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北路小学地处广州市区中心,是一所百年名校,在当地享有盛名。学校办学理念鲜明,尤其德育颇富特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是全国德育实验学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让生命充满阳光”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构建了完备而高效的阳光课程体系,打造了“阳光德育”品牌。近年来,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渐入人心,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找到新的着力点,开发了极富特色的“阳光成长”实践活动课程,即“5 N”研学课程。
  所谓“5 N”,即指通过5天的实践周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从而对他们产生无限深远(N)的影响。同时,5代表每周5天的基础学科课程,N代表基于学科的综合化、研究性学习形式。
  从本质上说,“5 N”研学课程就是基于学科融合,采取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形式而建立的一种课程形式。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着眼综合素质提升,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极富创新意义的尝试。
  深度学习:从“受体”到主体的转变
  上课铃响了,小北路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拿出数学老师下发的五张白纸,随着老师的指令开始折纸飞机。经过前三节课的反复琢磨、尝试,第四节课他们来到操场上,开始玩“冲浪纸飞机”。同学们一手拿着kt板,一手拿着纸飞机,一次次尝试将“飞机”飞上天。结果有的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有的折腾多次还没制造出气浪;有的激动大喊,有的沮丧纳闷。
  同一时刻,三年级同学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兴奋地来到宝苞农场,脱下鞋子就往秧田里冲去。结果有的同学一跳进去就摔倒在泥水中,衣服裤子上一下沾满了泥巴。经过一番小心翼翼的摸索,同学们终于适应了在秧田里站稳和行走,拿起秧苗开始尝试插秧。这时候,太阳高悬,把孩子们照得满脸通红。虽然是在农场里,秧田面积不大,但对这些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点面积也已足够“巨大”了。渐渐地,他们开始有了畏难心理,手脚也不知不觉地酸痛起来。好不容易,他们才听到老师一声令下,跳出稻田结束了这一上午特别的课程。
  同一天,一年级的同学在研究小蚂蚁,二年级的同学在捏陶泥,五年级的同学在寻找市花红棉的足迹,六年级的同学在扮演“小雏鹰”,体会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小北路小学“5 N”实践活动周中的几个画面。从这一天开始,整整一周的时间,全校一千多名孩子扔掉一切书本和作业,沉浸在同一个主题的学习、探究和“玩乐”之中。毫无疑问,这是孩子们的一次“狂欢”。这一周对他们来说太短,因为他们都觉得“没有玩够”;也太长,因为这也许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不能不说,在整个社会都疯狂陷入学习焦虑的当下,小北路小学能拿出整整一周的时间来让孩子們“吃喝玩乐”,这是一种“奢侈”,也是一所百年老校的大气和淡定。它体现了学校一以贯之的对课程新形态的时代性追求,也体现了新一代小北人对教育意义理解的远见卓识。
  按传统教育观念,一周时间,老师可以讲多少个章节的课本知识,学生可以做多少道练习题,然而,小北路毫不犹豫地拿出来,让孩子们分年级按主题,把整周的时间都花费在看似毫无意义的观察小蚂蚁、辨识毒大米等等这些细微的跟书本知识“没有关系”的小事上。
  他们是在浪费时间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在这一周里,孩子们学到了远远超出书本知识的包罗万象的知识,掌握了以前想都没想到的相关技能。
  比如,三年级的活动主题是“小米粒”,这一整周的时间,他们都在围绕“米粒”进行研究:了解米的来历,分辨好米与毒米,体会数学中的大米,搜索有关粮票的资料,认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甚至用小米粒秀出了“新煮意”,最后重新学习《悯农》——这首关于米的悲歌,在心底里认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这样一周专题化的学习下来,孩子们对米就有了综合的全面的深度认识。以后,他们在遇到有关米的问题时,就能应答自如,并自觉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了。
  这样的学习不同于以往各学科交叉学习、螺旋推进的进程,是一种深度学习,也是一种高效学习。由于进行了专题化的研究,孩子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线性的探究和发散性思考,思维被延展,想象力被拓宽,知识被统整,所以这一周的时间实际上反而用足了,用活了。
  应该说,在科技渗透日益庞杂、行业细分越来越明显的当前时代,这种专项、深度的学习形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受体”到现在的认知主体,在主动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校一直坚持的“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内容“解放”:从需求出发的“新教育”
