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代书学“古法”与“古意”思想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代书坛的“复古”现象波及面之广史无前例。以赵孟頫为首的书家群体主张宗法晋唐,恢复古法。在复古思潮的统领下,元代论书题跋中也多注重对“复古”主张的阐释,这些题跋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时人将“复古”作为一项核心的审美祁尚和批评参照。本文通过梳理元人的书论题跋,重新观照了元代以“复古”为中心的书学思想,将“古”的概念更加明晰、具体化,还原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元代书学面貌。
  关键词:元代书学;复古;重法;崇意
  1 复古——矫正时弊,宗法晋唐
  北宋灭亡后,大量法帖作品被禁毁,书家人数也不足为道,书坛衰微趋势在所难免。宋高宗一心想要扭转当时书坛的流弊景象,顺势提出了“宗法晋唐”的主张。而元初赵孟坚《论书法》中对“唐法”的重视,开启了元代“复古”书学的先声,整个元代书法始终呈现“复古”风貌。
  “宗法晋唐”是元代复古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该时期的书法题跋中,晋唐古法被抬到无法逾越的高度。相比之下,对宋人书法的认可推崇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虞集《范德机为黄士一书一窗手卷》中有跋文:“书法盛于晋唐,宋以后,殆不可及也。”《蔡端明苏东坡墨迹》:“丹丘柯敬仲,多蓄魏晋法书。至宋人书,殆百十函,随以与人,弗留也。”赵孟頫作为元代书坛的统领性人物,对“古法”尤为推崇,始终以魏晋为上。对“二王”的推崇更是复古思想中的突出一点。赵孟頫题跋《思想贴》:“右之出右军《思想贴》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鲜于枢在题跋中也将王羲之的书法评价为出神入化,无人可比的高度:“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石刻全右军笔意。此薛绍彭家所拓者,不待聚讼,知为正本也。”在“复古”书风的笼罩下,二王的书法被世人竞相观摩学习,复古书风得以延续、传承。
  在复古思想的作用下,形成了风格鲜明的独具时代特点的赵派书家群。赵孟頫在书坛一枝独秀的地位无人撼动,这在其他时代比较少见。赵孟頫早期学习赵构,借此来上溯魏晋,直追羲之。其作品高雅华美、婉约流畅,行笔迅速但不乏精致,笔法了得。不同于唐楷书碑之特征,创新以行书入楷,在当时深受时人追捧。黄惇先生曾评价说:赵孟頫推崇古法的行为明显带有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他志在扭转书坛凋敝风气,进行彻底全面的复古运动。从早期的邓文原,再到后来的柯九思、虞集等奎章阁代表书家以及后期的康里巎巎等人,无一不高举复古大旗,上追晋唐古法,使整个元代书法呈现全面复古倾向。
  2 复兴“古法”——校雠不苟,恢宏雄秀
  在元代的书论题跋中,元人对“法”的重视和强调不逊于唐。鲜于枢《论草书贴》中有跋:“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这里所说的“法度”,具体是指“二王”的笔法。他批判张旭的书法偏离法度,确无古意,同时又称怀素书法恪守法度,因而有古意。鲜于枢曾在一跋文中提到“今世所传颠素草书,狂怪怒张,无‘二王’法度皆伪书”,这里已然把“二王”笔法作为衡量真伪的标准,向二王笔法的回归成为复兴古法的主要契机。赵孟頫引领下的书坛复古主义,对“古法”的阐释已经还原为具体的笔法,这与唐人所倡导的“法度”不尽相同。
  元人的“法”讲求的是一种精确规范,归结到笔墨上便是严谨精劲。元代“古法”具体体现在古代笔法和结字法上面。赵孟頫有言:“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佳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赵雪松认为学习书法,笔法是基础,若笔法不规范便经不起推敲。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悉知其用笔之意”。郑杓在《衍级天五》中对如何用笔和执笔有着详细的阐述:“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又云,“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费。”这里把执笔方法抬到了书法的核心地位。郝经《叙书》中亦论道:“小楷则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倾攲而见正大,出奇示便于规矩准绳之中。”同样,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也有对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分布法、变法、法书的详细阐述。此外,释溥光《雪庵字要》中的把笔四法、用笔八法、捽襟五法、捽襟永字八法等,都是对具体的“笔法”的强调。元人不仅在相关书论中突出技法的规范,在众多的题跋品评中也格外重视“法”的遵守和运用。《式古堂书画汇考》收录赵孟頫题跋:“此宋人写本十帙,不知的出谁手,而笔法精劲,校雠不苟。”泰不华跋《范文公正公书伯夷颂卷后》:“今观魏国所书《伯夷颂》,笔法森严,真可于《黄庭》、《乐毅》等书相颉颃。”可见元代书法在理论和技法上都尤为强调对晋唐具体“笔法”的继承学习。以赵孟頫为首的书家极力标榜二王古法,但由于魏晋法书资源稀缺,时人在对二王笔法进行学习时难免出现误读现象,最终并没有形成系统清晰的二王笔法,而是成就了作为二王样板的赵孟頫,成为元人争相学习的对象。
