一生无家(未结过婚)、无国(明朝灭亡,希望破灭)、不宦,与倪瓒一样作为封建文人对国事无奈下产生隐逸的精神状态,皆信奉佛教,皆破灭功名前途之念,皆痛苦空寂、孤寂。弘仁在一首诗中这样表达他的佛家隐逸思想:
  
  愧不方袍竟学禅,苦于烟水有因缘,
  长林怪石凭君比,黄鹤山樵定不然。
  
  存疑摹仿之作
  
  画卷中有弘仁的题字“万山深处结茅庐,白石清泉意独舒。古木疏林修竹老,望中烟霭入平芜。庚辰秋八月写于碧霞禅堂,渐江僧弘仁”,钤印“弘仁” (朱文印)、 “渐江” (白文印)。
  按画卷中题字所提时间“庚辰”,历史时间为公元1 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按陈传席所编《弘仁年谱》,弘仁生于庚戌(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就是公元1610年,由此可推之,弘仁作此卷时为三十一岁,与叶恭绰题跋所言“此卷中年作”有出入。根据弘仁的一幅作品《竹岸芦浦图卷》上自题诗:“壬辰九月望后,留宿碧霞道院,率笔图此,并题以志,渐江弘仁自记(参见陈传席著作的《弘仁》(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题诗中的“碧霞道院”与《万凶烟霭图》中的“碧霞禅堂”有同名之处。弘仁归依佛门,住的道院当然就是寺院,禅堂指的也是寺院,至于是否指同一地点,有待考证。壬辰,南明永历六年、鲁监国七年,1652年(查《明史》、《清史》),弘仁四十三岁。
  其疑点一就在画作中的题款上。该题款前段都没问题,只是在最后处有一字出现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在“望中烟霭入平芜”一句中,“坪”字不是在“芜”字前,而是写在其右下脚处,而且相比其他字显得特别小,按理作为名家绝无理由出现此败笔,尤其在题款这么起眼的地方。按,若真为弘仁三十一岁所作,则笔误再补笔亦未为不可,毕竟此年龄心态尚未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疑点二亦在题款处。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为僧后法名弘仁,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学者。现存其画迹上,多自署“渐江”,其次詈“弘仁”,友人所记多称之为“渐江”、“渐江和尚”、“渐江师”。画中题字“碧霞禅堂”后的落款为“渐江弘仁”,但据相关研究文献记载为:其出家是在1647年,即38岁时清兵入关后的第二年,复明希望彻底破灭,渐江在武夷山削发出家,皈依佛门,取字无智,法号弘仁,号渐江、渐江僧,又号梅花古衲、梅花老衲。三十一岁既未出家,又何来“渐江”和“弘仁”的法号呢?三十岁时所用俗名为江韬、六奇。
  画后广东书画鉴赏家叶恭绰题跋曰:“余论清代画,向主祧虞山华亭,而推崇在野诸作者,新安诸老与二石及北方戴传,各家各具专长,所谓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者,渐江品诣俱高,寓浑厚于澹远,尤为其中眉目。此卷中年作,惨淡经营,而灭尽针线之迹,与晚年之刻削巉劲又微有不同,当是有所模仿,未见自述不能臆断,大干以为由倪入吴,亦自有见。鄙意则谓厥中不无一峰法乳耳。咏雩鉴家以为何如?请下一转语。民国十八年七月遐庵。叶恭绰。”钤:“恭绰” (朱文方印)。他提出“当是有所模仿”的怀疑观。
  不排除门生摹仿的可能。新安画派中,与弘仁同时代、风格相近的画家有几位:汪之瑞、孙逸、查士标、郑昳、江注等,他们都极推崇渐江、以渐江为师,都以仿渐江画为临摹范本,不排除他们仿弘仁笔法作画并题签其名。清代学者周亮工在其著述《读画录》卷二中提及:“释渐江……君未五十殁,画益贵重。其门徒赝作甚多,然匡骨耳。”秦祖永亦在《桐荫论画》中指出:“渐江……当时极有声誉。余见卷册数种,不过笔墨秀逸,并无出奇制胜之处,想是门徒赝作,非真迹也。……”
  陈传席有一句话说得好: “伪造者如果和原作者同时或稍后,其伪造必有所依,不会摹仿八大山人的花鸟而题弘仁的名,也不会摹仿弘仁的画而题石涛的名,长期被误认为真迹,必有相似性。” (《弘仁》陈传席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图式解读
  