  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各校态度各异,总体来说随意性大,形式主义现象还较普遍。小北路小学不一样。他们一贯重视其科学性,从当年的“阳光活动”课程到现在的“5 N”,考虑最多的一直是其内容的适切性。
  因为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真正收获就来自课程内容。因此,在设计“5 N”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小北路小学不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点,要“好玩”;而且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增长点,要“有用”,能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据此,学校围绕培养“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开发。其原则是融合全学科的知识素养,设计符合每个年级孩子需要的课程,围绕专题项目的研究,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最需要的是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因此他们的首要需求是“快乐”。围绕这一主题,学校以孩子最熟悉的小昆虫蚂蚁为着眼点,设计了项目主题“我是快乐小学生”以及研究专题“小蚂蚁”。
  围绕这一专题,学校设计了多种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选项,比如“蚂蚁童谣我来演”“蚂蚁绘本我来编”“蚂蚁故事我来听”“蚂蚁歌曲我来唱”“蚂蚁小操我来做”等等。其中的每一选项中又有诸多细项。这些细项跨越学科界限,已不能用传统的分科思想来界定其学科属性。同时,它呈现出一种发散的状态,因此是一种“被分解”的学科知识内容的汇总和融通。   比如四年级的项目主题“我是国防小卫士”,其研究专题是“小飞机”,而其课程细项包罗万种。其中既有知识性的空军发展历程,也有手工制作课程、体育游戏课程、绘画课程和冲浪飞机原理探究课程等等三十余种,跨越了语文、科学、体育、美术、劳技等等多个学科。
  很显然,在这些课程中,既有孩子们的兴趣点,也考虑了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生长点,是一种“合适”的科学预设。同时,其设置不限于某一学科,而是贯通全学科,充分顾及了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而且全部从孩子的生活中来,对提升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极有助益。
  在学习了“小米粒”的有关知识后,三年级的悦月有一天陪同妈妈去超市买米。在米档前,悦月一本正经地“教育”妈妈:“妈妈,要分清是不是陈米或毒大米有三种方法。一是放在手心搓一搓,看看有没有白粉留在手心。二是闻一闻米的味道是清新的还是有霉味。三是可以试着咬碎一粒感觉一下味道是否新鲜。”说罢,她立即按这三个步骤亲自“操作”了一番后告诉妈妈:“这米很新鲜,可以放心买。”妈妈被孩子的“学问”所震惊,同时也被她那认真的模样逗乐了。
  事后,悦月妈妈在写给学校的感想中感慨到:“‘5 N’课程不但有趣,还非常实用。”悦月的经历,只是小北路众多孩子的学习缩影。在“5 N综合实践活动周以后,家长们几乎都感觉到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传统学科授课所无法带来的,因为传统授课内容大都“假定”为学生必须了解,而“5 N”来自学生真正的需要。
  这种从需求出发的教育,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以一种跨领域的学科整合和融通,实现了课程内容的“解放”,同时促动了孩子灵性的解放。即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课程内容的被“解放”,让学校教育不再面目可憎,而充满了无限乐趣,充满了挑战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同时,让孩子真正成为了孩子,释放童心,享受童趣。
  时空翻转:教学方式的真正革新
  “5 N”并不是活动课程的简单改变,而是教学时空的大翻转。
  传统的、主流的班级教学有稳定的班级集体,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固定的授课时间。这种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但固化的教学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陷入僵化模式。
  “5 N”研学课程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从教的角度,构建分班教学、年级教学、教师走班三大模式;从学的角度,实行选课制。
  所谓分班教学,即由两位教师协同,分班级进行教学。两位教师分工明确,一位主讲,另一位协同。如此课堂效率提高,也有利于课后反思、调整。
  年级教学是指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按年级打通实施,如涉及音乐、体育、劳动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就可以按年级集体进行。如在二年级的“小巧手”专题研究中,整个年级的200名学生聚集在操场里,共同学习歌舞“我有一双小巧手”,共同完成大课间“小手律动”,共同进行“自理大比拼”等等。
  教师走班是指同一内容,教师面向本年级各班巡回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的方式的改变,推动了教师的主动改变。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必须思考,自己能开设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他们的目光就会从原来只关注学科教学,向关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转变。
