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德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世界的教育人都在“抗疫”,中国教育界也有许多研究教育如何抗疫的成果发表。而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教育,德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有没有疫情,原来该如何开展德育现在还是得如何开展德育。也就是说,疫情之下的德育,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如果只从“不变的德育”这个视角去看,学校德育,到底要如何“抗疫”?我认为学校德育把该做的做好了,就是最好的“抗疫”。具体说来,可以分为“最大”的德育和“最小”的德育两个方面。
  “最大”的德育,指的是全部学校教育生活,都应该合乎道德,有德育的性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今年某省出现了两个“可馨”事件,实在令人遗憾。两个“可馨”,意味着我们中国(而非仅仅某一省份)德育的两大间题。其中可馨小朋友的悲剧,实在是一场让教育人最为难过的教育伦理的悲剧,我把它概括为“错误的教育观念杀人”。2020年6月4日,小学生可馨,从教室跑出后,翻越栏杆坠楼身亡。据孩子妈妈讲述,6月4日作文课,可馨在《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发出感慨:“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任课的袁老师在作文纸上批:传递正能量。作文中满是红笔圈点,显然是老师对她的作文不满意,让其对作文修改至少两次以上。随后就发生了坠楼一事。大家回过头去看看可馨小朋友被老师勒令反复修改的那篇作文的原稿,可谓心得真实、行文活泼,真是一篇上佳的作文!但是由于老师非要她“传递正能量”,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一位“世界上可爱的天使”……
  很显然,教师或者教育的伦理,不仅仅是不迟到、不早退之类琐碎、具体的行为规范,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日常教学是否合乎教育的伦理:我们是在鼓励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孩子的个性、创造性、学习兴趣等等是得到教师的尊重,还是被我们无视、漠视甚或扼杀?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牢记的是:一个不能提升孩子当下学习生活质量的教师,不能说是一个好老师;一种不能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教育,绝不可能是“道德的教育”!
  “最小”的德育,实际上是狭义的德育概念,指的是我們学校教育生活里大家称之为“德育工作”的东西——德育课程、班会晨会等等,我常常称之为“直接的德育”。这个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可馨”的表现作为分析的案例。从网上广为传播的留学生可馨的资料来看,可馨的家境不错。但是一个条件优越、可以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的家庭,一个教育质量整体优良的发达地区,是如何培养出了一个从小骂自己同胞为“贱骨头”、骂医生抢救是“抢救你妈X”,且从小就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培养杀心,在脑内不断想象杀死别人的过程,人有了杀心外表就有了杀气,第一眼就把对手震慑了”的“孩子”?实在值得全社会,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深思。
  所以我认为,许多教育问题其实是与疫情无关的,疫情只是凸显或者淡化了某些教育本该解决的问题而已。在“最小”的德育方面,我认为中国德育有如下几个当务之急。
  第一,一定要加强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路——要教孩子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等等之外,当代德育一定要加上人权教育的视角。让孩子从心底承认:无论财富、种族、地域等等有什么差别,大家都生而平等。否则,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只会培养孩子高人一等、歧视他人的等级观念、特定阶层的优越感。
  第二,一定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可馨”事件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低下。国家认同必须与对有关国家、世界的全部历史与事实建立切实的联系。让孩子认识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只会增加他们在爱国主义认知上的免疫力;辩证、全面看待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也一定会帮助年轻一代成为真正“大写的”大国公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气质。
  第三,一定要强化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学生、全社会都已见证了全媒体时代社会成员对于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迫切需求。网络上许多消息一再翻转,让人无所适从。网络论战中许多宣称“有批判性”的人在讨论社会同题时往往立场先行,完全不讲逻辑与事实。因此,如何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正本清源,准确理解、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本身十分关键。诚如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教授所言,批判性思维“通常被表述为一个中立、质疑、分析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在公共领域运用的首要目的,在于思考并评价由争议性问题导致的争论。这需要对意义和理解做连续不断的探寻,其目的并不在于赢得辩论,而在于理解基于不同立场的各种说法,或许,还能进一步找到争论的核心以便开启合作。运用批判性思维旨在为增进健康的人类关系、对强有力的参与式民主生活作出贡献”。时代发展呼唤媒介素养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总之,疫情是一时的,而教育是恒常的。以平常心看待风起云涌,将不变的德育与变化的德育、大德育和小德育都做好,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抗疫两不误。让我们一起努力!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这是台设计感很强的车,不论是它优雅的線条不审饱满的车身都仿佛在炫耀着创造者那无拘无束的灵感。  然而,抛开华丽的外表,这辆英菲尼迪QX30其实是台我们非常熟悉的车型。戴姆勒与雷诺-日产联盟后,这款QX30zT是出自奔驰的MFA平台,这一平台的其他产物就是奔驰的A级、B级、CLA和GLA车型。和国内生产的英菲尼迪Q50L不同,QX30是一台纯进口车型,你可以把“出生”自英国桑德兰的QX30当做是个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事实上,没有一所学校不在全心全力做教育、谋发展,但很多家长却低估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影响。步调不一致必然走不好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伴,学校教育很难真正起到成效。  过去,垦利的教育工作也深受这个问题困扰。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水“
教育里面有很多概念是非常重要、却不是轻易能讲清楚的,德育概念就是如此。我常常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讨论到底什么是德育?若从形式上分类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德育就两个字:一个“德”加一个“育”,所以德育里所有的争议都集中在到底怎么界定“德”和“育”上。我们前半段先讲一讲到底怎么理解“德”这个概念,后半段再来讲“育”这个概念。  一、“德”的概念  在中国,德育里的“德”到底指什么?“德”
本研究以土耳其的245名学前阶段教师为样本,旨在调查他们对于将图画故事书应用于品德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93.9%的教师首先肯定了品德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87.8%的教师则表示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28.1%的教师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14%的教师认为故事书可以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儿童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无法作为孤岛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必然与他人以及各种类型的团体、社群或者组织机构发生着共在性的关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必须得遵循公共的伦理道德准则。  伴随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青少年展开公德素养及精神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观之,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及道德生活长期处于“公私不分”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继承礼仪教育的精华,发挥礼仪教育的文化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解读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内容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其实质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个人心性和情感教育均有调节作用。礼仪教育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对个人有以礼养德的修身作用;对社会有礼教秩序促进和谐的功效;
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以主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主题班会课究竟是“会”还是“课”,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其的不同认知导致课堂定位迥异,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大相径