  《万山烟霭图》画面开阔,烟波飘缈跟临终前表现黄山的雄奇峻伟、层层叠嶂的山峰(《黄山始信峰图》)不同,此作更倾向体现江面连绵的山丘、沙汀、树木,天水一色、一望无垠的平远景象。该画中,山石并没有像晚年的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构成,只用疏淡近平模糊的线形成物体的轮廓和几何形状,和干爽极淡的墨色表达块面的明暗和朝向,只是在少量坡脚及夹石之处略加渲染和皴画,所用是云林的折带皴。除此之外,山石上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且还没展现出晚年时那种用笔明晰瘦硬的特色。勾勒树木的线条仅为寥寥数笔,大都用枯笔所画,但树干结节顿挫、笔法抑提变化,施然见力度;用侧锋干笔皴擦之故,墨色极为清淡,不露丝毫浮躁气息。画面的物体安排相对简少,远处三三两两的沙汀、山石,近处往往于两块简单的空白大石当中画上一些小枯树,四周点缀几块碎石,有的大块凶石上饰以小草,间杂于石缝之间,少数地方点苔为主。
  取《幽亭秀木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万山烟霭图》相比,就可以看出的两者相似之处。《幽亭秀木图》是一幅仿学倪瓒的山水画,从中既可看出弘仁对倪瓒的醉心,亦透出其独特的追求。画面构图与景色基本遵循倪画程式:正中孤亭一座,右下有石基,旁临土坡、水溪;周围古木数株,挺拔参天;远景一片空白,呈现寥廓天字,境界荒凉空寂。诚如渐江注题诗所曰:”吾师漫写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瘦硬的笔法、简淡的墨色似倪瓒,然笔墨已显刚健,顿挫转折也较多,勾勒中兼有皴擦,屋顶墨染较重,树石勾皴中多不渲染,这些都是弘仁的前期风格。杨翰在《归石斋画谈》中谈到:“欲辨渐江画,须于极瘦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乃真本耳。”此论实拈出弘仁画风的独特之处。再取来细细咀嚼《万山烟霭图》的精妙处,亦有同工之妙。淡无可淡是弘仁笔墨的最主要特色。这种淡,是以水将墨化得极淡,墨色极清;用笔用劲也是极巧妙,落笔够轻,轻才可咸淡,然轻中却见重,就是在勾勒山石、树木枯干这些硬朗的地方,便在极淡中写出刚实的力度。
  
  可以说,整个画面水平都相当高,很难看出其摹仿痕迹,就算是摹仿之作也是逸品之作。
  笔者更认同此画为早年仿倪云林作。该画所画的土坡低丘、几块石渚、几株枯树几近云林,只有早年学云林才相仿云林画。因为凡属大家,越到成熟期越不轻易模仿别人,必学其精神处而不拘泥于形式。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渐江画学于倪而不枕足于倪,到中后期多画黄山山势,不画这种湖光山色。
  弘仁二十多岁画宗黄公望、倪云林,到三十岁时画风有所变化,其中受到松圆老人程孟阳和周生李永昌的影响甚大。“程孟阳也学倪云林,但比倪更简括、生秀,用线也刚直一些。渐江学孟阳,简、生、冷似之,画中线条刚直而生率也近于孟阳,但更圆熟一些。”(见陈传席著作的《弘仁》(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渐江亦师从宋人,宋画是弘仁画的基础。渐江以宋画为基础,在学倪瓒的时候就可以不完全仿似其风格,将宋画和云林的笔墨特色溶于一炉,兼其长弃其短,达到“神韵似元,风骨似宋”之境界,再师法黄山这座奇伟的天然造化,而创造出个人独特的美学面目。他的绘画图式,在新安画派和清代山水中独树一帜。画卷面目给人的印象是线条够直、挺括,画面也够冷,但亦有秀润之处,体现出来的应为弘仁早期面目,若按其三十一岁作此画这个结论亦可成立。   川人张大干曾读此画并题跋:“渐江画法多兼倪黄传世者,又多写云林平远小景,若此卷则又由倪入吴,丘壑繁密是其生平杰作。黄宾虹社长称其为四十年来所见渐师第一妙迹。宾虹于新安四家搜求不遗馀力,所及甚多,赏鉴之精,其于此卷,嗟叹不置也。咏雩诗人出示拜观敬题。癸酉十一月蜀人张大干”,并为之赋名题字:“万山烟霭图”,后题签:癸酉十一月将归吴门,倚装为咏雩先生题(咏雩,即黄咏雩,广东近代书法家、收藏家、诗人。西关富商,曾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著有《天蠁楼诗文集》。)大干居士时客羊城。钤:“张爰”(白文朱印)

