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落地离不开校本化理解和表达,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以顺德区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索和创生出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思路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关 键 词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課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6
  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是课程。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深层变革。这一变革有两层含义:其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真正回归培养人的教育原点;其二,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选择与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再造。本文试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中学为例,探索基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理念下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以期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一、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要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应建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1],因此,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既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在课程中得到体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必然要求。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更应该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融合学校特色,才能建构出充分体现该校学生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目标体系。一所学校要完成课程目标建构,必须努力“运用关系思维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纳入理性的轨道,摆脱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2]。教育既是理想的事业,需要理论指引,同时也是实践的活动,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必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文理解,可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入手,进行文化分析;二是实证研究,可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切入,了解实际情况。
  (一)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分析
  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必须植根学校文化背景,理清学校文化的由来及其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顺峰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和美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究,明确了学校的和美文化价值诉求,构建了和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为此,研究组首先对“和美”进行了词源考察研究。“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相应也”,其最初的意义,即相互应和,这个意义在后来被保留下来,常引申为表达一种温和、和睦交融之意。“美”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后来的引申义逐渐覆盖到所有事物之中,包括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用以表达一种能给人带来良好感受的属性。由此推断,“和美”一词,一般可理解成“和谐美好”之意,泛指一种温和、适度、因素间和谐交融、令人感觉美好愉悦的状态,可用于形容某种情景或人的精神品质。
  (二)面向学校师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立足学校现实,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切入,深入调查分析师生群体对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与愿景,可以为建构满足学校现实需求的课程目标体系
  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组首先通过小组访谈获取各科任老师对和美教育的基本理解。访谈围绕教师对和美教育理念及其表现形态的理解展开。访谈结束后,对各科任老师的访谈录音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编码方案,最终形成了课程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学校四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具体编码方案见表1)
  小组访谈之后,研究组请全校各科任教师(共134名)和学生(共867名)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围绕对当前课程目标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课程目标的愿景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和美特色的课程目标主要应该定位在身心、人际交往、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四个方面,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如图1所示)。基于此,研究组将“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初步界定为上述四个主要方面。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
  研究组对学校核心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意见征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围绕“和美人”核心素养表述的合理性及具体内涵进行探讨;二是思考“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在内容和内涵方面,如何实现与国家层面核心素养的接轨,使之既反映国家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在专家团队与学校核心团队多次智慧的碰撞下,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基本确立。
  (四)和美特色课程的目标体系
  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见表2)不仅立足现实,植根特色学校文化土壤,还实现了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结合,是全校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愿景的体现。
  四大素养八大标准内涵阐述如下:
  1.身心健康包括:①悦纳自我:与自我相处时的综合表现,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我尊重。②强体尚美:具有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2.友善互助包括:①沟通交流:能具有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沟通技能和方法,理解彼此间观点的差异。②团结合作:主要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处理他人意见与自身立场的关系,明确团队任务与目标,共同解决问题。   3.责任关怀包括:①人文精神: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②国际理解: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处理与国际关系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
  4.实践创新包括:①劳动参与:指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体验劳动价值并享受劳动快乐的一种行为倾向。②问题解决:主要指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法。
  除此以外,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和美课程目标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健康生活”与“悦纳自我”“强体尚美”相对应,“责任担当”与“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国际理解”相对应,“人文底蕴”与 “人文精神”相对应,“实践创新”与“劳动参与”相对应,“科学精神”与“问题解决”相对应,而“学会学习”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体系当中。
  二、围绕目标体系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学校教育的原点出发,打破传统的三级课程分类体系,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3]。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实际考察,自下而上了解课程的现状与需求,進行课程内容的清理;其次,基于理论分析,自上而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整合;最后,结合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实现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一)自下而上的内容清理与建构
  研究组对学校师生关于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学校课程内容开发设计与实施等方面都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例如,调查显示顺峰中学的教师团队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偏低(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内容开发和设计方面缺乏考虑学生的需求。
  研究组分析学校原有课程表,发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分类以课程制定主体为标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造成各类型课程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清晰。二是以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中的主导部分,但这些分科课程建立在分离割裂个体培养目标基础上,导致当前学校在完人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自上而下的内容选择与建构
  研究组结合自上而下的理论分析,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组与整合,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做法:一是改变传统以学科分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主题课程群。二是打破传统三级课程分类体系标准,将课程的组织形式、呈现方式、选修的自主性纳入分类体系,将课程分为学科必修、学科选修、活动必修(微课程、节日课程)、活动选修课程,归类到各主题课程之中。研究组还致力于通过专题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课程内容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建构。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
  通过自上而下的内容选择与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此基础上,学校核心团队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一是针对每个主题课程群所指向的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和美特色文化,对主题课程群进行命名;二是对各主题课程群下设的课程类别进行研究,将原有课程归纳整理后纳入新的框架当中。而对于未纳入原有课程表中的课程,例如部分微课程,也进行了整理和统合。
  (四)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三个步骤,围绕学校课程目标体系,顺峰中学构建了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见表3)
  1.内容设置多元化