  元代强调具体笔法的同时还追求“道法”层面的法外之“法”,自然之法。郑杓《衍极》中曰:“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溜,溜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字体的演变和书法的创作都要遵循自然法则,不可矫揉造作。赵子昂曰:“兰亭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元人推崇的“法”是一种“技近乎道”的自然法则。郝经云:“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将“师法造化”看作书家探索书法本源的基本条件。郑杓亦尝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诸多言论都在强调书法应顺应自然的状态。将书法中的技法看作是“道法”的笔墨体现,而书学的要义则是“由技入道”,如此方可“書妙尽矣”。可见元人讲求的“古法”还蕴含形而上的自然之法,只要参悟透自然之法,方可“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3 崇尚“古意”——意蕴醇古,无意于佳
  元代的“意”为复古主义思潮服务,更是强调对“古意”的追求。这里的“古意”实际上是对魏晋风韵的继承。是元人在创作中追求的自然、质朴、高古的审美祈尚。在赵孟頫众多的书画题跋中,尤其可见对“古意”的推重。题顾恺题跋《秋章横云图》:“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粲生光。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张。”题舜举《小隐图》跋曰:“有水清且泚,洄洑乱石间。乐哉三子者,在涧歌《考槃》。流波牵弱缕,轻飚动文竿。信无吞舟鱼,我志匪魴鰥。勿言隐尚小,深情有余闲。高士不可见,古风何时还。” 在《自跋画卷》中有论:“盖古人笔法圆熟,用意精到,初若率意,愈看愈佳。今人虽极工致,一览而意尽矣。” 题《壮陶阁书画录》:“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这些题跋中对重视古风古法的雅韵之画大加赞赏,倡导对传统精神和意趣的表达,是对北宋以上前人经验技法的传承。这一思想在其书学观上也得到了集中体现,认为评价作品的好坏在于是否意蕴醇古。在元人的题跋中也多见对作品“韵”的揭示。龚璛《鲜于枢游高亭山广严院记》有跋:“书法不讲百余年,至元间,伯机、子昂二秒特起,古意复见于今。” 赵孟頫《黄庭经》有跋:“晋人数以韵度胜,六朝书以丰神胜,唐人求其丰神胜而不得,故以筋骨胜”。柯九思亦有论述:“飘撇韵籍,大有古意,一洗定武之习为可尚也。”(《定武兰亭独孤本》)这里元人所倡导的“古意”仍然是复古思潮下,对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的延续。试图通过现有的技巧来继承古人的遗韵,使作品整体流露出古朴气息,此时的“古意”已经无形中被赋予了评鉴优劣的功能。
  整个元代书坛都笼罩在“复古”书风下。这一复古思潮不仅体现在书法领域,在绘画、诗歌、文学领域都有复古倾向。在书法创作中上追魏晋古法,张扬尚古之意,借古纠偏,矫正时弊。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对“古法”的学习和对“古意”的继承。概括而言,元人的“法”包含两个层面:一曰“技法”,即具体到笔墨上肉眼可见、徒手可摹的实践书写操作,在技法上追求严谨规范的点画结构,总结出一套完备的笔法实践理论,尤其是以赵孟頫为首的赵派书家群体,创作中严格遵循笔法要求,将晋唐笔法推崇到无人可比的地位;二曰“法理”,即超脱具体技法,追寻“技近乎道”的自然之法,在“意”的阐释中,区别于宋意的“自然天放”“意造无法”,仍遵循古法,讲求“意蕴醇古”“心手相通”。元人对“法”和“意”的阐释,既有对唐宋前人的传承和借鉴,同时又依据其独特的时代因素将传统加以丰富和过滤,将自然潇洒的意趣融入规范严谨的法度之中,使书法创作规范而不失情趣,严谨又不乏生动。元代书法在入古出新的道路上矢志探索,上追晋唐,下启明清,在整个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调查式新闻的结构性解析,力求从共鸣情感与客观论证双重角度分析视听语言的隐喻性修辞功能。通过对《新闻周刊》的案例分析,剖析视听语言在视觉隐喻、强调、渲染与劝说的电视表达手段,进一步探究电视调查式新闻的结构性表达。  关键词:调查式新闻;视听语言;结构表达;视觉隐喻  电视艺术语言表达的声像性及新闻、美学双重属性共同制约着包括电视深度报道在内的电视专栏创作与表达,通过视听语言的结构性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儿童艺术教育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它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与课堂教育有着本质区别,颠覆了我们过去“参观——聆听——接受”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强调体验、感知、参与,调动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考察了美国与欧洲各大博物馆,采访了大英博物馆馆长欧文·芬克儿和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郑勤砚,总结了西方博物馆在儿童美育方面作出的各种有趣的可借鉴的尝试,以便为中国儿童博物馆艺术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
期刊
摘 要:2011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那坡黑衣壮的一首《壮乡三月风光美》一鸣惊人,引起了各地政府、各界人士的关注,纷纷提出要打造“黑衣壮”文化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民风研究学者、音乐家等前往采风学习。那坡“过山腔”婉转悠扬、犹如天籁,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音阶调式、旋律色彩及节奏节拍三个方面。  关键词:那坡“过山腔”;音乐特点;《壮乡三月风光美》  那坡县在广西境内,与靖西县相连,
期刊