  
  画幅中的地理学
  
  该画所绘的地形地貌,面目简致,非繁山复水,亦可看出其本原。弘仁为安徽歙县人,徽州的商人通常在徽州原地留有家宅,时常回来度假,弘仁小时候虽随祖父迁往杭州,但祖父和父亲的相继去世,逼使他带寡母回到歙县定居,而且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来回黄凶非常的方便,加之弘仁的前半生抗击清兵,都在黄山一带游历,没有出外远游,尤其三十岁之时。那么《万山烟霭图》所表现的应该是黄山雄峻的美景,或山上巍巍群峰、或山下湖光天色。画中所绘湖光的平远景色,应该是黄山脚下的芜湖,便是新安江了。新安江沿岸景色奇绝,水如翡翠、山似玉簪,茶园碧绿、枇杷堆金,村落点点、白墙青瓦,这里有漓江之胜,三峡之奇。由深渡溯江而行,便是新安江的上游。新安江上游,水色清浅,百转千回,礁石峥嵘,犬牙交错,泛舟放排,险象环生,旧时有“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之说。新安江是黄山的母亲河,新安江孕育了灿烂的徽州文化。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菜……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新安江流域文化现象的古老而新鲜的课题,“徽州学”的研究机构散布于海内外,“徽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唐代诗仙李白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赞美新安江:“清溪似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足见新安江之魅力,倾倒无数文人墨客。黄山是弘仁的创作灵感和母题,黄山的三十六峰例如天都峰、始信峰等,让画家终其毕生精力来表现其雄奇险峻、湖水清波、烟云飘缈。
  弘仁四十七岁,风格成熟;五十一岁,风格深化。陈传席教授认为其画既不同于所谓正统派”四王”之软靡而无生气;也不同于石豁那样苍浑老辣;也不同于八大、石涛那样跃动奇纵;更不同于龚贤那样浓墨沉重;也不同于“金陵八家”之刚硬劲健。更认为他的画神韵逸趣似元,风骨法度似宋;又不似元,亦不似宋,而完全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冷、静、净。寒气逼人,苍凉悲怆;又如古井之水、玉湖春冰、藐姑射山的仙女,无纤毫尘俗气。”闲静简远”、”高流静士”、”胸无纤尘”是古代画家最向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认为最美最高的风格。弘仁画最足当之。
其他文献
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年,郭绍虞(1893—1984)献诗一首:“文章黼黻我辈事,金石刻画臣能为。为会昌翁商略意,定知早作百年规”。跋云:“吴昌硕翁撰西泠印社记,有相约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之语,使昌翁而在,知必能又红又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时代之印记、颇为滑稽,为发一噱。  丁雨生(日昌)受知于曾涤生(国藩)。丁氏晚年隐居归里,筑絮园于揭阳榕江东门外,辟百兰山馆,藏书十万余卷。水木清华,有溪山园
期刊
春在堂匾    俞樾室名“春在堂”,为曾国藩所书,至今高悬于苏州曲园中,曾跋云荫甫(俞樾字)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昔年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  按道光三千年,俞成进士,保和殿覆试时,列第一名,时读卷官为曾国藩。曾得俞卷,极赏其文,持示工部尚书杜受田,必欲致其第一。考官集观评曰:“文则佳矣,仓卒中安能办此?殆录旧文耳。”曾力争曰:“诗亦相称,难道也是旧作不成。
期刊
苏富比香港春拍“陶瓷及工艺品专场”中的杂项以约50%的成交率成交,成交总额也刚刚超过估价的50%。表面上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成绩单,与过去两年的火暴相比较甚至有所回落。但实质上,该场至少说明了近来市场出现的两点变化:1、艺术品投资者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投资行为日趋理性;2、拍品不易征集,货源开始出现短缺,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品质虽下降,估价却上升。  06苏富比香港的春拍上有不少中国古代杂项艺术品推