  与此同时,教学时间发生改变。
  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时间单位是固定的,即都是1课时,45分钟。其弊端显而易见,就是容易割裂教学环节,影响教学效果。“5 N”活动课程由于进行了全学科的“内容杂糅”,教学内容复合延展,已不适宜进行传统的班级授课。由此就衍生了大、中、小三级课型,以及与之各相匹配的教学时间。
  小课在分班教学中使用,时间为45分钟,适合内容量较少,难度较小的教学活动。中课多在年级教学中使用,时间为100分钟,完成操作性的研究性学习。在年级教学形态下,一般都有一次大课形式,即在一整天的时间内完成某项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的适度增减,让活动课程有了充足的时间,能从容地策划组织和安排实施,从而保证活动不走过场,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应地,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根本改变。
  因为其“实践”属性,“5 N”的学习环境已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延伸到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室、报告厅、走廊;不仅在校园里,更拓展到社区、陶艺基地、剧院、农场等等。
  学习空间突破单一、有限、平面化的校园,创造了一个打通校内外,连接家庭,走进自然,走向生活的立体学习场境,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提供了广阔舞台。
  课程创新:一次不期而遇的成長
  “5 N”不仅是一次课程创新,也是一次集体的成长。
  从选定专题“小蚂蚁”之后,一年级的老师们就开始了团队间的紧密协作。为了鼓舞士气,他们先给自己灌了一碗“鸡汤”——
  当你在非洲大草原上看见一群羚羊在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看见狮子也在四处躲避,那就是大象来了;但是当你看见狮子和大象都在四处奔逃,毫无疑问,那准是蚂蚁军团来了……
  他们把自己团队命名为“蚂蚁军团”,希望通过集体协作无限放大个人力量,体验集体的合力。
  他们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在课程开始前,就设置了前置性学习单,里面有家长的意见、家长资源等。实施过程中,级长每日发放工作指引,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每日课程结束后,都集中反思,从细微处总结经验教训。
  寒假时,他们就阅读了《赢在认真》,认识到空喊口号不如认真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环节都想好,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因此,对于实践周的课程安排、“蚂蚁兵团”的前置性学习单、学生春游注意事项、“蚂蚁”实践周汇报演出等等,每一个细节他们都提前列好提纲,一一讨论细说。   为了更好地解读蚂蚁科学课程,给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蚂蚁知识,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掌握了更多第一手的教学材料。或者“身兼数职”,既当美术老师画蚂蚁乐园,又当劳技老师做手工头饰;既合班上课,又走班上课。
  终于,他们的课程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体系,从迷茫到清晰。整个过程里,团队在推敲、在论证、在雕琢、在碰撞,将困难转化为乐趣来解决,将现象转化为课题来研究,将实践转化为反思来提升,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来体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艰辛,也品出了教育改进的快乐,体验了生命成长的幸福。
  五年级组在“小红棉”活动专题确立后,一致认为这个专题十分有意义。但当他们真正去设计课程时,才发现红棉欠缺必要的动感。它高挂枝头,常常远离视线。且植物生长有时节性,其物象是很内在的,不容易在短期内全面感受到。但红棉意蕴深长,其作为市花的品质和精神,需要深刻领悟。
  为此,在架构课程和设计内容时,老师们费尽心思。借鉴其他年级的设计,他们既希望有蚂蚁的跳脱,小手的灵动,又希望有米粒的多样,飞机的奥妙。后来,他们坚持从物象到意象,从具体到抽象,做出了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一周课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开放日的突然安排,他们有点措手不及。为了向家长们呈现学生“课程我选择,课堂我做主”的理念,他们马上调整计划,临时增加了广府文化选修的内容,并深挖团队成员的本领资源,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一朵朵姿态逼真的红棉丝袜花,让家长们见识到了广东工艺的精彩。
  此间的困难,是外人无法一一体会的。但在困难面前,他们总结、反思、检讨和纠正,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了一堂堂好课的精彩,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涅槃。
  孩子们的收获更直接。四年级的瀚宇就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通过制作“冲浪纸飞机”和对它飞行原理的探究,我明白了很多有关飞机飞行的道理,既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学到了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真希望多做一些这样的科学实验!