  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划定了“和馨、和善、美心、美行”四大主题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不同类别的课程组成。以“和馨”课程群为例(见表4),“和馨”课程群主要由健康类、艺术类课程组成,每个类别的课程又由相对应学科必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活动必修课程(微课程、节日课程)、活动选修课程构成。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内容多。除学科必修课程以外,还开发了涉及体育、艺术、人文、科学、实践、本土、技能等方面的学科选修课程。并且注重活动课程的打造,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的各类活动,多维度、浸润式地培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
  2.相互交融的网状结构
  在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中,课程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的网状结构。这意味着某一具体素养的培养,不由单一种类的课程决定,而是以某一类型的课程为主导,多种类型的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单一种类的课程,也并非只服务于某一具体的课程目标,而是在不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都起到不同层次的作用。例如,围绕“身心健康”这一具体素养的培养,学校主要开设了“和馨”主题课程,并在该主题课程群下设健康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这意味着该主题课程群范围内的课程,所服务的课程目标是“身心健康”这一具体素养,但与此同时,“和善”课程群中的语言类课程,“美心”课程群中的人文类课程,同样可以融入发展“身心健康”这一素养的理念,服务于这一素养的培养。因此可以看到,在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当中,课程类别的隔阂被打破,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
  和美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学校的教师团队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顺德家常菜”“中国画”等活动选修课程,既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又采取了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反映了学生发展需求,关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的意愿都能够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践、实施、评价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三、落实课程目标体系的和美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建构
  课程要真切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4]。按照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教育活动,“现代课程作为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其属性和类型,既包含了各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也包含了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教学”[5]。因此,课程实施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的环节。课程实施必须回应课程目标体系,同时又要与课程内容特色紧密结合。在传统学科分科课程观念下,教师对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说课程目标以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为标准,造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而缺乏方法论、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指引,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中,融入相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以对教师进行引导。需要打破学科隔阂,超越学科边界,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来建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基于此,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实际情况的观察与调查,对课程实施文化进行提炼与归纳;其次基于理论分析,对课程实施文化价值进行演绎与整合;最后结合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完成相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建构。
  (一)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提炼
  立足学校实际,研究组采用了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研究组深入不同学科课堂,了解课程实施具体情况,对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路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记录,寻找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炼不同性质的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在问卷调查中,研究组主要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针对当前的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师生对课程实施的愿景展开。
  (二)自上而下的課程实施文化演绎
  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在理论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归纳,提炼出相对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理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主题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实施文化进行界定。研究组将各类课程提炼出来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根据课程内容体系的分类,进行了新的整合。例如,将艺术类课程所提炼出来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审美”,将健康类课程所提炼出来的课程文化价值——“躬行”,均归纳到“和馨”主题课程群当中,作为该主题课程群的主导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二是对各课程群所主导的课程文化价值进行内涵阐述。首先对其进行文化分析,挖掘其文化内涵;其次对其所应具备的实施要素进行理论分析。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
  基于提炼与演绎两个步骤所获得的课程文化价值体系,还应经过学校核心团队的分析与检验。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所对应的课程实施价值的合理性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整;二是对课程文化价值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对其具备的实施要素作进一步阐述。
  (四)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体系
  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躬行”“审美”“互助”“自律”“思辨”(见表3),既是对和美课程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展,也是课堂教师实施的具体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这五大价值起着联结课程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评价的立交桥作用。
  1.躬行。躬行语出《论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文化价值理念,既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继承,也是杜威“做中学”思想的中国化理解,同时还是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的现实表达。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躬行”强调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而非书本知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实施过程方面,“躬行”课堂的活动要素包括情境、问题、分析、操作与体验、总结五个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情境的导入,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的操作与体验获取知识,并最终得到经验的凝练与总结。
  2.审美。“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思是“对感官的感受”,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蕴涵着审美的文化情趣;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生存状态的表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审美不仅应该作为一种培养目标,还应该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打造“审美”的“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价值,首先要加强审美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世界。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互助。“互助”主要描述一种个体间通过合作方式都获得利益的关系。“互助”的课程实施文化,主要是指构建互助学习型课堂。它要求“教师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参与方式,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变教师是主宰为学生是主人”[6]。互助学习型课堂面向学生的认知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生动起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和美课程体系下的每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在具体操作中,第一步是创设小组文化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员;第二步是实行小组自治管理,让每个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第三步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4.自律。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基于此,我们推崇以自律作为和美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自律道德,自由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美课程体系要求要在生活的各方面进行道德自律教育。自律的课程文化,要求改变在课程实施中从一而终地传授道德认知,让主流价值观居于思想高地。
  5.思辨。简要地说,思辨的主要特征,就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思辨作为一种课程文化价值理念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和美人”,必须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依据自身价值标准,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的人。打造“思辨”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一改自己讲台上的“权威” 角色,放下身段,在课堂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充分的话语、信息和情感交流。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这五大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既是对和美课程体系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展,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其在课堂上的落实,将使课程内容真切地影响学生,从而成为课程目标有效实现的保障。
  我们相信,在新的时代,课程将是推进和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着力点,也是学校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核心点。未来课程改革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不断回归育人的原点进行深度探索,更多地以整体、宏观的视野去看待课程,以多维联动、富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为标志[7],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师生发展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4]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166.