摘 要:河北省武安市土山诚会是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一种迎神赛社,其历史悠久,形态独特,文化价值高。作为“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之一,《土山诚会》的拍摄过程展现了田野调查和影像拍摄的互动关系,对于影视人类学的影像志创作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节日影像志;《土山诚会》;创作实践  河北省武安市西土山乡东、西土山两村联合举行的土山诚会是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一种迎神赛社。其历史悠久,形态独特。土山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法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优化课程目标、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素质等几点建议,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有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推进全国法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法语人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 要: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工具,在贫困山村的教育活动中有着更为实际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义务教育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本文就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名下的驻校社工杨凯芩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两年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其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偏远山区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贫困山区;社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期刊
摘 要:在当代,不同时代的经典剧目依旧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当取消了场与场幕以及幕之间的时间间隔,文本的结构与构成就更加简练。舞台时间的概念已经从显性发展到隐性,藏于创作者对作品解读的逻辑思维中,然后把舞台时间转化为精神意识的外化,从而表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戏剧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当代戏剧舞台艺术家在时代的转变下通过不断反思才孕育出自身作品的哲理性,所以灯光设计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也在思考自身的转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艺语出发,对比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语言方式,进一步阐述了新媒体艺术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的交互语言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语;交互;媒体;语言特征  与传统艺术语言不同,新媒体艺术语言依赖与时俱进的“新”媒介,依托影像和身体,在后现代艺术的背景下充分展现出强大的交互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五个方面。
期刊
摘 要:吴江导演的仅9分钟的微电影作品《23:11》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也夺得了国内外的优秀微电影大奖。微电影不同于一般电影的长篇大论,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和集中式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作品主题。微电影作品讲求立足细微,以小见大,表达丰富的主题内涵。因这部微电影的成功,其艺术元素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微电影;人性;主题;叙事;人物形象  1 主题表达  在所有艺术作品中,主要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内
期刊
摘 要: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身心一元的问题一直在被探索,而“身与心”的关系问题在舞蹈中也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在国标舞中对于身体与灵魂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感受国标舞的魅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身与心”的角度切入,论述身心一元的理论出发点以及国标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展望新形势下普及国标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心一元;国标舞;全面发展  著名舞蹈家吕艺生先生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