  通过课程的洗礼,学生们的实践智慧有了质的提升。而作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见证人,家长们的感言也道出了他们对这一课程的赞许:
  “5 N”课程的设置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可能!在一整周的“飞机周”里,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课程的设置让孩子们能联系实际,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开拓了视野。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我们家长也觉得相当不错!
  应该说,“5 N”课程带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冲击都是全方位的。在这种全然陌生的课程建构里,他们都经历了观念的冲撞、能力的挖潜和心灵的新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怀疑、犹疑、将信将疑,最后到大力支持乃至全身投入。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培训,不是任务,而是一次不期而遇的成长。
  旅行研学:走向生活的大课堂
  秋天来了, 小北路的孩子们盼望的秋游如期成行。然而,秋游结束后,当三年级芷菲的妈妈打开孩子的秋游作业时,却一时傻眼了——往常哪有什么作业,最多就是写个“游后感”交差了事,今年却是一张研学卡,里面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地理等多个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芷菲的妈妈有点惊愕,也有点欣喜。往常的春秋游,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场“盛会”。他们带着家人准备的午餐,背着大包小袋的零食,怀揣数额不等但足够充裕的零花钱,冲向“自由世界”,最重要的是还没有作业!但对于家长来说,每年的春秋游都不啻是一种磨难,因为他们得提前一天准备好午餐,游玩当天一大早还要爬起来打包装袋,甚至用保温瓶装盛好,生怕中午吃的时候凉了……最后,孩子们尽兴而归,却所获无几。
  然而,这次不一样。芷菲妈妈不由仔细研读了一番研学表,似乎感受到了教育的一丝曙光。如同社会上多数人的印象,家长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颇多诟病,却也无可奈何,填鸭式教育培养的所谓“学霸”“考霸”,家长们其实也不欣赏。他们更看重的,也是孩子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开放式、引导式、开拓式的教育新模式。
  因此,看着孩子认真地做着这份全新的秋游作业,芷菲妈妈颇感欣慰。感到欣慰的当然不只是家长,还有学校的老师们。
  从今年的春游开始,小北路小学就打破以往惯例,把“5 N”研学课程向户外拓展,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带着“研学卡”感受文明,探究事理,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为一种尝试,学校首先着眼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探究身边的“广府文化”。围绕这一主题,孩子们走进沙湾宝墨园、岭南印象园、陈家祠、荔枝湾、泮溪酒家等人文和自然景点,走祠堂,进庙宇,参观民居遗址,体验岭南文化,品尝南粤美食,并在研学表中画下眼前美景,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一次更有收获的旅行”。
  这一生动而特别的户外学习,让家长们也非常兴奋。五年级铭家的妈妈赞赏说:“旅游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传统课堂,用脚步去‘丈量’知识,用亲身实践去获得真知,真正培养了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很赞!”
