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英语交流是指英语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声音、身体或情景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已成为教学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交流。没有课堂交流,英语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可见,良好的课堂英语交流是教学成功、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
一、学生乐于交流的态度
培養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英语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用英语进行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受到语言的限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也不能像用母语那样轻松自如地表情达意。怕犯语言错误被人取笑的心理经常阻碍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在实际的应试教育状态下养成了接受的惰性,不善于思考,羞愧于表达,即使是浅显的常识性问题,知道了答案也是左顾右盼,不被点将绝不轻易开口。有时被点名了,还没仔细思考就说“不知道”;或者宁愿念书本上正确率只有20%的一段话作答,也不愿说出正确信息80%以上并且是自己归纳好的句子。原因是书本上的总比自己的正确;再者是怕承担错误,即使错了也是书上的话——书上错了而不是自己错了。所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课堂交流本身就是一门新课程,要求从活动的意义、技巧等基本知识入手,进行教导,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帮助他们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力,以热情驱散他们的失落感,鼓励他们的每一份努力,指导他们跨越遇到的障碍。
二、英语交流题材选取的适合度
1、题材本身是否适合讨论交流。例如,为了便于后人少走弯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必修)往往以Warming up,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等这样的结构展开每一单元的讨论,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灵活恰当地处理,把书本上的一些题材改编为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交流中体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2、选取的题材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英语交流的题材选取应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产生一定的主张或观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速“最近发展区”内高低两个层次之间的螺旋扬升,不断地把今天的“近似程度”,变成明天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3、交流题材的个数是否恰当。即一堂课里交流的问题不能太多,课堂应具有一定的收敛性。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流力求完美性,所以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交流;另一方面,也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如果一味地追求合作与交流,只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使课堂教学丧失经济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生参与英语交流的广度
课堂言语交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传递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影响课堂交流质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言语交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接受性,即交流双方均需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二是合作性,即交流双方互为听众,互为发言者,彼此有诚意平等相处;三是情境性,即言语交流者应针对当时的情境,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学生参与英语交流的深度
再伟大的理论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不应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能过多玩“高深和尖端”的把戏,而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活动、消费行为、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等生活真实(张祖忻等,1992)。一是对于熟知的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提取素材,寻找证据,对对方的论据的真伪更容易识别,交流更加充分;二是能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学生兴趣更浓,交流更加主动;三是对交流过程易于全面反思和把握,明了自己应学习什么,获得了什么,交流更具示范性,也便于交流内容的迁移。
五、课堂英语交流的延展度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也不止于课堂中。作为课堂交流的延伸,课外交流的自由度更大,教师要积极地建立起课外交流的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成立英语角;布置研究性的作业;通过学生的英文日记进行交流等。
此外,课堂英语交流是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下进行的,其思维和形式是发散的,但同时也必须紧紧围绕着明确的主题而展开,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交流的自由度。
一、学生乐于交流的态度
培養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英语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用英语进行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受到语言的限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也不能像用母语那样轻松自如地表情达意。怕犯语言错误被人取笑的心理经常阻碍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在实际的应试教育状态下养成了接受的惰性,不善于思考,羞愧于表达,即使是浅显的常识性问题,知道了答案也是左顾右盼,不被点将绝不轻易开口。有时被点名了,还没仔细思考就说“不知道”;或者宁愿念书本上正确率只有20%的一段话作答,也不愿说出正确信息80%以上并且是自己归纳好的句子。原因是书本上的总比自己的正确;再者是怕承担错误,即使错了也是书上的话——书上错了而不是自己错了。所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课堂交流本身就是一门新课程,要求从活动的意义、技巧等基本知识入手,进行教导,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帮助他们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力,以热情驱散他们的失落感,鼓励他们的每一份努力,指导他们跨越遇到的障碍。
二、英语交流题材选取的适合度
1、题材本身是否适合讨论交流。例如,为了便于后人少走弯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必修)往往以Warming up,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等这样的结构展开每一单元的讨论,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灵活恰当地处理,把书本上的一些题材改编为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交流中体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2、选取的题材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英语交流的题材选取应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产生一定的主张或观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速“最近发展区”内高低两个层次之间的螺旋扬升,不断地把今天的“近似程度”,变成明天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3、交流题材的个数是否恰当。即一堂课里交流的问题不能太多,课堂应具有一定的收敛性。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流力求完美性,所以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交流;另一方面,也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如果一味地追求合作与交流,只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使课堂教学丧失经济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生参与英语交流的广度
课堂言语交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传递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影响课堂交流质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言语交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接受性,即交流双方均需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二是合作性,即交流双方互为听众,互为发言者,彼此有诚意平等相处;三是情境性,即言语交流者应针对当时的情境,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学生参与英语交流的深度
再伟大的理论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不应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能过多玩“高深和尖端”的把戏,而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活动、消费行为、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等生活真实(张祖忻等,1992)。一是对于熟知的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提取素材,寻找证据,对对方的论据的真伪更容易识别,交流更加充分;二是能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学生兴趣更浓,交流更加主动;三是对交流过程易于全面反思和把握,明了自己应学习什么,获得了什么,交流更具示范性,也便于交流内容的迁移。
五、课堂英语交流的延展度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也不止于课堂中。作为课堂交流的延伸,课外交流的自由度更大,教师要积极地建立起课外交流的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成立英语角;布置研究性的作业;通过学生的英文日记进行交流等。
此外,课堂英语交流是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下进行的,其思维和形式是发散的,但同时也必须紧紧围绕着明确的主题而展开,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交流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