期刊
作为近代史上戊戌变法关键人物的张荫桓(1837—1900),是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带有极大的传奇色彩,而他过人的天赋与才气,每令研究者为之叹服。  张荫桓的同乡,南海人沈宗畸《便佳簃杂抄》记:“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簿尉,粗识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征),以文字相切磋。偶樵丈著《白香词谱笺》,参订者侍郎也。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绳尺,以
期刊
潘龢(1873-1929)这个名字,依稀记得儿时父辈偶有提起,说是旧派画家中的高手。先前家里怀冰堂壁上的酸枝镜框里,轮换地压着几幅旧画,其中一幅绢本设色山水便是潘龢的作品。这画笔力雄健,色墨浑厚,信是其晚年之作。罟款是:“抱残潘师遗作。丙子(1936)居端补题。”盖白文“研山”印。居端即潘龢的高足李研山(1898-1961)。李30年代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是先父子复公(1899-1979)的
期刊
佳士得香港,献上至尊显贵的身份象征    佳士得香港2006年春季名贵手表拍卖于5月3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次拍卖推出多款估价高达百万港币的尊贵名表,其中百达翡丽、伯爵表、雅典表均有代表作品首次亮相亚洲拍场,机会难得,倍显珍贵。  此次拍卖将呈献一系列珍罕的名表。其中最受注目的两件均为百达翡丽的出品。一枚罕有的百达翡丽长方形十日动力储存陀飞轮腕表,型号5101P,估价2,000,000至2
期刊
明清以降,云南画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释门画家。他们中以担当和尚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其他白丁、中峰、果成等人也各具特色, 自成一家。因为身处社会历史进程的差异以及生活艰辛磨难的程度有所区别,加之个人人格、修养的不同,他们虽同为释门弟子,但笔下的世界却显得千差万别。或长歌当哭,别有怀抱;或清丽幽深,心若止水;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因为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的缘故,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作品很少为世人所知。 
期刊
2006年7月的伦敦演绎新一轮重量级经典老画的专场拍卖,这场拍卖涵盖欧洲近300年间的静物画、风景画和肖像画等,许多画作都是首次在拍场出现,而鲁本斯、布歇等人的画作参拍更加惹人关注。佳士得目前每年分2次举办“重要经典老画”的拍卖,地点分别是纽约和伦敦。而在意大利、法国、荷兰和西班牙这些欧洲画坛的传统阵地,经典老画的市场关注度仍然居高不下。此场拍卖最终总成交额为27,438,400英镑。  鲁多维柯
期刊
7月13号,号称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莎士比亚全集》 1623年第一版对开本在伦敦拍卖,估价达2,500,000~3,500,000英镑(约合3600万555000万元人民币)。近20年来,整个拍卖行业从未看到过保存如此完好的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最初的牛皮装订线大多还坚韧,1000张内页毫无缺损,连书中莎士比亚的雕刻版画都不曾损毁,线条清晰流畅,一如新印出来。剧本集 1623年面世
期刊
又到每年春拍时,今年春夏之交的艺术品市场酌热闹程度不及去年。各场拍卖虽然偶有精品出现,但是总量上比起去年同期较少,从笔者亲身体验的德匡斯图加特纳高拍卖行31届东亚专场中也能看出些广端倪。另一方面,芒市场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良好的现象和苗头,同样值得我们细心关注和分析。  德匡纳高拍卖行于5月17-18日在斯图加特总部进行第31场东亚艺术品专场拍头会,本场的拍品重点主要是瓷器和铜镜以及金铜佛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