  [2]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84.
  [3]左璜.论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校本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6(06):5-9.
  [5]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05):1-7.
  [6]潘永庆.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84-87.
  [7]杨四耕.迈向3.0的学校课程变革[J].上海教育,2016(34):71-7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据报道,目前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是丹麦,其国民富裕、清廉,工作不再是为了生存,为了奋斗,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为了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中山,这个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有一群德育人,也在为着自己倾心的工作,奉献着活力和创造,感受着“有为”的幸福。  从2007年,“中山德育模式”在广东推广至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他们从“中山现象”肇始,营造人人都来关怀德育的氛围,
摘 要 广东实验中学基于生态体验观,倡导学校德育同生共享的育人理念,经过三阶段15年的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了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立足于学生道德成长的三重生态,构建了整体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体验为本体的德育样态,有效促进了师生的生命成长,重现了学校德育的独特魅力。  关 键 词生态体验观;德育一体化;德育课程  
小北路小学地处广州市区中心,是一所百年名校,在当地享有盛名。学校办学理念鲜明,尤其德育颇富特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是全国德育实验学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让生命充满阳光”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构建了完备而高效的阳光课程体系,打造了“阳光德育”品牌。近年来,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渐入人心,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找到新的着力点,开发了极富特色的“阳光成长”实践活动课程,即“5 N”
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容”,“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而早在三年多以前,山东省就已经发文,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了。  时间要追溯到2008年1月。当时,山东省新一轮素质教育启动,但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了决策者面前:要
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命制,不仅要实现考试的基本功能,更要体现价值观的有效引领。近两年来,连云港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呈现了课程的核心主旨,突出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命题主线呈现课程的核心主旨  近两年来,连云港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紧紧围绕课标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板块来设计问题,命题沿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主
摘 要  陪伴孩子是班主任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中经常提及并强调的内容。基于在线测评的数据调查,创设家长讲堂、亲子主题活动及专题讲座等家长学校课程,从爱的能力提升、陪伴方法的掌握、好家风引领等途径,指导家长学会正确陪伴孩子,促进新时代家校共育质量。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2
摘 要  王老师是公认的好人,却被家长投诉师德有问题。根据家长提供的证据,王老师的错误已经触碰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因此,好人不一定是好老师。学校里,像王老师这样“好心办坏事的”的好人还有不少,我们要看到她们善良的本性,给她们改错和成长的机会,帮助好人成为好老师。  关 键 词  好人;普通好老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編号  2095-1183(2020)0
摘要 将中医文化“仁、和、精、诚”之精髓引入课堂,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育与拓展师生科学思维能力。可通过日常管理融入、宣传机制建设等层层推進,促成中医药文化认同;通过多种体验活动,激发中医药文化创新;加强社区协同,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这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助力学校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学校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社区协同  中医药文化在诠
摘 要时代的发展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初中生偶像选择情况的调研发现,初中生偶像选择的信息来源多元,价值取向呈现多元与趋同化的特点,偶像选择的主体意识强烈,并深层次地影响其价值观的发展。未来,重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需要打造身边偶像,优化价值观教育环境;尊重其偶像选择,强化价值观主体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其价值观选择能力。
李西顺:故事型德育有效提高德育实效  李西顺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其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对德育方式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才具备实际意义,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段应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内容的衔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