  丞桓的妈妈则看到了活动的深层次价值:“小北路小学既把广府文化的种子播到了孩子心里,又注入了文化创新的元素,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
  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深刻感受到的,也是这种户外课堂超越形式的化育之用。毕竟,“旅游”只是形式,“研学”才是重点。因此,他们在行前不仅讲要求,讲纪律,还引导学生做好“学前准备”,比如设计旅行线路,预算经费,列出购买清单、物品准备清单,还根据老师的指引做好资料搜集,了解研学重点等。
  孩子们在旅行回来后,也不再仅是以一篇小结和日记简单作结,而是通過“研学卡”回忆旅行所感,完成拓展作业。期间孩子们从准备到实践,边游玩边探究,学会了搜集资料、规划行程,形成了平等相处、主动分享、包容理解的意识,真正做到了在玩乐中见成长,在体验中出真知。
  同时,由于是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且有专人讲解,孩子们专注行程,边玩边学,在快乐的旅行中不知不觉习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
  对此,韩萍校长介绍:“研学旅行赋予了春秋游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全新的学习形式,能为孩子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研学旅行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
  “5 N”研学课程通过创新活动课程的形态,改变了学校的教育生态,改革了师生的教学关系,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为学生未来成长带来了无限可能。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在了解了小北路的课程创新实践后大为赞赏,认为其“培植了学生勇敢进取、爱护环境、团结友爱、文明诚信以及爱国如家五种价值观,有效发展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种素养”,并寄望学校“合理建构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关系,促进学习的连续性,精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据此,学校近期正积极拓展“N”的内涵,把有关经验迁移到阅读研学之中。
  小北路小学的课程创新没有结束,而仍然在路上。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在确定学校德育目标,建构一体化的德育课程结构基础上,设计课程实施的知行合一路径,使德育认知功能课程与德育实践功能课程相匹配,发挥两种课程功能的合力作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 键 词 德育课程一体化;知行合一;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4  目前德育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德育课程结
【德育生活片段分析】  近期,响应文明城市建设,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小区、街道、校园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日常校园生活,老师们每天都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垃圾分类,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细则。学生出现分类错误的现象,会在班级管理考核中扣分。其中,三年级小邹同学出错次数过多,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多次专门教育。一天,小邹看到教师办公室的垃圾分类有错误,于是在同学中大肆宣扬:“老师
摘 要 深圳市龙华区“积极德育”立足人本立场,贯彻“主体性唤醒,正能量传递,实践化推进,全人格培养”核心理念,发挥区域和学校积极性,激活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建立健全新时代区域德育工作体系,推动区域德育工作整体提升,助推全体学生道德生命的真实生长,为新时代区域德育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 键 词 积极德育;区域德育;道德实践主体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 根植学校文化底蕴,提炼“乐道·培真·广文·美华”之课程理念,以此为引领,绘制“新四维”课程图谱;引领师生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课程教学转向生命成长,实现课程实施路径的转型,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新格局。  关 键 词 德育课程一体化;学校文化;新四维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对于人类而言,劳动不仅是工作,更是生活本身。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都信奉着“工作美丽”“劳动光荣”的信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维护之,力行之。可以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人们都把劳动视为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与此对应,劳动教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品行塑造和习惯养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劳动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北京市共有法治副校长2095名,覆盖中小学、职业院校1643所——作为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办公室单位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牵头单位,团北京市委日前公布了最新数据。他们法律专业知识强、审判经验丰富,成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机制的纽带。来自北京市法院系统的法治副校长注重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效融合,不仅在教育内容上从传统预防青少年犯罪,
吉标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4期《走向协同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呼唤》一文中指出,作为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和教学优化的有效策略,协同教学对促进当前我国中小学整体改革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协同教学有助于增进团队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 ”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开始由专家单向提供知识的阶段转向合作交流与共享发展的阶段。协同教学以团体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小组成员构成
很幸运地,在新学期伊始即读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文集《如果我当教师》,真的要感念有心的编者杨斌老师。叶圣陶先生著作等身,但生前并未有教育专著存世。而杨斌老师却在 “文学家、出版家叶圣陶”之外,独具慧眼地“还原”与“发现”了“被遮蔽”的“教育家叶圣陶”。这样的发现,虽不能说是石破天惊,却也是有情可喜。  开学第一天,当我站在讲台前跟“小朋友”谈心的时候,从教二十年的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小朋友”这三个字
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据报道,目前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是丹麦,其国民富裕、清廉,工作不再是为了生存,为了奋斗,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为了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中山,这个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有一群德育人,也在为着自己倾心的工作,奉献着活力和创造,感受着“有为”的幸福。  从2007年,“中山德育模式”在广东推广至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他们从“中山现象”肇始,营造人人都来关怀德育的氛围,
摘 要 广东实验中学基于生态体验观,倡导学校德育同生共享的育人理念,经过三阶段15年的研究与实践,建构起了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立足于学生道德成长的三重生态,构建了整体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体验为本体的德育样态,有效促进了师生的生命成长,重现了学校德育的独特魅力。  关 键 词生态体验观;德育一体化;德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